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第一卷 第13章 十常侍寶藏 文 / 常歡樂

    張讓回頭跟段珪商量了一會兒,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把藏寶地告訴了呂布。

    原來寶藏就埋在北邙山漢靈帝的陵墓旁邊,是在給漢靈帝造陵墓的時候順便在旁邊挖的墓穴,裡面放了十常侍以及很多小宦官們幾十年搜刮來的錢財(注1)。

    張讓等人掌控中樞,多年前就預感到到亂世將至,京師裡必將有大亂,就預先把寶藏埋在那裡,等動亂後再挖出來分掉,離開洛陽回故鄉安居,可他們沒想到動亂來得這麼快。

    呂布望著遠處山勢不高卻雄偉蒼翠的北邙山,心裡泛起了嘀咕。

    北邙山山勢雄偉,伊、洛之水自西而東沿著北邙山流過,水深土厚,在北邙山立墓,即圓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風水之說,而且在北邙山地表以下的土層滲水率低、粘性好、緊實,所以邙山被視為殯葬安塚的風水寶地,從秦相呂不韋開始,歷朝歷代許多帝王將相都將陵墓安在此處,唐代詩人白居易還說「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更有句俗話說「生在蘇杭,葬在北邙」。

    在這東漢一朝,自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開始,到面前這個末代獻帝劉協,歷代皇帝都葬於此,既然是皇陵,裡面應該是重兵看守,想在裡面挖掘寶藏,跟盜墓有何區別,盜的還是皇陵,大逆不道到極點了,一旦消息敗露,呂布的下場比日後的董卓好不到那裡去。所以,這寶藏暫時還挖不得。

    北邙山掘寶放在日後,目前最關緊的還是解決了面前的宦官們。

    呂布命人從小平津關隘裡拉出幾艘船,推到黃河裡,然後喝令張讓放開了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

    張讓等人趕緊放了劉辯和劉協,然後撒腿就往船的方向跑去。

    劉辯和劉協被張讓等人挾持著奔波了近百里地,疲累不堪,走都走不動。

    呂布忙上前把九歲的劉協抱起來。

    這劉協長的估計像他母親王美人,面如傅粉,齒白唇紅,而且天生聰穎,又很鎮定,不哭不鬧,扭頭看了看張讓,又看了看呂布,問道:「呂將軍,你能饒過張常侍嗎?他為父皇做了那麼事情,對我也很好,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且年紀一把大了,沒有幾天活頭了。」

    呂布點頭領命:「謹遵陳留王旨意。」

    呂布心裡很感慨,很顯然,劉協記得張讓的恩情,要不是十常侍護著劉協,劉協早就被何進和何太后搞死了,如此聰明仁義的皇帝啊,可惜總是遇臣不淑。

    呂布沒興趣抱那個十五歲大的劉辯,就讓秦誼扶著。

    那麼大的孩子遇到事情了只會哇哇大哭,董卓日後廢掉他還真不虧,即便是傀儡皇帝也要有個人君的樣子吧。

    劉辯還哭著喊著說:「好餓啊,好渴啊,我要吃飯,我要喝水!」那樣子跟尋常人家一個被寵大的孩子沒啥兩樣,看來何太后那女人很不會教育孩子。

    呂布皺著眉頭,讓親衛拿來一些乾糧和清水給劉辯和劉協,總算止住了劉辯的哭鬧。

    張讓等人則趁著這個時候趕緊往船上跑,還沒等他們屁股坐穩,呂布一揮手,數十個并州士卒張弓搭箭,亂箭齊發,瞬時就把侯覽等大小宦官射死,只留了張讓一個人在那裡哭嚎:「呂布,你個沒有信用的小人,你真要殺人滅口!」

    呂布搖搖頭,命秦誼等人把劉辯和劉協扶上馬,又命秦誼先領著大部分士卒慢慢地往洛陽城裡趕。

    呂布見大部隊走遠,黃河岸邊沒有閒雜人等,方才命親信士卒把張讓從船上拉出來,給張讓換了一身士卒的衣服,粘上一些鬍鬚,頓時判若兩人。

    張讓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呂布!你為什麼殺掉他們不殺我?!」

    呂布冷冷一笑:「因為我只答應陳留王留你一條性命,可沒答應放其他閹人一條生路,何況知道我們這寶藏秘密的人越少越好!」

    呂布留張讓的性命還有一個原因,雖然張讓大部分時間都忙著討漢靈帝歡心以及撈錢,但他畢竟是在內宮這麼多年,對抗宮外的世家大族清流黨人應該很有經驗,呂布甚至懷疑張讓手裡有一個跟明朝東廠類似的機構,那機構專門去刺探世家大族清流黨人的**,即便沒有那樣的機構,張讓的腦袋裡應該也藏了袁紹家族和王允家族等世家大族的很多齷蹉事情。

    另外,據傳張讓還是一個視蔡倫為偶像的發明家,曾發明出水車供民間澆地,為了討靈帝歡心,張讓也發明出很多奇妙的玩意。那些被清流大臣們視為「奇技淫巧」,在呂布眼中價值大不同。

    雖然留張讓有被天下誹謗的危險,但綜合看來,留張讓的命絕對利大於弊。

    呂布讓親信將士們把張讓送到大營裡藏起來,又把段珪等宦官的人頭割掉,掛在馬頭邊,然後就開始快馬加鞭追趕前方的軍隊。

    呂布欣賞不了把人頭掛在馬頭旁的血腥習慣,但在這以敵人首級算戰功的年代,也不能太苛求,還好他是主將,也不需要拿人頭去邀功了,日後即便有斬將奪旗,他也會把敵將的人頭交給部下保存,而不是掛在自己的坐騎上。

    呂布趕上秦誼領的前軍後,就命全軍做好戒備,因為盧植、閔貢的數百將士已經從不遠處衝了過來,而隨後不久,董卓大軍可能也要來了。

    ——————————————————————————————————

    注1:歷史上張讓的記載:少給事者中,桓帝時為小黃門。靈帝時,讓、趙忠並遷中常侍,封列侯,與曹節、王甫等相為表裡。讓有監奴典任家事,交通貨賂,威形喧赫。是時,讓、忠及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十二人,皆為中常侍,封侯貴寵,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貪賤,為人蠹害。明年,南宮災。讓、忠等說帝令斂天下田畝稅十錢,以修宮室。有錢不畢者,或至自殺。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又造萬金堂於西園,引司農金錢繒帛,仞積其中。宦者得志,無所憚畏,並起第宅,擬則宮室。明年,遂使鉤盾令宋典繕修南宮玉堂。這樣看來,張讓等十常侍確實搜刮了不少錢。

    拜求推薦票!拜求收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