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戰神

《》章 節目錄 第216章 :楊度西遊見聞 文 / 鈞申

    1917年,德國在協約國的圍攻之下久久未能取得戰爭勝利,於是使出了殺手鑭——無限制潛艇戰。

    無限制潛艇戰一展開,英國一個月內就被擊沉了近200萬噸排水量的商船,這樣的巨大損失,讓英國一片驚恐萬分。

    此時的德國潛艇,數量上比歷史上的一戰還要多,達到了三百多艘,而且還更家先進,不過為了不讓德國潛艇把英國海運壓制得太厲害,沈凝雲沒有把群狼戰術的資料交給德國人。

    另一方面,德國的勞動力緊缺,於是許諾波蘭人,只要波蘭人為德國打仗,戰後可以為波蘭復國。

    同時還加強了對********的遊說,希望********參戰。

    另一邊,協約國此時也加強了對********的遊說,希望********加入協約國陣營,因為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和戰場上的消耗戰也讓協約國倍感吃力。

    雙方都在戰爭泥潭中掙扎著,誰先撐不住誰就完蛋,所以雙方都有堅持下去的理由,不到山窮水盡都不會放棄。

    ********在雙方這樣焦灼的戰局中的態度就非常重要了,因為********有先進的飛機和各種先進軍火。

    同時兩年多將近三年的戰爭期間,********的工業產值連續往上翻,國民總產值此時已經快要突破一千億美元了,在總產值上已經和美國持平。

    不過這是一個四億人口的國家,經濟總量與美國持平並不意味著追上了美國,真正追上美國,國民生產總值起碼要是美國的四倍。如果是只看戰爭潛力的話,此時的********戰爭潛力已不下於美國了。

    雙方產值差不多,不過中國人口更多,所以能抽調的物資方面可能還比美國少一些。但是人多有人多的優勢,那就是兵力上比美國強太多了,而且不會因為徵召太多人入伍而導致生產的萎縮,如果中美展開長期的消耗戰,那肯定是中國勝出,不過前提是真正的統一。

    歐美此時都意識到了********的崛起,特別是西北派系已愈加強大。因此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都想將********拉進他們的陣營當中。

    不過面對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陣營的拉攏,沈凝雲卻是不為所動,並公開宣佈西北國防軍將嚴守中立態度,並告誡其他各軍,不要試圖參與這場戰爭。

    中央方面,黎元洪和段祺瑞則在兩大陣營的遊說中搖搖晃晃,但是自沈凝雲表達了態度之後,雙方的在這個問題上的爭執算是暫時消停了下來。

    這場戰爭顯然是歐洲人在狗咬狗,********參與進去本身也不會獲得多少利益。

    賠款?

    實際上沒多少錢,安心發展一下,就比要到的賠款還要多。

    領土?

    要搶地盤,何必參與這場戰爭,中國周邊到處都是地盤可以搶。

    何況此時********經濟發展動力強大,內部矛盾雖然未能徹底解決,但是經濟繁榮之下,內部矛盾被緩和了。

    既然沒有拉動經濟的需要,也無將矛盾引向外部的需要,那麼戰爭自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還是坐看狗咬狗,大發戰爭財來得好。

    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給********帶來了很大的利益,最主要的利益當然也就是表現在造船業方面。

    因為英美商船被大規模的擊沉,英國的商船訂單全世界到處丟。

    只要是能造船的,他們都買。

    而且造船業的利潤從最初的200%左右,已經上升到了300%,英國實在是沒辦法了。

    如果商船損失太大,就會造成海運體系的崩潰,進而導致戰場上的崩潰,英國是一個島國,對海運是非常依賴的。

    在商船被大量擊沉後,只能選擇不斷的買。

    英國幾百年的殖民戰爭下來,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在這樣的情況下,********的造船業是開足馬力的進行生產。

    特別是船塢的建造也在1917年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1917年5月,杭州灣建造了一座排水量為5萬噸的船塢。並開始在這個船塢和周邊的造船台建造一艘5萬噸級排水量的集裝箱貨輪。

    集裝箱這種東西,此時全世界也只有********在用。

    而且正在迅速普及,財團丟下了大筆的投資,很快在各省建立了貨櫃車、火車、集裝箱貨輪組合的集裝箱運輸系統。

    往日沒有集裝箱,卸貨非常麻煩。

    如今有了集裝箱,直接把箱子吊起來,然後在汽車、火車、輪船之間快速裝卸,大大提高了裝卸效率,同時還減少了人工投入。在時間和人力上都節省了,效益自然也就凸顯了出來。

    這也是一種生產力的提高。

    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同時讓每一個人都能有工作。

    不過這種發展模式,需要大量人才,所以教育是不可鬆懈的。這一年********通過義務教育法案,全國教育體系的建設有充足的資金投入,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了。

    而西北各省的人才培育更早,已堅持了十七年,此時每一年畢業的學生,數量已極為龐大。

    這些學生正好彌補了當前********發展的需要,並帶動其他各省的行政、法制、民政、稅收、教育、工業走向正規化、高端化。

    這年5月,正是初夏時節,西北來了一位三十多歲男子,他叫楊度,昔日袁世凱席下第一幕僚。

    楊度是湖南瀟湘人,祖先世代務農,到他的祖父楊禮堂參加李續賓部湘軍,任哨長,正四品都司銜。大伯楊瑞生隨其父參軍,父子同在一營。在三河之戰中楊禮堂陣亡,楊瑞生死裡逃生。楊瑞生後來因軍功升為總兵,駐歸德鎮、朝陽鎮等地。

    他出身貧寒階級,對民間疾苦極為瞭解。一路上他也不坐火車,而是帶著兩名僕從騎著馬一路走一路看。

    相比關內一些省份農村的凋敝、閉塞、落後,西北的農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這裡農村人口很少,甚至是很多村子都已不存在了,大多都進入城鎮。

    但是在這些人數稀少的農村,卻遍地都是農機。這裡的農民,竟然多是地主,他們在山地丘陵中擁有大片土地,使用著一些小型農機在土地上種植著大片的經濟作物。

    而在一望無垠的關中平原之上,則是一望無際的麥田和玉米地,平原之上的農村基本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農耕方式,竟全是大型農機。

    楊度甚至看到在一望無際的麥田上空,經常有木構飛機飛過,向下噴灑化肥和農藥。而平原上的的灌溉方式更是先進的噴灌系統,當閥門打開後,潔白的水花迎著陽光撒向半空,這個場景美極了。

    而原先平原上的農戶,不是把土地入股了農墾公司,就是進城鎮當工人去了。

    在關中平原上,隨處可見大型農機和貨車的身影,鐵路在這裡也鋪設得非常完善,交通被建設四通八達。

    看到這些場景的楊度,經常站在原地失神良久。

    他開始意識到,時代已經真的變化了。也許傳統的帝王之術的核心確實有用,但是在這個時代,其方式卻是需要變通的。

    他一直在反省袁世凱稱帝失敗的原因,而來到西北後,他隱約已經意識到了其中的問題。

    在西北大地上,楊度也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社會氛圍。

    在這裡,百姓勤於生產,十分忙碌。且生活富足,很多家庭都擁有小汽車。在百姓們眼中看到的不是麻木和冷漠,而是靈動和熱情。

    西北的百姓極為信任政fu,地方政fu極為重視政fu信譽,且有公正的法制體系和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就算是孤寡殘疾都能得到很好的生活保障。

    政fu在擁有良好公信力的結果就是,西北的百姓對於政fu的號召極為響應和配合,只要政fu定下了什麼,基本再無爭議。

    「這豈不就是『天下歸一』的局部表現嗎?」楊度心中倍有感觸,他極力建議袁世凱稱帝,目的不就是天下歸一,只有歸一才不會亂,國家自然強盛。

    昔日諸侯信服於周王,天下即定,國家繁榮穩定。週末王室衰弱,諸侯互相攻伐,以致天下蹦亂。

    昔日漢武雄霸,驅逐匈奴,不久威名遠播西域,漢末同樣是地方各自為政後導致天下紛亂,戰火連綿。

    昔日唐太宗李世民掌控大權,力創貞觀之治,唐末藩鎮割據,以致盛唐分崩離析。

    這個天下,只有出現一位強勢而有道德的君主,才能走向富強安定,才能使百姓免收戰火離散之苦。

    袁世凱出身於儒學之家,能納言聽勸,也有足夠的國家抱負,所以楊度決心以帝王之術輔佐袁世凱,成就一番大業。

    只奈何歲月不留情,袁世凱太短命了。

    而且袁世凱稱帝后,楊度卻發現袁氏王朝即便不被段祺瑞推翻,帝制的初衷也已流產,因為北洋軍事集團並未因為帝制取得霸主地位,相反卻讓西北軍事集團控制了更大的權力。

    此前楊度對於西北的崛起,並不是很在意。

    雖說西北清末之時兩次打得滿清簽訂城下之盟,但是西北空有強大武力,卻猶豫不決,辛亥年群雄並起不知兼併天下,大有守戶之犬的樣式。

    而接下來的壬子年中俄大戰,西北盡起雄兵三百萬,與俄國大戰一場,甚至攻入俄國西伯利亞,此戰舉國震撼。也讓已投身於袁世凱的楊度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眼光出了問題。不過當時楊度卻也在想,若是有如此強大之實力,何不雷霆掃滅各省軍閥,屆時天下一統,中國何愁不強?

    接著甲寅中日大戰,西北更是以雷霆之勢擊敗日本陸軍,華東艦隊更是一舉殲滅日本聯合艦隊主力,雪甲午之恥。

    當時楊度已開始意識到,西北並非是不想統一中國,只是西北以民族利益為核心,不願意使中國陷入大幅度的動盪。

    只是袁世凱對楊度有知遇之恩,楊度也不能捨其而去。

    而去年西北接連兼併雲南、貴州,接著閻錫山投靠西北,山西也被西北兼併,楊度開始意識到,西北已經開始著手統一中國了。

    打開地圖就會發現,此時的西北,已經兼併了中國大部分版圖。並以西北為核心,進一步控制了中央,以使中國進入一種初級統一階段。而且通過兩次對外戰爭,使********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幅度提高。

    自袁克定被段祺瑞趕出了北京,楊度也是無官一身輕,他反省了一段時間後決定到西北遊歷。

    來到西北,所見所聞,才發現西北的景象,正是他所追求的『天下歸一』後的盛況,這不就是最本質的追求嗎?

    這種追求,在少年時只存在於夢中。

    而西北沈氏父子卻將其實現了,儘管只是局部的,但是規模也已足夠龐大了。

    楊度此時來到西北,自然是想展現自己胸中抱負,只是貿然上門並非明智之舉,因此楊度決定在西北多看看,先瞭解一下西北的大致情況再說。

    來到西北,在關中平原上,就能看到許多工廠了。不過到了甘肅後,發現這裡的工廠更多。

    而農業方面,也有變化。

    陝西中部的關中平原以小麥、玉米為主,而到了甘肅,河西走廊的農業小麥種得不多,倒是種了大量的玉米,還有不少棉花。

    在甘肅逗留了一段時間,楊度再度西行,一路到了新疆。

    來到新疆後發現新疆工業規模並不大,但是礦業、農業規模卻是很大的,特別是這裡種有大片的棉花。

    這裡是西北的棉花產地。

    出了新疆,來到西域省之後,卻發現西域的工業規模比甘肅還要龐大,這裡自壬子中俄戰爭收復之後,西北在這裡建設起了大批的工業。

    不過西域省的工業多是一些基礎工業,如煉鋼之類的基礎工業,而高級一些的工業則是軍工業,但是這些軍工業又是以生產普通彈藥為主的軍工廠。

    西域規模最大的,莫過於農業和礦業了。

    這裡著實富饒,擁有大片大片的土地,礦產豐富,到處都是在開採的礦山,而西北開礦用的竟然是挖掘機,直接從地面上往下採挖,效率極高。

    農業方面,機械化農業種植下的小麥、棉花連綿不斷。

    而西域雖然地處中國邊陲之地,離關內較為遙遠,但是西北在西域、新疆、甘肅、陝西一線建設了大量鐵路,而且火車用的不是蒸汽動力,而是用柴油機作為動力,並且將柴油機分佈在各節車廂之下,火車最高時速竟然超過每小時120公里。

    西域省面積龐大,從巴爾克什湖向西延伸500公里,向南與波斯接壤,這裡有********最大的鋼鐵基地,鋼鐵產量突破上千萬噸,全國五分之二的鋼鐵在這裡被生產出來。

    在西域省,楊度根本看不到什麼異族男子,聽移民到當地的百姓說,這些異族在壬子年都被國防軍按照這些異族的習慣,把身高超過車輪的男人殺了個精光,只留下那些異族女子,專門幫人放牧。

    在西域省,楊度發現這裡基本沒有什麼農村。

    這裡的人基本都是從關內各省移民過來的,來自各省的都有。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漢人此時在這塊土地上扎根了下來。

    來到這裡的漢族人,基本生活在城鎮,從事工業、礦業、商業等行業,而在農業方面,則形成了一個個農場和牧場,以及機械化糧食、棉花種植。

    這裡的農民非常富足,或者說不能叫農民了,而是農場主和牧場主。而城鎮內的普通工人,每個月收入已經突破了50元。

    不過西域省的邊防卻也很緊張,這裡的成年男子,定期都要接受軍事訓練,甚至很多只有十一二歲的少年,就被大人帶去學習使用槍械。

    組織軍事訓練在西域省極為頻繁,這裡的工廠、小區、礦山,幾乎每個星期都得抽出一天來對青壯年進行訓練。

    而槍械在西域非常普遍,到處都是靶場。並且工廠和小區都有專門的槍械管理處,有專門人員管理槍械,一旦遇到緊急情況,馬上將槍械下發給管轄範圍內,可以戰鬥的青壯年,甚至是婦女、兒童。

    同時西域省有大批的槍牌下發,獲得槍牌的多是一些退伍士兵和一些被認為不太可能進行社會犯罪的進步工人。

    走在西域省的城鎮中,隨處可見那些背著槍支的人們。

    西域省一馬平川,時刻面臨著俄國方面的強烈威脅,在這裡生活的漢族人危機感極為強烈。

    在西域省能感覺到一種強烈的氣氛,那就是全民皆兵。

    西域省的景象,在中國其他各省是完全見不到的,而這裡也成為了西北在軍事上最具備代表性的一個省份。

    在這裡,西北國防軍只有三十萬兵力,這是與俄軍約定的兵力規模。但是通過這種全民皆兵的方式,讓整個西域省就如同一個鋼鐵刺蝟。西域省對此時的西北軍事集團來說太重要了,這裡的鋼鐵,這裡的軍工業,還有這裡的農牧及礦產,都已成為了爭霸天下的重要根基。

    此時此刻,楊度才真正明白西北沈氏父子的大策略,那就是如同明太祖朱元璋一般——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儘管時代不同,城牆沒有了,同時糧食也開始逐漸不缺了。但是西北積累的卻是工業實力。

    而西北軍事集團的一步步壯大,也證明這個策略的成功。

    楊度甚至不敢想像,如果西北的戰爭潛力全部爆發出來,將會是一個怎樣的驚人結果,光是西域省,就能動員兩三百萬的兵力了。

    加之一路看到的工業繁榮景象,西北軍絕不會缺乏軍火彈藥。而西北軍歷來也以打仗奢侈而著稱,在各省剿匪過程中,對付一股土匪可能都會調集眾多機槍火炮。

    西北軍事集團,此時就像是正在蓄積的洪水,一旦爆發出來,將衝垮一切敵人。這讓楊度意識到,一切的陰謀詭計,在西北軍事集團面前,已是無濟於事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