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鳳雛

正文 NO.506 仲達至,看破周郎 文 / 冰凍一尺非三日之寒

    看著徐晃冷峻的神情,龐山民也不知該如何寬慰。

    說到底,此番曹操輕啟戰端,還是考慮的稍顯簡單了些,中原地大物博,又經過了三年的休養生息,積聚的戰力不可小覷,可是曹操似乎忘了,龐山民入主荊襄,荊襄富甲天下之事,且川蜀之地乃天府之國,糧秣源源不絕,西涼產馬之地,馬家和羌人的歸附已為荊襄提供了數不勝數的優秀戰馬,荊襄得西涼後,已補足了其大軍最後一塊短板。

    曹操以攻伐江東為由,yu與龐山民劃江而治,若是昔日荊襄力弱之時,龐山民興許也會答應曹操的這番提議,可是如今天下大勢,荊襄最強,江東最弱,若是先滅江東,日後想要收拾曹操,還須費上不少力氣,所以龐山民在曹操興兵之時,便決定先拿下中原這塊難啃的骨頭,要說一戰而勝,定中原大勢,那倒是有些誇張,但是予曹操迎頭痛擊,夥同江東以二敵一,倒可大大削弱中原實力。

    日後若可使曹操,孫權兩家皆衰弱不堪,這樣的結果對龐山民而言,才是最好的。

    位置不同,看問題的眼光自然不同,徐晃或許還在因宛城之失,耿耿於懷的時候,龐山民則是已經開始考慮,臥龍,鳳雛二人聯手,進而蠶食曹軍黃河以南的廣袤土地了。

    大江之上,江東戰船密密麻麻。

    諸葛亮大破宛城,穎川的消息已達江東,孫權得此消息,自然按捺不住心中的野望,若說之前江東朝堂還在擔心廬江一地,難擋率眾而來的張遼鐵騎,如今朝堂之上,卻已是上下一心,滿朝文武皆建言孫權,火速增兵,再戰廬江。

    且敗張遼,再奪合肥,壽chun等地的言論,更是喧囂而上,都督周瑜得孫權號令,引五萬江東精銳,yu渡江而戰。

    帥艦之上,周瑜遙望對岸廬江方向烽煙陣陣,心情卻有些複雜。

    太史慈見周瑜心事重重,湊上前來,一臉關切道:「都督,再過須臾,便至江北。」

    周瑜微微點頭,輕歎一聲道:「如今廬江戰事焦灼,想要敗那張遼對周某而言不難,可子義以為,周某能夠完成吳侯囑托,一戰拿下合肥,壽chun諸郡,為我江東,打開進取中原的門戶麼?」

    太史慈聞言,思索良久,點了點頭道:「慈信都督,可為我江東,謀劃此等大業!」

    周瑜聞言,認真的看了太史慈一眼,再歎一聲,不言不語,心中卻是浮想聯翩。

    昔日與孫策一道,二人席捲江東,定霸業之事,那時的周公瑾是何等的英姿勃發,可後來歷經數次敗北,江東周郎銳氣大挫,這世上擅於謀劃者,非周瑜一人,臥龍,鳳雛,郭嘉,賈詡皆智計百出,周瑜心中的狂傲之氣,也在一次次的戰敗之中,磨平稜角。

    又一次的渡江而戰,周瑜卻發現自己心中湧動的不是以往那般濃濃的自信,而是一遍又一遍的告誡著自己小心謹慎。

    一抹苦澀的笑容從嘴角揚起,周瑜暗道曾幾何時,自己於站陣之上有了這麼多無謂的顧慮,莫非如今連逢戰必勝的信念,都沒有了麼?

    江面異動,早有斥候報知張遼,張遼於帥帳之中,皺眉不語。

    廬江城堅,且對於江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遼攻伐廬江半月之久,自與蔣欽,周泰二人鬥過一次之後,二人卻是學得乖了,龜縮城中,再不出城。

    連日來曹軍數次攻城,皆被擋下,如今周瑜再至,張遼心中難免升起退兵之念。

    並非張遼未戰先怯,而是如今這時局,大軍難有勝算,只不過若是不與周瑜交鋒,怕墜了丞相名聲,張遼思索片刻,便令城下大軍拔寨而行,於廬江北面,新築一寨。

    如此一來,倒也不用擔心周郎至時,腹背受敵。

    江東艦隊於岸邊停靠,不費吹灰之力便入廬江城池,蔣欽周泰二人得悉周郎引太史慈,朱桓等數將齊至,盡皆大喜,叫囂著出城再戰,大敗張遼。

    周瑜卻並不心急,於太守府召集一眾將領,齊來議事。

    環顧堂中文武,周瑜於帥位一臉鄭重道:「張遼如今已於城北再立新寨,其心中已怯,我大軍敗那張遼,卻也不難,只是此番周某得吳侯號令至此,非是擒那張遼,而是為我江東,得壽chun,合肥二地,開疆拓土,所以這大戰一起,如何打法,還要與諸君細細商議一番!」

    「廬江城中已囤數萬精兵,張遼雖攻城數日,卻未傷及我大軍根本。」周泰聞言,率眾而出,拱手抱拳道:「末將以為,都督可分而擊之,至於破那張遼,周某願為先鋒!」

    「幼平所言有理!」太史慈聞言,思索片刻即道:「城中十萬大軍,可一道出城,先將那張遼擒下,即可分兵,一取合肥,一取壽chun,定可令那曹軍首尾不得相顧!」

    周瑜聞言卻搖了搖頭道:「張遼非無能之輩,曹軍五子良將之首,豈是浪得虛名?況且十萬大軍攻張遼五萬軍馬,即便勝了,諸君可否想過若戰損太大,我等可有餘力,為主公攻城略地?」

    諸將聞周瑜之言,盡皆默然不語。

    與張遼交鋒多日,蔣欽,周泰二將對這位曹營上將,自然瞭解。

    雖說互為敵手,可二人心中也不得不讚張遼本事,論統軍,二人皆遜於張遼,便是馬上武藝,張遼與二人之中任何一人單打獨鬥,同樣勝算頗大。

    思索片刻,周泰甕聲甕氣道:「張文遠就在城外,都督便是為主公攻城略地,總要會會此人……」

    「莫非公瑾yu用計賺之?」太史慈靈機一動,對周瑜道:「都督已有對策?」

    周瑜聞言,搖了搖頭道:「那張遼乃心思慎密之人,尋常計策,難有成效,只是周某在想,此戰張遼,可否效仿那諸葛亮於穎川建功之計,先取合肥,令那張遼,再無戰心!」

    見蔣欽,周泰二人面上儘是懵懂之色,周瑜娓娓而談,將荊襄大破宛城之事與二將說過,二將面上,皆露喜色。

    周泰更是咧嘴大笑道:「荊襄已擒徐晃,都督若奪了合肥,再擒下張遼,叫那曹操顏面盡失!」

    「只是若大軍出動,難避曹軍耳目,都督此計,怕是難成……」太史慈並未如周泰一般樂觀,輕聲歎道。

    「子義無需顧慮,避曹軍耳目之事,對周某而言,易如反掌!」周瑜聞言笑道。

    「莫非都督yu趁夜出城?」太史慈說罷,便見周瑜擺了擺手道:「周某便是光天化日之下,也要讓那張遼中此計策!」

    諸將聞言,盡皆莫名其妙,周瑜見狀笑道:「可先搦戰張遼,與其城下混戰一場,大戰之時,我等再遣軍馬從後門而出,繞過張遼大軍所屯之地,戰事一起,張文遠又如何知曉我江東另有一軍,遠去合肥?」

    諸人聞周瑜之言,眼前一亮,盡皆稱妙,周瑜見狀,與諸將再議片刻,便修書一封,命信使直往曹軍大寨,與那張遼,城前約鬥。

    日薄西山,張遼便於帥帳之中,得周瑜手書,見信箋之上,多是那周瑜挑釁之言,張遼冷哼一聲,卻不動怒。

    信使見張遼未有答覆,出言催促道:「張將軍可敢應下我家都督之約?」

    「聒噪!」張遼說罷,微微揮手,便有侍衛將信使請出帥帳,繼而眉頭大皺,口中喃喃道:「如今江東大軍彙集,優勢盡顯,這城頭搦戰,圖的什麼?」

    正猶豫要不要答應周瑜所請,又有侍衛入帳來報,言司馬懿遠道而來,已入軍中,yu與都督相見。

    張遼聞言,忙出帳相迎,見司馬懿後,張遼一掃面上陰霾之色,對司馬懿道:「仲達此來,正是時候,此乃周郎手書,搦戰張某,張某思索良久,也不知道當不當應下他這番邀約!」

    司馬懿話不多說,接過周瑜手書,眉頭大皺。

    張遼見狀也不打攪,許久之後,司馬懿冷笑一聲道:「文遠帳中,兵馬幾何?」

    「四萬有餘,攻城數日,稍有損耗。」張遼說罷,司馬懿搖了搖頭道:「兵馬寡了一些,將軍難以建功啊……」

    張遼聞言面現異色,司馬懿見狀,對張遼笑道:「文遠將軍可知,公明被荊襄所俘之事?」

    「竟有此事?」張遼聞言,神情大愕,司馬懿見狀歎道:「若在下想的不錯,這周郎邀戰將軍,乃是yu學那荊襄,暗度陳倉之計!若是將軍麾下,兵馬眾多,此番當將計就計,應下周郎邀約,埋伏一支軍馬,於合肥必經之道,劫殺江東一回,可將軍手中,只餘四萬兵馬,如此一來,我等當步步為營,小心謹慎,寧可與那江東大軍,強硬碰撞,也不可掉以輕心,中其奸計……」

    張遼聞言,冷汗連連,司馬懿的這番解釋,也讓張遼明白了這周瑜計策的狠辣之處,回想之前於帥帳之中,張遼險些答應周瑜約戰之事,如今看來,若仲達此番未至,怕是已遂了那周瑜願望。

    想到此處,張遼抱拳,躬身一禮,對司馬懿道:「若不是仲達,張某險些中計,遼拜謝仲達教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