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鳳雛

龍騰世紀 NO.401 甄逸歸來,萬馬齊鳴 文 / 冰凍一尺非三日之寒

.    這鄴城掘出銅雀一事,不過數日功夫,便傳入荊襄,龐山民得細作來報,心中倒是覺得有些好笑,龐統剛剛於汝南加固城牆,厲兵秣馬,鄴城外就掘得銅雀,這是不是也太巧合了一些。

    曹操想要遷都。

    只是片刻,龐山民心中便有此結論。

    能把大漢丞相,梟雄曹操逼至如此境地,龐山民足可引以為傲了,雖然時下龐山民並無進兵中原的想法,可是曹操遷都一事,對荊襄而言,亦是喜事,先前曹操屯兵許都,與汝南遙遙相望,兩家形勢,一觸即發,便是遣龐統駐守汝南,龐山民也無十足把握,待曹操大舉進攻之時,保汝南不失,此番曹操yu遷都鄴城,許都城中,天子近衛,虎賁軍馬一眾強兵,理當皆隨劉協而去,如此一來,汝南軍情大為緩解,龐統身上的壓力也會減輕不少。

    所以龐山民以為,如今佔了便宜,還是不要追究這「銅雀」真偽的好,只要曹操走的遠離許都,這對兩家而言,皆是好事。

    不過又過幾日,便有汝南書信送至,龐山民看過之後,哭笑不得。

    原來曹操yu挾天子往河北一行的消息被龐統得知之後,龐統便摩拳擦掌,yu引汝南軍馬,滋擾許都,龐統並不介意這「銅雀」祥瑞真偽,只是聽聞曹操yu離許都,便抖擻精神,yu趁曹操昭告天下,天子出巡之時,再給許都,添些麻煩。

    挫曹操面子的事情,龐統樂得為之。

    龐山民想都沒想,便作書一封,送往汝南,嚴令龐統勿要妄動,龐山民以為,曹操終究佔據天時,師出有名。且隨天子出巡,若遭荊襄滋擾,汝南出兵則名不正,言不順,在這個君權至上時代,天子就是天子,雖被曹操挾制,卻代表著大漢威儀

    如今四分天下。龐山民對於當下的時局已相當滿意。如今發展治下民生,於龐山民眼中才是首要之事,至於用兵中原。不應急於一時。

    龐統得信之後,並未回書,龐山民之前便予龐統統轄汝南軍馬大權。如今還真有些擔心龐統一時按捺不住,揮軍許都,相交於龐統的奇計行險,龐山民更喜歡諸葛亮那種穩妥行事的作風,畢竟對於如今的荊襄而言,若要勝曹操,可以陽謀勝之,待荊襄富庶,中原百姓心慕荊襄之時。便是上兵伐謀,那曹操又有何辦法,收攏民心?

    以荊襄廣袤,又何必如之前那般,只計較區區一城一池之利呢?

    且龐山民現在還寄望於江東大艦,於曹操轄下沿海區域,多生事端。江東對於戰馬的期盼由來已久,如今得知獲取戰馬的途徑,怕是再難與曹操妥協,若說中原與江東之間的關係,也僅靠著曹操給予孫權的那個吳侯尊號。可是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皆知,這區區名號於當今亂世。不堪大用,若兩家一旦產生分歧,戰事終究不會因之前曹操給孫權了吳侯名號就能避免的。

    龐山民正思慮間,又見侍者送來書信,見信封字號,不禁輕笑。

    自孫紹大婚之後,孫權,周瑜二人,時常有書信往來荊襄,多言及這戰艦入海之後所見所聞。

    於海中行船,比之路上截然不同,其風高浪大,便是去往徐州沿岸,這江東艦隊中的大艦也損了一艘,原本周瑜並不願將這等軍中機要之事,與龐山民商討,可是近來艦隊行進,愈發困難,且於曹操治下,補給也成了問題,孫權,周瑜二人並不懷疑龐山民所授之計,所以自艦隊遭遇諸多不順之後,也只得問計龐山民了。

    對此龐山民也沒有太好的辦法,誰叫當下的造艦能力低下,且孫權,周瑜二人對北地戰馬,望穿秋水,回到江東之後,便調江面大艦,沿水道入海,打探起入青州的航道了呢……

    見信箋之上,孫權措辭,頗為急切,龐山民心中不禁暗歎。

    江東近些年來,屢戰屢敗,多因其心態出了問題,先是荊襄占西川,漢中,後曹操又平定河北,江東見週遭諸侯,財雄勢大,奮起直追的心思,太過心急,所以每每行事不夠慎密,這大艦入海之事,亦是如此,如今江東只毀了幾艘大艦,便已掌控過通徐州的沿海水道,至此孫權,周瑜二人已嘗到了這沿海水道的甜頭,便是難沿水道入青州,幽州,江東如今,亦有跨海入徐州一戰的實力,若出其不意,靠岸廣陵,攻伐下邳,徐州頃刻之間,四面烽火。

    龐山民並未急於與孫權回信,如今荊襄與江東,雖表面看來,前嫌盡去,可龐山民心知肚明,這兩家諸侯並未好到那個份上,且他本為荊襄之主,也沒那義務幫江東參謀這海戰一事,以龐山民觀之,這江東早晚必被荊襄所得,這江東開闢出的沿海航道,只是為日後他入主江東,所準備的禮物而已。

    雖治下並無戰事,可春耕之時,各郡政務還是比較辛苦的,龐山民這些時日以來,也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處理荊襄內務之上,如今荊襄,西川春耕已大體結束,依靠著諸多奇術,若天公作美,龐山民治下又將是一個豐年。

    又過數日,甄家信使來報,言其已從西涼廣購戰馬,不ri便歸,龐山民得知之後,心中一喜,腦海中也漸漸浮現了甄宓那張如花的笑顏。

    雖說家中已有二位嬌妻,可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且之前龐山民已應下甄逸納妾一事,這甄家家主歸來之際,龐山民以為,也該給其一個交待了。

    甄家商隊與一眾西涼牧馬羌人,至長沙時,龐山民已於城門相候,長沙城前,數千戰馬飛奔的場景,倒是讓城頭士卒,大大的驚愕了一回,便是昔日江東攻伐長沙之時,那數萬士卒,似乎也無此般聲勢。

    龐山民見萬馬齊鳴的場面,心中也驚喜不已,如若這些戰馬,皆配給士卒,荊襄陸戰,便再不似之前那般地位尷尬。

    一陣陣呼喝之聲由馬上傳來,龐山民便見隨甄家商隊一同到來的百餘羌人,呼喝著將戰馬停住,一眾羌人見城前軍馬之後,皆滾鞍下馬,於龐山民面前跪拜。

    龐山民命一眾羌人起身之後,才知這些羌人乃是甄府於西涼購得的家奴,入荊襄後,專門飼馬,龐山民聞言,心中暗道甄逸辦事,果然細密,不僅帶回了巨量戰馬,如今連養馬之人,也盡皆帶來。

    羌人們在士卒的引領下,將戰馬悉數引往校場,不多時候,一駕馬車由官道而來,於車內甄逸透過車窗,遙望長沙城池,見龐山民率眾相迎,忙令下人,止住馬車,下車奔至城前,對龐山民笑道:「老夫何德何能,勞上將軍久候。」

    「岳父大人莫要妄自菲薄,為我荊襄引巨量戰馬,此大功一件。」龐山民聞言亦笑,對甄逸道:「一路勞頓,龐某已備好酒宴,還請岳父大人隨龐某入城。」

    龐山民說罷,與甄逸一道,往城中而去,甄逸見龐山民情真意切,心中不禁暗讚,此子禮賢下士,果非虛言。

    諸人入太守府後,龐山民引甄逸入席,對甄逸道:「岳父大人此去天水,籌措戰馬,功勞不小,只是龐某不知,這入西涼後,岳父諸事是否順利?」

    「西涼馬家之人,雖性情桀驁了些,卻也是誠信之人,與之商貿,倒是痛快利落的很。」甄逸說罷,頗為感慨道:「老夫知上將軍此番將荊襄購馬之責,交由我甄家,乃是莫大恩惠,還請上將軍勿要再誇讚下去了……」

    龐山民聞甄逸之言,亦心生好感,心中暗道:知曉感恩的人,理當重用。

    想到此處,龐山民微微一笑,命上諸人飲宴,宴之酣處,龐山民對甄逸笑道:「岳父大人今已歸來,龐某卻不知甄宓小姐何在?」

    「上將軍是心急納妾之事了?」甄逸聞言,朗聲笑道:「小女還於漢中,與令明將軍交割下一批戰馬,不ri即歸。」

    龐山民聞言,點了點頭。

    之前卻沒想到,甄宓還通曉商道,聞甄逸之言,龐山民心思微動,若是甄宓真有這方面的天賦,倒也可以適當的培養一下,如今家中二位嬌妻,貂蟬喜靜,性情最和龐山民相投,孫尚香誕子之後,便又如之前那般,與玲兒,祝融,混跡軍中,少有歸家,如若甄宓入龐府家門之後,再事商道,這三位夫人各司其職,想想倒也有趣的很。

    且如今龐山民已將精力多放在治下政務之上,很難再如先前那般,打點龐家商貿,而無論是龐德公亦或龐統,皆對此事,毫無興趣,如今若可得甄宓相助,對龐山民而言,也是一樁美事。

    想到此處,龐山民不禁輕笑,對甄逸道:「岳父大人,以你觀之,甄宓小姐對於商賈之道,悟性如何?」

    甄逸聞言,微微一愣,繼而輕歎一聲道:「若其為男兒身,老夫無憂,早將這偌大家業,傳予宓兒。」

    龐山民聞言,心中暗喜,對甄逸道:「如此甚好,待甄宓小姐歸來之時,龐某便將家中一些營生,交由小姐,代為操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