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臥龍逆天

第二卷 席捲荊襄 第六十四章 諸葛恪滿月 文 / 本尊是個小蝦

    第六十四章諸葛恪滿月(第二更到,剛寫完……請求收藏,,,謝謝!!!)

    三月時間如期而過,劉備本還想耍賴,不肯派趙雲陳到二人前往新野,得知這個消息,諸葛亮當即下了一道軍令,讓魏延領軍出武陽關,前往義陽城外野訓。

    面對諸葛亮強勢態度,劉備不得已之下,只得安排趙雲,陳到前往新野報道,當二人得知劉備,竟然用他們向諸葛亮換了數千軍士器械之時,臉上雖然沒有表現出不滿,但心裡卻多少起了一些疙瘩。

    這一刻他們心裡自然明白,在劉備心裡,他們遠沒有兵馬有用,雖說千軍易得,良將難求,但對於劉備來說,確是良將不少,兵馬難得,招兵買馬需要大量的金錢糧食,義陽一座縣城,人口不過兩萬,最多也就能養活三千人馬,現今劉備有五千兵馬,其中兩千人馬的口糧,還得諸葛亮支援,否則他軍中就會缺糧,這也是他的無奈之舉。

    章陵郡治下九縣,總人口也不過三十七萬人,其中新野三萬六千餘人,章陵郡治所章陵城有三萬五千人,其餘六縣,平均人口不過一萬五千餘人,只有新城人口最多,突破二十萬大關,也是諸葛亮目前最大的經濟和產糧所在地。

    新城二十一萬人口的城市規模,自然是得益賈詡當初的建議,從南陽劫掠的人口,填補了這座空白的城池,如今這座城池,每天產生的商業賦稅,就是一筆龐大的收入,加上城外十幾萬百姓的種植開荒,每年所產出的糧食,這才支撐起目前章陵郡將近三萬兵馬的所需。

    不過僅僅靠這些收入,諸葛亮將來用兵,也是無法長期供應的,這幾年來,他依托黃家商業隊伍,逐漸與益州,涼州、交州方面,建立了貿易關係。

    涼州缺糧卻鹽產馬,益州缺鹽卻鐵產糧,交州產鐵缺糧,揚州荊州產糧缺馬,諸葛亮這三年來,用黃家的商業團隊,以荊州為中心,把涼州的馬匹,運到到了荊州揚州,換取到暴利,再把荊州揚州的鹽巴糧食,運去了涼州,又從益州運回糧食到交州,然而又把交州出產的鐵,運往益州,從而形成了一條循環的商業鏈條。

    這幾年下來,諸葛亮不但賺到了豐厚利潤,也積存了百萬石糧食,以及五千匹優良的戰馬,這幾年他雖然以漢中為中轉站,運回了大量馬匹,但真正的良馬,實際也就他留下的五千匹,大多數馬匹,也就是一些駑馬,即使如此,這些馬匹,在荊揚一帶,卻也是價格高昂。

    要知道馬匹不但能為戰陣效力,也能耕地犁田,還能拉車運送物資,在這個時代之中,可以說是有著舉重輕重的作用的。

    新野現今有一萬三千士兵,騎兵依舊只有兩千人,但戰馬卻達到了萬匹之多,為了養活這一萬匹戰馬,諸葛亮每日所耗,可謂是十分龐大,要不是有黃家商隊,這支三千人組成的商業運轉團隊,諸葛亮現今別說打仗,只怕每天光糧食問題,就會讓他發愁的難以入睡。

    五月中旬,趙雲陳到來新野報道之日,諸葛亮率領親兵衛隊,領著二人來到了新野郊外的騎兵大營,望著茫茫山野之內,萬馬奔騰的情景之時,二人的目光之中,都閃現出了炙熱的光芒。

    作為騎兵出身的趙雲,自從離開公孫瓚後,他已經有快十年時間,沒有見到如此多得戰馬了,身為一名騎將,他無時不刻都在想著,有朝一日,能夠率領一支精銳的鐵騎,縱橫沙場,所向披靡。

    「子龍將軍,早就聽聞你精於騎兵之道,亮盼星星,盼月亮,總算用三千兵馬,才換得你的到來,希望將軍能夠為亮訓練出一直精銳的騎兵來,若將軍願意留下,這支騎兵的主將位置,亮永遠留給將軍。」諸葛亮輕搖著羽扇,指著漫山遍野的戰馬,引誘著趙雲之餘,又故意把他用三千兵馬,把他換來這事說了出來,以此來刺痛趙雲的內心,加深他對劉備的隔閡之心。

    「諸葛將軍說笑了,騎兵之道,雲不過略懂皮毛而已,離精通相差甚遠,希望諸葛將軍不要失望得好。」趙雲收回目光,恢復了他一向安靜的個性,淡淡的回了一句。

    「子龍將軍謙虛了,俗話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今日起,你和叔至將軍,就留在馬場,負責訓練騎兵一事,凡有所需,爾等可以知會少將軍劉封一聲,他會在營中協助你們,改日我會再來看望二位將軍。」領著趙雲陳到二人,在馬場營地巡視了一圈後,諸葛亮這才告辭而去,留下劉封率領兩什親兵,負責協助趙雲陳到二人練兵。

    諸葛亮素知這二人皆是忠義之人,劉封如今被劉備收為子嗣,在他們面前,那就是少將軍,而諸葛亮留下劉封在馬場,可以說是給二人上了一道緊箍咒,從而使他們不敢有絲毫二心和懈怠,否則就是對少將軍不忠。

    對於趙雲陳到二人來說,忠義自然是他們一生都堅守的信諾,就算劉備把他們拋棄,他們也不會調轉槍頭,對付劉備的,更不會產生背叛之心,縱使劉備死了,他們也會效忠他的子嗣,而不會輕易選擇改投陣營。

    歲月如歌,春去秋來,漢獻帝建安七年的荊州(公元202年),在和平祥和中度過,建安八年的春天,悄悄的來臨了。

    農曆二月二十日一早,諸葛亮領著黃月英和鄒欣兒一家三口,在陳楚率領的親兵護送下,踏上上了前往新城的路途。

    這次去新城,諸葛亮一家三口可不是去遊山玩水,而是去喝喜酒的,因為再過兩日,諸葛瑾的長子就要滿月了。

    這個兒子的出生,對於諸葛瑾來說,自然是香火得以延續,但對於諸葛亮來說,卻是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因為這是他們諸葛家族的男丁,有了這個男丁,縱使諸葛亮這輩子生不出孩子,也不用發愁後繼無人了。

    與黃月英結婚四年多,黃月英始終沒有生育,接著諸葛亮又跟鄒欣兒發生了關係,結果這都一年了,鄒欣兒依舊沒有生育,發生在兩女身上的事情,讓諸葛亮已經對自己生孩子,不在抱什麼希望了。

    「恭喜大哥喜得公子,我諸葛一氏,也總算是後繼有人了。」諸葛亮在新城*縣府後院,見到大哥諸葛瑾樂呵呵的抱著兒子,一副開心的模樣時,遂笑著作揖上前祝賀道。

    今年已經三十歲的諸葛瑾,自十六歲結婚到現在,已經十四年個年頭,他的大女兒都已經十三歲了,這些年來,他娶了一妻兩妾,共生下了五個女兒,他早就盼望能有個兒子,如今總算是如願以償了,這也難怪他笑的臉都要開花了。

    諸葛亮上前看了眼襁褓中的幼兒,長著一張粉嘟嘟小臉,雖然在熟睡之中,那張小嘴卻仍舊在吸允著,看著這張可愛的小臉蛋,諸葛亮忍不住伸手捏了捏小傢伙的臉蛋,問:「大哥,可否給孩子取好了名字?」

    「嗯,名字為兄早取好了,叫諸葛恪,恪盡職守的恪,為兄希望這個孩子將來能夠恪守本分,恪盡職守,為我們諸葛一族興盛出一份力。」諸葛瑾給兒子取這個名字,顯然是隱含深意的。

    (歷史上的諸葛恪,也算是一代豪傑之士,官職東吳大將軍太傅等職,更是陸遜死後,接替陸遜掌管江東兵權接替者,可想而知,這人肯定有些本事。雖然後來死於政變,連累諸葛瑾後代三族被殺,但也說明了這人非凡之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