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開元風流

《》章 節目錄 177、家書 文 / 青澀蘋果

    蒲州,古稱蒲阪,算得上是中華民族發祥地的核心區域,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這裡為「天下之中」。《路史》中記述:「柱所都蒲阪」,認為上古傳說中的農神,即烈山氏之子柱曾建都於此。

    可以說,這裡由於靠長安、洛陽並不算遠,與這個時代的政治中心離得很近,同樣算得上一個比較繁華的地方。

    而自從河東王氏遷徙到這裡以後,隨著一段時間的發展,情況已經漸漸變好,不得不說,雖然王維的母親崔氏對於財計方面的事宜並不精通,但卻勝在出身高、人脈廣,背後的娘家勢力強大,因此沒有什麼敢在明面上打壓河東王氏。

    可這發展良好的狀況,在沒有拿得出手的權力作為支撐的話,終究只是空中樓閣而已,這就是為什麼王維要那麼費盡心思進入官場了。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官本位的權力社會,金錢從來都只是權力的附屬品而已,只有金錢,沒有權力作為其保護傘的話,其最終結果有很大的可能就是被殺豬。

    所以,不少人都在等著看河東王氏的笑話,尤其是太原王氏本家,別以為世家大族就是鐵板一塊,要說同一房的還凝聚力強一些,但不同房的,那可是競爭的關係,畢竟族中的資源就那麼多,傾斜到哪一房,另一房就會少一些。

    河東王氏遷出本家,可是讓本家的幾房喜聞樂見,這意味著分資源的支房少了些,而沒了本家的支持,這河東王氏肯定會幾代就衰敗下去。

    現在這河東王氏暫時穩住腳跟,在他們看來,不過就是苟延殘喘、迴光返照而已,若說以前河東王氏還有一個王處廉能夠在官場上享受家族的資源以外,那現在的河東王氏,那就是最青黃不接的時候,連能夠享受家族資源的人都沒有。

    當然了,即使河東王氏再「苟延殘喘」,也不是什麼小家族、富商可以相比的,畢竟底蘊在那裡呢,當初王處廉選擇蒲州作為遷徙地,也算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這裡距離都城近,其次便是他通過官場上的關係,為河東王氏弄了許多田地。

    不得不說,這古代的世家大族,動輒號稱千年世家、百年傳承,其本質也不過就是腐朽的地主階級而已,他們最賴以生存的東西便是土地,這其實也是古人們慣有的思維,像一般商人富了之後,都會選擇置辦田地。

    能夠支撐士大夫們風花雪月、悠閒清談的,也都是他們從底層人民身上剝削得來的利益。

    清晨,在河東王氏那片典型的唐式建築的古宅群中,有一座園子最為惹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能被稱作「梨園」,因為它裡面種的都是梨樹,當然,為了與李隆基那專門培養音樂、舞蹈人才的梨園區分開來,不如將其叫做「梨花園」。

    此時,正直早春三四月,梨樹上已經有了一個個白色的小花苞,如同滿天繁星一般,確實十分美麗。

    微風輕輕拂過這頭,使得樹枝都隨之微微搖曳,帶動著花苞晃動著,就像是星辰在閃爍。

    王緋獨自一人坐在亭間,石桌上擺著厚厚的一疊家是誰寄的自不用說,當然是從小帶她長大的近乎父親般的親哥哥王維。

    王維的每一封家書,在給她的母親、二哥看過之後,都會給她保存著,她將每一封王維的家書都當作寶貝,有事沒事就會拿出來看一看,彷彿看到王維那工整的字跡,就能感受到他的氣息一般。

    此時,她正在看的家書上,有一組詩歌,她對於兄長的一切都喜歡得不可自拔,而她本身就喜歡文學,所以更不用說王維那十分出色的詩歌了。

    這組詩歌的名字就是「雜詩」,有三首,其一是——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其二是——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是——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愁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

    毫無疑問,三首之中最有名的一首便是第二首「君自故鄉來」,就算是小學生,也會背這首詩,此詩表達了遊子思念家人,向故鄉來人詢問家中情形的話。

    詩歌一開頭,詩人以近似講話一樣的語氣,不加修飾地表現了一個久住他鄉異地的人,一旦見到自己家裡的親友,欲知家鄉情事分外熱烈、急切的心情。

    那麼,身在異地的異客,最想知道什麼樣的事呢?最令詩中主人公親切懷想的卻是花窗前那枝梅花開了沒有。

    用梅花作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詩化了最普通的家務事,同時又體現了詩人獨鍾梅花那種清高超脫的品性。

    全詩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

    這三首詩依舊充滿了王維那種恬淡的風格,卻也像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那般不修藻飾,淺顯易懂。

    三首詩是王維擬江南樂府民歌風格所作的,可以理解為抒寫男女別後相思之情的詩歌,也可以理解為與家中親人之間的思念。

    理解為抒寫男女別後相思之情自然更加浪漫,畢竟這三首詩之間是有一定的意蘊聯繫的。它們都用口頭語,寫出一種纏綿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懷,都不事雕琢。歷史上有宋人劉辰翁《王孟詩評》說:「三首皆淡中含情。」

    第一首:描寫懷遠以及盼望音書的心情。第二首前面已經說過,是遊子思念家人,向故鄉來人詢問家中情形的話。第三首則是照應第二首,寫思婦給丈夫回信中的話,如「寒梅著花未」與「已見寒梅發」。

    不得不說,其中最淡但最精妙的,便是「君自故鄉來」這一首。

    這首詩通篇運用借問法,以第一人稱敘寫。四句都是遊子向故鄉來人的詢問之辭。

    遊子離家日久,不免思家懷內。遇到故鄉來人,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中情事。他關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關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問妻子的情況,也不問其他重大的事,卻問起窗前的那株寒梅開花了沒有,似乎不可思議。細細品味,這一問,確如前人所說,問得「淡絕妙絕」。

    窗前著一「綺」字,則窗中之人,必是遊子魂牽夢繞的佳人愛妻。

    黃叔燦《唐詩箋評》說:「『綺窗前』三字,含情無限。」體味精妙。

    而這株亭亭玉立於綺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尋味。它或許是愛妻親手栽植,或許傾聽過他們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

    總之,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或象徵。

    因此,遊子對它有著深刻的印象和特別的感情。他不直接說思念故鄉、親人,而對寒梅開花沒有這一微小的卻又牽動著他情懷的事物表示關切,而把對故鄉和妻子的思念,對往事的回憶眷戀,表現得格外含蓄、濃烈、深厚。

    僅僅從這首看似十分平淡的五言絕句中,就能看出王維深諳五言絕句篇幅短小,卻宜於以小見大、以少總多的藝術特點。

    他將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點情懷,將他靈視中所映現出的故鄉種種景物意象盡量刪減,只留下窗前那一樹梅花,正是在這淨化得無法再淨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寫中,透露出無限情味,引人生出無窮遐想。

    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此詩:「以微物懸念,傳出件件關心,思家之切。」說得頗中肯。

    王緋喜歡這三首詩的原因有不少,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阿兄的一切都是她喜歡的,在她眼裡阿兄就是完美無缺的男人。

    而比較客觀的原因則是,她將自己代入到了詩中那位思婦中去了,而丈夫自然就是王維這個她最喜歡的兄長了。

    當然,這樣的原因根本無法宣之於口,若是讓別人知道,肯定覺得她這個親妹妹實在太噁心了,只要是真正有過親的兄弟姐妹的人都知道,那種不屬於親情的感情,是極難產生的。

    所以說什麼「妹控」「兄控」什麼的,全是獨生子女美好的幻想而已,等到真正有了哥哥或妹妹,就肯定不會成為什麼控了。

    只是王緋與王維之間的關係卻又與那些親兄妹不同,王維從小就一直十分呵護她,包容

    年紀又長了一歲,如今已經十四歲的王緋,本來就早熟的她已經更加懂事了,可她對於親兄長王維親情之外的感情,卻從來都沒有減少過,只是更加隱蔽內斂了而已。

    王緋將這封家書拿了起來,放在鼻尖,深深吸了一口,明明只有淡淡的墨香而已,可她卻彷彿品嚐到了她最愛的阿兄的味道,心底漸漸被甜蜜所充斥,她那又長又媚的鳳眼都因此愉悅的瞇了起來。

    「哎,也不知道阿兄什麼時候回來,他的進展順不順利,以阿兄的才華,肯定可以一舉登第的,我的阿兄永遠是最棒的。」王緋喃喃自語著。

    ===========

    求收藏票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