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末世之四凶之魂

正文 作品介紹 文 / 一囧眉

    本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末世》分四部分內容講述,第一部分是四凶之魂,共工復活;第二部分是三苗化魂,乃為九子;第三部分是驩兜驚現,滅世力量;第四部分是與鯀召喚,四魂合一。

    請大家多多支持鍾桐新的章,喜歡桐新的章請加qq948570405,註明:《末世》

    獻:

    四凶之魂:上古四大凶獸,分別是四名「大惡人」的化身,也就是指三苗,驩兜,共工,與鯀,他們都因為反抗權力者而被殺,死後精神不滅,被當權者侮為「邪魔」,也就是四大魔獸,分別對應:饕餮(taotie),渾沌,窮奇和檮杌(taowu)。

    混沌:

    《神異經》云:「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

    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傳說它形狀肥圓、象火一樣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還有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渾沌因既混且亂故後世稱是非不分之人為「渾沌」,《左傳·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

    窮奇:《神異經》云:「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斗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言此為大惡之獸。《山海經·西山經》道:「(邽gui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胃(同蝟)毛,名曰窮奇,音如嗥hao狗,是食人。」《山海經·海內北經》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發,在蜪犬北。一曰從足。」窮奇是中國傳說中抑善揚惡的惡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蝟的毛皮、長有翅膀,窮奇的叫聲象狗,靠吃人為生。據說窮奇經常飛到打架的現場,將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野獸送給他,並且鼓勵他多做壞事。古人也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稱為窮奇。

    後來「窮奇」用來比喻背信棄義之人,《左傳·公十八年》有云:「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但是,窮奇也有為益的一面。在一種稱為「大儺」的驅鬼儀式中,有十二種吞食惡鬼的猛獸,稱為十二神或十二獸,窮奇就是其中之一。還有一種說法說窮奇是神名,《淮南子·墬形訓》:」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高誘注曰:「窮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兩龍,其形如虎也。」在天之痕中,仙山島上全身火紅,狀如牛的怪獸就是窮奇(身上有五色石南葉哦)。

    檮杌taowu:

    《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檮杌》。也就是說有本記載楚史的書,名字為《檮杌》。檮杌一般作上古凶獸。《左傳》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檮杌況鯀。

    後來「檮杌」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兇惡之人。之人,《左傳·公十八年》有云:「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

    饕餮:(taotie掏帖)

    傳說軒轅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paoxiao,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這裡說的狍鴞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亦有傳說為「龍生九子」的九子之一。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樑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制,或內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面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像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因富貪慾故後世喻貪婪之人為「饕餮」。《左傳·公十八年》有云:「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

    渾沌:

    《莊子·應帝王》中有「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的句子。又寫到「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裡的記載顯示渾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無人之形。在《莊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渾沌氏之術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渾沌之智力實在有限。這裡渾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這些顯然並不是上古凶獸原型。更為原始的渾沌形象出自《山海經·西次三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江讀作鴻)也。」這裡的渾沌已和傳說中魔獸的形

    象很一致了。再到後來,《神異經》中云:「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為混沌。空居無為,常咋其尾,迴旋仰天而笑。」渾沌已經完完全全是凶獸的形象了。還有一種說法,渾沌是驩兜死後的怨氣所化。

    饕餮: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這裡說的狍鴞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樑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制,或內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面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像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