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噬靈蠶

正文 第五十章 九字真言 文 / 滄海木木

    守衛藏經閣大門的兩名歸炎寺弟子見前來的是位少年,剛要出聲喝止,卻發現自己看不透對方修為,心中一驚,其中一位忙上前道:「請問師叔來此可有令牌?」

    劉暢心中得意,小爺我現在也是師叔輩的人物了,面上卻嚴肅異常,也不說話,只把定閒方丈給的令牌遞給面前的歸炎寺弟子。

    二人見是方丈令牌,趕緊躬身施禮,拿著令牌朝大門微晃,藏經閣大門開啟,該弟子又雙手把令牌遞到劉暢面前,劉暢收起令牌,朝二人點點頭,大步走進藏經閣。在進入藏經閣的一剎那,劉暢感覺至少有三個神識從自己身上掃過,讓劉暢感到很不舒服,但應該是歸炎寺藏經閣的規矩,就必須遵守。

    在一樓一角一個桌子後坐著個老和尚,應該是管理藏經閣的人,劉暢走上前,卻大吃一驚,老和尚竟然是在眾生殿見過的定閒方丈的師兄,一直閉著眼的那位大師,此人和定閒方丈一樣都是金丹巔峰修為。

    劉暢趕緊走上前,躬身施禮,道:「晚輩見過前輩!」

    老和尚還是沒有睜眼,頭轉向劉暢,微微一笑,道:「小友果然非常人!短短時日就能築基成功,而且能引來天劫,可喜可賀!」

    「多謝大師誇獎,晚輩也是幸運得到定閒大師相助才僥倖築基成功。」

    「小友不必太過自謙,定閒師弟所給予的都是外力,而真正提高修為還是你自身的緣故。只是小友剛築基就引來天劫,到成就金丹時就不知是什麼樣子了,料想一定會比現在的情況凶險許多。小友要提前做好準備才是。」

    劉暢聞聽,微微一愣,難道別人不都是如此進階的嗎?但面上卻沒有表示出了,道:「多謝大師告知,晚輩這就去看功法、法術了。」

    「小友請聽老衲一勸:功法、法術不是在於多,而貴在精,選定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正確的!功法在一樓,法術在二樓,三樓則是煉丹典籍,四樓則是煉器典籍,小友自己選擇著看吧。記住只有十五天時間!」

    「多謝大師指點,晚輩這就去!」劉暢又深施一禮,不管老和尚處於何種目的,但他給出的卻是忠告,很有道理,應該值得一謝。

    劉暢此行最主要目的是尋找修煉不壞金剛所需五行空靈液的線索以及歸炎寺煉器方面經驗手法。應該先找到不壞金剛經再說,此經屬於功法類,於是劉暢直奔一樓書閣。在一樓走廊盡頭立著一個圓球樣物體,是檢測弟子靈根的檢測儀,讓弟子來選功法之前重新確定是何種靈根,好根據靈根屬性選擇相應的功法。

    劉暢走上前,原來在九天觀測過,自己的靈根是金、水、火、土四屬性雜靈根,屬於下等資質,今天重新測試一次,看看到底是什麼靈根。劉暢把手慢慢放到圓球上,催動靈力,圓球翁的一聲,光芒四射,竟然是紅、藍、黃、白、綠五中顏色,真個五彩繽紛!劉暢趕緊把手放下,好在現場沒有其他人,不然他這種在修仙界最垃圾的資質肯定會被人瞧不起。

    雖然最終確定是五行雜靈根,但劉暢心中奇怪,為什麼如此垃圾的修仙資質卻能在短短三四年時間就能築基成功,成為一名築基修士,難道這都是小黑的功勞?回想起小黑在一次次危險中吞噬對方丹田靈氣的作用,加速吸收靈氣的作用,小黑就是自己的福星啊。想到此,劉暢用內視法看看趴在丹田中的小黑,就見小黑正呼呼大睡,自從昨天吞噬閃電雷劫後,就一直沉睡,自己到現在還不知道小黑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如何才能讓它長得更快、起到更大作用,看來有必要尋找一些關於靈蟲的信息了。

    摒棄這些想法,劉暢快速進入一樓書閣,從第一排開始看起來。

    「地藏經」,「永華經」,「四禪經」等等,這些對劉暢來說都沒有用處,劉暢一掃而過。「梵音功」劉暢發現之前在黑心書生儲物袋中見過的一部功法,想了想,此功法能夠淨化心靈,對度過心劫有益處,於是大概看了一遍,把提綱記在心裡。繼續尋找不壞金剛經,最後在一樓最末尾一排架子上找到了,竟然是原始的書本記錄,共有上下兩冊,上面佈滿灰塵,看來很長時間沒有人碰此書了。這也難怪,按照苦閒上人的說法,歸炎寺已經幾千年沒有人修煉此經了,當然無人打理。劉暢施展淨塵術,把書上灰塵除去,拿著此書盤膝坐到地上看起來。

    當初苦閒山人給劉暢的就只是不壞金剛經的法決,而此書下冊全冊都是介紹此經的由來,後來有誰在什麼時候如何煉成此經的,劉暢如獲至寶,細細觀看。

    原來不壞金剛經作為歸炎寺鎮寺之寶,是有原因的。在十萬年前,當時修仙資源還是很豐富的,僅僅歸炎寺就有十幾位化神期修士,更有三位化神修士煉成不壞金剛經,施展出來後,就連極品法寶都無法破開期防禦,端的厲害。

    可惜在十萬年的時候,整個東帝州修仙界發生一件大事,就是修仙界靈氣突然降低,根本無法維持正常修煉所需,這時靈石的作用就顯露無疑,各大門派開始搶奪靈石礦、靈脈等固定的靈氣資源,混戰開始了,這一仗一打就近萬年,最後結果各派化神期修士全部隕落,元嬰期修士十去*,到了一萬多年前,就算元嬰修士整個東帝州也沒有多少,導致金丹期修士都被稱為老祖,都屬於修仙界最高端的存在。至於元嬰老祖更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就算金丹期修士也極少見到元嬰老祖。他們已經不管任何俗世,一心想要尋找機緣,突破化神,以便能渡劫進入靈界,尋求永生之道。

    十多萬年了,整個天境大陸還沒有一個人能夠進入化神後期,渡劫升入靈界!

    這些消息把劉暢驚的呆了半天,原以為元嬰就是修仙界的最高境界了,沒想到還有化神、還有高高在上的靈界!半天才把這驚人消息消化掉。但想想,這和自己又有什麼關係?自己才剛剛踏進築基期,離什麼化神差十萬八千里呢,還是找五行空靈液的消息吧,現在修煉不壞金剛

    剛經的一個條件——五行靈根自己已經有了,而且築基成功,就差剩下的空靈液了,只有找到空靈液自己就能修煉,到時候生命就有更大保障了。苦閒上人不是說過活到最後,才是真正的勝利,對於劉暢來說,保命才是重中之重!

    劉暢繼續看下去,在下冊中只是提及五行空靈液是由五行石和一種靈液配製而成,具體什麼靈液書上也沒說,其他的什麼信息都沒查到,劉暢很是失望,又把此經上下都翻了個遍,還是無用。劉暢歎了口氣,看來自己和不壞金剛經無緣啊,沒有五行空靈液就無法修煉此功法,眼看著天級功法卻無法修煉,真讓劉暢抓心撓肝。

    雖然很失望,但劉暢還是把那些前人修煉不壞金剛經的修煉心得、經驗都記在腦海裡,萬一日後找到靈液不就用的上了嗎?這可是無價財富!

    記完這些,劉暢就直奔二樓去看法術。

    在二樓,劉暢除了看到所會的佛陀大手印外,對一種叫「佛家九字真言」的法術產生濃厚興趣。這佛家九子真言分別是臨、兵、斗、者、皆、陣、列、在、前九字,與之相對應的九個手印。這九字真言手印分別為:不動根本印、大金剛輪印、外獅子印、內獅子印、外縛印、內縛印、智拳印、日輪印和寶瓶印。其威力遠在佛陀大手印之上,當屬天級法術,不知為何會在此處,按理這種天級法術都應該被修仙宗門珍藏,不易輕易示人,只有其核心弟子才有資格修煉。但此刻劉暢哪裡想那麼多,全神貫注的看進去,一邊看,雙手一邊比劃著,在二樓空無一人的房間裡,靈氣波動,引得幾位築基護衛就要進來打斷劉暢的修煉,卻被一樓緊閉雙眼的老和尚制止了。

    老和尚暗中點頭,心道此子果然有大機緣,這麼快就頓悟了,有些人一輩子都無法找到頓悟的感覺,而這少年年紀輕輕卻悟性極高,就看他能走到什麼程度吧。其實在二樓都是一些普通的法術,最高級別的就是劉暢所需的地級法術佛陀大手印,而這「佛家九子真言」是老和尚特意後放進去的,就是想讓劉暢多學一種法術,讓他在迷障谷中多一些自保能力,好順利完成此次任務,沒想到此子卻表現出對佛家法術的極高悟性,這讓老和尚感到很是意外。

    一個時辰,二個時辰,劉暢依然沉浸在修煉當中,無法自拔。老和尚心中震驚無比,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啊,一般人頓悟十幾、幾十息就不錯了,可此子卻連續兩個多時辰,還在忘我的修煉。就在老和尚還在震驚當中,就見劉暢舞動的雙手突然停了下來,左右手交叉互握,拇指相抵,食指向前,口中喝道:「臨!」一個巨大手印出現在身前,直奔前方書架而去。

    老和尚暗道不好,一閃身來到二樓,大手一揮一個手印出現,把劉暢的巨大手印擊碎,才沒能對二樓的書閣造成破壞。此時劉暢已經從修煉中醒悟過來,見到面前老和尚,一愣,道:「大師為何在此?」

    「哼,老衲不上來,二樓就被你拆了!」老和尚表情嚴肅,其內心更是驚訝,沒有想到短短二個多時辰就能把九字真言第一字「臨」的不動根本印練成,這也太驚世駭俗了,幾萬年也沒有出現這也的人才了。而且其發出的根本不動印威力相當築基中期全力一擊力量,可此子剛剛進入築基期啊。

    劉暢看看周圍,並沒有發現任何不妥,但明顯感到有靈力波動,似乎剛剛有人在這裡交過手。心中懷疑,暗道難道是自己修煉時候不小心施展出招式了?看著老和尚嚴肅的表情,心道應該是了,忙站起身,道:「非常抱歉!剛才修煉太入迷了,請大師原諒!」

    「原諒到提不上,不過老衲有個請求,日後萬一敝寺有難,還請施主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對敝寺援手三次!老衲可以做主,讓施主再在藏經閣待上十天!」老和尚語出驚人,讓劉暢不知所措,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貴為金丹巔峰的老祖請求自己一個剛剛踏入築基的小修士進行援手,而且讓自己再延長待在藏經閣的時間?其實老和尚也是看出劉暢不同凡響,日後在修仙道路上或許能走的更遠,在此結個善緣,萬一有一天這少年真能走入那驚人的一步,也算是相識一場,看在此刻善緣面上,對歸炎寺照顧一二即可。

    劉暢當然不知道老和尚的想法,只是讓這突如其來的請求驚呆了,半響才反應過來,忙道:「大師言重了,晚輩何德何能讓大師如此看重。晚輩答應就是,當有一天貴寺真的需要小子幫忙,小子一定不會袖手旁觀!」

    老和尚見劉暢答應,臉上漏出難得的微笑,道:「那老衲就替歸炎寺多謝施主了!施主繼續吧。」說完人就消失了,就像沒有出現過一樣,跟在眾生殿定閒方丈房間裡一樣詭異。劉暢摸了摸鼻子,心道,這老和尚還真是個怪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