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漢帝國雄風錄

龍騰世紀 風雲第二十三節 秋冬 文 / 燕小七

    已亥年十一月初三,天子詔天下:朕嘗聞,蓋有非常之功,必用非常之法,故馬或奔?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拆?之士,亦在御之而已……朕嘗自問,無高祖之能,更無先皇之明,十數年來不敢有絲毫懈怠,恐有差池之危。然當今之世,異才能者,或隱於山林,或隱於市井,此朕之失也……朕決然,將於庚子年三月初三至三月十三,於長安廣請天下有能者策士,其法者,道者乃至儒,墨等家,不以出身論士,唯在於有才也……

    這樣一道詔書頒布,頓時就令平靜的天下局勢一下子沸騰起來。

    在廣川,董仲舒收拾起自己的袱,喜孜孜的踏上了去長安的道路。

    在杜陵,張湯迅速的拋下手中的法家典籍,將家產變賣,獨自一人朝著長安走去。

    在臨淄,主父偃手中緊緊的纂著他四處湊來的三百多錢,口中念著張儀蘇秦的事跡,亦急急的趕往長安。

    全天下的士子都緊緊的抓住了這樣一個機會,或變賣家產,或四處借貸,向著長安的方向走去。

    即使是在臨邛,這次風暴的發起者,李雲怎麼也估算不到天子下手如此快,如此狠,根本未在事前透露半點消息,在世家大族還沒來得及提出抗議的時候,天子就迅速的將生米做成熟飯。

    本來李雲認為科舉之制,怎麼著天子也不會出台的,這個政策牽扯到了太多家族的利益,甚至牽扯到了諸侯的利益,這些人都是需要安撫地。必須要在事前先給予長期的策劃,緩解世家大族的不滿,所以李雲開始還認為這樣一個政策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進行準備。

    卻不想天子幾乎是沒有和任何人商量,也沒有做任何的策劃,就這樣的頒布了詔書,這令李雲感覺幾乎不可想像。因為天子早已不是似劉徹般熱血衝動地少年,他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照理來說,他是不會如此莽撞的。

    可他還是依然出手了。

    李雲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瞬間就又對天子更加崇拜,天子這一手,看似莽撞。實際上則正是他圓滑之處。

    科舉一出,雖然必然招致大量貴族的不滿,但天子畢竟已在龍椅上坐了十幾年,威壓早已形成,在現在的大漢,天子想做什麼,幾乎沒有人可對他形成壓力。

    所以世家大族雖然不滿,但也只能打掉牙齒和著血往肚子裡吞,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可要挾天子的地方。

    而科舉一出,那麼這個先例就開了:而且還可培養出一批在這個新制度下誕生的官員,雖然天子在詔書中只是說「令有能者,選一縣治之!」。但相信天子會給他們安排一個好地地方,這樣一來這些新興的官員勢必從老勢力中崛起,到時候世家大族更沒有力量和天子唱對台戲,他們唯一可做的就是拚命拉攏那些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官員,防止他們進一步衝擊自己的勢力,從此之後世家大族的作用將逐漸減少,天子也可正式的擺脫這些大家族的羈絆。不用再擔心幾個大家族的聯手制衡。

    倘若此事換成劉徹即位後再進行,李雲已不敢想像,劉徹的性格衝動,帶著所有少年共同地盲目,他一上位。用不了幾天肯定就會耐不住寂寞來搞這科舉,而那時候,皇后,太后以及聯合起來的大臣將勢必一起反對,主少臣強,劉徹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進行牽扯面積如此大的工程,也沒那個威望來壓制不滿的聲音,與其讓劉徹撞牆。還不如讓天子趁著他威望依然存在的時候猛然發力,快刀斬亂麻。

    天子已沒有多少時間了,這點李雲清清楚楚,也許他堅持不過庚子年了,所以天子要做的僅僅是由他來承受那些世家大族的怨恨,等劉徹即位,那些世家大族也就將失去攻擊的矛頭,只能想想該怎麼在這場風暴中最大程度的保留他們地利益。

    高,實在是高!李雲不得不對天子豎起大拇指佩服起來。

    不過此事也給臨邛的官學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得了消息的公孫鰲等學者無不是一個躍躍欲試的樣子,李雲費了好大地力氣才挽留住了大部分人,但依然還是有幾名師長毅然決定抓住這次機會,踏上了去長安的道路,對此李雲也只能歡送他們的離開,幸虧現在已快到了放假的時候,那些學子很快就將離開官學,回到家中與親人一同歡慶新年,勉強的擠擠時間還是可以應付的過來。

    李雲真正頭疼的是明年,明年按計劃,臨邛官學將開始擴大,將招收大量貧寒子弟入學,並且還將正式開設醫學與技術學院,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錢財以及招聘大量地教師。

    醫學院的教師倒是現成的,可問題就出在技術學院,在大漢要想找到一名技術精湛又可識文斷字的人,實在太難,李雲沒有辦法,就從兵器監等作坊中抽出了幾十名技術精湛的年輕工匠,將他們交給公孫鰲等人,務必在明年三月之前使得他們可簡單的寫寫字,否則明年開設技術學院的事情,肯定泡湯。

    而另一個問題錢財,也一直困繞著李雲,毫無疑問辦教育就是比燒錢。

    雖然他通過將技術轉換成干股,參與臨邛商人的經商,並從中分到了巨額的錢財,水泥,書籍的印刷,還有鐵礦和煤礦等項目都屬於暴利性行業,但一來李雲參與的時間不長,二來臨邛商人還未真正的將他們的觸角輻射到全國,乃至於塞外,真正的暴利時代還未有來臨,所以李雲現在不得不計算他口袋中的每一個銅板,節約每一個可能不必要花的錢。

    饒是如此,明年的教育預算依然是一個無底洞,李雲的那點分紅連預算的三成也沒達到,現在李雲幾乎快被那些龐大的教育預算給逼瘋了。

    幸虧這幾個月好事連連,給了李雲不少安慰,首先是有人在蜀郡發現了一個大型的鹼湖,這個湖中蘊藏的鹼已足夠臨邛未來玻璃與肥皂業十年的不斷發展之用。

    有了原料之後,第一塊玻璃終於被燒製出來,這意味著單筒望遠鏡的可能,並將給李雲的教育投資提供真正的資金來源。

    而另外一個喜訊則是兵器監的幾名工人在李雲提醒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終於製出了焦炭,這一劃時代的冶煉原料,由上等煤炭燒製出的焦炭將意味著大漢的生鐵冶煉技術將瞬間躍升好幾台階,而鋼鐵的批量冶煉也將成為現實,質量上佳的鐵兵器將正式取代風光了二千多年的青銅兵器。

    對於焦炭,李雲自然知道這個東西的重要性,他得到消息後迅速封鎖了焦炭的製造技術資料,並對那些參與燒製的工人下了嚴令,絕對不允許這個技術的流出,李雲可不希望匈奴人也會燒製焦炭,畢竟在李雲的認識中,匈奴那邊的煤炭儲存量也是十分豐富的。

    而焦炭則自然被李雲視為尖端科技,重點保護對象,李雲甚至想只將焦炭用於兵器製作,防止它流入民間,但想想李雲就放棄了,因為只有民生產品的迅速發展,才有可能推動軍工技術的進步,這是常識。

    為此李雲不得不開始謀劃如何在可保證焦炭技術不外傳的情況下,還可令民間掀起焦炭製造的狂潮。

    這個計劃確實有些龐大,甚至可以說無法完成,因為要想保護焦炭技術不外傳,那麼毫無疑問,那些商人的嘴巴就得閉住,而且得閉的死死的。

    可是要想讓這幫商人閉嘴,在目前來說,是極為困難的。

    李雲沒有辦法,只得先找卓王孫與張正范,先商量著辦個商會,用行業準則約束他們的行動,但是毫無疑問的,這兩人很快就為誰當商會會長扯起了嘴皮子,兩人各自帶了一票人開始唱起了對台戲。

    李雲不得不選擇一種民主的方式--投票,來選擇臨邛商會會長。當然有投票的資格的,自然是必須對臨邛做出過一定貢獻的商人。經過激烈的角逐,張正范最終以三票的微弱優勢當選,為此當天張正范據說多吃了好幾碗飯,相應的卓王孫的減肥計劃造效,他一下子瘦了好幾斤。為此李雲不得不安慰安慰他,跑了好幾次卓府才將他的怒火平息。

    商會成立之後,李雲便開始著手與商人們制定規則,當然這是一場激烈而漫長的辯論,為了利益以及更好的賺錢,商人們實在不想頭上有太多的約束,李雲卻想對他們的行為進行約束,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最後雙方終於在過年前達成了妥協,即商會成員可享受到臨邛官府提供的新技術,但商會成員禁止向非商會成員透露哪怕是半點內容,否則就將面臨全體成員以及官方的聯合制裁與打擊。

    其餘的條款自然就不關李雲的事了,由得他們去吵,他李雲不過順手就又從各家敲來了三十萬錢的資金,這筆資金當然是用來研究新技術的,但李雲現在實在沒錢了,就一轉手就將這筆錢用作了教育經費。

    網手機問:httpp電腦訪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