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漢帝國雄風錄

龍騰世紀 輝煌第三十三節 大連港 文 / 燕小七

    事實上,堆積了這許久的兵器,也令李雲很不爽,他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不錯的軍火販子,可是他策動著達成的第一批大規模軍火售賣協議,卻不得不面臨買家遲遲不來交易的尷尬局面。

    大漢國的傳統以誠信聞名,不管是是在商業上,還是政治上,一個喪失了誠信的人,是無法得到他人尊重的。

    所以即使月氏人不來交易,這批軍火也一件都不能動。

    這無疑令李雲難受至極,要知道這一兩個月,他派親漢的高句麗部落打著走私商人的旗子,用一些老舊的青銅兵器,與鮮卑,烏恆兩族大做買賣,月交易的兵器數目就達到了數千件,換回奴隸三千多,牲畜二千多頭,極大的促進了遼東經濟的發展。

    而且看樣子,一個月幾千件兵器,遠遠不能滿足交戰雙方的胃口,據跟隨高句麗人一起交易的遼東官員回報,甚至有匈奴大貴族親自出席了交易儀式,看樣子,戰爭雙方都在暗中積蓄實力,等待來年的決戰。

    而這些青銅兵器,卻無疑是草原上最犀利的武器,雙方似乎都明白,幕後真正的交易黑手是漢人,但是由於冬天的來臨,他們根本沒時間訛詐,現在每一秒鐘的整合和積蓄的時間對於他們來說都無比重要。

    因此雙方都提出了全面壟斷軍火售賣的建議,為此開出的價格,令李雲難以拒絕。好在高句麗人夠狡猾,只答應雙方提高交易武器的數量和種類,避而不談其他的事情。

    隨著高句麗人實力的膨脹,其新進加入的部落也出現了巨大地武器缺口。對比其他部落的青銅兵器,那些剛從匈奴地區遷徙過來的部族的兵器,無疑顯得相當原始以及落後。

    幾經輾轉,這些部落自然也就都知道了這些鋒利的兵器來自哪裡,價格多少,於是他們也紛紛加入到大漢國淘汰軍火購買者的行列。大量帝國庫存地兵器不斷從各地運來,又不斷的從遼東買往草原上,大漢國積極的幫助著草原上各大小部落實現武器青銅化:

    僅九。十兩個月。遼東城一共向草原上地各個部落出售了一萬四千把青銅劍,兩萬支戈以及三萬塊盾牌,其餘零散兵器萬餘。

    這些兵器換回了優質戰馬三千匹,注意,這些可不是普通地戰馬,而是重裝騎兵的專用戰馬,它們都是匈奴人世代馴養和選種精心培育出來的,在大漢國屬於極少見到的優質良馬。

    更難能可貴的是,其中居然還有純種的蒙古馬。公母都有,這可把李雲樂壞了。蒙古馬雖然看上去有些矮小。也沒有其他戰馬那麼的好看,但是它可是非常的耐騎。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蒙古馬的耐力遠超其他馬種,是非常優良地輕騎兵用馬。

    可笑的卻是,匈奴人似乎看不起這些矮小地戰馬,將它們當成贈品送了過來,看樣子,即使是大草原地主人,也並不見得對自己草原上的東西瞭解通徹。

    李雲自也樂得多了一個好馬種,立刻就令人好生照看那幾批蒙古馬,準備著專門開一個馬場用來馴養和培育蒙古馬。

    除卻戰馬,尚還換來了奴隸四千多人,牛羊萬餘頭,得了這些物資,李雲將奴隸派去開墾土地,牛羊轉手賣給了商人,換來了重新鑄造相同數量清銅兵器地財富。

    這個軍火販賣的生意,確實是暴利,只是很可惜啊,由於運輸方面的問題,帝國各地囤積的大量老舊兵器不能及時的運送過來,而目前遼東堆積在倉庫中的兵器,|qi-hu-wang|卻又由於誠信的原因,而不能動用太多,否則到時候月氏人上門了,卻沒有兵器交易,那豈非是徹底的丟了面子。

    針對目前遼東道路嚴重限制貿易的問題,李雲不得不將眼光投向海洋。

    雖然說目前帝國的遠洋航海技術以及造船技術相對余其他科技,可說是相當的落後,但是不管怎麼說,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那便是水軍已經出現了標準的戰船以及運載量達到數千斛的大船,樓船技術也已經得到普及。

    由於調來遼東的軍人大都是淮南人,他們基本上都是從小在江邊長大,甚至還有不少本身就是水軍士兵,熟悉操縱船舶,唯一欠缺的便是海洋氣候條件下的航運。

    但是這個並不是問題,在秦代,就已有徐福出海的歷史,這充分證明了目前的船舶可有效的在海洋行駛,並具備了初步的抗風浪能力。

    海洋,是帝國的未來,這一點李雲始終保持著基本的認識,雖然到目前為止,帝國的主要威脅以及戰爭將發生在陸地上。

    但是毋庸質疑,一個強盛的帝國,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來維持自己的海洋權益。

    而且目前來說,遼東的收支基本平衡,也有充足的免費勞動力,再加上帝國中央的財政撥款,足夠支持李雲的海軍建設計劃了。

    建設一支擁有龐大的海軍,意義是深遠的,首先,海船注定了它擁有龐大的運輸能力,帝國的兵力可有效的沿海洋迅速的投入到戰爭的中心點。

    譬如遼東,譬如百越,又譬如南越,像郡等熱點地區,海軍都擁有著強大的優勢。

    想幹便干,趁著冬季,遼東土地結凍的時機,李雲點起七千多名奴隸,帶上熟悉造船的千餘名淮南國士兵,冒著嚴寒,來到了一個他早已選定的港口。

    這個港口在現代相當的有名,屬於世界級的深海港,甚至可以停泊龐大的航空母艦,但是在現在,這個港口卻是被沼澤和山林圍困,方圓數十里內只有一兩個村莊,人口不到千餘。

    也幸虧是這樣。由於很少有人類的活動,所以山林中滿是百年以上的巨樹,遼東地區的氣候注定了這些樹木的主幹都相當地結實,是難得的造船良材。

    儘管李雲目前發動的奴隸數量達到了七千人,且具都是身體強壯的曹年奴隸,但是面對這個荒涼的港口。這點人力要想在這個冬天結束前將這個港口的周圍平整乾淨,並建設出一個擁有造船能力地港口,無疑還是有些困難的。

    沒辦法。李雲只得將主意打到擁有大量奴隸達到奴隸的朝鮮三國身上。事實上被駐了軍地國家,毫無尊嚴和主權可言。

    剛得到遼東方面地命令,三國就爭先恐後的派出了奴隸,前來助陣,而且還不要半分工錢,生怕因此惹惱了擁有強大實力的鄰居和保護國。

    李雲自然不會客氣,收下三國派來的萬餘名精壯奴隸,便立刻加快了工程進度,更從遼東調來熟練的水泥燒製工人。開設了幾個水泥作坊,打算在這個港口附近初步建成一個擁有簡單防禦的城市。當然這個城市是建來專門給駐地海軍居住的。

    在海洋貿易沒有得到興盛之前。這個城市的主要居住將會是軍人,而不是平民。

    當然這也不是說。在目前的形勢下,海洋貿易就沒有半點利益可圖,至少船隊可沿著海岸線,航行到身毒,甚至安息等地,帝國地絲綢,玻璃以及陶瓷相信會成為這些國家貴族爭相購買的奢侈品。

    同時身毒廉價地黃金,白銀,安息地象牙,甚至大象,鑽石以及奴隸,將為帝國經濟注入足夠的活力。

    要知道目前大漢國金銀兌換比例為一比三,在更遠一些地戰國時期,黃金對白銀的比例甚至達到了駭然聽聞的四比一,金比銀賤這個歷史是確實存在的。

    很難想像,一個封建社會黃金居然比白銀廉價,即使目前的一比三的兌換比例也是存在著極大的風險,但是據李雲所知,在安息和身毒等國,白銀相當廉價,用帝國的黃金去哪裡,足以換回帝國所需要的大量白銀,僅僅用黃金去交換白銀,就足可產生巨大的利潤。

    偉大的革命導師教育李雲,資本主義只需要有百分三百的利潤,就足以令他們鋌而走險,不畏懼這世界的一切危險,哪怕是死亡。更何況遠洋貿易的利潤少說也在百分三千以上,李雲相信,帝國未來的遠洋貿易將是一片光明。

    因此在這個基礎上考慮,未雨綢繆,先建立一支強大的護航艦隊,絕對可在最大程度上維護帝國的貿易路線。

    一想到未來那滾滾而來的巨大財富,李雲就格外的有幹勁,不僅僅在這港口附近派駐了一支萬人的規模的軍隊,準備讓他們熟悉熟悉海洋的風浪,從中選拔出優秀的水手,更積極組織人手砍伐樹木,為造船廠準備足夠的原料。

    整整一個冬天,李雲忘記了匈奴內戰,忘記了自己一直孜孜不倦的努力進行的販奴貿易,更忘記了軍火買賣,將所有的這些事情,全部交給錢彬和譚銘負責,軍隊的日常訓練也交給衛青和高遠主持,自己一心撲在了海軍的基礎建設上。

    從帝國的各個主要水師中調來樓船的圖紙,積極改進其設計圖,仿照後世海洋船舶,特別是宋朝的海船,設計全新的水密封雙重船體結構,這些事情都足以調動李雲的積極性。

    終於在十一月底之前,一個全新的深海港建設落成,這個港口被李雲按照後世的稱呼命名為大連港。同時一個初步具備年產樓船十餘艘的中型造船廠也正式竣工投產。

    大量的奴隸被宣佈他們將成為這個造船廠的工人,擁有自由的身份,假如表現的好,可提拔成為帝國的合法公民,正式擁有括私人財產以及參軍等權利。

    儘管這些奴隸之前從未有過造船的經驗,但是沒關係,遼東擁有著帝國最豐富的木業資源,足夠將培養成最優秀的船工,當然最重要的是,帝國內地那些熟練的造船工人,根本不會來遼東,而遼東本地人口奇缺,所以奴隸是唯一選擇。

    網手機問:httpp電腦訪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