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行者玄奘

正文 第三章 三千大千世界1 文 / 昌如

    淨土寺的大殿上,叮叮咚咚,煞是熱鬧。不過,這可不是什麼莊嚴法會,而是一些儒生、道士,帶著皮鼓響器等物前來挑戰。

    一大群看熱鬧的人蜂擁而至,有居士,也有普通百姓,將大殿圍得水洩不通,議論聲嗡嗡不絕。

    好容易等到敲擊結束,客人們在大殿正中坐定,一名年老的道士開口道:「鄭大人,我等已如約前來,請問,是哪位法師出來與我等辯論?」

    「法師就不必了吧。」鄭善果半瞇著眼睛笑道。

    在眾人困惑的目光中,他用手指了指佛前端坐蒲團上的小沙彌,介紹道:「這位小師父法號玄奘,是此次剛剛得度的沙彌。今日便由他來向諸位請教,如何?」

    眾人先是一愣,隨即大笑起來——

    「佛門難道就靠一個黃口小兒來撐門面嗎?」

    「今日當真是開了眼了!」

    「這小兒只怕還在吃奶吧?」

    ……

    其實,打從一進殿門,他們就注意到這個與眾不同的小沙彌了——他身著一襲桔紅色僧衣,雙手合什,端端正正地坐在佛前。供桌上的長明燈閃動著,把一張精緻的小臉映照得如玉般明潤,偏又流露出一種與年齡極不相稱的莊嚴神色。

    他就這樣靜靜地坐著,對於殿門內外的嘈雜之聲和轟然而至的挑戰者們置若罔聞,恍如整個世界都不存在一般。

    這小和尚是誰?前來挑戰的眾人相互交換著眼色,各自在心裡猜測著。

    不過,他們畢竟是來辯論的,絕不至於被一個小孩子給弄分了心,是以沒有多問。萬萬沒有想到這小孩子竟會是辯論的對手!

    不光前來挑戰的儒生道士們七嘴八舌、肆意哄笑,就連那些擁擠在殿門外看熱鬧的遠近各坊香客及閒散之人,也都驚異萬分。他們看著這個小沙彌,議論紛紛。一時間,大殿內外便如市場一般,喧鬧異常。

    「阿彌陀佛!」一句清亮的佛號聲恰於此時響了起來,雖顯稚嫩,卻極莊重,竟將一屋子的嗡嗡聲都壓了下去,「諸位檀越今日到此,要說的就是這些嗎?」

    全場立刻變得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那個端坐於蒲團之上的小沙彌身上。

    「如果只是這些,還請諸位免開尊口,以免污了聖人之名。」

    這番話的效果當真是立竿見影,所有人都被震住了。

    他們沒有想到,這個看似只有十一二歲的小沙彌,竟是如此的沉靜淡然。他的眼神中沒有因為眾人的故意為難而怨恨,語氣裡也沒有對挑戰者的鄙夷之處,一舉一動磊落大方,竟似修持多年的高僧大德一般,不能不令人為之驚歎。

    人們不再哄笑,幾位年長者甚至面露慚愧之色。

    卻見這小沙彌默默地站起身來,環顧四周,一雙清澈如水的眸子裡,彷彿有一股微壓,所到之處,一片寂靜。

    「小僧法號玄奘,」他再度開口,「諸位檀越今日到此,便是與佛有緣。現在,就由小僧來為諸位宣講佛法正道。」

    言罷合什行禮,又緩緩坐了下去。

    現場一片寂靜,莫說是前來挑戰的人,便是鄭善果大人和淨土寺眾僧也都不禁暗暗納罕。

    「《法華經》云: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法講的是什麼?要我們相信什麼?說到底,佛法讓我們相信的是諸佛的智慧。而這個智慧就是我們所說的如來藏、自性、一實境界……」

    佛前的小沙彌侃侃而談,聲音清晰,條分縷析,揮灑自如。站在殿門外看熱鬧的人卻已悄聲打聽了起來——

    「這小和尚是哪來的?」

    「沒聽剛才鄭大人說嗎?是剛剛得度的,法號玄奘。」

    「鄭大人好眼力,這小師父風骨不凡,有龍象之態啊。」

    ……

    殿外旁聽的居士們嘖嘖稱歎,而殿內挑戰之人,也是張口結舌,心中迷悶若失,並為自己方才表現出的失態狂傲而深自慚愧。

    待玄奘講完,四座竟是一片寂靜。

    沉默良久,領頭的年長道士才勉強開口道:「小師父申述經,暢舒義理,確是令人不勝欽敬之至。」

    玄奘禮貌地合掌致謝。

    「然《孝經》中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沙門削髮出家,豈不是有違孝道嗎?」

    這便是開始問難了,玄奘答道:「沙門削髮出家,正是以清淨樸素之身,弘揚無上大道,這叫做立身行道。先生雖不削髮,不也是出家之人嗎?」

    一儒生開口道:「聖人云,『不知生,焉知死?』如果忘卻活著的意義,在短暫的人生中苦苦思索那些虛無飄渺的東西,追求只有到了黃泉之下才可能得到的冥冥之福,這又怎麼能說,是對自然之道的真正體現呢?何況你們佛家喜歡講苦,認為人生都是苦的,豈不是讓人覺得很沒意思?」

    這番言語雖不甚客氣,卻是正規問難時的語氣。顯然,他們已經把這個小沙彌當作正式論戰的對手,而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了。

    玄奘正容答道:「人之一生,

    各有追求,有的人喜歡榮華富貴,但是,財富雖多,聚而必散,便如電光火閃,一耀即逝,到頭來終是一個空字。世人迷惑其中,不能自拔,實為可憫。《老子》有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對於那些真正迷途難返的『下士』,又有什麼好說的呢?」

    聽到這裡,殿外旁聽的居士們都不禁笑了起來。

    「說到苦,佛陀最根本的教化確是『苦、集、滅、道』,然講的是苦,目標卻是教我們如何離苦。佛法雖以人生的苦難出發,卻不是為了讓我們痛苦。反而,是為了引我們走向平安、坦然、喜樂……若非如此,佛陀也就不必一再向我們宣講『極樂世界』了。」

    「你這小和尚說得倒好聽,」另一儒生不耐煩地冷哼一聲,道,「可問題是你們這佛菩薩根本就不靈!去年科舉之前,我拜了很長時間的佛,結果還是沒有考中。小師父你倒是說說看,這佛菩薩拜來又有何用?」

    此言一出,底下又是一片嗡嗡之聲,要知道民間信仰,向來都是最注重靈驗的。

    玄奘看著這個儒生,明淨的小臉上露出不解的神色:「原來先生以為,學佛之人都在同佛陀做交易,想得到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把不屬於你的東西拿給你,佛菩薩豈不是跟強盜一樣了?」

    這一次不光是眾位居士,就連那些臨時湊過來看熱鬧的,聽得此言,也都哄笑起來,還有人當場大聲叫好。

    「再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先生又怎知你沒有考取,沒有做官,不是佛菩薩對你的格外關照呢?」

    說到這裡,玄奘不可遏制地想起了父親——

    如果父親不當官,命運當會完全不同吧?人生的際遇誰又能提前得知呢?#~&妙*筆\*閣?

    眾人見這孩子忽然間神色黯然,剛剛還侃侃而言的自信被眉眼間的淡淡蕭疏所替代,這份與一個沖齡少年絕不相合的落寞出現在這個小小孩童的身上,竟使其有了幾分飄然出塵的風流。

    再看前來挑戰的人,個個神色尷尬。他們此次前來,原本準備充分,還有一些為難的話要說。但不知為何,在這個年幼的沙彌面前,卻都只是張了張口,竟然說不出來。知道己方氣勢已失,若再強行辯論已毫無意趣,且不說若贏不了場面難看,就算勉強贏了,只怕也會被人說成是恃強凌弱,索性一起離座,拜伏在地,道:

    「想不到淨土寺還有如此人才,我等認輸。」

    兩個月後,嵩山少林寺來了個僧人,奉師命邀請慧景法師前往少林寺講經說法。

    高僧在各個寺院輪番講經,這在佛教界是常有的事,景法師自是一口答應。

    那位前來邀約的僧人又說道:「弟子來時,方丈還有交代,聽說景法師新近收了一位得意弟子,甫一出家,便名聲鵲起。方丈叫弟子順便問一下,可否讓那位師兄也隨法師同去呢?」

    做師父的都喜歡聽別人稱讚自己的徒弟,身為高僧的慧景法師自然也不例外,謙遜幾句後,便很高興地答應下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