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荊州我做主

正文 第二百二十四章 法正和張松 文 / 漢胄

    聽到那幾聲獨特的敲門聲後,法正根本沒做任何理會,因為他知道,那道聲音的主人乃是他的好友,益州別駕張松。

    張松字子喬,蜀郡成都人氏,胸有珠璣,才華橫溢,乃是一個大才之人,但是長得卻是身材短小,為人放蕩不治節操,常常為人所忌,主公劉璋雖然忌於張家乃是當地大族,任命他為益州別駕,但是聽不進他的良言所勸,導致他的才能無法得到發揮,所以他的心中常常憤憤不平,而與他志向相同的還有兩人,一個就是法正,另外一個就是孟達。

    這三個人盡皆是蜀中名士,法正字孝直,扶風郿縣人,是名士法衍之後,胸中才華更勝張松,但是卻一直懷才不遇,投到劉璋帳下很久之後才被授予新都令,不久前才被任命為軍議校尉,自然會對劉璋有所怨言,可是最令他感動的是,張松身為益州別駕,卻是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同時常常寬慰他道:「劉三(劉璋)非是明主,你我可暫時忍耐,待得日後尋一明主,再施展自己的才華也不遲。」

    法正本人性格特別偏激,對他不好的睚眥必報,對他好的卻是傾心相交,如今得到了張松的欣賞,自然也是與知情心相交,他與同鄉孟達,還有張松三人就這樣成了莫逆之交。

    本來即便如此,他們也都是盡心盡力的輔佐著劉璋,可是沒想到此人竟然如此不堪輔佐,比如今日之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劉琦佯攻涪縣乃是一個圈套,真實的目的其實是綿竹,可是這個愚蠢的劉璋竟然聽不進良言相勸,看來益州的基業只能毀在他的手中。既然早晚也是毀,還不如成全了他們。

    三人之間非常默契,幾乎同時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所以,在今日散會之後又按照往常的慣例,來到法正家中,與他商討投奔新主相關事宜。

    三人也不客套,待的來到密室之後,法正首先開始了話題:「子喬,子敬,今日約你們來不為別的,主要就是討論劉三還值不值得保的問題,兩位在議事之時也看到了,此人優柔寡斷,偏狹無智,結果竟然昏庸的下令綿竹守兵調往涪縣,依我看來,不出三日,綿竹必失,而綿竹若失,成都被敵軍攻佔那是早晚的事,如今劉琦勢大,劉三又非明主,我們不如順勢而為,投奔明主,方不負胸中所學。」

    孟達與張松聽到法正大膽的言論,並沒有如何驚訝,而盡皆微微點了點頭表示贊同,張松更是笑道:「此論甚妙,我料定劉三在失去綿竹之後定然會心中震恐,屆時我便乘機勸其前去綿竹講和,順便觀察一下劉琦為人,如若此人善待於我,我們便向他獻計取成都。」

    孟達與法正也都同意張松的說法,三人又說了一番話,當即各自散去。

    而法正的判斷的確非常準確,在劉璋下令綿竹守軍前去支援涪縣之後的當天夜裡,劉琦的大軍忽然消失在涪縣城外,原來這一支大軍竟然連夜開鑿山道,繞路來到了綿竹城下,第二天一早,當劉琦大軍攻打綿竹的時候,綿竹守軍大都還在睡夢之中。

    結果只是盞茶的功夫,號稱成都屏障的綿竹就這樣被劉琦大軍所佔領。

    直到這時候,劉璋和涪縣的向存才如夢初醒,終於徹底明白了劉琦的以圖,可是這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他們明白也已經晚了,涪縣雖有重兵,可是想要攻打綿竹也不是那麼容易,更何況他也知道自己城內士兵的戰鬥力比起劉琦的精兵來說實在是有著不小的差距,所以無奈之下的向存只好找巴西太守龐羲商議未來的打算。

    由於綿竹被佔領,涪縣和成都之間的聯繫中斷了,向存在這時候也只有請示劉璋的兒女親家、巴西太守龐羲了。

    而劉璋這時候驚聞綿竹失去的消息之後,第一反應並不是派兵重新奪回來,而是召集眾人商議,如何能夠令劉琦退兵。

    之後便有人主張向劉琦割地求和的,有主張投降的,也有主張聯合張魯或者劉備對抗劉琦的,種種建議不一而足。

    而這時候益州從事鄭度卻向劉璋出了一個大膽的主意,這個主意即便是法正聽起來都有些忌憚,因為這個主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堅壁清野。

    也就是把沿路所有的百姓都遷到成都,燒絕棧道,令劉琦大軍一路無所得,劉琦大軍人數眾多,糧草難以接濟,一旦陷入困境,劉璋南北兩路大軍再進行夾擊,必定能夠將劉琦打敗,甚至連生擒劉琦都不是沒有可能。

    可是法正卻知道,以劉璋愛民惜民的性格,絕對不會同意這樣做,果不其然,隨即便聽劉璋說道:「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

    不僅沒有採納,反而罷免了鄭度的官職。

    法正見狀,心中更是明鏡一般,知道眼前之人根本成不了氣候,也為像鄭度這樣的忠義之士感到悲哀。跟隨這樣一個雖然仁義卻很糊塗的主公,有多少智謀之士將會因為這個昏聵之主而扼腕歎息?又有多少忠義之士會因為這個昏聵之主而妄自效死?

    這時候的張松便提出,願意出使劉琦軍中,提出己方願意割地求和,以割讓巴東、涪陵、巴郡、江陽、牂牁五郡為條件,同時還願意將叛賊雍闓交給劉琦發落,並且答應免除張翼、呂凱等人的職務,將他們交給劉琦發落,以換取劉琦的退兵。

    沒想到張松一句話剛剛落地,便聽得一人大聲喝道:「請主公先斬張松,之後再下令軍民備戰,只要大軍齊心協力,必定能讓劉琦乖乖退走。張松賊子,竟敢擅自蠱惑主公割地求和,這樣的舉動無異於飲鴆止渴,我們的土地有限,而劉琦的貪慾無限,只要我們這樣做,將來必定亡於劉琦之手。」

    張松不用抬頭,僅僅聽聲音就知聲音的主人是益州從事王累,此人一向忠直剛正,性如烈火,嫉惡如仇,聽到自己要割地求和的建議,立刻不顧一切的厲聲指責。

    只可惜劉璋並未聽從,而是將他斥退,之

    後便準備金錢美女,親自修書一封,命張松為使者,前往綿竹議和。

    結果等到張松出北城門的時候,卻發現城門外人山人海,許多人圍著那裡指指點點,張松抬頭一看,卻發現竟然是王累把自己倒懸在城門前,要求張松停止議和的舉動,否則他就割斷繩索,撞死於地。

    張松見了這一幕不由得眉頭一皺,如果就這樣不聽的話,像王累這種一根筋的人說不准真的就會撞死在地,雖然他並不在乎王累的生死,可是這樣一來必然會失去民心,讓圍觀的老百姓指責自己賣主求榮,到時候自己整個家族的名聲恐怕就徹底完了。

    略略想了想,張松就對王累說道,自己也不過是奉命行事而已,雖然建議是自己提的,但才不採納全在主公,不過他還是願意勸主公放棄議和的打算。

    接下來張松便來到城中州牧府之後,見了劉璋,磕頭說道:「下官本來準備出城門去見太尉大人,無奈王從事將自身倒懸於城門之上,並且說道,只要下官敢出城,他就自己割斷繩索,撞地而死,此乃忠臣,下官不敢拂其意,特來勸主公放棄與太尉大人議和竭盡全力與他拚個魚死網破。」

    其實張松只不過是要以退為進,讓劉璋把拒絕王累威脅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這才這樣進行勸說,他知道以劉璋的懦弱性格,絕對不會下定決心與劉琦作戰到底的。

    果然在他說了這番話之後,劉璋豁然站起,大聲說道:「王累這個老匹夫,他以為他是誰?竟敢如此威脅同僚?隨我來,待我喝退此狂妄之徒,為子喬開路。」

    之後張松便隨著劉璋來到了城門下。

    只見劉璋大聲喝道:「匹夫王累,你想如何?還不速速下來?」

    但見王累說道:「下官手中有諫章,主公如若聽從,下官便下來,如若主公不從,下官便自割斷繩索,撞死於此地。」

    劉璋教人取王累所執諫章進行閱覽,果見王累勸說劉璋斬張松,不要與劉琦議和,率領軍民與之死戰。

    劉璋看完了諫章,頓時大怒,厲聲說道:「吾仁心為了治下百姓,讓他們免於戰火之禍,你這匹夫,如何竟然勸我陷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你願死便死,我決心已定!」

    說完之後不再看王累一眼,拂袖而去。

    王累見劉璋離開,不由得悲憤不已,大聲說道:「我與其看你如何葬送益州基業,還不如先一步死去,眼不看心也不煩。」說完之後便揮劍割斷其索,只聽的一聲巨響,王累大叫一聲,撞死於地。

    看著城門下四濺的血液,休說是一般的百姓,即便是張松看了都不由得心中惻然,好在自己將主要責任推給了劉璋,否則的話恐怕會被悲憤的百姓抓住撕掉,即便是這樣,張松也不敢直接從北門大搖大擺的通過,而是繞道到了西門,這才悄悄前往綿竹去見劉琦。

    「太尉大人,希望你是一個明主,否則的話我就更加對不起死去的王累了。」張鬆緩緩吐了一口氣,暗暗地說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