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重生之第二帝國

正文 第224章 決戰海軍信心源頭 文 / 重生之第二帝國

    在絕大多數人的目光裡,地處中歐的德國發展海軍完全沒有前途。這不僅在於德國海軍的發展將會極大擠占原本屬於陸軍的經費、使得他們在陸地上將面臨更大的壓力,更在於英國皇家海軍那宛若不可戰勝的浩蕩堂皇的陣容。他們的理由很充分,一艘無畏艦的花費足夠武裝2個陸軍師,而海軍對決定德國勝敗關鍵的陸地戰場毫無作用;反正再怎麼折騰也不可能在海洋上取得勝利,倒不如把這些資源全部投入到陸軍中去,以求在陸地上佔據絕對優勢,以絕對碾壓的姿態徹底蕩平法俄兩國。

    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是,20世紀初的德國已經擁有了極其強盛的實力,完全有能力在維持世界第一陸軍的同時高速建造無畏艦。關於這一點,經濟工業實力都遠遜於德國的法俄兩國在一戰爆發前3年對本國海軍的海量投入,便是證明這一點最好的答案。

    1912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龐大的海軍擴充法案,要求在1920年前將法國海軍打造成為一支擁有28艘戰列艦和10艘戰列巡洋艦的強大力量,海軍實力跌落到世界第五的高盧公雞瞬間以急紅眼的姿態開始風風火火的行動起來。1912年開工了3艘布列塔尼級戰列艦之後,法國人於次年又一口氣開工了4艘噸位更大的諾曼底級戰列艦,並於1914年補全了這級艦的第5艘。而在另一邊,海軍老本在日俄戰爭中輸了個乾淨的俄國也不甘寂寞,在1909年同時開建了4艘甘古特級戰列艦之後。又推出了令世界都為之側目的海軍重建計劃。由24艘戰列艦和12艘戰列巡洋艦所組成的龐大艦隊被俄國人在藍圖上勾勒出來。並隨著3艘瑪利亞皇后級戰列艦和4艘伊茲梅爾級戰列巡洋艦的相繼動工而付諸實施。如果不是一戰的意外爆發。等到法國諾曼底、里昂,俄國的伊茲梅爾、尼古拉一世這些戰艦相繼建成,法俄兩國的海軍力量必然會出現一個井噴式的飛躍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從1912年開始,法俄兩國的海軍經費之和便已經超過了德國。到了1913年,這個數字猛然飆升到接近德國的2倍;而在1914年,這個數字則變成了德國的241%!(當年德國造艦經費萬英鎊,法俄之和為2487萬英鎊)也就是說。法俄兩國任何一家的海軍軍費都超過了德國;但他們卻一個維持著和德國近乎相當、一個豢養著2.5倍於德國的龐大軍隊,而其國民經濟總量卻只有德國的50%—70%,工業總量更是與德國有著天地般的懸殊區別!

    既然法俄兩國都能在國力遠遠遜色於德國的情況下,維持一支龐大的陸軍並海量建造無畏艦,那麼德國又有什麼理由辦不到呢?史實德國在軍備競賽中其實還保有相當大的餘力,其1913年的軍費開支僅僅佔到國民收入的4.6%,遠不是那些操著一口倫敦腔的人們所認為的德國行將破產的情況。德國完全有能力在不影響陸軍建設的情況下去打造海軍,那麼這筆錢就沒有理由不去造軍艦!

    儘管從歷史的角度而言,讓德國傾盡全力強化陸軍或許會在一戰的戰場上更加有效,然而這卻無疑是和德國的世界帝國發展戰略背道而馳的局面。急速發展的德國需要爭奪海外市場、參與到擁有暴利的海上貿易中去、以及奪取陽光下的土地。而要想滿足這些條件,則必然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作為武力後援。大力發展海軍是德意志帝國發展的必然趨勢。清英所能做的只有順應這個歷史的潮流。

    幸運的是,對於德國而言,一戰時期的皇家海軍絕非是什麼不可戰勝的存在。

    不可否認的是,一戰時期的英國海軍的確是登上了自人類進入海洋時代以來的空前絕巔。1914年戰爭爆發之際,英國在扣留了2艘奧斯曼帝國的戰列艦之後,其正式竣工的新銳主力艦數量達到了令人咋舌的31艘;而同期德國只有17艘能夠使用,其中還有一艘寶貴的戰列巡洋艦戈本號被隔離在了遙遠的地中海,無法返回本土。1916年日德蘭海戰爆發之際,英國現役無畏艦的數量更是達到了42艘,而德國只有22艘予以應對,在數量上居於絕對的劣勢。於是,在談及一戰時期的英德海上力量對比的時候,一些人便總喜歡援引以上的兩組數據來證明皇家海軍的不可戰勝性。但這裡有一個關鍵問題,導致德國海軍的歷史陣容只有英國50%出頭的情況,並不是因為德國人的造船「速度」只有英國的一半,而是由於英國「搶跑」了的原因!

    翻開兩國塵封的造艦歷史便不難發現,德國人的造艦速度絕對不算慢。從1907到1912年的這6年時間裡,德國一共開工了24艘戰列艦或戰列巡洋艦(被坑了的布呂歇爾號也同樣彰顯了德國的造船能力),年均能開工4艘主力艦,達到了英國年均6艘70%的份額。然而英國由於是無畏艦的創造者,從1905年就開始了無畏艦的建造,並於1906年批量建造;這相較於1905年還在開工德意志級前無畏、並於整個1906年都停下了新艦工程、等待屬於自己的無畏艦設計的德國而言,顯然獲得了極大的「搶跑有效」的優勢。除此之外,再加上德國在1913年和1914上半年對於本國的潛力挖掘不足,以及英國在戰爭期間對外銷奧斯曼和智利的主力艦漂沒,才造成了德國海軍主力艦數量只有英國50%出頭的悲劇。

    但在這一位面,情況則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由於清英的推動,德國成為了無畏時代的搶跑者,在英國無畏號開工之前便動工了7艘新型主力艦,取得了無畏艦競賽中的巨大起步優勢。加之他所在的德國較歷史的經濟工業水平有著不小的提升,完全可以實現更快速度的戰艦建造工作。在清英的改變下,德國海軍的主力艦數量完全可以在戰爭爆發時達到英國海軍的75%,這還沒算清英必然要爭搶過來的那2艘屬於奧斯曼帝國的主力艦訂單,以及德國在前無畏時代建造的那一票艦隊決戰型裝甲巡洋艦。只要德國海軍的主力數量艦能達到英國的7到8成,那麼則足以在正面戰鬥中將後者擊敗!

    ——————————————————————

    縱觀英國在整個無畏艦時代所竣工服役的艦艇,幾乎都是戰鬥力只有5的翔一般的存在。在火力上,英國戰艦不僅用的是穿透力低下的軟被帽穿甲彈,其極為敏感的引信更會使炮彈在剛剛jiē觸裝甲的時候便發生爆炸,穿甲能力與德國的硬被帽鈍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鈍感引信穿甲彈有著天壤之別。而在至關重要的防禦上,英國戰列艦更是無一不坑的垃圾中的戰鬥雞。

    作為無畏艦的開山之祖,無畏號的舷側裝甲厚達280毫米,防護力看起來十分「厚重」。然而它的280毫米裝甲高度只有水線區域的很窄的一小條,真正扛炮彈的是其上部的203毫米上裝甲;這個厚度即便是在軟被帽穿甲彈面前都不堪一擊,就更遑論德國主力艦所用的洗地般的硬被帽穿甲彈了。而令人無語的是,英國在此之後批量建造的無畏艦不僅沒有提升防護,反而把水線最厚處的裝甲削弱到了250毫米,其防禦力比德國的初代戰巡馮德坦恩號都還要低一個檔次!

    從無畏到鐵公爵,英國戰列艦的垂直防禦都是紙面數據好看的一小條280—300毫米裝甲,真正扛炮彈的裝甲厚度只有203—230毫米,其防禦效能可想而知。而英國戰巡就更不必提了,它們只能去欺負和戰巡不是一個時代的裝甲巡洋艦;面對德國主力艦的大炮,日德蘭接連綻放的3個大爆竹便足以說明一切問題。

    至於被後世一些人神吹的所謂「攻守兼備完美巔峰」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和它的前輩們一樣都是戰5渣的貨色。由於實際噸位比初始設計嚴重超重的緣故,它們不僅在航速上和最初期望相去甚遠(設計正常航速25節,實際過載才能勉強達到24節),其330毫米主裝甲帶在日德蘭海戰中只露出了水面6到9英吋(對你沒有看錯,單位就是英吋,這個高度比成年人的手掌都還要矮一些),真是想打中也難,比那一幫裝備343毫米主炮的渣渣馬口鐵的防禦還要不堪!再加上英國所有戰列艦都擁有的那清一色的230毫米或250毫米的炮座、大面積64毫米厚的紙一般的炮塔腦門、以及時時刻刻都暢通無阻的彈藥庫防火門,樁樁件件都是致命的缺陷;只要被命中一發,那幾乎就是全艦殉爆的毀滅性下場!

    基於以上原因,只要德國根據自身國力按部就班的發展海軍,清英完全有信心在正面決戰中打爆英國這群外強中乾的薄皮炮仗船。在英國當年開工9艘主力艦的壓力之下,國會很快同意了清英所主張的今年新開工4艘戰列艦和1艘戰列巡洋艦的海軍預算。一場英德兩國之間轟轟烈烈的海軍造艦競賽,就在一片氣錘敲擊、液鋼傾斜的狂熱氛圍中轟然展開。

    ps:感謝書友權大納言的月票支持~~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