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鳳雛

正文 NO.583 龐山民調轉兵鋒,賈文和退避陳留 文 / 冰凍一尺非三日之寒

    許都一戰,令賈詡「毒士」之名,再度傳揚天下。

    屠殺百姓這等惡行,已遠遠超出人們所認知的底線,況且明眼人皆知,賈詡屠城舉動,只為激虎牢軍馬出關一戰,然而兩軍相爭,百姓何其無辜?

    周瑜激憤莫名,卻在龐統的勸說之下,艱難的忍耐了下來,而虎牢關中張飛,馬超,黃忠等人接連請戰,又被龐統盡數駁回。

    龐統深知,此時此刻,更須冷靜,若出關與曹軍交鋒,恰恰便是中了那賈詡詭計。

    遠在荊襄的龐山民數日之後,也得知了賈詡屠城的消息,登時將信使送來的信箋撕毀,破口大罵。

    許都新得,龐山民早有打算,將許都再作發展,作為其治下的政治中心。

    如今荊襄麾下地域廣闊,襄陽雖水陸交通皆極為便利,然而卻只可作為江南的經濟,政治重鎮,龐山民攻伐中原,總要於江北開拓進取,許都昔日於曹操治下,便發展的不錯,龐山民得許都之後,許都分毫未毀,其中宮室也可拿來自用,自然省下大筆大興土木的開支,況且許都四通八達,日後若坐鎮此城,便可震懾曹操治下各地,輕易不敢妄動。

    然而龐山民計劃的一切,卻被賈詡屠城一事,一舉破壞。

    作為三大諸侯中最為重視人口的龐山民,便是再得許都,許都百姓卻被屠戮一空,這讓龐山民如何甘心?況且大軍交鋒,關城中百姓何事?賈詡已經得了城池,又何必大肆屠殺昔日曹操治下百姓?

    思前想後,龐山民怒火勃發,當下便傳書吏前來,作一書檄文,昭告天下,又召使者趕赴江東,告知孫權,荊襄暫且不予孫權計較趁火打劫,yu攻伐合肥之事,兩家仇隙,待等到荊襄與曹操戰過之後再作計較,若孫權還不識相,那荊襄便把賈詡引起的這屠戮百姓的怒火,發洩在他江東頭上。

    荊襄檄文一出,天下震動,龐山民本yu親征江東,如今卻調轉兵鋒,yu前往中原。

    原本曹軍尚可與荊襄維持不勝不敗的局面,若荊襄再添生力,曹軍危急。

    便是許都城中的賈詡也未曾想到,龐山民的態度居然如此強硬,屠許都百姓本yu引龐統,周瑜出關一戰,結果那兩人按捺不動,遠在荊襄的龐山民卻要聞風而至了。

    賈詡謀劃多時,卻得這般結局,如何甘心?

    心中惱火的賈詡於府衙之中,破口大罵龐山民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許都本為曹操土地,荊襄才佔下數月,民心尚未完全歸附,賈詡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龐山民會因許都百姓之死而引軍前來。

    龐山民與曹操逐鹿中原,天下皆知,兩家交鋒根本不需要任何借口,龐山民既然以檄文告知天下,yu為許都百姓報仇雪恨,想必也是其真實目的,然而荊襄大軍一旦渡江而戰,其錢糧消耗巨大,莫非這些事情龐山民就沒有想過?

    雖然賈詡不理解龐山民的一應動作,然而卻無法小覷即將遠道而來的荊襄大軍。

    荊襄本yu交鋒江東,這些時日其軍馬早已準備停當,整戈待發,若其過江,便相當於賈詡此番屠城,為曹操招致禍端,賈詡思前想後,作書一封,送往陳留,向曹操請罪。

    曹操看過賈詡信箋,心中淒苦。

    賈詡此番屠戮許都,也算是得了曹操授意,曹操自然不會讓賈詡獨自面對荊襄怒火,況且事到如今,曹操已退無可退,就算將屠城之罪全部歸結於賈詡頭上,將其送往荊襄平復龐山民的怒火,那也毫無益處,反而會寒了諸臣之心。

    於府衙之中,曹操一臉苦澀,對郭嘉道:「奉孝,倒是被你言中,那龐山民果然勢如雷霆,便是曹某聞其此番出兵,亦心中驚懼。」

    郭嘉聞言,沉吟不語,只是其面上遠遠不像曹操想像那般神情嚴峻。

    在郭嘉看來,荊襄最大的優勢便是其根基扎實,龐山民治下極其豐饒,至於荊襄兵強馬壯,卻並不怎麼令郭嘉憂心。

    荊襄兵馬之所以攻無不克,全賴其軍中上將勇武非常,然而大軍交鋒,雙發除卻拼比軍中良將,更重要的是雙發謀者間的對決,龐山民若親征許都,其糧秣消耗必然不少,賈詡一人,也獨力難支,只不過此時的許都被賈詡屠戮一空,城中並未剩下多少百姓,這樣的一座破敗城池,便是交給荊襄,又能如何?

    思索許久,郭嘉居然長歎一聲,如釋重負,對曹操道:「龐山民此番親征,勢頭不小,卻不得其時!」

    「奉孝是指龐山民此番親征,不是時候?」曹操聞言,愕然半晌,繼而一臉欣喜道:「奉孝已有計策破敵?」

    郭嘉聞言搖了搖頭,對曹操道:「如今龐山民yu親征許都,丞相便召回文和軍馬便是,如今的許都,對丞相而言,已無多少戰略意義。」

    「將許都讓予荊襄,便可使其退兵?」曹操說罷,連連搖頭,郭嘉聞言卻道:「龐山民親率兵馬而來,當然不會無功而返,而接下來我等需要做的,便是穩固陳留防禦,阻其大軍破城即可!」

    見曹操一臉不解之色,郭嘉笑道:「陳留城堅,城中守軍數萬,若謹守城池,便是十萬兵馬,亦難破此城!之前荊襄軍馬連連避戰,便是yu將戰勢拖入嚴冬時分,如今我等需要做的,與之前荊襄,別無二致。」

    曹操聞言,恍然大悟,思索半晌卻一臉蕭瑟道:「即便嚴冬之際,荊襄退兵,我等亦要歸返河北,此戰中原,曹某將一無所得……」

    「龐山民此番親征,荊襄的損耗比之丞相,當只多不少,且之前其已有檄文,yu與江東秋後算賬,如此一來,即便荊襄富庶,也難以支撐這接連大戰,丞相就算歸返河北,亦可再覓良機,與荊襄糾纏下去……」

    郭嘉洋洋灑灑的將心中算計,悉數與曹操說了,曹操眼眸之中的神采也越來越亮,半晌之後,曹操喜形於色,對郭嘉道:「奉孝果然見識卓絕,如此看來,曹某即便此戰之後要歸返河北,也不代表曹某日後再無機會,入主中原!」

    得郭嘉勸解,曹操心思安定下來,當下便作書一封,召賈詡歸來。

    三日之後,賈詡引萬餘兵馬歸返,於城前向曹操請罪,曹操聞言,朗聲笑道:「文和何罪只有,屠城一事,亦有曹某授意!若天下人怨,便讓其來怨曹某便是!」

    聞曹操之言,賈詡感激莫名,跪伏於地,連稱丞相恩重,待其回過神來,再看郭嘉,只見郭嘉亦笑,對賈詡道:「文和此番,有功無過,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文和此番促成龐山民親征中原,正遂了郭某心意!」

    「荊襄勢大,奉孝已有應對之策?」賈詡心中疑惑,對郭嘉道:「況且還有虎牢兵馬,亦不可小覷,當大小鳳雛合力對敵,便是以你我謀略,仍須萬分警惕!」

    郭嘉聞言卻道:「只守陳留,謀劃起來又有何難?那龐山民來了,叫其攻城便是!若其可破城,郭某便向其認輸……」

    賈詡聞郭嘉之言,思索半晌,恍然大悟,拍手叫絕道:「攻守異位,我等再守陳留,一旦荊襄軍馬破不得城,遲早歸去!」

    見賈詡已領悟自己心中想法,郭嘉連連點頭,並將其之後謀劃,盡數與賈詡說了。

    賈詡聽聞郭嘉謀劃,欣喜異常。

    正如郭嘉所言,無論哪家諸侯都經不起接連大戰,曹軍此番最為擔心的便是無功而返,使得數年之內,難以恢復元氣,然而若龐山民親征陳留,需要擔心無功而返的,便是荊襄。

    堅城易守,況且因之前虎牢軍馬挑釁,陳留城防,又有加強,若只守城一戰,中原軍馬也不怕荊襄。

    殘軍入城,曹操便命人清點陳留軍馬,待各將清點完畢,曹操便知如今陳留城中軍馬仍五萬有餘,這巨量軍馬坐守堅城,曹操信心十足,索性也不再擔心荊襄異動,龐山民親率大軍,將數日便至。

    襄陽水道,數日來運送兵馬,無數荊襄士卒踏足江北,屯兵新野。

    如龐山民所料無二,孫權並不願為賈詡作為付賬,承受荊襄怒火,龐山民書信一入江東,孫權便早早做了回信,言兩家可罷戰數月,待其復仇之後,再作計較,坐觀荊襄與中原大戰,孫權也樂見其成。

    龐山民見江東之事,暫且妥當,便親領文聘,沙摩柯至新野城,至於徐晃,龐山民卻將其留在襄陽。

    雖徐晃不言舊事,然而龐山民卻知曉其心中並不願與曹操為敵,況且徐晃家眷,多在河北,龐山民也不希望此番出征,大將心中卻有所顧忌。

    大軍彙集,於新野整軍三日,龐山民便馬不停蹄,引軍往許都而去,然而未至許都,又有信使消息傳來,言如今許都,已是空城一座,賈詡早已率兵馬歸返陳留,與曹操匯合一處。

    龐山民聞信使所言,寒聲冷笑道:「賈文和,你莫非以為遁入陳留,龐某就不予你計較了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