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鳳雛

龍騰世紀 NO.446 故人重逢,時過境遷 文 / 冰凍一尺非三日之寒

    若單論中原兵強馬壯,便是遷都鄴城的同時,順道奪回青州,也並非難事,可是之前與荊襄相爭汝南,後遭龐山民算計,這朝廷財政,問題不小,無論是遷都還是征戰,都頗耗錢糧,所以唯今之際,曹操也無力一道操持這兩大事務。

    率先遷都與重奪青州這兩件事情,也讓朝堂諸臣,分歧頗大。

    群臣贊同率先遷都的理由,無非是因為聖上已有遷都意向,且如今汝南被荊襄所得,這陸遜兵馬可朝發夕至,雖與龐山民已有約定,三年互不侵擾,可龐山民一旦變卦,奇襲許都,許都難保。

    就算龐山民之前,言出必踐,可諸侯征戰,本就爾虞我詐,如今龐山民又得長安,荊襄聲威震天,許都此時便顯得更加岌岌可危。

    而青州又不能不救。

    如今江東軍馬源源不絕,沿海道運往青州,雖一路過海,亦有折損,可如今青州的江東軍馬,已有數萬之眾,且又有斥候來報,屯兵廬江的江東軍蠢蠢欲動,張遼屯兵合肥,日日警戒江東動向,這中原尚未來得及奪回青州,江東反而做出了這般yu主動出擊的動作,一旦江東再破合肥,青州軍馬定然南下,去奪徐州,如此一來,青州便不再是一處飛地,揚州,徐州二州之地,亦要被江東所得。

    若如此,江東得曹操三州土地,便不再如當下這般,孱弱可欺,日後江東征戰天下。也算資本雄厚。

    所以曹操近些時日,除心悸荊襄發展過於迅猛之外,對江東異動,也頗為頭疼。

    從曹操個人角度而言,還是想先奪青州,雖之前龐山民曾調侃曹操青梅煮酒,識人不明之事。可曹操依然對自己的眼光頗為自信,與龐山民已有一面之緣,曹操相信龐山民不會出爾反爾。背信棄義,所以曹操yu使朝廷財政,更多的向軍中傾斜。待解決了江東這外患之後,便可一心一意,遷都鄴城。

    可之前遷都也是曹操促成之事,若先用兵青州,總要於聖上面前留下一個出爾反爾的印象,聖上想法雖不足為慮,可這朝堂之上,畢竟還有許多心繫大漢的官員,曹操如今已經焦頭爛額,並不願自找麻煩。再被這些同僚所擾。

    見堂下諸人,尤在爭執,曹操神情更為晦暗,苦笑一聲道:「不想我這大漢丞相,也有為這財帛糧秣。頭疼之時!」

    曹操話音剛落,郭嘉眼中,猛然閃過一抹神采,對曹操道:「此事有解!」

    聞郭嘉之言,堂上群臣收斂聲息,諸人皆相府謀臣。先前爭執亦是為了曹操大業著想,如今見郭嘉已有解決辦法,諸人自然希望聽聽這位「鬼才」大人的見解。

    「如今無論是遷都抑或用兵皆迫在眉睫,雖中原財政,不足以同時應對,可我中原沒錢,荊襄卻是富庶的很!」郭嘉說罷,荀彧面色大變,對郭嘉道:「奉孝,此不是掠汝南之時,如若用兵,便是破壞先前協定,荊襄,江東兩家,必沆瀣一氣!」

    「文若說什麼呢……」

    郭嘉聞言不禁笑罵:「此取死之道,郭某如何不知,郭某此策,是yu向荊襄,暫借錢糧!之前江東興兵青州,於這錢糧之上,也多有荊襄相助,郭某自信,若是向荊襄借貸,山民當樂見其成!」

    賈詡聞言,眼前一亮道:「倒是妙計!」

    「只是借歸借,如何償還?」荀彧仁人君子,且坐鎮朝堂中樞已久,自然知曉如今中原財政窘境,借貸倒是容易,可還債對中原而言,卻是困難的很。

    無論是遷徙都城,還是征戰青州,所需錢糧,何止千萬?

    「如今尚未借貸,文若去想那還債之事作甚……」郭嘉聞言不禁笑道:「況且山民亦不希望坐視江東坐大,這諸侯相爭之事,爭的可不僅僅是財帛!」

    曹操聞言,驟然醒悟,對郭嘉道:「奉孝是說,荊襄願貸中原巨量財帛!」

    「這是當然。」郭嘉聞言,從容笑道:「且何時歸還,山民也不會太過在意,郭某yu再往荊襄一行,借山民錢財無數,為主公化解當下危難!若得財帛,來年開春,丞相一戰而定,青州必重歸丞相手中!」

    「如此甚好!」曹操聞言,憂慮盡去,便命郭嘉為使,再往荊襄一行。

    龐山民挾大軍一路歸返,征戰長安一戰而定,隨軍諸將,皆有喜意,唯玲兒一人,悶悶不樂。

    在玲兒看來,劉備這煮熟的鴨子飛了,簡直令她憤懣之極,連帶著數日以來,對馬超也總是冷眼相向,馬超本就因劉備遁逃一事,自責不已,如今每每遭玲兒詰難,心中更是悶悶不樂。

    龐山民倒因為此事,斥責了玲兒一回。

    非是馬超不yu捉那劉備,而是徐庶李代桃僵,救下劉備一命,也不能怪馬超無能,劉備於這般險境,也可逃出生天,不得不說,此人的確遭上天眷顧。

    且劉備若死,關羽,張飛二人定然隨他而去,龐山民對關張二將,頗為喜愛,自然不願這見二人,慷慨赴死。

    在龐山民看來,若捉劉備,還有機會。

    再怎麼說,龐家商舖如今已遍及天下,倒也有不少機會,尋得劉備去向,若知其去處,大可將其抹殺,劉備若於世間銷聲匿跡,何愁關張不得?

    雖此舉有失光明正大,可是龐山民卻認為,為了關,張二人,為他所用,在劉備身上破例一回,也無可厚非。

    至荊襄後,龐山民便安頓劉備家眷,與甘,糜二位夫人數年之前便有過一面之緣,如今重逢,龐山民倒也感歎,這劉備為人,確實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至少二位夫人如今,還希望著劉備復起,與夫君重逢。

    劉備拋妻棄子成為習慣,二位夫人依然不離不棄,這二女情堅,倒也令人讚歎。

    將劉備家眷安置於城外竹舍,龐山民也再添數位鄰居,關張二人也於竹林搭建房舍,住了下來。

    後又引二人,與貂蟬見了一面,二人面上,皆有愧色。

    昔日白門樓上,劉備那「無心之語」,確實與呂布殞命,有著不小關係,如今見其遺孀,以這二人心中坦蕩,便代劉備,向貂蟬致歉。

    龐山民見關羽,張飛如此桀驁之人,居然會向一女子低頭,亦不禁調侃貂蟬風姿無限,而貂蟬卻並未與關,張計較前事,反而勸解二人,如今已入荊襄,舊事重提,再無必要。

    諸侯相爭,本就存在著許多無奈之事,龐山民原本便知貂蟬豁達,見其不yu與二人計較,心中更喜,若貂蟬不願,龐山民也不會不顧貂蟬意願,重用二人,如今幾人盡釋前嫌,倒也了卻龐山民一樁心事。

    只是之後的事情,卻並非如龐山民料想那般,順風順水。

    關羽倒還明理,那張飛依然對龐山民占長安,逐劉備一事耿耿於懷,數日以來,接連飲酒,且酣醉之時,其房舍之中,總是傳出如破鑼一般的叫罵之聲。

    罵蒼天無眼,不給他兄長安身立命的機會。

    罵龐山民狡詐,讓其兄長失了皇叔尊位。

    龐山民居於竹林,本為清淨,如今卻多了這樣一位惡鄰,倒是把龐山民逼得,不敢歸家了。

    原本跟張飛這般渾人,就難以說清道理,好在張飛只是噪音擾民,卻並不動手,且有關羽約束,張飛也只是叫罵數聲,抒一抒心中郁氣。

    不過數日之後,張飛見那龐山民並不動怒,且關羽也勸過多次,索性不再喝罵,反而屢屢離家,或去水軍營寨,或去長沙校場,尋一眾荊襄將校的晦氣去了。

    張飛悍勇,如今龐山民帳下之人,可力敵此人者,寥寥無幾,張飛打著指點將士武藝的旗號,又連掃諸將面子,龐山民對張飛這般幼稚心性,頗為無奈。

    不過一眾荊襄將校,倒樂得與張飛相鬥,張飛武藝超群,遠超諸人,雖受其一頓打擊,不過張飛收發自如,也不傷人性命,與張飛切磋,對於武人本領的提高,作用不小。

    且張飛為人本就赤誠,諸人也知他只為消解心中鬱結,並無壞心,倒也願意與張飛誠心相交。

    如今荊襄將領之中,甘寧已與張飛,極為相投,除切磋之外,也頻頻一道飲酒,雖甘寧亦知,張飛心繫劉備,難以勸服,可是這英雄相惜,卻無分陣營。

    有過數日,便有使者飛馬來報,言朝廷使節,再至荊襄,與龐山民有要事相商。

    不待通報,郭嘉輕車熟路的入了竹林,至龐山民竹舍之外,正見關羽亦在龐山民院落之中,之前於許都之時,郭嘉與關羽也有過數面之緣,如今再見,郭嘉心中,唏噓不已。

    「雲長,如今連你也改投荊襄了麼?」郭嘉口中喃喃,卻被關羽聽見,回過身來,關羽見郭嘉一臉訝色,苦笑一聲道:「故人重逢,時過境遷。關某如今處境於數載之前,別無二致,非是關某轉投荊襄,而是山民不殺之恩,無以為報……」(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