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劉備復漢

正文 第109章 曹操舉兵得良助,玄德初拒徐州印 文 / 一杯清茶苦咖啡

    第109章曹操舉兵得良助,玄德初拒徐州印

    真倒是:設心狠毒非良士,操卓本是一路人。

    且說那一夜,兩人狂奔數里路,已到月明星稀時,隱約看到前方有個客店。

    兩人來到店門前,敲開店門,向人家投宿。

    店家將他們讓進裡面,安排了客房。

    曹操將馬牽到後面,餵上了糧草,又飲了水,便倒頭睡下。

    陳宮看著睡鋪上的操場,心中暗自尋思道:「初時見他言行慷慨,滿腔豪壯,以為他是個英雄,便棄了官印,跟隨他一路奔波。奈何他原來也是一個狠心之徒!今日若留他在此,日後必定為患也!」

    陳宮想罷多時,便欲拔劍斬殺曹操。

    忽然他又轉念一想:「我為了國家社稷跟著他來到此地,若是殺之,乃屬不義之舉。不如離開他投奔別的地方去好了!」

    他反手將寶劍插入鞘中,來到後院牽了馬匹,趁著天黑,投奔東郡去了。

    一覺醒來,曹操發現不見了陳宮,心中尋思道:「此人見我說了那麼幾句話,便以為我為人不仁,棄我遠去;此地不可久留,吾當急速遠行也!」

    他也不與店家打招呼,牽了馬匹,趁著夜色趕往陳留。

    陳留曹家。

    曹操見到父親曹嵩,便將以往之事訴說一邊。

    曹嵩問他日後準備如何。

    曹操答道:「孩兒上承國恩,自當回報。意欲父親大人商議,散盡家資,招募義兵,以行大事!」

    曹父說道:「咱家財資短少,恐怕難以成就大事。倒是此間有位孝廉名曰衛弘。其人仗義疏財,且家境堪稱巨富。若是能夠得其相助,大事可圖矣!」

    聞言大喜,曹操趕緊在家中置辦酒筵,又請父親出面幫忙請來衛弘。

    酒筵擺好,那衛弘恰與曹父同來。

    曹操趕緊上前拜見。

    衛弘素聞曹家長子素有才華,官居議郎;一見曹操,頓時心生敬佩。卻聽他說道:「久聞孟德非常人也。此番敢出如此驚天大事,真是令某敬佩不已!」

    「多謝公之讚譽!」曹操趕緊請衛弘上座,又言道:「今漢室無主,董卓專權,欺君害民,天下切齒。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義之士,敢求相助!」

    衛弘笑著說道:「吾有是心久矣,恨未遇英雄耳。既孟德有大志,願將家資相助。」

    得到衛弘的相助,曹操頓時心花怒放,席間頻頻向衛弘敬酒。這衛弘果然富庶,家中財糧頗多,足以支撐曹操募兵使用。

    擁有了這些財糧,曹操先發出矯詔,派出信使前往各州,又在陳留城中豎起招兵白旗一面,旗上寫著「忠義」二字。

    不出十數日,前來應募的人士,如同雨後春筍絡繹不絕。

    其中有名的勇士亦是不在少數。

    有一個陽平衛國人士,姓樂,名進,字謙,此人身高七尺,容貌短小,行走之間利落乾脆。他入營投兵,身帶長槍,腰懸佩劍,與士兵相鬥,三五人不能近前。

    又有一個山陽巨鹿人士,姓李,名典,字曼成,此人身高不足八尺,面寬鼻挺,也是一個幹練之人。他入營來,腰懸佩刀,身後追隨者三五十人。

    曹操見二人勇毅,遂留他們在身邊落了個帳前吏。

    後來,他的兩個通家又來投奔他。

    哪兩個通家?

    一個是夏侯氏,一個是曹氏。

    別人家都是一個通家,為何他們家兩個呢?

    原來操父曹嵩本是夏侯氏之子,後來過繼給了曹家,所有他們有兩個通家。

    先說這夏侯氏一方來了兩人,各引壯士千人趕來。

    頭一位夏侯敦,字元讓,乃是夏侯嬰的後人,自幼修習槍棒,年十四投了名師學藝,因見不得他人辱罵恩師,遂殺之,逃於方外。直到得知曹操起兵,他才與族弟夏侯淵來投。

    夏侯淵字妙才,熟讀兵書戰策,頗具才能。

    再說曹氏兄弟曹仁和曹洪各自引兵馬千人來助。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乃是曹嵩兄弟的兒子。兩人自幼弓馬嫻熟,武藝精通。

    得眾人相助,曹操大喜,便在村中操練兵馬;又將衛弘家財拿去,置辦了衣甲旗旛,兵馬勢力初成。

    回過頭來再說徐州牧陶謙得到曹操的矯詔,找來糜竺商議。

    他問及糜竺:「今天下已亂,老朽年邁莫說出兵洛陽了,便是此徐州之地亦當交與有能者居之!敢問子仲,可有合適人選?」

    「下邳太守劉備劉玄德。」

    聽到劉備這個名字,陶謙笑著點點頭,說到:「玄德自然當得起。先不說徐州諸郡,便是天下諸郡之中,怕是不會有哪個郡能夠向他的下邳郡那樣富庶、和平!只是,老夫曾試探過玄德。奈何此子為人忠厚,恐欲推脫呀!」

    玄德忠厚此乃天下共知之事,糜竺也不例外。

    他向陶謙建議道:「今天下欲亂,董卓禍亂天下,逼走袁紹,嚇走曹操。現在袁紹在渤海聚兵,曹操在陳留舉事,想必玄德也有起兵討伐董卓之意!使君不如趁此機會將大印交給他,以

    以助他出兵之義舉!」

    ……

    正在兩人商議之時,有人稟報:下邳太守劉備求見。

    陶謙大喜,趕緊讓人傳喚。

    不一會兒,劉備帶著關羽、張飛二人從外面進來。

    「玄德,老夫正欲派人找你,你便來了。坐,坐!」陶謙十分客氣的對劉備說到。

    每次陶謙都十分客氣,劉備道了聲謝,這才坐下,問道:「使君大人找劉備可有要事?」

    只見陶謙從座旁的櫃子中取出一個木盒,讓糜竺拿到劉備跟前。

    陶謙將盒子打開,說道:「此乃徐州的大印,老夫想把它交給你來保管!」

    聞聽此言,劉備嚇得慌忙站起,便欲倒身磕頭,被陶謙攔住。

    「使君大人,萬萬不可呀!備不過是下邳太守,豈能掌管一州牧使?」劉備連連說道。

    見劉備推辭,陶謙指的把大印放到一旁,歎了口氣說道:「哎!玄德呀!你有所不知,如今天下又禍事蜂擁而起,老朽年事漸高,恐難以勝任呀!老朽死於其中倒是無妨,奈何徐州百萬百姓也要備受塗炭呀!」

    「使君大人過慮了!今天下不過是董卓作亂而已。備聽聞袁紹在渤海練兵,曹操發矯詔給諸鎮,想必大家都想前往洛陽除賊!只要大家合兵一處,定能夠將董卓賊子除去!到那時,天下太平,大人尚可做幾年太平牧守!」劉備勸慰道。

    聽到劉備一番說辭,糜竺說道:「玄德,曹操矯詔所言,你以為何?」

    其實劉備也是為這事來的,聽到糜竺問道,便說道:「備前來,也是為了此事!備以為董卓麾下兵馬四十餘萬,非那一州、一郡所能抗衡也!曹操發矯詔,也是想召集大家共同除去賊子董卓。吾想請教使君大人,當如何?」

    說到這上面了,陶謙笑著說道:「老夫將徐州交給你的目的,便是想讓你代表我徐州出兵。老夫年邁,舟車勞頓,恐怕已經難以承受了!」

    「大人此言差矣。備受使君所轄,便是備自引兵而去,亦當以使君之名也!」劉備趕緊說道,「下邳雖然擁兵數萬,奈何境內尚有殘餘賊寇,是故,備欲留兵馬萬人鎮守下邳。若是使君不便,可否遣大將與備同往?」

    看到劉備確實不肯接受,陶謙也只好作罷,遂說道:「既然玄德決議如此,老夫便派遣大將宗保引兵馬萬人隨你同往!」

    「多謝大人。」劉備起身,向陶謙附身拜謝。

    當日,劉備便帶著關羽、張飛二人,隨同陶謙在徐州點起兵馬一萬名,夥同徐州大將宗保一起返回了下邳。

    下邳城中,陳登、樂隱、臧霸等人見到劉備果然從徐州藉著兵馬,都在城外相迎。

    待眾人回到下邳郡府之中。

    劉備對陳登、樂隱二人說道:「今曹操矯詔已發,想必袁紹定然引兵前往。某不能落了他人後塵,不日也將出兵。常言道:兵發萬里,莫捨根基。吾出兵在外,家中不得誤了發展。元龍隨我出征,元奇先生,留守在家,一切大小事情你自當斟酌!」

    「是,主公!」

    「若是有事不決,汝可向陳老先生問詢。」劉備對樂隱說道。

    接著,他又吩咐黃忠、魏延、周倉、孟凡、裴安、希傑、張繼等人留守下邳;使關羽、張飛、臧霸、昌郗、尹禮、吳敦、孫觀、孫康等人點起下邳屯田兵兩萬餘人會同宗保的一萬兵馬,前往陳留,尋那曹操會盟。

    於此同時,渤海太守袁紹得到矯詔,也聚集麾下臣武將,引了兵馬三萬,離了渤海來與曹操會盟。

    三人彙集一起,商議之後,使曹操做了檄,傳往諸郡。

    檄大意如下:「操等謹以大義佈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望興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到日,可速奉行!」

    檄發出之後,各鎮諸侯紛紛起兵響應。

    大軍齊聚洛陽城外。

    都有哪些諸侯呢?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兵馬兩萬人;

    第二鎮,冀州牧韓馥,兵馬三萬;

    第三鎮,豫州牧孔宥,兵馬三萬;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兵馬三萬;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兵馬一萬;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兵馬一萬五;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兵馬一萬二;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兵馬一萬六;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兵馬兩萬;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兵馬一萬五;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兵馬兩萬;

    第十二鎮,下邳太守劉備,兵馬三萬;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兵馬兩萬;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兵馬三萬;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兵馬兩萬;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兵馬三萬;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兵馬三萬。

    諸路軍馬合在一起,近四十餘萬,聲勢浩大,足與董卓抗衡,且不知能否擊敗董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