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行者玄奘

正文 第十五章 又一次不告而別3 文 / 昌如

    「菩薩,」他虔誠禮拜,傷感地說道,「弟子自幼親歷戰亂,眼見民不聊生。如今戰火止歇而天災又至。弟子不明白,為什麼這個世界會有如此多的苦難?弟子又能為那些身處苦難的眾生做些什麼?」

    「玄奘,你自幼捨俗出家,當深信因果。還記得在《維摩詰所說經》中,佛陀是如何開示舍利弗的嗎?心淨則佛土淨。」

    《維摩詰所說經》是玄奘剛到淨土寺做童行時學的第一部經,他當然記得——

    有一天,寶積菩薩向佛陀請教成就無上菩提的心法,當佛陀講到「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時候,舍利弗心中興起這樣的疑問:

    「如果菩薩心清淨,看世界就清淨。那麼佛陀當年做菩薩的時候,難道他的心不清淨嗎?我想,不是菩薩心不清淨,而是這個娑婆世界不夠清淨吧?」

    佛陀知道他內心的想法,就問舍利弗:「是日月不明亮呢,還是盲人看不見呢?」

    舍利弗回答道:「當然是盲人看不見。」

    佛陀說道:「眾生煩惱根深蒂固,所以看世界總不覺得它是清淨莊嚴的,其實世界本清淨,只是你看不見罷了。」

    此時,螺髻梵王也對舍利弗說:「你說這個娑婆世界不清淨,實在是大錯特錯。在我眼中的這片世界,就像自在天宮一樣莊嚴美好。」

    然而舍利弗心中的疑問仍不能解,他說:「我看這世界,有高原,有山谷,有荊棘,有沙礫,土石山丘,到處充滿了污穢,難道是我的眼睛看錯了嗎?」

    螺髻梵王答道:「眾生修為不同,看世界才會有差別相。舍利弗,如果菩薩能以平等性智觀一切眾生,則必能見到娑婆世界也是美好的。」

    為了印證這一事實,佛陀便以足趾按地——剎那之間,三千大千世界化為極樂國土,天雨曼陀羅花,七寶池中蓮花微妙香潔,微風吹動樹林發出美妙的聲音,有如百千種音樂同時俱作。在場的每一位菩薩,都發現自己坐在蓮花座上。

    佛陀對舍利弗道:「你看,我們的娑婆世界本來就是這麼美好,可是眾生卻感覺不到。就好比在天上,大家同一食具吃飯,隨每人自身福德不同,飯色就有所不同。如果人心清淨,就可以見到這個世界美妙莊嚴的一面了。」

    佛陀說完話後,把足趾收回,娑婆世界又回復了本來面目。

    還記得第一次在經中讀到這個故事時,年幼的玄奘呆了很久,心想:照這麼說,天堂和地獄都在一處也沒錯。同樣的世界,隨每人自身福德不同,感受到的外相也不同。心靈聖潔的人感受到了天堂,心靈污濁的人感受到了地獄。

    第二天,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景法師,法師連連誇他有慧根,並告訴他:「如果我們眼中見到的世界不夠美好,先不要埋怨這個世界,而應先觀照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夠不夠美好。」

    可是現在,經中的開示並未讓他的心平復下來。

    「弟子知道,世間的一切表相皆出自眾生的共業。可是,生死海中,眾生是如此的弱小,又有什麼能力逃脫?佛菩薩具足智慧,可以看到眾生在業網中掙扎,循環往復,無有止境。那麼,能否解開這張業網,讓一切眾生都不再為其所縛?」

    菩薩輕輕歎了口氣:「這世間的眾生彼此間雖然糾纏不清,歸根到底都是**存在的。修行人能使自己歸於清淨已屬難得,又有什麼能力去解脫別人呢?」

    「可是,菩薩不是普渡眾生的嗎?難道也無法解開這張業網?」

    「菩薩普渡眾生,也只是告訴眾生該如何去做,方可逃脫業網。至於解開……」

    菩薩輕輕搖了搖頭。

    玄奘心中一慟,不禁流下了眼淚。

    「不必難過,」菩薩悲憫地看著他道,「世間苦樂相隨,有大痛苦的人,才能夠得到大智慧,大解脫。」

    「弟子不明白,請菩薩為弟子釋疑。」

    「汝心中還有所疑?」

    「弟子心中有萬千疑問,難以開釋。」

    菩薩輕歎一聲,溫軟柔和的聲音在他的耳邊迴盪:「世間萬法盛衰,端在人心起滅。玄奘,汝心中既有所疑,何不直上靈山,親問世尊?」

    玄奘心頭一震,正欲再問,卻見朵朵蓮花自空中墜落,繽紛的花雨中,白衣菩薩悄然消失,整個大殿就此寂靜無聲。

    一切彷彿是一場夢,玄奘不明白,剛才是菩薩真的出現了,還是他西行求法的心願太過執著,以至於心中起了魔障,做出這樣的夢來?

    他站起身,望著蓮座上巨大的佛像出神。

    佛像面含悲慼,垂眉下視,似乎也在看著他。那慈悲祥和的面容,令玄奘覺得他就像一個人,一個心中澄明,又充滿智慧的人。看著他,便感到他是可以信賴的;看著他,便覺得一切魔障都會化成這漫天的花雨……

    「世尊,」他重又跌跪在蒲團之上,「弟子玄奘決意西行,遠赴佛國,拜於金剛座前,菩提樹下。以決心中疑難,以求我佛正法。此行不至婆羅門國,決不東歸一步!祈願我佛慈悲加護,使般若重耀於閻浮,令正教光大於中原!」

    說罷,他莊重地合什三拜,退步出殿。

    這是一個痛苦的夜,就在玄奘在佛前發下西行大願之時,數萬里外的中天竺,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另一個僧侶也在決定著自己的命運。

    「我這個年紀的人,已經沒有什麼命運可以決定了。」蒼老的聲音,飄浮在樹

    影婆娑的暗夜之中,如同夢中的囈語,「能夠被決定的是你們。覺賢,我跟你說的,你都明白了嗎?」

    「明白了,師尊。」一個略顯年輕但依然衰老的聲音恭敬地回答。

    「如此,我便可以安心去見彌勒菩薩了。」

    「可是正法藏,您的行為可能不如法……」

    「沒有如法與不如法,有人降生於生,有人降生於死。就如同一些花朵白天開放夜晚凋謝,另一些花朵夜晚開放白天凋謝一樣。」

    「正法藏……」

    月亮從厚厚的雲層中出來,淡淡的光華映照在菩提樹下兩個僧侶的身上。

    老僧穿著深紅色的九帶僧伽梨衣,眉毛和鬍鬚都白得像雪染的一樣,在月光下散發出柔和的光澤。

    此刻萬籟俱寂,即便是光和聲音也不得不對這等尊貴人物表示尊崇。

    看不出他的年紀,或許對一個年邁的老僧來說,年紀本身就是一種很荒誕的東西,聽起來極不現實。

    倒是那個叫覺賢的僧侶,顯然是他的弟子,能看出來已經年愈古稀了。

    月光中,白鬚老僧慢慢走向他的房間,他的弟子肅立於原地,目送著他,一動不動。

    老僧在自己的禪床上靜靜打坐,宛如森林中那些偉大的苦行者,寧靜安詳。

    他的法號叫戒賢,是東印度三摩呾吒國的王子,年少慕道,曾遊歷五印尋師訪學,得到大乘瑜伽行派護法菩薩的真傳,並從他的手中接過這座全印度最大的寺院。

    如今,將近一百年過去了,他已窮解三藏八萬四千法門,總持如來一切法藏,無論道德、學問都為五印之冠,受到各國國王和僧眾俗民的敬仰。人們都不直呼其名,而尊稱他為「大三藏屍羅跋陀羅」,意為「正法藏」。

    然而,與聲名相伴隨的,除了學道的弟子,辯論台上的敵人,還有那驅之不散的惡疾。

    準確的說,後者才是他朝夕相處的夥伴,已經陪伴了他整整二十年,慢慢地融入他的肌理、關節,與他血脈相連……還將繼續融入下去。更新快

    他深深地厭惡塵世,厭惡這個身體。與他同齡的修行者大都已經滅度,為什麼他還要留在這個娑婆世界中?

    難道是他的修為還不夠嗎?

    或許,死亡才是最高等級的禪定,不受任何聲色干擾,全然祛除憤怒,不為世界所動。

    他決定,自行滅度。

    死亡是一場漫長的夢境,在這場夢境的盡頭,他將到達他想要到達的地方。

    可是,為什麼這條路如此的漫長?他的心中隱隱感到有些不安。

    終於,一個人出現在他的面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