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風流唐帝國

正文 第六卷 鼎盛大唐第四章 鼎盛大唐(大結局) 文 / 雲昊

    大唐的對外戰爭幾乎是突然之間爆發的……

    戰爭的開端不過源於一些小小的衝突。無論是在西邊——西域,還是東面——東南亞諸島國,或者南面——南詔,都是如此。

    實際上,在這之前的時間裡,類似的衝突發生過很多起,但是大唐一直保持著克制的態度。事實上,在這之前,大唐沒有人關心這些地方的衝突。曾經雄心勃勃的皇帝和朝廷似乎很滿足於當前的疆域與和平——只有極少數人例外,比如安西方面軍的統帥安西將軍李克用或者安東方面軍的統帥安東將軍楊行密(這位後世五代十國一個割據政權的建立者現在成了一名瘋狂的海權派,在他的統帥下,大唐的海軍在整個世界的各大洋上耀武揚威,最南他們曾經到達過非洲南端和南極冰洲,最北他們到達過北極冰洋,最東他們到達了瀛州,最西他們進入了地中海。當然,很多時候他們是打著商人的旗號出現的。尤其是在另一個文明世界:歐洲)。這兩位都瘋狂的要求戰爭,要求大唐的對外戰爭。

    然而這一回,情況完全不同。

    這一回,在衝突中,有一些商人喪生。

    這就觸動了人們的敏感神經。

    這些商人,都是屬於大唐的極大商業集團的商人。商人是大唐中最反對戰爭地一部分人了——因為戰爭會讓貿易隔絕,會讓他們利益受損。而他們恰恰在改革後的大唐中掌握了國家大部分的財富。商人集團的代表掌握著國庫。

    是的,通過斤斤計較的商人來管理國庫。貪婪的商人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國庫充盈,同是想盡一切辦法減少國庫地支出。甚至連偉大的皇帝陛下,也因為商人需要減少支出,而不得不削減宮廷開支,遣送一批宦官和宮女。

    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商人擔心天下再次大亂。以及他們從軍方中地海軍中獲得了大量的利益,那麼大唐的軍費開支必然會被削減。大量的軍隊必然會被裁減。

    也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有嚴厲的法律在上面阻止商人們的貪婪,他們會把大唐每一個百姓的口袋搾乾——儘管那些錢都屬於國庫,他們得不到分毫。事實上,真正地商人已經不再滿足於聚斂財富了,他們更喜歡支配財富、創造財富的快感——即使這些財富不屬於他自己。這樣的觀念已經被所有的商人接受,也被所有的大唐子民接受。這樣大唐的子民和官員才放心讓一個商人——或者說一個商人組織——來掌握國庫。

    前面說過。商人反對戰爭,他們擔心戰爭會讓貿易中斷。但是現在,他們支持戰爭卻和他們從前反對戰爭一樣堅決。因為他們發現,如果沒有強大的軍隊保駕護航,他們這些商人只能成為強權者的犧牲品,他們地一切努力,都將只會為人作嫁衣裳。同時他們還發現了一個新的利潤獲得點:戰爭。還有什麼比通過戰爭獲取財富更加一本萬利呢?

    於是他們的立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二十年過去了,大唐的社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商業精神、開拓精神、科學精神。已經深入新一代大唐人地骨髓。而正是這些人,是大唐的支柱和大唐的希望。他們那不安分的心中,也在呼喚著戰爭。

    那就戰爭吧!

    從前區區動用幾千人的小規模軍事調動都無法通過,而軍事調動一旦成為事實,調兵者必遭彈劾(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安西將軍李克用大帥。他十八年間遭受到了多大三百次彈劾!因為他總是在西域調動兵馬,引發小規模的軍事衝突。儘管他從來沒有調動一萬人以上的軍隊。至於海軍的楊行密大帥。他就不同了。雖然他實際上也常常無令調兵,但是從海軍的調動中得到了大量利益地商人們及其在朝堂上地代理人們對此很有默契的視而不見。於是板子就只好讓李大帥一個人挨了)地朝廷上,現在幾乎立刻作出了決定:出動大軍報復。大軍的數目根據情況而定,視情況增加。大軍的軍費初步預算五千萬緡!

    皇帝陛下簽署作戰命令,三大方面軍一聲令下,齊齊準備開拔。戰爭一觸即發!

    在臨戰之前,朝廷通過臨時緊急決議,安北方面軍也開始了戰爭的準備工作。因為北方的一支探索隊(這樣的探索隊其使命是探索地圖、尋找資源。有國家資助的,也有商人資助的,還有個人愛好去做的。一旦找到資源或者肥沃的土地。他們將自己的發現出讓給國家或者商人。就能夠一夜暴富,而商人或者國家也能夠獲得新的資源而不需要自己花費人力物力去尋找。探索隊的成員被稱為探險家。已經是大唐最受歡迎的職業之一)在北方找到了好幾處大型的礦藏。而這些礦藏的周圍卻有野蠻的土人在遊牧,無法和平開發。於是在利益的驅動下,安北方面軍也開始了準備。

    一夜之間,大唐周邊硝煙四起!

    先說西方,經過二十年幾千人幾千人的調動出擊,大唐的軍力已經恢復了大片安西四鎮的土地,重新在上面建立了控制權——而且是更加穩固的控制權,羈縻制度下的土王、汗王政權已經沒有生存的土壤——觸碰到了天山東部的高昌回鶻王國。這一次的衝突,正是與高昌回鶻王國發生的,他們擋住了大唐西去之路,也控制著絲綢之路。他們對過往的商人課以重稅,嚴重加大了貿易成本。早就為大唐的商人勢力所不滿。

    而在南方,南詔國對大唐一直態度不佳。通過南詔與南亞地區和天竺地貿易所帶來的大批財富,也讓南詔眼紅不已,屢次裝成盜賊襲擊商隊。再加上南詔本地資源豐富,許多東西既有商業價值,然而南詔對此的售價卻是極高,商人們與之屢次談判不果。也讓商人們失去了耐心,這一次的衝突。更是讓商人決定徹底踢開這塊絆腳石。

    在東南一帶,眾島國把持了海上貿易線。大唐早已經向大洋洲這塊物產豐富的天賜之地移民上百萬。本土與大洋洲之間的來往也日益密切。但是東南亞的島國卻是這一航線地軟肋。同是,不少大唐人移民進入這些島國,他們辛勤勞作,很快富裕起來。而那些懶惰的土人卻仍然貧窮。為了緩和本國地矛盾,島國的土王將土人們的憤怒矛頭指向大唐人,說是唐人掠奪走了本屬於他們的財富——和後世歷史上他們的那些後人如此一轍。只是大唐軍力鼎盛。他們也不敢輕舉妄動。

    但是,這樣的話,本土與大洋洲之間,本土與歐洲、西亞、非洲、天竺之間的航線就有了不安定因素。那些土人雖然不敢明目張膽地對付唐人,卻往往在其土王的支持下,幹起海盜的買賣,嚴重威脅到了航線的安全,商人們也是早就想拔去這顆毒瘤。

    首先打響戰爭的。還是安東方面軍和青龍軍團的聯合軍團。他們的強大艦隊,摧枯拉朽的橫掃東南亞,那些土王和土人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就被掃進了歷史地垃圾堆。除了喪生的土人,還活著的土人都被掠走為奴,但是這一項,收入就不下千萬貫。更不要說土王累代聚斂的財富了。

    經過這麼一來。日後被大肆批駁、臭名昭著的奴隸貿易開始了。

    開始他們還只是從東南亞的土人那裡掠奪奴隸,到後來,根據用戶地不同要求,天竺人、非洲人、大食人、高麗人、吐蕃人、南詔人、倭人等等一切非大唐的種族,都成為了他們的下手目標。

    繁榮的奴隸貿易,撐起了一個繁榮的大唐帝國。正是瘋狂的奴隸貿易,才讓富庶而開始從事收入更高的非生產性行業的大唐人,有了為自己生產基本生活物資的勞動力。也讓大唐的國力突飛猛漲。讓大唐在生產力還沒有達到機械化水平地時候,有了足夠地勞動力滿足生產的需要。

    同樣地奴隸貿易,在純血的大唐人心總是很骯髒的。但是在那些奴隸的後人眼中。卻是大唐把他們從蠻荒中解放出來,給了他們進入文明社會機會的莫大恩德。以至於當時的幾個大奴隸販子被奴隸的後人頂禮膜拜。視為救世主。的確,當時的世界上,要說生活的美好,要說文明的先進,還真非大唐莫屬。其他的國家跟大唐相比,的確是一片蠻荒。

    安東軍團輕而易舉的達到了戰爭目的,還意猶未足,這時候他們接到了新的命令:從海路攻打天竺,在天竺的土地上奪得一個港口,以為貿易的中轉站。此外還有類似的在倭島奪取港口的命令。

    於是天竺和倭島就多了幾個屬於大唐的港口。這個時候的天竺處於分裂中,大唐的強大和財富,讓他們默許了港口的存在——他們可沒有什麼領土的觀念,只要上位者能夠獲得利益就行。

    而倭島的事情麻煩一點。開始的時候倭人還拚命的反抗。後來執行這一任務的青龍軍團突然有人靈光一現,以他們的「天皇」竟然擅自逾越,稱呼為皇為由,說自己乃是前來討伐他們的大逆不道!倭人頓時氣短,也不再強烈反抗了。要他們的「天皇」去掉這個稱號不可能,那麼他們也不能理直氣壯的跟大唐打仗了——如果不是仗著自己理直氣壯,認為大唐不可能欺負人,他們也沒那個膽子跟大唐大。畢竟大唐的強大,他們可是心中膽寒的。於是,他們也只好對大唐獲得的港口睜隻眼閉只眼了。大唐不主動打他們已經是仁慈了,他們哪裡還敢招惹大唐?而青龍軍團也沒打算一把就滅掉倭島——雖然倭島豐富的白銀礦藏讓人垂涎欲滴,滅掉倭島獲得礦藏地計劃也不是沒有。但現在條件還不成熟。只要有了這個立足點,想什麼時候滅倭不行呢?

    安東軍團的戰果還不止這點。他們在完成了那幾個任務之後,突然熱血沸騰,想起太宗征高麗、高祖征高麗的失敗恥辱,頓時起了滅高麗之心。於是以雪恥為由,配合陸地上的安北方面軍,用了三個月時間。滅掉了高麗,將高麗收入版圖——如果不是水陸並進的話。加上動手的時候不是冬天,那麼即使有了棉衣這樣御寒的裝備,要想三個月滅亡高麗還是不可能地。只是世界上的事情,並沒有那麼多如果。高麗這個給太宗皇帝帶來恥辱地國度,已經的的確確滅忘了。

    安北軍團的任務最簡單,也最困難。他們一直向北走,一路上都是地廣人稀。人煙罕值的所在。他們一路走,後面的民夫一路築小城或者屯民點,極少打仗,只需要往前走就是了。這樣的行動自然簡單。可是一路上都沒有人煙,那種難耐得寂寞也讓人難以忍受,所以說也很困難。

    整個安北軍團分成平行地三列。最東面的從東北出發,最西面的從河西出發。一路上穿過草原和大漠,留下無數屯民點。為了保護屯民點的建設。他們的行動最慢,直到三年後才到達大陸的最北端。一路上他們經過無數大自然的艱難阻礙,也留下了無數的動人傳奇。不過他們地一個意外收穫就是收復了大約五十萬人的遊牧民族以及擒獲了北逃的黨項殘部。

    安南軍團的行動也遇到很多麻煩。南詔地方多是叢林。儘管安南軍團不是沒有進行過這方面環境下作戰的訓練,但是比起土生土長的南詔人來說還是有一定差距地。幸好他們的武器先進,倒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在叢林中戰鬥了將近半年,他們才成功擒獲南詔王。宣佈滅亡南詔。然後他們順路南下,順便將原來的安南都護府舊地收復,並順便滅了對大唐軍隊態度不佳的暹羅國,然後向西、向南走,成功的與天竺接壤。

    安西軍團的戰鬥最是激烈。高昌回鶻乃是遊牧民族回鶻人建立的王朝。戰鬥力非常了得。安西軍團雖然也有無數的先進武器,還是花了一年左右,才成功的將高昌回鶻最後一隻抵抗力量消滅。

    此時大唐西面地疆域重新達到了蔥嶺。再向西,就是另一支回鶻人建立地喀喇汗王朝。再向西,就是三個大食(即阿拉伯帝國分裂後的三個國家):「黑衣大食」(巴格達地阿拔斯王朝)、「綠衣大食」(開羅的法蒂瑪王朝,後世歷史上這一王朝建於909年。滅亡於1171年。為了情節需要提前10年。廣明二十年(公元900年)時已經建立)和「白衣大食」(7561031年西班牙的伍麥耶王朝)。

    到了廣明二十三年。大唐的疆域北到北冰洋,南到大洋洲。東到瀛州(已經移民二百萬並建立政權,瀛州的原土著在大唐的種種手段下,一百年後徹底歸化大唐),西到蔥嶺。

    解決吐蕃的時機已經成熟。

    在安南軍、劍南道、安西軍的三路合圍下,在大唐層出不窮的新式武器下,吐蕃仍然堅持了三年才徹底滅亡。

    隨後大唐休養生息了幾年,到了廣明三十年,大唐再度出擊,從海路、安南都護府、吐蕃三路齊出,攻打天竺。一盤散沙、種姓之間矛盾極深的天竺不過一年時間,就徹底灰飛煙滅。大唐的勢力達到了西亞。

    李儼在位期間的大唐擴張就此結束。

    廣明三十五年,眾臣請李儼封禪泰山,李儼欣然接受,封禪於泰山。是時也,泰山之巔降下五彩霓虹,人皆以為祥瑞。

    廣明三十六年,李儼宣佈退位,以大皇子李署為新君。同時廢除了一個皇帝一個年號的傳統,宣佈以黃帝元年為紀年元年。同是宣佈,皇帝年齡超過五十歲者,必須退位,加入帝國元老院。同時皇帝的人選由帝國元老院公推賢能的皇室直系後裔擔任。李儼成為帝國元老院首位元老。同時皇室宗親中年齡超過五十歲的,也必須放棄一切官方職務,加入帝國元老院。帝國元老院根據種種條文,對皇帝作出了有效牽制,很大上避免了昏君的存在。

    李署在位期間,大唐先攻破喀喇汗王朝,隨後與大食屢次交戰,十年後終於擊破黑衣大食,佔領巴格達城。此後大唐與拜占庭帝國建立了商貿和友好往來,除了大唐為了維護商業利益而發起的戰爭外,大唐基本上不再對外作戰。

    除此之外,李署在位期間還做了一件李儼認為意義重大,其他人卻被不以為然的事情,在一次戰爭中擊破斯拉夫人建立的古羅斯部落,並成功的將斯拉夫人分化瓦解,歸化大唐。

    李儼知道,在後世歷史上,古羅斯部落就是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共同祖先。經過這麼一來,後世將給華夏帶來深深屈辱慘痛的沙俄帝國,也不會再出現了。

    三十年後,李署退位。傳位給三弟李榮的兒子李興。李興擔任皇帝三十年後,大唐帝國為了皇位的爭端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的變亂。變亂過後,為了避免前車之鑒,大唐帝國根據李儼的遺言,轉為君主立憲制國家。此時大唐帝國,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資本主義帝國了。

    隨著東西方文化科技的交流,在後世的公元一千二百年左右,世界範圍內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爆發。電子、航天行業開始出現。人類提前八百年進入了現代社會。

    再過了五百年,進入了太空大航天時代的大唐共和國(此時共和國由君主立憲制和平過渡到民主政體已經過了一百年)首先號召全球統一起來,向星際進發,地球聯盟政府在大唐共和國的主導下成立了。從此人類社會買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歷程。

    (全書完)

    後記:

    無論如何,爛尾也好,太監也好,這本書就這樣結束了。如果不是因為編輯要求本月結束,或許我還下不了這個決心。這本書一直半死不活的寫著。我希望能寫好,為此我還收集了接近十g內容的資料。然而或許是我太懶,有或者是能力有限,這本書寫得始終讓人不滿意,也讓我自己不滿意。面對那麼多即使我常常長時間中斷更新、仍然支持我的讀者大大們,我實在感到相當慚愧。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真的,面對這樣的讀者,我還能有什麼所求呢?

    也罷,就這樣結束了吧。從前的一切就這樣畫上一個句號吧。以後將會是一個全新的我奉獻出全新的書來。當然,更新不會中斷,情節不會沉悶,這是起碼的要求。就請大家拭目以待我的表現吧!

    新書將會是科幻題材,名字叫做《超世異端》,描寫的是一個現代人來到科學成為了宗教的未來的故事。全新的背景設定,別出心裁的戰鬥系統,一定讓大家過飽眼福!新書明天上傳。

    再一次對支持我的讀者朋友們說一聲:謝謝大家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