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龍騰世紀 第720章 貨幣穩定 文 / 常歡樂

    很多人以為呂布搞國有錢莊的舉動太過超前時代,必定失敗。

    其實歸根結底,只要能保證住錢莊安全、信用抵押、貨幣穩定這三點,中央錢莊就能一直搞下去。

    中央軍的強大不用贅言,呂布全民皆兵體制下的郡兵戰鬥力也不用質疑,錢莊靠近軍營駐地開設,除非城池被敵軍攻破了,否則萬無一失。

    有一些人是可以用信用貸款的,比如一般的官吏、中央軍將士,他們都有確定的身份憑證,用身份憑證就可以貸到款,但若是逾期不還款,信用缺失,會影響他們的仕途。其他人都要有等價的東西做質押來貸款,比如地主要抵押地契,普通民眾則要房契或其他寶貴東西,實在什麼都沒有,也可拿兒女做抵押來貸款

    由此可以看出,呂布原來提出的錢莊、當鋪、拍賣行,在實際運作中,都被中央錢莊、河北錢莊融合到一起了,當鋪的業務性質完全可以歸入錢莊,拍賣行其實也可以作為錢莊的一個附屬業務開展。

    貨幣穩定這一點,最為關鍵,是呂布一直注意的,他規定了必須要按照之前正統的五銖錢來作為銅錢的基準,金銀跟銅錢的比價要按照市場價來每天做微調,每個櫃檯都有真五銖錢、真金、真銀作為樣本來參照,那些私造的銅錢、假造的黃銅金都會被當場沒收

    呂布辦中央錢莊向全民放低息貸款的做法,其實早有先例,當年的王莽就曾賒貸與民。

    王莽當上新皇帝後,對經濟採取了六大措施,即鹽、鐵、酒業官營,徵收山澤物產稅。壟斷鑄幣權,還有一項很重要,就是賒貸與民。

    儘管王莽在其他地方搞的亂七八糟的,但在賒貸與民上,他的規定非常惠民。

    王莽規定,官府對民間的貸款。要分兩種:一種是生產xing貸款,一種是非生產xing貸款,在收取利息的時候,要根據貸款的性質而定,生產xing貸款要收利息,非生產xing貸款只須償還本金就行了。

    王莽還規定,老百姓如果祭祀祖宗、辦喪事沒有錢,官府可以從地方工商稅的收入中撥錢貸給,沒有什麼限制。只是辦祭祀的須在十天之內還款,辦喪事的要在三個月之內還。老百姓若是為了脫貧,想貸款經營產業,官府要一律要貸給。

    王莽對貸款利息的評估,是根據受貸人的利潤多少來決定的,他認為利息是來源於利潤的,所以王莽規定,計息的時候要扣除生產成本。算出受貸人所得利潤,取息不得超過年利潤的十分之一。

    王莽發放貸款濟民的做法非常值得後來的官府學習。

    信貸、信貸。實際上信用的成分應該是主要的,後世的銀行,特別是某個國度的官辦銀行,根本不相信世上有什麼「信用」,凡有來借貸的,首先想到的是有沒有抵押物。可窮光蛋要是有大宗抵押物,他還貸款幹什麼?恰恰就是因為窮,才要靠貸款來打經濟翻身仗。

    貧困,這就是受貸者的天然資格!貸款,目的就是要扶助窮人!可惜某個國度的官辦銀行見利忘義。忘卻了設立銀行的一個重要意義。

    王莽的「賒貸」帶有賑濟色彩,實在還不上款,就會「棄責」,由政府來買單。而後世的官辦銀行所樂於做的,卻不是扶貧、是「扶富」,最願意貸給開發商。所謂的抵押物,大多都是扯淡,是一些經過「膨化包裝」的低質資產或根本就是虛無。就這樣,銀行寧肯讓大宗貸款變成呆賬壞賬,也不肯灑一點點雨露給嗷嗷待哺的窮人,以此而觀,某些朝代的官府連王莽都不如!

    王莽執政時期貫徹了他的賒貸政策,大力開展了信用貸款業務,讓沒錢的老百姓都得到了實惠,能夠借用官府的錢來發展生產,可惜由於王莽在貨幣改制上的混亂做法,使得他在賒貸上的良苦用心,全部落空,值得呂布引以為戒。

    王莽執政以後,在八年時間裡,竟然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每次所謂的改革,都是以小換大,以輕換重,實際上是用劣幣換良幣,非要把老百姓手頭那點錢弄到國庫裡來不可。

    他還沒當上皇帝的前兩年,就開始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這次改革,王莽自稱依據的是「子母相權論」,說是為了給人民帶來方便的。

    改革是以「五銖錢」做基準,新發行了幾種「大錢」:一、大泉,重12銖,每枚值五十錢(學名「大泉五十」);二、契刀,每枚值五百錢(學名「契刀五百」);三、金錯刀,每枚值五千錢(學名「一刀平五千」)。

    這後面的兩種「刀」,已經不是通行的方孔圓錢了,但也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幣,而是一種全新的錢形,有點像現代的門鑰匙。

    其中的金錯刀,形制獨特,堪稱「錢絕」。在刀環上,有「一刀」兩字凹進去(yin文),字上鍍有黃金。因為古代的鍍金不叫鍍金,叫「錯」,故而得名「金錯刀」。這把小刀的重量約2040克,鑄工精美,是為歷代收藏家所看重的稀罕物兒。

    隨著新幣的推出,王莽還有配套措施,他下令今後黃金國有,凡是私人不得收藏黃金,政府用兩把金錯刀兌換民間一斤黃金。

    一枚新幣就要換老百姓那麼多五銖錢,這不是搜刮民財是什麼?兩把金錯刀,用的黃金少到幾乎可以不計,就要換人家的一斤黃金,這就更等於明搶了!而且黃金收上來以後,有很多還沒給人家及時兌換金錯刀,後來乾脆賴了賬。這已經不是政府在金融上與民間博弈,而是政府動用政治權力巧取豪奪了。

    自從新幣發行後,王莽就規定,今後錢不能再叫錢了,應該叫泉。

    兩年後,也就是王莽當上皇帝的那一年。他再次改革幣制,把五銖錢、契刀、金錯刀全都給廢了。

    原來他奪的是劉家的天下,心裡發虛,想要抹去漢朝的一切痕跡。繁體字的「劉」寫作「劉」,是由「卯、金、刀」三字組成,這個也要忌諱。國家所用的器物。凡是含這三個字的,都要取消。錢含有「金」字,兩種刀幣都含有「刀」字,所以一併取消。只保留了大泉,另外又新鑄了「小泉」,取代五銖錢。

    老百姓用了近百年的五銖錢,說廢就給廢了,新錢一時造不出來,王莽就動用各郡國的力量來鑄錢。他從中央派了五十個諫大夫到各郡國去。日夜督促加速造錢。

    這才剛剛有了點眉目,過了一年,王莽又推出了一整套新幣制。這套新幣制,叫做「寶貨制」,把錢稱作「寶」,也是王莽的發明。新幣制的要點,一是「五物」,即包括五種幣材。金、銀、銅、龜、貝。二是「六名」,即貨幣共分六種:黃金、銀貨、龜寶、布貨、泉貨、貝貨。其中。布貨和泉貨,都是銅質貨幣。三是「二十八品」,即六種貨幣中,每種內部也有品級差別,大小優劣不等。所有貨幣中,最值錢的是黃金。以一斤為單位,值一萬錢。最不值錢的,是「泉貨」裡的第六級「小泉」,值一錢。

    最要命的是,在這諸多樣式與品級的貨幣中。從最高的到最低的,面值共有21個等級。

    老百姓拿錢來用,是要用於購物、做買賣的,誰有工夫能記住如此複雜的換算?王莽從不親自買東西,他也不想一想,這一套貨幣,在流通中怎麼操作?互相間如何兌換?如何找零?怎麼記賬?

    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聰明,他們不管你什麼寶貝烏龜殼,在市場上全不認,只認大小泉,因為這兩個東西畢竟還有個錢的樣子。

    三年後,因為新幣制在實踐中無法推廣,人民照舊偷偷使用五銖錢,只好又改革。

    新發行了5銖的新錢,叫做「貨泉」,小泉不許再用了。這實際上等於變相恢復了漢朝的五銖錢。大泉也限定再流通六年後就不許用了,本來12銖的大泉也要貶值,與5銖的「貨泉」一比一使用。

    老百姓聰明得很,重12銖的「大泉」,他們怎能捨得當五銖錢來用?即使不偷偷改鑄成五銖錢,也會把它銷毀了做其他用途,哪裡還會再流通六年?

    王莽的貨幣改革,如此頻繁地更換貨幣,全無道理,是自找麻煩。即使有道理,換得這麼頻繁,也很難在群眾中建立起對於新貨幣的信心。

    貨幣一旦進入流通領域,就成了老百姓手中的財富,不能說廢就廢了,必須要有善後處理,政府要負責補償或者以新換舊。但王莽全然不管這些,所以史書上說:「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貨幣改革成了掠奪人民財富的手段。

    從貨幣發展史來看,一般都是從繁到簡,從實物到金屬,而王莽卻是反著來,嚴重違背貨幣演變規律,造成經濟的紊亂,企圖以政治權力干預經濟,不懂貨幣有它的自身規律,逆天而行,哪有不失敗的!

    王莽的所謂貨幣改革,有百害而無一利,對他自己也是。原本他還是有一定民意基礎的,但貨幣改革之後,民心盡失。新王朝的迅速崩潰,可以說主要就是源於這荒唐的貨幣改革。

    呂布將來差不多也要像王莽那樣由權臣而至尊,但他要牢記王莽的教訓,不能胡亂地進行貨幣改革。

    呂布尊重五銖錢,也尊重東漢運行兩百年的貨幣制度,唯一想做的是把金幣、銀幣、五銖錢銅幣都運轉起來,但局限於現在黃金、白銀的存量,還無法實行三種金屬貨幣同時運用,便等著美洲、倭國金銀更多地流入大漢以後,再行金幣、銀幣、銅幣乃至紙幣的鑄造吧。(未完待續。)

    ps:這章寫廢了,對不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