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戰神

《》章 節目錄 第221章 :洗劫俄國中央國庫 文 / 鈞申

    在等待中,十月革命這一年如期爆發。

    隨著對德進攻失敗,俄國臨時政fu的執政黨制憲民主黨軍事基礎崩塌,只剩下首都的警察和軍校士官生可供派遣。它一方面受到因二月革命瓦解的十月黨、進步黨殘部和保皇軍官團等親沙皇勢力攻擊,另一方面則受到二月革命參與者社會民主黨、社會革命黨和士兵委員會攻擊,威信盡失,陷入頹勢。

    9月,臨時政fu任命的俄軍總司令、保皇軍官拉夫爾?科爾尼洛夫率先發難,指揮一支哥薩克軍隊進攻彼得格勒,以消滅叛國者,保衛俄羅斯和沙皇為由,討伐參與二月革命的制憲民主黨、社會民主工黨和社會革命黨。制憲民主黨無兵可派,遂求救於赤衛隊。經社會民主工黨左翼黨員協調,赤衛隊和同情革命的士兵擊敗了科爾尼洛夫的軍隊。

    科爾尼洛夫的軍隊一瓦解,與赤衛隊聯繫緊密的布爾什維克立刻回到前台,制憲民主黨號令失效。為挽回頹勢,制憲民主黨計劃使用臨時政fu尚存的力量,對彼得格勒的布爾什維克領導層實施逮捕,再與基層談判。列寧兩次召開會議決定起義,起義主要由托洛茨基執行,列寧則派遣斯大林、斯維爾德洛夫、捷爾任斯基等人組成革命軍事委員會,作為自己的代表。10月佔領頓巴斯地區和基輔。英國艦隊入侵波羅的海。尤登尼奇白軍於5月中旬向彼得格勒發動進攻。

    十月革命爆發!

    武裝起義的蘇維埃革命黨在未遭到抵抗的情況下就佔領了冬宮,與後來蘇維埃政權所記載的『發生激烈武裝衝突』大相逕庭,很明顯那是宣傳需要,讓民眾更加憎惡資產階級。

    隨後俄羅斯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開幕,大會首先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各地全部政權一律歸轉工人農民士兵代表蘇維埃。1917年11月8日,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其中《土地法令》法令規定立即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歸國有,交給勞動農民使用。最後,代表大會選舉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兵蘇維埃政fu──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

    《土地法令》在俄國一公佈就炸開鍋了,但是隨著大量士兵成為工農兵,俄國的資產階級政fu又被ko掉了,一時間那些資產階級和俄國貴族們都被打蒙了,一時間還沒有辦法立即整合他們的力量進行反抗。

    消息傳到中國,沈凝雲知道機會來了。

    此時已是11月了,西北刮起了寒風,下著鵝毛大雪,各個牧場、養殖場都囤積了大量的飼料以備過。

    天山一帶的公路都被大雪給封住了,不過火車並不受大雪影響,依舊能夠順暢通行。

    這個時候顯然不是出兵的好時機,在任何人看來都是如此,俄國冬季的氣候實在太寒冷了。

    不過沈凝雲卻不是這麼認為的。

    「寒冷的天氣將是更好的出兵時機,我們的部隊可以乘坐火車長驅直入,直達喀山。」沈凝雲會議上決定道:「現在我們需要一個進軍俄國的理由,是該讓察斯博得那個出來先鋒作浪了。」

    搶錢自然是越早越好,越快越好。冬季的俄國人也不愛動的,這是好機會。

    「屬下立即安排。」李載光點頭說道。

    ```````

    1917年11月25日,西伯利亞軍師長察斯博得突然宣佈,成立俄國西伯利亞臨時政fu,並通電反對蘇維埃政權,反對土地國有、工廠國有。

    喊出了一系列讓俄國貴族、地主、神職人員、資本家們感到安心的口號,一時間這些人有些振奮。

    但……察斯博得是誰?

    基本上沒有人聽說過這個小蝦米,甚至就連西伯利亞地區,人們也對察斯博得是誰感到一頭霧水。

    按理說,成立西伯利亞臨時政fu,應該和西伯利亞行政長官及軍事長官通氣,然後由他們來主持才對。

    怎麼也輪不到一個師長來搞。

    當然按照中國的模式是這樣的,察斯博得這樣的行為在中國就像是偏遠山區的村民稱帝登基一樣。

    不過俄國不同,察斯博得宣佈成立臨時政fu後,西伯利亞地區的行政、軍事長官們都在觀望。

    很快********西北政fu就讓黎元洪以中央名義,支持察斯博得的西伯利亞臨時政fu。

    1917年11月27日,********對外宣佈,承認察斯博得成立的俄國西伯利亞臨時政fu,並將給與一定軍事及物資援助。

    這下察斯博得就牛氣起來了,立即以中國政fu支持他為籌碼,與西伯利亞地區的行政、軍事長官商討臨時政fu的組建。

    同時立即宣佈,為了鎮壓蘇維埃那群泥腿子,邀請********出動軍隊干涉俄國政局,幫助消滅蘇維埃泥腿子。

    1917年11月29日,********西北政fu宣佈出兵干涉俄國。

    頓時引發高度的關注。

    各國記者在西北國防軍出兵當天,轟炸式的對西北外交官盧旭發出各樣的問題。

    「請問********為什麼要支持察斯博得的臨時政fu?」

    「嗯!因為察斯博得的臨時政fu所代表的是正常的政權,是與我們********及世界各主要國家相同體制的民主政fu。而蘇維埃無產階級政fu,則是歪門邪道,會使世界陷入黑暗的獨裁政fu。為了全人類的前途和利益,我號召每一個國家都積極的投入到對俄干涉當中,避免鑄就一個全世界的隱患……」

    「俄國的革命真的會********造成威脅嗎?」又一名記者提問道。

    「這是當然,他們的革命口號帶著極度的煽動性,一旦被他們成功的竊取了俄國,將對********造成巨大的衝擊和威脅……」盧旭如此回答道,實際上根本不可能,********的工人收入高,福利好,誰會吃飽了沒事幹去造反?

    按照沈凝雲的計劃,未來是內需拉動經濟,工人的收入水平將全國保持一個同步,並且還能進一步提高。

    而且********的工人,一天只要工作八個小時,加班當然也很普遍,都是需要加班費。

    工人失業了還有最低生活保障,子女上學有免費義務教育,醫療也可以進行藥品報銷,福利待遇之好,已經超出任何一個國家了。

    不過還有很多農民未轉為工人,所以還需要進一步解放農村勞動力。

    ********當前的工人待遇,實際上是沈凝雲直接吸取了工人革命的教訓建立起來的,比現在的資本家更高明許多。

    儘管壓搾工人理論上是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的,但實際上卻不是如此。工人待遇高了,他們的消費能力強了,工業規模自然也就更龐大了,經濟總量也將更加巨大,實際上還是提高工人待遇的利益更大。

    因為提高了工人待遇,經濟總量上升了,工業實力更強了,對外戰爭能力就提高了。從而可以進行各種對外軍事掠奪。

    「請問,這次干涉,西北國防軍將會出動多少兵力?」

    「這個暫時保密,不過我們會盡力幫助俄國人民免受蠱惑,幫助他們走會正確的軌跡……」

    當天,沈凝雲親自帶著12萬兵力,乘坐火車進入俄國。

    一路上的俄國駐軍拿著所謂西伯利亞臨時政fu的命令,個個不知所措。此時的俄國,讓他們迷茫得很。

    他們根本不知道是該聽所謂的蘇維埃政權還是該聽西伯利亞臨時政fu的命令。

    但是那些軍官們多是出身於貴族家庭,所以是偏向於西伯利亞臨時政fu的,一路上俄國駐軍都紛紛放行。

    沈凝雲帶著十二萬兵力,一路上大搖大擺的坐著火車長驅直入。

    1917年12月5日,沈凝雲帶領著西北國防軍到達烏拉爾山脈以西的烏法,這裡是日後俄國的重要煉油區,第二巴庫油田的產出基本都是在這裡煉油。

    巴庫油田則在高加索,後來採挖得差不多了,就在烏法附近的油田這裡成立了第二巴庫。

    不過此時的高加索巴庫油田,是俄國主要的產油地,其產量一度是世界首位,向世界各地銷售煤油,後來美國石油開採追趕上來,將俄國石油產品壓縮了大量市場。

    沈凝雲在烏法停留了兩天,中國干涉軍開進了烏法,宣佈對烏法進行軍事管制,並在這裡建立中轉站。

    第二天察斯博得的西伯利亞第026師到達烏法與中國干涉軍匯合。

    雙方狼狽為奸,組成『反動的聯軍』,開始鎮壓神聖的工人革命。實際上一路上沒什麼敵人,因為蘇維埃政權剛成立,根本來不及接收地方,紅軍都還沒成立呢!而且主要還是在西部活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沈凝雲帶領著干涉軍一路長驅直入。

    有了察斯博得這個帶路黨之後,就更加暢通無阻了。一路上從無法打到了喀山,沿途城市都被接管。

    到達喀山後,未發生激烈戰鬥,沈凝雲帶領的干涉軍就控制了這座城市,並宣佈接管中央國庫。

    當國庫被打開的時候,所有人都被亮瞎眼了。

    裡面放著大量的黃金和各種貨幣。

    一切比想像中的更為順利,此時的俄國臨時政fu倒台後,地方上完全亂了,根本不知道聽誰的。

    蘇維埃政fu還沒來得急接收這裡,而這時候突然冒出來的西伯利亞臨時政fu打到這裡,這裡的駐軍基本沒有什麼反抗就投降了。

    沈凝雲在國庫門口對察斯博得說道:「我的朋友,我們應該談談怎麼分配這筆財富了。」

    察斯博得看著裡面的金子,都有點挪不開眼睛了,聽到翻譯的話,他點頭道:「好的,我們談談吧!」

    「我有兩個方案給你選擇,第一個方案,你能得到十分之一,即我們私下把這些黃金分了,然後毀滅一切證據,將那些看守國庫的守軍都槍斃了。對外則宣稱我們沒有找到黃金,黃金已經被親革命黨的守軍轉移得不知所蹤了。第二個方案,你能得到一半。但是這一半將全部用來購買我們********的軍火,然後幫助你建立一個政權。」沈凝雲看著眼前這個傢伙,帶著一絲冷笑道:「作為朋友,我建議你還是選擇第一個方案,因為蘇維埃無產階級政權將是你所不可阻擋的。你要明白,這次戰爭有1500萬俄國人徵召入伍,而這些士兵大多都是農村的泥腿子,他們能吃苦,而且為了土地可以瘋狂的摧毀一切。你們這些貴族老爺們,能擋得住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