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戰神

《》章 節目錄 第407章 :中蘇貿易協議 文 / 鈞申

    蘇聯這樣的國家,表面上是為了什麼社會主義,實際上卻帶有民族主義的身影,在民族主義的背後,實際上是統治者為了統治利益,用較為粗暴的模式對民眾進行操縱。

    這種模式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當然也不是全然沒有好處。儘管蘇聯輕工業垃圾了一些,但是起碼蘇聯人在社會緊缺資源上因為貧富差距不是太大,所以在社會緊缺資源上沒有什麼差距,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是一旦有什麼威脅到統治者的地位,要麼扼殺,要麼妥協。

    能威脅到蘇聯的中華民國,在過去已經和蘇聯大打出手了,蘇聯也意識到不可能在戰場上正面擊敗中華民國,因此對於能穩定住中華民國的行為都是可以考慮的。

    給予中華民國貿易利益,以及在鐵礦石方面滿足中華民國的需求,對於穩定中華民國這個定時炸彈來說有積極意義,所以列寧等人在經過幾天的商議後,隨後答應了楊墨川的貿易要求。

    楊墨川帶領的外交團隊隨後在莫斯科與蘇聯簽訂了新的《中蘇貿易協議》。

    該協議是配額制的,蘇聯將在三年內,建立起向中華民國出口2000萬噸鐵礦石的產能,為此中華民國向蘇聯提供一批開礦設備。價格則按當前的國際鐵礦石價格進行定價。

    儘管當前的鐵礦石國際價格不是很高,開採鐵礦石的利潤不是很高。但是蘇聯人工成本地更低。

    企業利潤中,成本大部分是人工成本。

    也就是說,只要出口了,就算是沒有利潤,只要繼續出口,工人起碼賺到了工錢,而且還是外匯。

    所以這樣比較低的價格,對於蘇聯這樣的國家來說,依舊是很樂意接受。而且中華民國所需要的鐵礦石數額極大。如此大規模的鐵礦石出口對於蘇聯來說更是有重要意義,這意味著蘇聯可以通過這些鐵礦石的大量出口,從而換取到大量外匯。

    對於蘇聯來說,每年2000萬噸的鐵礦石確實是非常驚人的,以烏克蘭的富鐵礦的含量,足以冶煉1000萬噸鋼鐵。要知道如今歐洲各國,排名前列的幾個國家,英法的鋼鐵冶煉也沒有超過1000萬噸,而德國儘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達到過,戰後因為中華民國進口歐洲鋼鐵,產量已經迅速恢復,但是也就是1500萬噸左右的產能。

    「中國人的工業規模太可怕了。」列寧對此只能歎息一聲,因為蘇聯長期再向中華民國派遣間諜,所以對於中華民國的工業調查方面也有一些結果,這個亞洲新興霸主的工業規模遠不是公佈出來的數據那麼簡單。

    「去年中國人公佈出來的鋼鐵冶煉總量是4000萬噸,但實際上,中國人去年冶煉出來的鋼鐵起碼就超過了1億噸。」托洛茨基有些沮喪的說道,一億噸啊!那是一億噸啊!蘇聯要想追趕上去,幾乎沒有可能。

    然而,蘇聯調查的數據依舊有所差距,1921年中華民國實際冶煉的鋼鐵已經超過了1。5億噸,鋼鐵產量已經將近是美國的四倍了。

    在人均方面,已經和美國人差不多持平了。儘管人口是美國的五倍,但是美國的鋼鐵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口用的。

    而中華民國的鋼鐵,主要是出口高級鋼鐵製品,普通鋼鐵還在進口。

    1921年一年時間裡,在歐洲進口了上千萬噸的鋼鐵。

    當然中華民國還要向那些經濟殖民地出口大量鋼鐵,畢竟那些經濟殖民地要發展還是需要鋼鐵的。

    所以在鋼鐵需求上,隨著經濟殖民地的不斷發展,還是有更大的需求的。中華民國的鋼鐵冶煉規模還在不斷的擴大。

    那些經濟殖民地的勞動力儘管被中華民國不斷剝削,但是他們起碼拿到了工錢,加上那些經濟殖民地就算是沒錢,但是中華民國有錢進行投資,所以那些經濟殖民地的發展還是比較快速的。

    這次和蘇聯又簽訂了2000萬噸的鐵礦石貿易協議,對於中華民國來說還是有重要意義的,首先是鐵礦石的大量貿易需要鐵路,一條修到烏克蘭的鐵路。

    這條鐵路只要建成,日後入侵烏克蘭就非常方便了。俄國那糟糕的交通環境,特別是秋季那泥濘不堪的道路,經常讓人感覺要崩潰,裝甲師在那樣的道路下,一天有時候只能前進二三十公里。

    另外就是蘇聯在與中華民國進行貿易之後,中華民國可以獲得較大的貿易利潤,畢竟中華民國向蘇聯出口的是附加值更高的商品,而蘇聯出口的基本上都是原材料之類的東西,附加值沒那麼高。

    對於蘇聯來說也是有利益的,首先是蘇聯可以獲得大量的工業設備,儘管那些工業設備都是一些不屬於尖端設備的東西,但是卻能應用到輕重工業的生產當中。另外蘇聯可以換取到石油和橡膠等缺乏的物資。

    這樣一來,能讓蘇聯迅速取得發展。

    對此中華民國好似有恃無恐,讓蘇聯人不是很理解。

    畢竟對於中華民國來說,當前外部環境中,周邊的國家基本上都沒什麼威脅了,唯一的威脅就是蘇聯。

    但是為什麼要和蘇聯合作?讓蘇聯取得發展呢?

    實際上中華民國此時已經不把蘇聯視作是威脅了,而是把蘇聯視作是一頭獵物,一頭北極熊而已。

    就算是開戰,蘇聯有工業又能如何?

    中華民國可不是德國。

    德國人都能快速把蘇聯打得狗吃屎,要不是德國人在戰略空軍方面的失誤,讓蘇聯在烏拉爾山脈以東重整工業,並且用英美等國援助的軍事技術在軍事裝備上迅速取得發展,以及寒冷氣候阻擋了德軍,否則蘇聯早就完蛋了。

    中華民國卻是不同,中華民國能夠迅速將西伯利亞拿下。而且能夠迅速將蘇聯全境的工業生產炸到癱瘓。

    蘇聯人龐大的版圖緩衝對中華民國來說也沒有什麼作用了,中華民國的勢力範圍都擴張到高加索了,往西一打就是烏克蘭。

    實際上列寧等人現在也很無心和中華民國起衝突,畢竟中華民國那龐大的工業,把他們的信心都搞沒了。

    對於他們來說,現在兩國能相安無事那是最好不過的局面。所以向中華民國這種階級敵人國家做交易的情況也就出現了。

    不過此時的蘇聯要想發展,還不是那麼容易。

    蘇聯就算是有工業設備,也還得有技工和工程師這類的人才,而此時還沒有美國經濟大蕭條引發的世界經濟大蕭條,沒有誰願意去蘇聯謀生。所以如今的蘇聯,人才的底子是很薄弱的。

    另外在基礎設施方面也還比較薄弱,此時的蘇聯只是剛從沙俄統治中走過不到4年的時間。

    這麼點時間,能做什麼?

    第一個五年計劃還沒完成三分之一呢!

    現在蘇聯人連糧食都還沒有生產清楚,在雙方簽訂了貿易協議後,立即從中華民國進口糧食。同時向中華民國出口皮草、寶石之類的原材料。同時還進口了一批奢侈品。

    這次雙方簽訂的貿易協議是有配額的,像奢侈品這樣的東西,蘇聯就定了一個配額,進口量不是很大,顯然是專門給高層用的。這也不是什麼讓人驚訝的事情,本身作為統治者,怎麼可能人人都會面對巨大的誘惑而不開始享受。

    特別是在蘇聯這種國家,沒有什麼媒體監督,輿論也被封鎖。統治者在暗地裡更是為所欲為的。

    傳聞列寧就是死於梅毒感染。不過現在列寧還沒死,斯大林也還沒有上台。

    另外在輕工業產品的進口方面,蘇聯也是搞配額的,進口數量也不大。蘇聯人自然不可能大量進口中華民國的輕工業商品,這樣一來老百姓豈不是有了對比?豈不是更加嚮往外面的世界?

    蘇聯的出現,等於是將整個蘇聯割裂在世界之外,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環境。只是內部和內部進行對比,最怕的就是和外部進行對比,一旦和外部進行了對比,就會助漲人民的**,進而人民嚮往民主社會。

    蘇聯進口的主要還是石油、橡膠,以及各種工業設備。

    實際上蘇聯進口的東西,都是統治者需要的東西。那些物資和工業設備能讓蘇聯發展,能穩固統治者的統治利益,而那些奢侈品則是高層享受的東西,而普通人民在雙方的貿易中並沒有被重點照顧,只是進口了一些糧食和少量的輕工業設備。

    楊墨川在莫斯科的訪問也基本上達成了目的,隨後又在莫斯科周邊遊覽了一番,非常輕鬆寫意,根本不像是深入敵對陣營國家的樣子。楊墨川知道自己對於中華民國來說並不是真正的權力核心,蘇聯人也不敢對他這麼樣。要是他在蘇聯出了事,那麼結果肯定是戰爭。所以蘇聯人都得盡一切力量去保護他在蘇聯的安全。果然在遊覽的時候,蘇聯人派來了大批的軍隊進行清場保護。

    就像是二戰期間,英法曾經想要暗殺希特勒,但就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卻放棄了這一行動。因為希特勒並不是二戰期間德國的權力核心,希特勒死了,容克財團大可再選一個元首出來,畢竟容克財團能把希特勒這個步兵搞成元首,換一個元首自然也非常容易。而希特勒的瘋狂,反而讓英法覺得,能讓德國更快滅亡。

    沒有誰願意看到楊墨川死在自己的境內,所以楊墨川訪問蘇聯實際上非常安全。

    而這次訪問,也緩和了中蘇兩國的緊張關係。長期的戰爭關係,讓俄國人對中華民國很是仇恨。

    從1912年中俄戰爭開始,中華民國就一直在蠶食俄國的版圖。1921年蘇聯與中華民國的戰爭又以失敗告終。

    兩次失敗,一次中華民國對俄國的趁火打劫。讓中華民國從俄國身上吸飽了血。

    不過幾次失敗之後,這個所謂戰鬥的民族,普遍對中華民國已經流露出了恐懼的情緒,誰也不想和中華民國再發生戰爭。

    現在中華民國想要安生過日子,不想再到處和別的國家大打出手,自然也是讓蘇聯統治者們鬆了口氣。

    要是現在中華民國在擊敗美日聯盟後,再回過頭來打蘇聯,對蘇聯來說絕對是一場滅頂之災。

    畢竟蘇聯剛從沙俄統治中過度四年的時間,整個國家的工農業生產還未恢復,這個時候蘇聯就算是有歐美的援助,再打仗的話,整個國家很可能就會在戰爭中崩潰。

    不過蘇聯還沒有意識到,中華民國的發展速度更加恐怖。

    中華民國5億人口,而蘇聯的人口已經下降到了1。3億,中華民國的勞動力在用比較高的勞動力進行生產建設,而蘇聯人的生產建設方面,很多人還是用很低的生產力。而且就算是犧牲了輕工業,蘇聯還是得有不少農民去生產糧食,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數量遠不如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將農業變成機械化農業,相當於是將農業從業人口大量轉變成工業人口,重工業規模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持續而不斷增長。

    儘管機械化農業在投入上更加巨大,但是一旦建成,首先在回報上是有利潤的,一台機器保養好,用個三四十年完全不成問題,足夠收回成本,並且還能創造可觀的收益。而先期投入太大的問題也不是問題,因為大量的投入,換取到了農業機械製造業,這個製造業在戰爭中可以迅速轉變為生產軍工裝備的重要產業。

    當然蘇聯也有一個法寶,那就是通過犧牲輕工業來瘋狂發展重工業,這種勒緊民眾褲腰帶的做法,還是能讓蘇聯擁有不錯的重工業發展速度的,戰爭潛力主要看重工業,所以戰爭方面,蘇聯這種發展模式,也不失為一個落後國家追趕的好方法。

    儘管如此,蘇聯的發展速度還是比中華民國慢了十幾倍,畢竟中華民國這個時候也不怎麼搞輕工業了。

    大量的輕工業產業都分包給那些經濟殖民地去發展了。

    而中華民國主要負責輕工業的生產設備製造,這東西也是屬於重工業。另外中華民國的重工業,也都是發展那些利用先進設備來發展的模式,對先進設備需求很大。

    也正是這些原因,所以沈凝雲對於蘇聯並不是很擔憂,所以這個時候也沒有趁機對蘇聯進行碾壓。

    反正先讓蘇聯人發展,發展到一定程度,再把蘇聯的財富搶過來。

    正所謂爛船也有三斤釘,更何況中華民國要的是蘇聯的西伯利亞行政區,蘇聯要發展肯定是要發展西伯利亞的。

    那裡的道路、礦山、林場等等,開發出來就是財富。

    沈凝雲的如意算盤打得啪啪響的時候,歐美各國就蘇聯政策上已經有些疑神疑鬼的了。這個時候歐美各國見中華民國和蘇聯展開外交接觸,都害怕中華民國會扶持蘇聯,讓蘇聯進攻歐洲。

    這個時候是繼續支持蘇聯,還是對蘇聯展開封鎖?

    方正蘇聯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十分不安全的定時炸彈,中華民國對蘇聯並不是很害怕,但是歐洲各國卻不一樣。

    一旦蘇聯有強大的工業基礎,要是產生野心,要進攻歐洲的話,那豈不是太糟糕了!

    那可是社會主義國家,一旦進攻歐洲,那麼羅斯柴爾德財團的金融資產什麼的,豈不是都要被沒收個精光?

    俄國的革命之後,羅斯柴爾德財團在俄國的所有投資都全軍覆沒了,可謂是極大的損失。他們可不願意看到蘇聯再把歐洲其他各國也變成俄國的模樣。

    原本援助蘇聯,是想讓蘇聯去對付中華民國。

    此時發現蘇聯被中華民國打敗之後便不再想著對付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又與蘇聯簽訂了裁軍協議以及貿易協議,這是明擺著要修復雙邊關係的舉動。

    另外中華民國在高加索扶持起了高加索聯邦,也意味著中華民國已經沒有繼續向西方擴張版圖的**了。

    這個時候中華民國又和蘇聯修好關係,蘇聯自然不太可能去針對中華民國了,畢竟雙方都簽訂裁軍協議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一旦有所發展,而中華民國又不再對蘇聯構成入侵意向,鬼知道蘇聯會不會對歐洲產生野心?

    要知道北極熊可是號稱蒸汽壓路機的玩意,對版圖的**極為強烈。而蘇聯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是不可能會和中華民國開打了,畢竟中華民國那麼強大的軍事力量,有腦子的就知道不能去招惹,如果蘇聯要擴張,那麼肯定是向西擴張。首當其衝的就是波蘭,然後是德國,接著是法國,最後是英國。

    想到這樣的恐怖後果,歐洲各國都恐慌了。

    於是沒過多久,歐美國家突然一改之前的態度,直接斷絕了對蘇聯的援助,並且對蘇聯的貿易做出了一些限制。

    這樣的態度轉變,讓蘇聯的外部形勢再次發生了變化。

    對於蘇聯這樣的外部環境的變化,中國民國的智囊團們,立即制定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外交策略。

    那就是保持和蘇聯的貿易關係,讓蘇聯可以慢慢發展,讓蘇聯成為歐洲人頭上懸著的利劍。

    這樣一來就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間了。

    首先是蘇聯必須繼續依靠已經建立起來的中蘇貿易,另一方面歐洲方面又要爭取中華民國不去慫恿蘇聯向歐洲擴張。

    對此沈凝雲感覺可行性略有欠缺,因為蘇聯現在就像是一頭躲在洞裡的縮頭烏龜,蘇聯的統治者以前都是社會底層,突然攫取了統治利益,本身就已經比較滿意了,他們抓到了統治利益後是不肯放手的,才會瘋狂發展重工業。

    實力不夠強的時候,蘇聯也是不會到處入侵的。

    就像是二戰當中,斯大林原先的想法是,先讓德國人和英法打得兩敗俱傷,蘇聯再去收割戰果。

    結果就被希特勒給打臉了。

    蘇聯不發展個十幾二十年,基本上不會到處去擴張了。這個外交政策,估計也就是唬唬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