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帝國風雲

卷一 德意志的榮耀 第四百零五章 犧牲 文 / 閃爍

    ~日期:~11月02日~

    「前衛」號遭受重創,「喬治五世」號的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

    事實上,當時「喬治五世」號遭到的打擊更加猛烈。

    主要就是,兩艘英艦不可能一直向西航行,肯定會在靠近雷區的時候轉向,而在狹窄的海域內,不可能進行編隊轉向,只能讓兩艘戰艦各自轉向♀樣一來,在完成轉向後,「喬治五世」號就將成為領艦。顯然,沒有人指望能在幾分鐘內擊沉兩艘戰列艦,因此德艦自然會重點打擊「喬治五世」號,即爭取在兩艘英艦轉為向東航行之後取得決定性的戰果,從而對付另外四艘英艦。

    只是,「喬治五世」號的處境要比「前衛」號好得多。

    主要就是,「喬治五世」號的防護更加出色。

    事實上,「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唯一值得稱道的,也就是其防護水準了。

    按照正常標準,戰列艦的防護水準應該以本艦主炮的威力為準,即戰列艦要害部位的裝甲必須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擋住自身主炮打出的穿甲彈。顯然,這個原則並不適合「喬治五世」級。原因很簡單,「喬治五世」級的防護水準是以十六英吋艦炮為準,而不是以十四英吋艦炮為準。

    雖然在設計的時候,英國皇家海軍只考慮過十六英吋普通穿甲彈的威力,而沒有以後來出現的各種新式穿甲彈為準,但是「喬治五世」級的防護依然相當出色,甚至不比後來設計的「獅」級差多少。

    在「前衛」號遭到重創之前,「喬治五世」號已經被打中了八次。

    所幸的是,這八次命中都沒有造成嚴重損傷,而且有五枚穿甲彈在艦體表面爆炸,而另外三枚穿甲彈的爆炸位置也不在要害部位☆嚴重的損傷僅僅是b炮塔頂部被擊中,損失了兩門主炮。即便如此,「喬治五世」號依然有八門主炮可用,除了十四英吋炮彈的威力不如十五英吋炮彈之外。「喬治五世」號發揮出的戰鬥力,並不比「前衛」號差,甚至要稍微強一些。

    別忘了,「前衛」號也損失了兩門主炮,而且b炮塔的作戰效率降低了不少。

    打到六點二十分左右,「前衛」號與「喬治五世」號不得不轉向了。

    雖然根據英國皇家海軍的作戰記錄,在轉向之前「前衛」號與「喬治五世」號總共擊中兩艘德艦五次,其中一號德艦被擊中了三次。但是公海艦隊的作戰記錄完全不一樣,在此之前兩艘戰艦都沒被大口徑穿甲彈命中,「腓特烈三世」號只挨了七枚五點五英吋炮彈,「威廉一世」號則只挨了五枚五點五英吋炮彈。

    當然,這並不重要。

    也就在兩艘英艦不得不轉向的時候,這場航的第一個決勝點出現了。

    六點二十二分,「前衛」號開始轉向。

    幾乎同時,「前衛」號的瞭望員看到了出現在右前方的四艘驅逐艦,而且這四艘驅逐艦正以三十節以上的速度向「前衛」號逼近。

    顯然,這絕對不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驅逐艦。

    要知道。在本土艦隊前方,只有一艘負責引路的驅逐艦。而且這艘驅逐艦已經在六點之前撤走了。

    不是英國戰艦,就只有可能是德艦。

    顯然,在此之前,「前衛」號沒有發現這四艘德軍驅逐艦。

    這也很好理解。在對海搜索雷達受到干擾之後,英艦就沒再使用該雷達,只用火控雷達鎖定德軍主力艦。火控雷達的搜索範圍相當有限,不然也就沒有必要在戰艦上安裝專門的對海搜索雷達了。

    結果就是。四艘德軍驅逐艦利用夜幕掩護,逼近了英軍戰列艦。

    這下,問題嚴重了。

    繼續往前航行。「前衛」號就將進入雷區,隨時有可能撞上水雷。繼續轉向的話,則將把寬大的側面暴露在德軍驅逐艦面前。

    顯然,那四艘德軍驅逐艦不是來執行偵察任務的,而是來發起魚雷攻擊。

    事實也確實如此。

    四艘德軍驅逐艦上,都有兩套魚雷發射裝置,能夠一次性發射十條重型魚雷,也就是總共有四十條魚雷。

    這麼多魚雷,足夠在近距離上攻擊兩艘英軍戰列艦了。

    要命的是,「前衛」號右側前端的兩座副炮都已損毀,「喬治五世」號也一樣,因此只有在航線調整九十度之後,才能夠用左側前端的副炮向德艦開火,而兩艘戰列艦轉向九十度需要不少時間。

    六點二十五分,四艘德艦在距離「前衛」號不到五公里處,依次發射了魚雷。

    因為兩艘英艦採用了密集編隊,所以四艘德艦發射魚雷的地點離「喬治五世」號也不到八公里。

    顯然,這兩個距離都在重型魚雷的攻擊範圍之內。

    至於德軍魚雷的威力,根本不用懷疑。

    要知道,在整個大戰期間,使用重型魚雷最多的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雖然魚雷的使用大戶是潛艇,但是艦用重型魚雷與潛艇上的重型魚雷沒有太大的差別,因此德軍的重型魚雷不但性能先進,還非常可靠。

    世界上第一種電動魚雷就誕生在德意志第二帝國。

    相對而言,德軍所用的重型魚雷在射程、航速上都不是很突出,真正的亮點是其高達百分之九十七的可靠性。

    當然,德軍重型魚雷的威力也不可小覷。

    在大西洋戰場上,德軍潛艇只需要用兩條魚雷就能擊沉一艘萬噸級貨輪,擊沉一艘重巡洋艦也只需要三條魚雷。

    可以說,只需要一條魚雷就能重創一艘戰列艦。

    兩艘英艦沒有停下來,依然在以最大速度轉向。

    相對而言,「喬治五世」號的處境好得多♀就是,「喬治五世」號的推進系統、即四具螺旋槳都在工作,舵效能夠達到最大,也就能以最大速度完成轉向。「前衛」號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因為中間兩根推進軸已經停止轉動,所以「前衛」號的舵效降低了一半以上。

    這就意味著,「前衛」號不可能以最大速度轉向,也就不可能及時完成轉向機動,注定要把寬大的艦體側面暴露在魚雷面前。

    六點二十八分,「前衛」號幾乎同時被三條魚雷擊中,而且這三條魚雷命中點的間隔距離幾乎都是一百米。

    顯然,德軍驅逐艦採用了扇面攻擊戰術。

    要命的是,三條魚雷都擊中了「前衛」號的左側。

    雖然在此之前,因為艦體右側進水,「前衛」號的橫向平衡並沒遭到破壞,但是在左側被三條魚雷擊中之後,「前衛」號就不可能繼續保持橫向平衡了。原因很簡單,要想保持橫向平衡,就得向艦體右側注水,而最終必然導致艦體的總進水量超過最大儲備浮力,從而導致「前衛」號沉沒。

    問題是,此時「前衛」號是左舷接敵。

    也就是說,「前衛」號必須把主炮指向左側,才能向德軍戰列艦開火。

    在艦體出現左傾的情況下,就必須提高主炮的仰角,才能夠打中德艦。

    這下,問題嚴重了。

    「前衛」號的四座主炮炮塔,是從兩艘退役的戰列巡洋艦上移植過來的,因此在性能上非常落後。比如,在裝填炮彈的時候,必須把主炮固定在十五度的仰角上,在其他角度上都無法裝填。

    這樣一來,在開火的時候採用更大的仰角,等於降低了主炮的開火速度。

    更要命的是,「前衛」號的左傾角度一直在變化,所以每次開火之後,槍炮長都必須重新計算火控數據,也就得花掉更多的時間。如果艦體能夠保持穩定,而且交戰距離沒有太大變化的話,槍炮長一般每五次齊射才重新計算火控數據,而在五次齊射中,每次都只是略微調整一下火炮的仰角。

    結果就是,「前衛」號在遭到重創之後,連還擊都變得遲力了。

    兩分鐘後,「喬治五世」號也被一條魚雷擊中。

    雖然「喬治五世」號受到的損傷沒有「前衛」號那麼嚴重,但是這次命中,也絕對算得上是重創。

    嚴格說來,「喬治五世」號受到的影響更大。

    這就是,「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儲備浮力更低,干舷高度也嚴重不足。在艦體受損導致大量進水之後,兩座位於水平甲板上的主炮炮塔受到的影響非誠重,甲板上浪造成了很大的干擾。

    根據英國皇家海軍的作戰記錄,「喬治五世」號在中雷後五分鐘,左側艦體的進水量就超過了一千五百噸。在此情況下,「喬治五世」號必須撤離戰鬥,然後設法堵住左側艦體上的漏洞。如果繼續打下去,而不能及時進行修補的話,「喬治五世」號就會在平衡注水之後沉沒。

    問題是,「喬治五世」號沒有撤退,「前衛」號也沒有撤退。

    雖然在六點三十五分左右,坎寧安就被強制帶上了交通艇,但是在離開之前,他下達了一道命令,即沒有他的直接命令「前衛」號與「喬治五世」號都不得撤退,必須堅持戰鬥下去。

    坎寧安非沖楚,還沒有到讓兩艘戰艦撤退的時候。

    如果此時讓兩艘戰艦撤退,那麼最後很有可能遭受更大的損失。如果這兩艘戰艦堅持下去,也許還能反敗為勝。

    為了最後的勝利,必須做出犧牲。

    &gt,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