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網游動漫 > 嫡子身份——許一世盛世江山

《》章 節目錄 69第二卷 文 / 南枝

    第五十二章

    這一年,正是李閣老五十九歲生辰之年,六十而知天命,但是民間有習俗,六十歲並不能大操大辦過生,一般都在五十九歲的時候慶賀了。

    李大人看這是會試之期,本不想辦生辰宴,但這麼重要的日子,他自己不辦,他下面那麼多門生,也會來好好為他慶賀的。

    李閣老的這個生辰便也過得十分熱鬧,連皇帝也前來祝賀了。

    李家府上收禮更是收得放禮品的專門的院子也放不下了,只好將一些東西放到別處,於是,這就出了很大一個問題。

    一扇三色金繡的九龍出海圖的落地屏風,不知怎麼就被擺到了李府用來招待客人的側廳裡,除了這九龍出海圖地屏,還有彩色玻璃拼出圖案的炕屏,而有眼色的人,就總覺得那個彩色玻璃拼出的圖案,像是大雍輿圖;除了這個,還有一人多高的紅珊瑚樹,珊瑚樹上架著燭台,好不奢華。

    皇帝去給李閣老拜壽時,在側廳裡坐了一下,看到那些東西了,也只是說了一句,「這玻璃屏風倒是好看。」

    李閣老陪在旁邊,當然發現佈置上出的問題,趕緊說,「皇上喜歡,就讓人送進宮裡去吧。」

    他這麼說,不由又讓人覺得不敬,好像皇上是沒見過世面的,贊一個東西好看,就是想要打秋風弄走。

    皇帝自然沒有要,只是說,「怎麼好讓老師您割愛,您的生辰,朕所送禮物和這些東西比起來,也不是什麼珍貴之物,已經讓朕羞愧了,朕怎麼能夠還將老師您的生辰賀禮要走。」

    之後皇帝擺駕回了宮,上龍輦的時候,臉上神色都是平和的,讓人看不出任何一點異樣來,遇到李閣老如此逾矩的事,他都能夠毫不變色,只能說明,皇帝要不是是個傻子,就是個聰明又能忍到骨子裡的人。

    李閣老生辰沒過幾天,就有言官參奏李閣老府中有九龍出海圖屏風和大雍輿圖屏風的事,這事之後,李二公子的小舅子在酒樓裡遇到談論國事的參加會試的士子,士子們在說皇帝長大要親政,而李閣老卻專權的事情,每逢會試,京裡談論政事的風氣就會變得十分之盛,根本禁不掉,李二公子小舅子彭清君的小廝就辯解了幾句,於是更加惹來了士子們的反彈。

    在被得知這位清秀的書生是李二公子的小舅子之後,彭清君躲避不及,加上他本就是個弱質書生,所以就被士子們揪住了,好大一通大罵,彭清君的小廝看主子被揪住,就去找了人來,於是最後發展成了打群架,京中治安在這段時間管得嚴,這些人最後都被關進牢裡去了。

    因為士子們馬上就要參加會試,現在卻被抓進了牢裡去,這件事就在京裡傳得非常快,沸沸揚揚地,甚至最後傳出李二公子同小舅子之間有不可告人的斷袖關係的事情,這鬧得李家十分沒有臉面。

    因為打群架的士子都被抓進了牢裡去,這件事又牽涉到李閣老,李閣老便自己不好處理這件事,就讓內閣另外的閣臣同刑部季大人斟酌處理此事,既然都叫要斟酌處理,可見李大人是要讓他們嚴懲此次鬧事的士子的。

    但季大人卻和了稀泥,說應該讓皇帝決斷,因為士子們要參加會試,時間不容耽擱,沒有辦法慢慢審理。

    皇帝自然沒有決斷出李大人想要的結果來,只說現在會試在即,天下的讀書人都注視著京裡的狀況,怎麼能夠讓出這種事情來,便和了漿糊,說李閣老生辰壽禮的事情不要再提,士子們妄議政事的事情也先不要管,讓士子們好好參加會試才是當務之急。

    這麼一說,雖然不免讓人覺得他沒有決斷之力,但是也還算得了人心。

    李閣老家這事出了後,李閣老這邊知道是趙家在背後使力,李閣老也不是好惹的,就讓了門下言官參奏趙家在老家強佔百姓田土,而且在京裡放高利貸的事。

    兩邊一時吵得十分熱鬧,吵得皇帝都拒絕去參加早朝,也不管這事了。

    雖然朝中吵得很不好看,有讓來參加會試的士子們寒心之嫌,但是也更讓人覺得,是需要皇帝親政來插/入第三方勢力,整頓朝綱的時候了。

    會試是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三日,這幾日,皇帝依然在上課,季衡同邵黎他們也陪著。

    十五這一日上午,宋太傅正在給他們講課,突然外面傳來一個聲音,然後柳升兒小跑著進來,在門口跪下說,「皇上,禮部尚書歐陽大人有要事求見。」

    皇帝愣了一下才說,「有事找李閣老就好了,怎麼求到朕這裡來?」

    歐陽大人已經自己推開侍衛跑進來了,在門口撲通一聲跪下,叩頭道,「皇上,請皇上為臣做主。」

    這下課是上不下去了,皇帝起了身來,走到書房門口,將歐陽大人給扶了起來,說,「老大人,這是出了什麼事了,怎麼求到朕這裡來。」

    歐陽大人道,「科場裡出了舞弊案,從三個人身上搜到了考試答案,是罪臣失職,此事干係重大,李閣老李大人卻要先將此事壓下來,讓會試考完再做處理。但微臣認為,等考完後再處理,已經晚了。」

    書房裡的所有人都怔住了,皇帝一臉沉重,又看了宋太傅一眼,才說,「此事細節如何,歐陽大人,你再講清楚,朕不是很明白。」

    歐陽大人便將具體情況講了,說今日開考後,有三人被發現居然夾帶了答案進考場,他們藏答卷的方式太有辱皇帝視聽,所以歐陽大人省略了沒講,這三人被抓到後,發現他們的答案都是一樣的,而且題目果真是考試的題目,這也就罷了,其中一人因為經不住審問,只幾下子就招認了,說前兩場的考卷和答案他也有買,說這在京裡已經不是秘密了,很多人都看過買過……

    歐陽大人覺得此事非常嚴重,要副考官薛大人同周大人先不要講出去,沒想到薛大人卻很快就去找了李閣老,李閣老乾坤獨斷,說此事要等考完再處理,不要影響其他士子考試。

    但是歐陽大人覺得考卷早就已經洩露,這次考試根本沒有公平性可言,應該立即處理,最好的辦法是這次的作廢,之後再用新題考試。

    不過李大人沒有同意,所以歐陽大人就告到皇帝這裡來了。

    他也是怕背黑鍋,最後被李閣老將罪責都扔到他頭上,所以才這麼飛快地跑來勤政殿了。

    宋太傅聽聞此事,就說,「皇上,科考取士是國之根本,如果會試舞弊不好好處理,那真是讓天下讀書人寒心了。今日課就到這裡,皇上召集臣下好好處理此事吧。」

    皇帝應了之後,又對另外幾個伴讀說,「因為此事關係重大,你們在此都聽到了,所以朕不好放你們離開,你們先就在這裡等一等吧。」

    他說完後,又看了季衡一眼,季衡微不可查地對他輕輕點了一下頭,皇帝便又對歐陽竟說,「老大人,你現在同朕一起去文淵閣吧。」

    說完,又對宋太傅說,「也有請老師您同朕一起過去。」

    文淵閣是內閣辦公地所在,皇帝沒有親政前,這裡才是大雍的權力中心。

    城南鼓樓街旁的文殊菩薩廟巷子,季朝宗同季道淮就是住在這裡。

    兩人二月初九的考試就沒能參加,兩人都因為身體不適沒能按時起來,起來後又拉肚子,沒能去參加考試。

    兩人因此錯過了第一堂,後面兩次即使去考了,也不可能上榜了,所以後來的考試,兩人也沒去。

    雖說三年就有一次會試機會,但是三年的時間也不短,又要再等三年才能才加考試,也實在讓人難過。

    季朝宗是個聰明的人,之前季大人專門去找他提到這次考試求穩就好,最開始他沒有多想,後來多想了,卻品出來了不一樣的滋味,對自己拉肚子不能參加科考倒是能夠心平氣和對待了,覺得此次科考,恐怕會出不一般的事情,於是日日在家裡睡大覺,並不為自己因拉肚子不能參考而傷懷。

    而季道淮卻不能平心靜氣,他捶足頓胸了一天之後,後來就時常往可以探聽消息的茶館裡去。

    這是會試最後一天,考完之後,士子們從貢院裡出來,才被告知,此次會試因為試題洩露,舞弊之人眾多,所以這次考試不作數,而且要徹查此次舞弊案。

    一時間,滿京嘩然。

    因為要徹查此次舞弊案,那些去買了考試試題和答案的,無不惴惴不安,季道淮則慶幸起自己沒能參加這次考試來,不然,他也買了考試試題,被抓到,再不允許參加科考,他這一輩子可就完了。

    在京裡已經出動禁軍抓捕舞弊案嫌犯的時候,季道淮跑回了文殊菩薩廟巷子的住處去。

    發現侄子居然還在睡大覺,他就衝進了他的臥室裡,一把將他從溫暖的床上抓起來,道,「呆子,你快起來。」

    季朝宗迷迷糊糊爬起來,說,「十三叔,什麼事?」

    季道淮看了看房門口,又跑去將門關了,才又衝到季朝宗的床邊去,壓低聲音說,「你說五哥之前來探望我們的時候,說過讓我們這次考試求穩的事情,是不是?」

    季朝宗點點頭,「嗯,五叔的確說過。而且我覺得他是專程來這麼說的。」

    季道淮一拍手,道,「這就對了。」

    季朝宗看他這樣子,就問,「是科考出了事了嗎?」

    季道淮盯著他,「你是不是知道些什麼。這次科考舞弊案被揭發了,朝廷要嚴懲,考試這才剛完,已經在開始到處抓人了。這麼一想來,我和你第一堂考試時睡過頭又拉肚子,就像是天意如此。」

    季朝宗不是個傻的,在他從季道淮那裡知道,有人買到了這次會試考題的時候,他就知道這次是要出大事的。

    要出大事不在他的驚訝範圍之內,讓他驚訝的是,季大人幫了他們,而且顯然是季大人知道內情。

    季道淮也不是個傻的,所以他說完了那句話,沉吟片刻,又對上季朝宗的眼睛,他心裡也有了一個猜測,於是嘀咕道,「這次,是攤上大事了。」

    他說著,就讓季朝宗起床,說,「快起來,咱們收拾收拾,去五哥府上拜會。」

    季朝宗說,「五叔恐怕忙著呢。」

    季道淮說,「那也得趕緊去,應該能得一些消息。再說,那個考卷,我也是買過的,雖然我沒能去參加考試,可也買過了考卷,就怕出事,咱們還是先去他府上探聽消息地好。」

    季朝宗只好起床陪他一起往季大人府上去。

    作者有話要說:大家好像都關注我之後封筆或者不寫**的事情,都不關注劇情了嗎,到底有人還在看劇情嗎。

    看故事就好了,真的。

    推薦顏涼雨大大的《鬼服兵團》,十分有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