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無限強者

卷三 蜀山劍俠 第八章 神孽之罪業歸於誰 文 / 平民威嚴

    五德龍幡取出,陳雲臉上露出微笑,武者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便是使用武力超級異手遮天全文閱讀!要不怎麼說,俠以武犯禁,文以儒亂法。本書最新章節首發來自書河

    一道金紫神光自五德龍幡射出,幡面獵獵,晃眼便有一隻神孽被斬於幡下,神光捲著一縷幽暗神性回歸,小金龍傳出雀躍意識,金紫光華不由明亮一分,十息間,以陳雲為中心,三十碼空間內神孽全部化作神性被捲入五德龍幡,金燦燦的幡面愈加晃亮。

    神孽大軍回應過來,無聲嘶吼一聲,種種夾雜神性的攻擊便鋪天蓋地襲來,陳雲閒庭信步遊走於攻擊間,偶爾用龍幡做抵擋,也是一沾即走,待到攻擊散落,數百神光射出,少說有三百之數的神孽死在他手中。

    那道由龍幡發出的金紫光華已經化作一輪小太陽,照耀千碼之地,光芒播散之處,神孽具是哀號不斷,猛烈的精神波動造成星界之風提前到來超級生物帝國最新章節。

    星界是精神的世界,眾神的歸屬之地,在星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產生一股風,吹散神孽與星界生物,沒人知道這股風是怎麼來的,也沒有干去嘗試被這股風吹到,因為但凡進入星界的旅行者,被星界之風吹上,都已經消亡!

    有形?或無形?之風吹過,如颶風席捲,所過處星界生物都被吹落,由墜落神明復活時的神力波動造成的神孽大軍,也不知被吹散到何處,陳雲藉著金紫光華日輪裹身,一邊順著颶風過處掃蕩神孽,一邊借用念頭水晶顯化六道真文不馱探颶風來源。

    關於主神的第三任務,清理位面罪業之事,他一直懷疑與星界有關,當然,深淵地獄位面也是懷疑對像之一,不過相對精神界面的星界,罪業之事於此可能最大!

    而此次除了收集神性之外,陳雲也不介意順便探探星界,尋找有關完成位面任務的線索。

    當他順著颶風斬殺第七百三十隻神孽後,颶風散去,而他也不知道出現在星界那處角落,微微看了看五德龍幡,陳雲估計至少要斬殺三千神孽才能令這件神器徹底完成,加上其它所需,看來還要呆上一陣子。

    目及不遠,有一座島嶼,很大,有三百丈,不知道是何等神明墜落所化,之上遊蕩著三五成群的神孽,一閃一閃間,如盜賊般迅敏快速,似乎它們生前,都是盜賊職業的強手。陳雲心中一動,星光神目探開,透過島嶼上神屍巖,只見嶙峋岩石下,有一片乾枯河流的影子,從其殘留的河水來看,這似乎是一個神國的殘餘部分。

    興趣大起的陳雲展動龍幡,數百道拇指粗光華精準的將島嶼上每隻神孽捲住,金紫二色吞吐,折,數百份神性到手。調動元胎,一個虛影投影降落至岩石下,探查起下方河流來歷。

    不過一會兒,元胎投影出的虛影烙印便帶著一點璀璨神性飛出,沒入陳雲眉心,一股巨大記憶從識毫過,這是一位古神的記憶重生之政道風流最新章節!準確是說,是繼承古神記憶的數十位後來者神明記憶。

    這樣龐大的精神印記,只能用浩瀚的星空來來形容。饒是陳雲識海混沌無邊,念頭水晶通達堅固,也被攪亂,好在他已經修出真靈,一點真靈靈輝照耀千古,任他滄海田、宇宙崩潰,都自巋然不動,冷眼旁觀。

    數十位神明的記憶,最早可以追溯到晶壁誕生之初,規則的誕生、時間的源頭乃至諸神的起源但大多都是殘缺的記憶,有著不可連接的斷層,不過如此,也足以讓陳雲智慧和知識開始又一次的蛻變昇華。

    不論是凡物還是超凡者,任他真正在人世間經歷千萬次輪迴,體會萬世紅塵,那麼這個人不是崩潰,便是看穿一切世情,真正徹悟,而有體會魔戒位面億萬年滄桑變革的陳雲,雖然有經歷,但卻是以旁觀者的眼光看待,直至如今受到數十位神明記憶的直接衝擊,才將之前體會徹底容納,直至現在,他的時間觀才提升至超凡金仙層次。

    轉望一旁不知從何鑽出的神孽,星光神目中倒映出一團以前看不到的黑死業力交織的漆黑。種種失敗,不甘的哀嚎、詛咒從中散逸,這是在詛咒神性神物,封神成功的神明,一切與神沾上邊的都被他們痛恨,詛咒,唾棄!

    而這邪惡的本質,就是神性生物乃是神明痛恨所在。因為神孽們不管在進入星界的人如何如何,只要是具有神性,那麼他們都要將其毀滅,最好將神明的真身也拉入星界,受到與他們同樣的待遇才能給他們仇恨報復的快感。

    似乎察覺到陳雲目光,神孽往陳雲所在一感應,陳雲不經意散發的神力便令他瘋狂的撲了過來,不過那張牙舞爪的兇惡,在星光神目下顯得那般另有不同。

    冥冥間,陳雲似有感悟,饒有所思操控五德龍幡射出一道神光符印,混合六神的神力光輝,加上金龍的德運之力組成的浩然雲文瞬間將神孽抹除淨化!

    一點帶著虛影的透亮神性無聲浮現,向陳雲躬拜感恩,恍惚間,陳雲似覺多了點什麼,一種發自內心的愉悅傳入他心中,令他心靈瞬間舒悅起來網游之咆哮祭司。

    這是?

    霎時間,陳雲沉默了。橫幡於前,注視著幡面上三才形狀的武道真文、仙道符文、神道神符,一條金龍盤於三才間,數百道如星辰的光點閃耀在金龍旁,其中一顆透亮明華,雖比不上金龍光輝,但在陳雲眼中卻勝星辰之輝,大日之光。

    神孽,當真是神之罪孽?亦或者,這本就是他們在贖罪?罪業,罪孽,前人造,後人還,他們的罪孽,不就是往後神明的罪孽?

    罪業者,渴望淨化,卻不斷詛咒,渴望間,迷失間,這才是神孽根本。

    他們的罪業,需要功德去救贖!!!

    誰救誰願付出

    識海,連綿氣運所化紫氣霞光散發著無上玄妙的氣息安定識海一切事物,成為神明沒有被信仰神弊端拖累全靠這些氣運霞光,念頭空靈,三千水晶閃動靈性光芒,以比神明處理信息還快的速度,每息千萬次運轉,各種念頭不斷被排除,而後只剩下最精粹的答案。

    看著龍幡、星界,陳雲明白了∥時借此時機,識海內數十位神明記憶碎片也被他徹底梳理一遍,

    神孽神孽,非神之罪孽,而是神犯下的罪孽,晶壁系內神明只要有過錯,神孽就不會消失。而星界廣大,不知存在多少神孽,他們或為神明所化,或為封神失敗者與所化,星界與其說是神之墓地,當不如說是神接受審判的地方,而這,只是神所犯下的罪業!

    要清除或淨化此晶壁系罪業,只有兩法,一斬除罪孽根源,不過除非晶壁系神明全部墜落,不然不可能完成。二便是靠國之德運,因為德運最能教化國民,是接近功德的一種力量神農之妖孽人生全文閱讀。君不見,歷代君王,宣召前都要加上一段奉天承運的話語,這奉天,便是指天德,也暗指國家黃帝德行合乎上天,承運,便是繼承天德之氣運,國運連綿不衰,昌盛不息。

    或許,五德龍幡的製造,並非偶然,而是命運長河中的必然!

    陳雲心中不由升起此念。

    晃晃頭,神孽之事,還要神明自己根除根源解決,位面之罪業,也並非只有神之罪孽,光明陣營,邪惡陣營,混亂陣營都是產生罪業的根本v仰的神聖,信仰的骯髒,都是一體兩面,信仰神便是受到信仰之人的心靈的墮落而必陷入自毀,將己身置於人心,就是信仰最大的弊端。

    人之心怎樣,來自現世經歷數個位面的陳雲自然明白,信仰神,可取,不可學。古神,或許才是真正利用信仰而不被信仰約束的神道真法!看來古神之事,也的謀劃一番。

    念頭一轉,陳雲又想到與星界相同的另類位面☆淵!地獄!這些邪惡、混亂的發源地,少不得去一探,或許,他可以學學雷斯.安博裡,弄個深淵君王哈迪斯出來?

    忽然,四周又闖來無數神孽,看其眼中兇惡,想是感到陳雲的神力,要將這個封神成功的神明留在這裡,享受和他們一樣的痛苦待遇,接受無盡怨恨的折磨。

    不過不等他們撲上來,五德龍幡便自動護主,灑出神光符印,折,神孽便被符印抹淨,化為神性光點鑽入在幡面,無數只有元胎可聞的樂聲感激響起,陳雲靈光一閃。

    乾淨的神性,經過無數時間沉澱的神性,不正是用來製造七武士的最好東西!若以之建造一個類魔網,嗯,或者說武網便能解決教會如今急切問題?最後那個創造別同信仰神道路的修煉不也可據此實驗一番?

    念及如此,陳雲拿起五德龍幡,將身下島嶼收了,朝星界繼續探去,一路上,他微微散開神力,引誘一群又一群神孽,借助六神神力與五德德運,抹淨上千神孽,獲得大量神性光點,依照半神神性標準,這裡的神性可以製造上千半神,上萬神性神物,不過對於陳雲實驗的需要,卻遠遠不夠帝國再起之全面戰爭最新章節。

    而就在陳雲收集神性時,主物質位面阿硫斯大陸變得十分精彩,源源不斷的人類諸**隊和代表開往休斯敦帝國,無數高級、低級神明都將目光關注到此,尤其是天堂山位面的人類神系中強大神力,對於他們來說,獸人帝國入侵人類國度,可是直接損害道他們的信仰來源,這無疑代表獸人神系要挑起新一輪戰爭!

    桑多斯王國這個在阿硫斯大陸並不起眼的國家發生的更替,也由此淡出人們的視線,此時,桑多斯王國僅有的兩大教會,阿雷多教會與伊索斯教會教皇,正在一個會議室裡,商討如何守望相助,如何細細發展。

    伊索斯教會的梅甘林教宗忽然一怔,竟走神開來,所羅教皇對此,沒有絲毫介意,他知道,這是對方在接受信奉神明的神諭,這種狀況他也經歷過,並深以為榮。接受神明神諭,本身就代表神的恩寵!

    不一會兒,當梅甘林教宗轉醒,笑著對他說出一句話:

    「吾神神諭,全力征戰桑多斯王國周邊諸國!」

    所羅教皇傻眼,以為自己聽錯了,他們才剛把桑多斯王國佔據,還沒鞏固信仰,怎麼又要征戰其他國家,況且,單憑一個剛起步的教會,能打下其他國家?

    因為是對方神明的神諭,所以所羅教皇不敢非議,便向雷斯.安博裡禱告起來,將此事交給神來判定。而梅甘林見此,非但沒有一點擔憂,反而充滿自信,偉大的伊索爾德殿下告訴他的底牌,足以掃蕩周邊小國,而若是成功在數個國家傳播了信仰,那以他的功績,足夠偉大的伊索爾德殿下降下恩賜,成為榮耀的神之選民!

    半神的大門,在向他招手!梅甘林一想到自己有幾個研究失敗了,便對半神充滿期待,或許半神領域,能讓他將更多課題研究明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