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漢帝國雄風錄

龍騰世紀 風雲第五十四節 新的目標 文 / 燕小七

    隨著鐵在軍事和農業上逐步的大規模使用,大漢國皇帝陛下甚至下決心用四到七年時間將全大漢的軍隊換裝上鐵製兵器,用比之青銅更為優質,更為堅硬,也更為鋒利的鐵兵器來全面取代已在中原軍隊中使用近二千年的青銅兵器。

    毋庸置疑,由於用於軍事用途的鐵的數量在近年大量增加,這給大漢的煉鐵業和鐵器商人帶來了龐大的定單和利益,但隨之而來,如何大量提高鐵的產量擺到了冶鐵業商人的眼前。

    毫無疑問,目前普遍採用的老式木材冶鐵,是極不成熟也極為浪費的方法,生鐵的產量遇到了瓶頸,大漢國去年的鐵產量根本跟不上軍事和農業的龐大缺口,由此帶來了鐵器價格的節節攀升,為了平抑鐵價,滿足更多農民對鐵器的需要,天子不得不暫時停緩了全面換裝鐵兵器的計劃。

    而臨邛的冶鐵技術毫無疑問的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採用焦炭煉鐵之後,生鐵的質量和產量產生了飛躍性的進步。

    僅去年一年,全臨邛的冶鐵作坊一共產出生鐵一百萬斤,相當於大漢重要產鐵地蜀郡的一半多。

    但是問題依然存在,相對於全國龐大的生鐵缺口,這一百萬斤無疑於杯水車薪,根本不能有效的降低市場上生鐵的價格。

    去年一年蜀地一件標準的鐵農具價格上漲了幾乎半成,這對於農民來說無疑是一件昂貴的工具,所以大多數農民不得不捨棄質量更好的鐵農具,重新使用早用了上千年的青銅農具,甚至木製農具。

    李雲不得不將目光暫時轉向擴大臨邛生鐵冶煉規模和提高生鐵冶煉效率,避免更多的浪費上。

    要知道,去年一年臨邛的冶鐵作坊產出了一百萬斤生鐵,卻用了數十倍於此的鐵礦石,李雲雖然不懂生鐵的冶煉。但是看著那堆積如山的廢渣,他心裡也很痛。那些若可充分利用,就全是錢啊!

    可是在沒有平爐煉鋼地今天,那些廢渣已無可能重新回爐,因為成本實在太高,還不如用礦石來煉的好。

    不過勞動者地智慧永遠是高超的。在大額獎金和福利的刺激下,來自臨邛一個偏遠地方的鐵匠張一全,在李雲去長安的時候成功地發明了攪拌式煉鐵術。

    所謂攪拌式煉鐵術。其實是一種犧牲質量來換取效率和數量的方法。

    這個新的煉鐵技術是用一根鋼棒在煉鐵時,當爐內礦石融化之後。將鋼棒放進去,不斷攪拌,原理李雲自然清楚,這樣將使爐內的溶液在不斷的攪拌下,更多地接觸到空氣,從而更好的使生鐵脫碳。提高生鐵的產量。避免廢渣的產生。

    不過代價就是煉出來的鐵幾乎沒有鍛鐵(熟鐵),清一色的可鍛鑄鐵,也就是生鐵。

    但是這個技術對於現在地大漢來說無疑於生鐵冶煉技術地再一次飛躍,畢竟大多數農具和兵器並不需要鍛鐵,生鐵就可滿足這一切的需要。

    而採用這個方法煉鐵之後,生鐵產量再次增加一倍,僅僅三月份,臨邛的生鐵實際產量便達到了驚人的三十八萬斤。

    為了獎勵這位鐵匠的功績,李雲獎賞了他整整一萬錢。以及三頃土地,並將這個攪拌式煉鐵術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張一全攪拌式煉鐵術』被載入了臨邛技術學院的課本,他的名字迅速被人們知曉,很快原本打光棍的鐵匠就得到了數名臨邛美人地青睞,最終他人財兩得,一時間令他的同行們紅了眼睛,大家拼著命的嘗試起各種各樣的煉鐵方法,雖然很多都失敗了,但是至少人們不再喜歡拘泥於古法,轉而思索起新的方法,這個現象李雲自然十分希望看到。

    但是這種煉鐵技術很快就遇到了瓶頸,原因就是目前採用的百煉鋼技術根本不能滿足越來越龐大的煉鐵攪拌的鋼棒需求。

    要知道即使是一名技術熟練的工匠一個月也只能鍛打出一到二根適合攪拌的鋼棒,目前的百煉鋼技術顯然已經不適應越來越龐大的鋼棒需求。

    這個倒還難不倒李雲,畢竟他好歹還是個現代人,灌鋼法他還是知道一點的,於是很快的,兵器監的工匠們開始採用生鐵混合熟鐵的灌鋼法,雖然是很原始的一種方法,但它勝在簡單,不需要像百煉鋼一樣反覆鍛打,效率大大提高了,暫時緩解了目前的鋼棒需求危機,但是李雲知道,在五月過後,擴大至少一倍的臨邛商會,將再一次迎來新一輪的鋼棒需求危機,所以這種原始的灌鋼法,他必須予以改良。

    不過他很喪氣,因為他不是冶金系出身,所以他幫不上任何實質性的忙,而要讓工匠們懂得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存在,這無疑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只有等數年之後,臨邛技術學院那幫學員畢業,才有可能逐步向人們揭開空氣的奧秘。

    不過那幾名幾乎被李雲遺忘掉的方士卻在這時忽然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這些方士在白吃白喝了一年之後,終於在丹爐中按照李雲提供的配方製出了黑火藥。

    其實火藥早已經存在,早在先秦時期,煉丹的方士在煉丹過程中就沒少受過這古怪的東西的騷擾,只是懷著對神明的敬畏,人們並不知道這其中奧妙。

    當然李雲可並不清楚火藥的配方和最佳比例,他只是依稀的按照中學歷史課本上的說法,告訴他們主要原料是芒硝,木炭,硫磺,至於最佳的配方就得他們去摸索了,按照李雲的說法,沒有製出威力最大火藥之前,這些方士便不需要來見他。

    很顯然,他們做到了,這一年來他們不斷的摸索著,終於摸索出了一硝二磺三木炭這個最佳的配方,不過他們卻並未製出炸藥來,他們顯然完全違背了李雲了意思。火藥首先的作用居然不是軍事,而是被他們製成了煙花。非常燦爛和絢麗的煙花。

    當李雲挽著劉玫和卓文君的小手,目睹了那沖天而起的絢麗煙花,看到佳人臉上燦爛而幸福的笑容時,他覺得,好像這樣挺不錯地。而且煙花好,這個東西假如賣到草原上去,李雲敢打賭匈奴單于會為了幾捆這樣的煙花,而不惜一切代價。

    而李雲則可用從匈奴人手上賺來地錢財和物資,擴大火藥的生產規模。到時候給匈奴人在雁門關外點燃一場最燦爛最絢麗的煙花,李雲想,在雁門關外的某個地方埋下一萬斤火藥,不知道點燃後,可以殺死,多少匈奴人?

    而用匈奴人的錢來打敗匈奴人,用匈奴地戰馬踐踏匈奴人的王庭。這個確實是李雲一直以來的希望。

    而且火藥的用處實在太大了。它可以用開礦,在某個鐵礦山脆弱的地方放上一堆火藥,比派一萬民工人去鑿山更為實際和划算。

    它製出煙花可以用來送給太后養眼。進一步增加太后對李雲的好感。而其餘的煙花,李雲並不打算賣多少給大漢國國內的貴族,他決定全部傾銷到草原上去,畢竟這玩意,放過之後就不再擁有,白白的耗掉大漢國自己地資源,這極不划算,玻璃器皿也是一樣處理,昂貴而無實用的東西。只會帶來門閥間的攀比,而不會有任何的實際作用,這點李雲清楚的知道。

    而這些東西傾銷到西域去,傾銷到匈奴去,則可以為大漢帶來龐大的稅收和無數以前用錢也買不到的戰馬,牛,羊。

    這些東西在草原上的價格很低,可是在大漢卻是昂貴的很,譬如戰馬為倒,現在大漢國的許多商人出行,根本就用不起馬車,他們只好選擇更為廉價的牛車,這是因為馬匹的稀少,而當塞外地牛馬大量湧入之後,大漢國將迎來它經濟上的一次騰飛。

    當然大漢國永遠不可以受制於人,草原上有著大漢所需要的一切,括牛馬,更括大量廉價的資源以及深埋地下的豐富礦藏,這些都已可令大漢國有足夠的理由的全面,徹底的佔有這塊歷史上一直給中原帶來困擾的土地。

    更何況草原上的民族本來就是華夏族的後代,他們只不過是因為戰爭的關係流落出去,他們在草原上顛沛流離,大多數人在疾病與戰爭的困擾中悲慘的生活著。他們被上層貴族無恥的剝削,奴役。

    原先大漢元氣沒有恢復,沒有能力照顧這些迷路的同胞,現在大漢國元氣逐漸恢復了,那麼也是時候張開自己的雙臂將這些流落在外的子民抱入大漢國最溫暖的懷抱。

    至少大漢不需要他們當奴隸,只需要他們為大漢放牧,至少大漢可以將他們當作親人一般看待,受災了有中原的糧食賑濟,遇到侵略了,大漢國的精銳軍隊將保護他們,至於什麼烏孫,匈奴,月氏,東胡,羌,難道他們在這樣的溫暖下,還會記得這些名字嗎?

    他們只會有一個民族--漢!李雲看著漫天的煙花發誓道,同時他也覺得有必要調整下目前的學說範圍,大漢國不應當僅僅只保護好長城內的子民,大漢的疆域也不應當受到長城的羈絆,凡是大漢軍旗到達的地方,那麼就應當屬於大漢國!

    理由嘛,自然是至高無上的大漢律!是的,李雲覺得大漢律有許多不足的地方,至少它沒有指出大漢國的軍隊應該怎麼對待新征服的土地,而且李雲覺得劉徹會非常喜歡這個主意,立志掃平匈奴的劉徹可不僅僅只是要打敗匈奴,對於君王來說,再也沒有什麼比開拓萬里江山,並穩當的將之傳遞給後代子孫來得更加吸引!

    網手機問:httpp電腦訪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