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鳳雛

龍騰世紀 NO.263 龐山民真正的野心 文 / 冰凍一尺非三日之寒

    與此同時,劉備亦不禁想到,山越,南蠻也是異族,對漢人來說與羌人無二,然而異族卻可與百姓於荊南相處和諧,甚至龐山民揮軍西川之時,蠻人競相從軍,輔龐山民建功立業,劉備以為,若得龐山民安撫蠻人之策,這羌人或許也不會如現在這般,服從馬騰調度。

    將來與西涼羌人的糾葛,耗時久遠,劉備迫不得已,也要未雨綢繆,只是苦思許久,劉備卻發現荊南的那些辦法,無法照搬照抄,用於羌人,其關鍵之處便在於,那龐山民可點石成金,安撫南蠻一應用度,可獨力支撐。

    竹紙,印刷,乃至制糖皆厚利之技,而此等神技,曹操孫權兩家盡皆不會,還須no.263龐山民真正的野心仰仗荊襄的貨物源源不斷的運往北地,江東,劉備甚至在想,若關羽,趙雲二人,久守江夏,恐生變數,是不是當待徐庶歸來之時,與徐庶商議一番,用江夏一城,換龐山民點石成金奇術。

    「這龐山民如何能佔據諸多好處……」劉備越想越不是滋味,不禁暗自咒罵了起來,心中暗道天下諸侯,如龐山民這般狗屎運道者,之前還從未遇到,短短兩年時間,便有了偌大基業,早知如此,於汝南與龐山民初見之時,拼著與雲長反目,也要將其扼殺才是。

    不過世上終究是沒有後悔藥賣,對於此事,劉備也只能想想罷了。

    千里之外,荊襄亦天寒地凍。而竹林校場旁的工坊之中,匠人勞作,熱火朝天。

    龐山民所書的點石成金之術,驗證起來,進程頗快,雖然工匠門多懵懵懂懂,也不瞭解這些後世的技巧。但有了龐山民從旁提點,工匠們體悟的也不慢。

    黃承彥近些時日以來,面上喜色不斷。自從見識了新式織機之後,黃承彥便親自動手,嘗試了一番紡織麻布的樂趣。no.263龐山民真正的野心數尺麻布,不消半日可得,且布料堅韌,遠勝之前百姓手工所紡。

    只此一物,黃承彥便意識到,雖已寒冬,可荊,益二州的百姓怕是不得農閒了,若織機推廣下去,便是農閒時分。百姓家中,亦有進項。

    只是黃承彥的提議卻被龐山民無情的扼殺在了搖籃之中,並非龐山民不懂得尊師重道,而是百姓若利用織機紡布,頗為浪費。且不說尋常百姓家中,根本就沒有這麼多織布所用的原料,便是一台尋常紡機,造價不菲,百姓家中根本養不起這個金貴玩意兒。

    對此黃承彥頗為無奈,見龐府工匠們接二連三的製造出了數架紡機。黃承彥又將龐山民召至面前,對龐山民道:「山民,除卻與世家交換權益,汝亦當心繫百姓才是,這紡機一家百姓難以購下,若一村百姓,合購一台紡機,倒也可行!」

    見黃承彥對紡機之事耿耿於懷,龐山民輕歎一聲,道:「於百姓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村之人,所得麻布,如何分配?且這織機,便是尋常世家,亦難使其大用,於襄陽內,除蒯,龐兩家,別家便是用其紡布,獲利亦當有限的很。」

    龐山民說罷,黃承彥微微愕然,一臉疑惑道:「山民此言何意?」

    「織機紡布,效率極高,唯有原料源源不斷,才可得巨量麻布,尋常世家,何來資財購買大宗原料?若織機不用,便是浪費,無論是世家還是百姓,便是得此事物,亦賺不到財帛……」龐山民說罷,黃承彥如夢方醒,恍然大悟,對龐山民道:「那豈不是說,這日後天下麻布,皆出自於龐,蒯兩家手中?」

    「未必。」龐山民聞言笑道:「商人趨利,這織機雖製作繁瑣,然細心之人,卻可窺其究竟,便是仿製,也不太難,況且龐某也從未想過,藏私之事,別家諸侯若想買這織機,只要出得起價錢即可。」

    「且織機織布,極為快捷,尋常人用一ri之功,可得以往數日之布,這麻布一多,其價亦賤,便是尋常百姓,亦可購買,所以學生以為,雖世家獲利,百姓亦可獲利,且世家囤布無用,最終還是百姓受益的多些……」

    龐山民說罷,黃承彥眼前一亮,對龐山民道:「山民於造這織機之時,已想至此處?」

    龐山民聞言點了點頭,心中暗道,這些道理放在後世,便是尋常之人亦可窺其究竟,而於這漢末時代,便是黃承彥這個奇術大家,都聞所未聞,穿越者的優勢一旦顯山露水,果然還是有些王霸之氣的。

    只是對龐山民而言,織機只是與以蒯家為首的荊襄世家,交換利益的籌碼之一,龐山民也沒打算過將這織機必須大規模應用的道理,盡數使荊襄世家所知,荊襄世家對龐山民而言,亦敵亦友,若是世家之間,產生糾葛,龐山民倒也樂得隔岸觀火。

    原始的優勝劣汰而已……

    而強大的世家,在漸漸吞併弱小世家的同時,其目光怕是也不會再放在朝堂權柄之上了,與此同時,龐山民即可向世家推廣這些生財之道,亦可漸漸獲得朝堂權柄,一石二鳥,何樂不為?

    且自漢之後,儒家獨大,而墨,法諸家衰微,龐山民所掌點石成金,多賴墨家,而其為政之道,傾向法家,所以之前蒯越曾言,龐山民這處世之道,與呂不韋的「兼儒墨、合名法」的雜家學說,倒是有些相似,只是蒯越不知,龐山民的野心不止於此,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之後,造就強秦,而龐山民則打算以荊襄為引,引導一場新的百家爭鳴。

    任何學說,都有可借鑒之處,至於孰是孰非,便是龐山民這個來自兩千年後的穿越人士,亦不得而知,只是龐山民以為,若可將這些古老的學說,傳承下去,使其後繼有人,推陳出新,千百年之後所得的事物,才是真正的中華文明。

    想到此處,龐山民不禁嘴角含笑,黃承彥見龐山民若有所悟,心中卻似湧起了驚濤駭浪,口中喃喃:「這小子,似乎所圖的不僅僅是逐鹿天下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