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鳳雛

龍騰世紀 NO.342 漢中張魯,五斗米教 文 / 冰凍一尺非三日之寒

    漢中城中,張魯得知西川軍馬兵出葭萌關,心中大驚,龐山民攻汝南一事,天下皆知,張魯亦以為龐山民並無餘力,攻伐漢中,可是據敗軍回報,此番西川軍馬,浩浩蕩蕩,不下十萬,大軍所過之處,漢中將校望塵而逃,無人敢與之接戰,再過一ri,便抵漢中城下。

    張魯忙召集群臣議事,商議對敵之策,軍師閻圃勸張魯死戰,而其弟張衛,曾於西川見過諸葛亮所率軍馬威勢,自知難敵,勸張魯率眾投降。

    閻圃聞張衛之言,冷笑不止,對張衛道:「師君若降,世間再無『五斗米教』,我等雖得富貴,可治下百姓,盡皆遭厄,依汝看來,是一人富貴重要,還是一no.342漢中張魯,五斗米教郡百姓的生計重要?」

    張衛聞言,不知該如何作答,支唔半晌,對閻圃道:「誰人不知,荊襄富甲天下,若我等歸降,百姓未嘗不得富貴!」

    張魯本就是優柔寡斷之人,聞二人爭執,更不知該如何抉擇,五斗米教乃張魯數年心血,張魯也不忍拋棄,可是以龐山民行事,若其佔下漢中,五斗米教必被其遣散,多年心血付之一炬,張魯心中自然不捨。

    想到此處,張魯對閻圃道:「可否與那諸葛亮相約,城前一會,若其允我等執掌漢中,便是納貢稱臣,魯亦在所不惜!」

    「漢中乃出川要道,若被龐山民所得,守漢中者,必其心腹。師君此般想法,太過天真。」閻圃說罷,一臉堅決,對張魯道:「自師君掌漢中後,民心歸附,治下百姓,多為我教教眾。若師君肯與那諸葛亮死戰,此役未必會輸!」

    「軍師以為這諸葛亮治下軍馬,會與那劉璋軍馬一般?」張衛聞言不禁嗤笑。對閻圃道:「且那諸葛亮有鬼神之能,攻伐西川,只用數月。依衛看來,不如請降,只no.342漢中張魯,五斗米教求龐山民肯允我等,手刃劉璋,如此一來,即可報仇,亦可於荊襄為官,兩全其美,豈不甚好?」

    「可教眾對師君寄予厚望……」閻圃還yu再勸,張魯卻想起之前劉璋殺其家人。對閻圃道:「如今敵軍勢大,且我漢中孤立無援,便是與之對敵沙場,遭難者亦是我教教眾,如若那諸葛亮肯應張某。為家人報仇雪恨,便是投降荊襄,也未嘗不可。」

    見張魯心念已決,閻圃自知多說無益,只得長歎一聲,默然不語。張魯寫過書信,命使者前來,將書信送予諸葛亮,yu與其漢中城前,商議開城投降之事。

    諸葛亮領大軍疾行,所過之處,並無阻礙,一路於漢中見聞,諸葛亮見張魯治下百姓,多為「五斗米教」教徒,其均錢糧,同食同住,如人間樂土,心中亦對張魯安民手段,讚歎不已,便是荊襄也難如漢中這般,百姓安貧樂道。

    一路而來,諸葛亮命士卒不得擾民,而所過之處,百姓雖不阻礙西川軍馬行軍,卻皆冷眼相向,視如仇敵一般,一眾將校見此情形,盡皆稱奇,於城外百里,安營紮寨,諸葛亮召軍中將校議事,黃忠,魏延,甘寧等人,面上皆疑惑不已。

    「孔明,這漢中邪性的緊。」甘寧入帳之後,一臉怪異之色,對諸葛亮道:「此間百姓如此貧瘠,卻無一絲暴亂之意,莫非張魯領著這一大群人,窮樂呵不成?」

    黃忠,魏延二人聞言,不禁失笑,諸葛亮思索半晌,搖了搖頭,對甘寧道:「亮才疏學淺,亦不知其中詳細,此事興霸若問山民,或許會有答案,再過百里,便是漢中,待我大軍破城之後,興霸亦可向那張魯請教。」

    甘寧聞言,點了點頭,對諸葛亮道:「孔明,這先鋒便由甘某擔當如何?」

    甘寧話音剛落,黃忠便道:「老夫節制中軍,這先鋒一職,自當老夫擔任,若興霸不服,可與黃某,較量武藝!」

    黃忠說罷,甘寧面上忿然,對黃忠道:「老將軍何必與甘某爭功,甘某之前只打水戰,陸上之功皆被你們搶了,如今甘某大老遠的來西川一遭,若寸功未得,回荊襄後,豈不遭弟兄們恥笑?」

    「老將軍,興霸當以和為貴!」魏延說罷,對二人道:「不如讓魏某任先鋒之職,如此以來,二位也不必爭執!」

    「你閉嘴!」

    「不干你事,瞎摻和什麼!」

    甘寧一聲怒喝,黃忠也不禁出言相斥,諸葛亮見三人爭執不已,亦不勸說,好整以暇的看著三人爭吵,半晌之後,三人吵得氣喘噓噓,忽有士卒飛馬來報,言漢中張魯,遣使者言投降之事。

    諸葛亮聞言,淡然一笑,對三人道:「如此一來,眾位將軍便無須爭吵了。」

    三人聞言,面面相覷,甘寧片刻便回過神來,對諸葛亮道:「孔明,你早有所料?」

    諸葛亮聞言,不置可否,命人引漢中使者入帳,使者遞上張魯手書,便退出營帳,諸葛亮看過書信之後,微微點頭,命三人一同觀之。

    「一個劉璋,換一州之地,划得來!」魏延說罷,黃忠便道:「這漢中早晚被我荊襄所得,何必答應張魯要求,不如與之一戰,將其擒拿!」

    「只是老將軍想活動手腳了吧。」甘寧聞言笑道:「不過寧與老將軍意見一致,若其有意投降,何須我大軍壓境,如今距漢中城僅百里之遙,朝發夕至,佔他城池,無非也就一天功夫。」

    甘寧說罷,三人又爭執不下,諸葛亮見狀,不禁苦笑,對三人道:「三位將軍莫要再吵,這張魯的要求,亮不會答應,劉璋乃降上將軍之人,如今也是我等同僚,若應下張魯要求,天下人皆道我荊襄,見利忘義,日後何人肯歸附山民?」

    「就是這個理!」甘寧聞言大笑,道:「不如甘某妥協一下,孔明,你就讓寧與黃老將軍,同為先鋒好了!」

    「殺雞焉用牛刀?興霸,我與你同去!」魏延摩拳擦掌,甘寧蠢蠢欲動,黃忠見二人鬥志昂揚,哭笑不得道:「你二人莫非視老夫於無物乎?」

    見三人大眼瞪小眼的於帳中對視,諸葛亮輕笑一聲,對三人道:「此戰打與不打,如今難有定論,一切還要等亮見過那張魯之後,再作判斷,既然張魯約亮城前一敘,亮便與之奉陪,至於何人先鋒,總要等亮心有決斷之後,再作安排吧。」

    諸葛亮說罷,三人不再言語,黃忠見天色已晚,便命士卒埋鍋造飯,翌日一早,準備停當,諸葛亮令後軍緩行,引著三將待萬餘軍馬,往漢中而去。

    行至城下,諸葛亮便見那張魯一身道袍,率數名漢中將校,從城門而出,黃忠止住前行軍馬,甘寧,魏延二人,各引十餘輕騎,隨諸葛亮往陣前而去。

    「亮見過師君。」諸葛亮於馬上躬身一禮,張魯見狀,連忙回禮道:「見過孔明軍師,不知軍師大人對之前張某所請,已有決斷?」

    諸葛亮聞言,微微點頭,道:「劉璋殺師君親族,師君yu報仇雪恨,亮心中理解,只是如今劉璋已歸附我主,且西川一州之地,盡被我主所有,劉璋與亮一般,乃上將軍帳下之臣,此事亮不敢擅專!」

    張魯聞言,微微愕然,對諸葛亮道:「張某所提要求,僅是報仇,並未對上將軍索取一絲利益,如今魯誠心歸附,軍師莫非連這點面子,都不賣張某麼?」

    諸葛亮聞言微微一歎,一臉誠懇道:「屠師君親族者,如今已幡然悔悟,亮以為師君當為這漢中一郡百姓著想,放下心中執念……」

    諸葛亮說罷,張魯雙目圓睜,一臉怒容道:「殺母之仇,弒弟之恨,豈是說放下就可放下的?」

    「此一時,彼一時。」諸葛亮聞言,風輕雲淡道:「不如師君投降之後,去襄陽見見季玉,再做決斷,是否報仇?」

    「倒是打的好算盤!」張魯聞言怒道:「憑白無故,得我漢中,軍師大人還真是好算計。」

    諸葛亮還yu再言,卻見甘寧上前一步,對張魯道:「莫要以為你漢中城堅,如若不降,我等亦可自取!」

    「那張某便看看上將軍大軍,如何勇武吧!」張魯說罷,便欲歸去,諸葛亮見狀,輕歎一聲,對張魯道:「師君何必如此,亮之前於襄陽之時,也見過季玉數次,提及師君之事,季玉心中,追悔莫及,如今我大軍兵臨城下,奪城只在頃刻之間,師君以為,亮有必要,欺騙於你麼?」

    張魯聞言,半晌無語,側目看了一眼諸葛亮身後,那萬餘殺氣騰騰的荊襄軍馬,又抬頭看了一眼城頭之上,士氣衰敗的自家士卒,神情一陣黯然,勒緊韁繩,調轉馬頭。

    「一郡之地,難換那劉璋一命,只因劉璋乃上將軍臣屬,上將軍氣魄,張某如今已知。」張魯聞言,長歎一聲,對諸葛亮道:「若軍師不應張某,殺劉璋以報家仇,張某不怪,只是軍師可否留張某『五斗米教』之香火,如若軍師答應張某這般要求,這漢中城,便是予了上將軍,又有何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