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回到石器時代

《》建設 第四十七章 牛耕與梅河北岸探索 文 / 射天虎

    回到村裡,石路先研究和報告的羚羊谷周邊的地形和情況。和帶著十個民兵騎著馬,沿著沼澤邊往西北走了四天才到達野馬遷徙的山口,那裡就是目前已知的能夠到大荒原的路。沿著山腳往東走了五天,看到有一條大河,比梅河大好多,這河是從猙獸山中間由東北向西南流出來。

    順著河往下遊走了三天,河水就到了大沼澤。與大沼澤的交匯處西邊一天的馬跑的路程就是羚羊谷。大河順著沼澤往下後不久就拐向東邊,沒有發現和梅河交匯。大河和梅河最近的地方就是羚羊谷所在的丘陵延伸到沼澤的部分,動物跨河以後沿著這個突出在沼澤中的丘陵遷徙。

    石路看看圖以後就知道,羚羊谷的丘陵就是猙獸山的向南突出部分,三面被水包圍,一面被山擋著。如果不是和他們騎馬,繞這麼多路程估計得用一個月。大河應該是從星星湖流出來的,從中橫切猙獸山。只不過大河的對岸還無法探尋,這時候也無法肯定梅河是否與大河交匯,畢竟兩河最近的距離也差不多一百里。「地方實在太大了,而且這個時空行進的速度太慢。」石路自言自語。這時候還不是探索的時候,他就先放在一邊,回到耕種上來。

    今年的春耕石路非常重視,這是由於族人們第一次認識到,耕作的巨大收益。為此,他讓巫準備了一個盛大的祭祀儀式,儀式中召集了所有的族人,還選出幾樣農具擺在祭台上。巫還宰了一頭豬,一隻雞,一隻鹿和一頭牛,獻給神靈和祖先。石路用竹板刻了一道祭文,向族人念了以後就燒掉。祭祀活動以後,繁忙的人們又變成農夫忙碌起來。除了部分挖礦的繼續以外,剩下的勞動力都投入耕作中。

    水田里是樹根清理的最乾淨的,這個時候陸果已經把田埂打好,只不過裡面已經長出一些雜草,開荒半個月,春季的溫度升的很高,雜草都很高。石路決定用牛耕。犁已經做好,用木頭包著銅皮作為犁頭,耙也做了一些,本來是要人拉著或者馬拉,不過有了牛就先訓練牛耕田。這次抓到的野牛實際上是黃牛一類,不過總是能用的。石路讓陸果找來一頭公牛,用燒紅的銅把鼻子弄穿,栓上繩子,牛就服帖多了。這時候套上犁,石路在後面扶著犁,前面有兩人牽著牛,牛的野性還很大,不停的掙扎,一動石路就扯繩子。半天以後這牛就被馴服。示範完畢以後,所有能用的牛都用同樣的方式,幾天就把田耕完了。耕完以後就是去年參加插秧的帶領著族人把秧苗分開插到田里。到四月中旬的時候,十里平原上新開墾的土地中,種植了四百畝的稻子。這已經是從野稻子到人工種植的第三代。

    在種植稻子期間,勞動組的其他人也完成了粟米、豆以及部分麥的播種。豆種在十里平原和梅林後面的丘陵地帶,一共種了五百畝:粟米種在通往溫泉的路兩邊,總共種了三百畝。芋頭由於產量高而且需要的農家肥多,就只種了五十畝。在這些地的邊角的空地上,南瓜和葫蘆也種了不少。白菜也採取這種方式,可以保證足夠的蔬菜供應。苧麻在春天來的時候已經發芽,加上收到的種子,石路用扦插以及播種的兩種方式在丘陵上種了十幾畝,以後還將陸續擴大。

    當這些種植完成以後,小麥也到了收穫的時候。今年的冬麥由於施肥和照料手段的熟悉,產量提高很多,一千畝左右的麥田收穫了接近十七萬斤的麥,到秋收時依然綽綽有餘。再加上根據這兩年的氣候特點,晚春種一些,秋天依然能有收穫,這樣,今年就可以徹底的擺脫對狩獵的依賴。這邊收穫小麥,那邊繼續的播種,今年的春季只播種了八百畝麥田,這幾乎用完了目前開墾出來的土地。

    耕種完畢以後已經是四月末,石路又進入改進船隻和制定今年夏天的探索計劃中,陸果立即的把人手轉移到未完成的建築工作裡去。一直到五月十日的時候,陸果才完成神廟以及邊緣的建設,其他部分還未完工,而雨季已經開始了幾天。

    議事廳被拆了重建,正式的成為一個神廟。神廟的兩邊的牆和華洞兩邊的石壁緊貼。石壁上還鑿進去一個凹槽,用來壘砌磚頭。整個神廟長二十米,寬五米,有兩層樓,木頭被大量使用,總共用了十根中柱和二十根邊柱,都是選擇定居以後幾年積累下的粗壯的木材。磚頭依然不夠所以土磚還是大量的使用,有部分還用土牆而不是磚頭。整個樓高八米,全部用瓦作為屋頂。兩層樓共有八個房間,正中的房間還通向華洞,弄了一個門,這個屋子平日就作為神廟的核心,長老會議以及族裡的大事都要在這裡決定。各種神物重新被送進被巫改造後的華洞。北邊的上下四間屋子作為族長處理事務以及保存重要的資料的場所。長老們除了巫以外,平日在族裡處理自己負責的事物,保存資料,協調大事都在這個區域,這是為了方便族長有事找他們。南面剩下的屋子則是給巫以及他所帶的管理神廟的弟子們使用。本來石路以為這個樓應該很有空餘,不過把擺放東西的架子放進去,所有物品整齊的準備好以後發現還挺擁擠。

    神廟前面就是一個高台,作為祭祀使用,日晷已經改成銅盤,也放在這裡,巫要每天觀察記錄。高台前面就是一個廣場,周圍的房屋都被移開一段距離,形成一個三十米寬四十米長的聚會用的場地。廣場南北兩側才蓋上族人居住的房子和倉庫廚房等。最初的房屋只有石路的院子和巫住的沒有動。緊挨著石路的院子的是倉庫,還沒完全建設好,而水鹿的教育組用的房子也搬到了巫居住的邊上,緊挨著教育組的就是後勤組的食堂,隔著廣場和倉庫相望。四十米後就開始建設原來寬度的街道,兩邊都是族人居住的房子。這麼一來兩個足球場大的馬場基本被建築覆蓋,等秋收前完工以後,馬場就成為居住區。不過石路並不擔心地方不夠,柵欄圍繞著華洞四周兩里左右的地面都被建起了柵欄,北邊順著馬場邊緣的緩坡延伸到河邊。未來這一區域將有可能建個城。現在的工具比起原時空的奴隸社會開始階段還強些,建築條件又好,只要人手足就不成問題。

    舉行完神廟的完工祭祀以後,船的改進也完成,這時候可以開始探索了。這次主要還是在華谷裡,主要是探查北岸的情況。牛箭依然是帶著三十個民兵跟隨,其他的民兵在和的帶領下幫助村裡建設以及防禦。路線為直接駕著船到達三岔河,以測量船在逆水中的速度,從那開始一路停一路往北邊查看。

    船走了兩天就到了三岔河,中間休息了一夜,比起竹排要三天到四天快一些,八十里的路,每天四十里的速度還是夠快的。到了三岔河以後,石路就開始沿著北岸慢慢的考察。北岸邊上過去看到的大部分就是緊挨著山腳,平地很少,有些地方還是懸崖。這次他就選盡量的爬上山去看看。

    在最北邊的支流東北方向,差不多就是北岸的不太高的山脈的起點,上面基本是一些高台,沒有太高的山峰。第一天圍繞著山轉悠的時候沒有什麼發現,就是一些森林和小溪。第二天從梅河盆地對岸出發,向著北方探索。這裡的山就高了許多,緊挨著北面的猙獸山沿著華谷延伸了出去。小山脈並不寬,最寬處也不到一里,多的是小山包和松樹林,看起來就像是這山是從北邊的大山中滑落了一個長條,停留在梅河邊上。一路上見到最多的就是熊,所以這谷中的山脈就被命名為熊山。

    搜索隊一直沿著熊山慢慢的探索,到了第五天的時候,石路在一座小山包的陰面發現了一些亞麻,這東西比起苧麻也不差!留下記號,採集了一些能移栽的苗以後,隊伍回到河邊,讓兩個民兵隊劃著劃子送回村裡。路上只要不下船,就不會有危險,除了下雨以外就沒有別的麻煩。石路知道這東西在這裡的氣候下估計沒有苧麻那麼容易種植,不過既然出現了,種植一下應該沒問題。以後有條件就把這東西種在山上,比在谷底好一些。

    接下來的幾天都沒有太多的發現,一直到第十五天,隊伍到了老虎灣西邊十里左右的地方,沿著一條由東北面的山流出最後注入梅河的小溪往上遊走才有發現。小溪有些地帶還顯得陡峭,坡度不亞於神馬山,兩邊依然是熊山的延伸。走了五里多以後,就出現了一個小盆地,面積有馬場那麼大,盆地中央就是小溪穿過,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形。沿著盆地的東邊走,就是一些緩坡。在盆地的北邊,小溪的東側石路發現了一座山的山腳有個矮的斷崖,不太高,只有兩米左右。這裡的植被比周邊的稀疏,看起來是十多年前才塌方的。斷崖的側面的石頭有些古怪,是一些植物化石。不過由於天晚了,眾人只好返回河邊,到船上過夜。晚上石路一琢磨,有一些貌似在地質博物館裡見過的梭羅和那些化石有些像,得好好的考察一下。

    第二天,眾人拿著青銅的工具到了斷崖上,石路讓人把這裡的植被全部除掉,然後用鋤頭以及挖礦的銅鎬在上面敲敲打打,卻發現了意想不到的東西——煤炭。挖了一天,把斷崖下的草皮都除掉,兩米以下就是一些混雜在石頭中的煤。品質不算高。接下來的幾天,石路就一直的在四處挖,看看有多少。不過只有在這座小山腳發現這些露天煤,盆地邊都沒有發現。當查看周邊地形的時候,才發現這裡離著桃花林那裡的平台並不遠。盆地小溪的入河口與老虎灣雖然有十里的距離,這裡到桃花林就只有四里不到,未來如果要用煤炭就可以在這裡建礦場,然後修建通往梅林的路,從老虎灣用船運回村使用。不然小溪入河口以及其東邊的河岸都陡峭,中間還有懸崖,沒法建碼頭運輸。

    考察完煤炭盆地以後,這次的探索就基本結束,除了還有一段當初找到華谷的路。石路就決定回村。一路上經常都遇到雨,船底也被靠近河岸的礁石撞了多次,不過這次耗時將近一個月的考察也還順利。這時候已經進入了六月,連綿的雨水已經結束,取代的是幾乎每天的陣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