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龍騰世紀 第600章 七大特種部隊 文 / 常歡樂

    呂布中央軍下面有七個特種部隊,除了呂布自創的麒麟衛外,其他都是歷史上留下赫赫大名的。

    虎豹騎是三國中魏國的王牌之師,曹操用自己的族弟曹純統率虎豹騎,虎豹騎所選將士「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虎豹騎參加的幾次戰役,南皮城曹純麾下騎斬袁譚首級;北征三郡曹純部騎獲單于翕頓;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阪,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率;可見演義中的追趕劉備那支五千鐵騎在正史中就是虎豹騎,他們一晝夜行三百里,諸葛亮說是「強弩之末」,結果劉備反而被殺得幾乎全軍覆沒。在曹純死後,虎豹騎沒有了統帥,太祖曰:「純之比,何可復得!吾獨不中督邪?」遂自領虎豹騎都督,曹操死後,虎豹騎遂散編入魏國其他部隊,從此消失。

    閻行統領虎豹騎,跟歷史上曹純統領的虎豹騎之外,有兩大缺陷,首先閻行不是呂布嫡系,對呂布的忠誠沒法跟曹純對曹操的忠誠相比,其次閻行的虎豹騎裡面多是閻行的金城騎兵,這些金城騎兵雖然都是百戰之士,但跟曹純虎豹騎那從百人將裡面補之比起來,在將士素質上還是差了一截。

    還好呂布本來就沒打算讓閻行成為曹純,呂布調撥呂鵬為閻行的副手,就是想讓自己這個侄子將來能肩負起歷史上曹純肩負起的重任,呂鵬在趙雲身邊做副將這二年多的時間裡,武藝突飛猛進。已經能跟趙雲打鬥上五六十個回合,勉強能夠進入一流武將,但他統領大軍獨當一面的戰術眼光上還是沒有明顯提高。這樣一個憨猛人物正適合帶上一支數千人的部隊在一個有戰術眼光的統帥下面去執行任務,而呂布授意建立的虎豹騎正是隸屬於呂布的近衛師,跟大戟士、白耳兵一樣。同屬於呂布近衛力量的一部分,所以由呂鵬統領虎豹騎歸屬呂布指揮,才是呂布想要的,閻行也能看出這一點,在幫呂鵬建立起虎豹騎的雛形後,就完全把虎豹騎交給呂鵬帶領,他已經準備回涼州去做涼州將軍。

    大戟士在歷史上是袁紹麾下的一支精銳重甲步兵,由張頜統領。首發每個士兵都配備著大戟和重甲,而每個大戟士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銳,因為普通士兵很難在身著重甲的情況下揮動大戟戰鬥,是袁紹跟公孫瓚相抗衡的一支精兵,但張頜更擅長帶領騎兵,槍法比戟法好,所以大戟士並沒有像袁紹希望的那樣跟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抗衡。在與公孫瓚的戰鬥中遇到了以弓馬見長的白馬義從,反而被白馬義從給克制。

    呂布籌劃重建大戟士時,以擅長戟法又擅長步戰的典韋做統領,比歷史上的張頜更能勝任,大戟士算是這七種特種部隊裡面讓呂布比較省心的一個了。也成為了最擅長山林作戰的特種部隊。

    高順的陷陣營,自不待言,跟歷史上一樣,還是高順統領,同樣是高順原本的步卒訓練出來的,算是跟歷史表現最貼合甚至還要超出一籌,因為歷史上的陷陣營只有七百多人,而且歷史上的呂布自從郝萌謀反後,就開始猜疑高順,因為魏續跟呂布有親戚關係,所以常把陷陣營交給魏續統領,只是到了戰鬥前夕才把陷陣營交給高順統率,這樣一來,陷陣營的訓練和戰鬥無法銜接,戰力憑空降低許多,但是現在呂布確定了高順的忠誠和魏續的自私狡猾,已經除掉了魏續,一直很信任高順,還將高順的陷陣營增加到兩千人,撥給高順最好的盔甲兵器,讓陷陣營呈現出最好的狀態,高順也不辜負呂布的厚望,每次需要陷陣營出現的地方,陷陣營總是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白耳兵,在歷史上是劉備的親軍衛隊,是劉備從軍中挑選百戰之士組成的,劉備一生經歷了無數戰陣,跟隨他身邊的白耳兵也是歷經了無數次兵敗留下的最精銳的種子,最值得一提的是白耳兵的統帥陳到,隨劉備身經百戰,蜀國建立後封亭侯,征西將軍,協助李嚴鎮守白帝,《三國誌》稱「征南(趙雲)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列」。夷陵蜀軍戰敗,陳到與傅彤斷後,傅彤戰死,陳到率白耳兵數百,幾百桿槍就擋住了吳軍的狂追,白耳兵戰鬥力可見一斑。

    可惜陳到這個蜀國猛將在《三國演義》裡面居然連名字都沒有,實在奇怪之極,因為他本來是劉備帳下僅次於趙雲的悍將,可能是因為羅貫中給蜀國寫出的猛將之多已經大大超過了史實,只好委屈陳到了,另外陳到在歷史上「名位常並趙雲,俱以忠勇之將稱」,有了一個趙雲已經夠典型,羅貫中可能在構思的時候將二人合併了,於是演義中陳到的威猛只好在趙雲的影子裡閃現了。

    現在呂布授意陳到組建白耳兵的時候,因為呂布的刻意要求,陳到的白耳兵得到野犛牛皮做成的皮甲,比尋常鐵甲還要堅固而且輕巧,有野犛牛皮甲裝備起來的白耳兵便可以做到適應任何地形的特種步兵,有呂布用後世的特種兵的訓練要求作為藍本,白耳兵等特種部隊的訓練上也沒有問題,但白耳兵現在隸屬於虎賁軍,陳到常年待在鄴城裡防守中央城堡,缺少實戰經驗,而歷史上的白耳兵強大的一個原因便是歷盡百戰,呂布準備以後讓典韋和陳到互相替換位置。

    先登士,在歷史上的表現比呂布現在麾下的表現更為顯眼,因為那時的袁紹麾下除了不堪大用的大戟士之外,就沒有其他可以克制公孫瓚的白馬義從的特種部隊。史書記載「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在那個界橋之戰。這八百「先登」在麴義率領下竟然擊敗公孫瓚的萬餘騎,其中還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陷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這讓呂布想起了。漢武帝時,李廣之孫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深入匈奴腹地,與相當於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騎兵相遇,結果他們硬生生堅持了十天,轉戰千里。殺敵數萬,但最後李陵箭盡被擒,被俘前他曾說:給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們就可以堅持到漢朝邊境。可惜他們一隻箭也沒有了,從中可見「強弩」對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殺傷力可以用「恐怖」來形容。

    呂布來到這個時空後。首先組織的是高順的陷陣營,其次便是鞠義的先登士。鞠義從軍中選擇最精銳的弩兵進行嚴格到近乎殘酷的訓練,而呂布麾下軍務院軍備部提供的是遠比歷史上要好上一籌的強弩,有了更好的強弩,其他情況不變,先登士的威力要比歷史上更厲害,更關鍵的是呂布並不像歷史上的袁紹那樣忌憚功高蓋主桀驁不馴的鞠義。

    歷史上,鞠義原為韓馥部下,初平二年(191年)叛變,擊敗韓馥投奔袁紹,又擊敗叛變袁紹的匈奴單于於夫羅。界橋之戰中,麴義以精兵大破公孫瓚大軍,斬殺嚴綱,又回救被圍的袁紹。興平二年(195年),麴義合兵烏桓峭王、劉和破公孫瓚於鮑丘,殺鄒丹等二萬餘人。後來鞠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袁紹召而殺之,並其眾,又分兵撲蕩麴義餘部,鞠義的先登士就這樣全部完蛋了。

    呂布現在麾下能人輩出,鞠義並不像歷史上在袁紹麾下那樣表現極為突出完全蓋過了後來的所謂河北四將,有高順、張遼、黃忠、趙雲這樣的大將站在一旁,鞠義沒法狂傲自大起來,呂布還給了鞠義一個堪比九卿的高位度遼將軍,又讓他鞠家在平原重新恢復家業,鞠義感激呂布恩情,對呂布遠比歷史的袁紹要忠誠很多,所以呂也放心使用鞠義,給鞠義的先登士的裝備供給不遺餘力。

    甘寧在歷史上的錦帆賊只算是有自己特點的水賊罷了,並不算有超強戰鬥力的特種部隊,但呂布想起了後世的海軍陸戰隊,便授意甘寧按照呂布以後世海軍陸戰隊的要求組建起錦帆營。

    甘寧訓練部隊很有一手,也嚴格按照呂布的要求去訓練,所以錦帆營雖然是有無到有的創建,經過兩年多訓練實戰,已經算是整個大漢所有諸侯裡面最精銳的水戰部隊了。

    在享譽後世的三國特種部隊裡面,呂布暫時無法編出來的特種部隊是無當飛軍和籐甲兵。

    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南征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優秀兵源建立的一支區別於傳統部隊的特殊部隊,諸葛亮看中他們的個體身體優勢,組建了「山地戰部隊」。因為能在高山峻嶺和森林間快速穿梭,所以被稱為「無當之飛軍」,士兵多善於使用短刀,短劍,長弓,連弩和毒箭,尤其精於近距離防守作戰。因為是舉家遷移,所以俗以蠻姑為舞,皆團牌辟披髮號嘯而進,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無當飛軍就參加了街亭之戰,馬謖的主力作戰部隊被魏軍消滅,而王平的無當飛軍卻以少戰多,在幾次作戰中小勝。第四次北伐中,只有三千人的飛軍在山林中以少勝多擊敗了張頜幾萬大軍。諸葛亮死後曾命無當飛軍守劍閣,姜維時期將其調回並參與北伐,後無當飛軍掩護姜維大軍撤退時與魏國大軍交戰全軍覆沒。

    「無當飛軍」的作戰能力在現在看來應該是非常強悍的,只可惜當時的作戰思想與「無當飛軍」無法較為有效的結合搭配,最後導致尖刀覆滅的悲劇。呂布若能組建無當飛軍,必定發揮他們的游擊長處做毒箭,而不用他們在後面死扛著做盾牌。

    歷史上關於「籐甲軍」記載不多但確有其事,諸葛亮南征時擊敗孟獲,孟獲請來笮地的烏戈國國主兀突骨率三千籐甲軍助戰。籐甲軍其籐甲採用老籐枝蔓浸油後扭編而成,質地輕盈,堅實硬韌,刀槍不入,卸甲之後可渡水。兵器多為彎刀短劍,專用於近距離格鬥。初期籐甲軍在和魏延的交戰中小勝,後在盤蛇谷被蜀軍包圍,敗於火攻。兀突骨太過於重視士兵的裝備條件,反而忽視了戰場上可能出現的其他威脅,在戰略戰術上過分追求單對單硬碰硬,最終卻使他苦心經營的精銳籐甲軍戰敗。

    呂布現在不可能打造出籐甲兵,以後就是有機會也不會打造這個性價比不高的籐甲兵。(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