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霸清

正文 第十一章 擦,跑偏了 文 / 絕谷刀客

    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朝,清朝的科舉在皇太極時期就已經開始舉行了,沿襲的是明朝的舊制。唐宋時雖有科舉,但錄取名額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幾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擠破了頭。紛紛以讀書為業,這些人就是後來明朝文官勢力的基礎。

    當時的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考試者統稱為童生,你可不要以為都是小孩來考,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試範圍是州縣,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別以為秀才好考,考試成績有六等,只有在這個考試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

    現在你已經當上了秀才,從此就擺脫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個知識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權,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見到縣長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並不是官,還差得遠呢。

    要當秀才已經如此之難,可是為了當官,同志們還要繼續奮鬥!

    下一級的考試叫鄉試,你可千萬別誤會,這個所謂鄉試不是指鄉里的考試,而是省一級的統考。請注意,鄉試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題,而且有名額限制。在這一級別考試中過關的人就叫舉人,這個舉人可不得了,是有資格做官的。之所以說是有資格,是因為這個級別是不能包你一定當官的,也就類似今天的大學畢業不包分配。

    那舉人怎麼才能當官呢,很簡單,當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機會了。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參加某位官員的追悼會,看到某些人在門口探頭探腦,面露喜色,要不是和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舉人。

    在這個考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這就是三元裡的第一元。

    好了,你已經考中舉人了,終於走出了省城,現在向京城出發,為了當官,向前衝!

    現在你已經是舉人了,那麼請你打好包袱,準備好筆墨紙硯,明年二月你將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驗——會試。

    這個考試只有獲得舉人資格的才能參加,也就是說,你的對手將是其他省的精英們,朝廷將在你們中間挑選三百人(可能有變動),但要注意,這三百人並不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進士,他們只是「貢生」,要想當進士,你還要再過一關。

    會試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這是三元裡的第二元。

    在說下一關之前,我們要介紹一下科舉考試的考場,當時的考場可不是今天光線明亮的教室,還有一大堆家長在外面抱著西瓜等你。明代考試的考場叫做貢院,其實從其結構環境來看,可以稱其為牢房。

    貢院裡有上萬間房間(大家可以估計一下錄取率),都是單間,有人可能覺得單間很好,別忙,我來介紹一下這是個什麼樣的單間,這種單間叫做號房,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覺到,這幾乎就是一個籠子。考生在進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帶書具和燈具進去,每人發給三支蠟燭,進去後,號門馬上關閉上鎖,考生就在裡面答題,晚上也在裡面休息,但由於房間太小,考生只能蜷縮著睡覺,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然而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在那盞孤燈下,在難以忍受的孤寂中,我們的先人滿懷著報國的理想,用堅強的毅力寫出了妙筆生花的文章,實在值得我們尊敬。

    每一個經歷過這場考試的人都應該獲得我們的掌聲,不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敗者。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面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面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這些可憐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頭的,他們只能戰戰兢兢的答完問題,然後退出等待自己的命運。

    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這是為我們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而狀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如果到了這裡,你還榜上有名,那麼恭喜你,你將會被派任官職。不過不要期望過高,此時分派的官職都不高,經歷這麼多苦難,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個八品的縣丞而已,離縣太爺還遠著呢,但不管怎麼說,總算是當官了吧。

    科舉考試不但是獲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讀書人追求榮譽的途徑。對他們而言,狀元就是他們的目標,雖說文無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狀元也是人,憑什麼不是我?!

    事實也是如此,但狀元雖很難得,三年才有一個,產量很低,但畢竟還是有的,所以讀書人心中的最高榮譽並不是狀元,而是另一種稱號,這才是每個讀書人朝思暮想的,獲得這一稱號的人將成為傳說中的人物,為萬人景仰!

    這一稱號就是連中三元,具體說來就是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稱號於一身。這是真正的高難度動作,必須保證全省考第一,然後在會試中全國考第一,最後殿試裡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這就要求考生光是學問好還不夠,必須反應快,長得比較帥,才有可能獲得這一稱號。所以要得到這一稱號是要有一定運氣的,祖墳上豈止是冒青煙,簡直是要噴火。

    這種人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只出現過一個,此人就是正統年間的商輅,非常厲害……

    自隋唐開始科舉後,獲得這一榮譽的只有十三個人,分別是唐朝兩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兩人。這些人實在是值得我們崇拜的。

    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材料記載明朝只有一個連中三元者,這是不對的,在洪武年間,安徽人黃觀連中三元,永樂靖難時,黃觀為永樂所忌,將其名字從登科錄上劃去,改第一名為韓克忠,所以在大多數歷史記載中,三元並沒有黃觀的名字。在此特為這位忠臣和讀書天才正名。

    參加科舉考進士是為了當官,隨著老百姓做官的人越來越多,世俗的名門望族勢力慢慢消退,科舉進士們形成了所謂的科舉勢力,也就是後來的文官群體,這一群體給明朝的政治帶來了十分巨大的影響,他們形成了類似黑社會的組織結構。上可威脅皇帝,下可統治百姓,十分之可怕。在此,我們先看看他們的組織內的運行秩序。

    我們前面說過,進士一錄取就可以候補官員,而舉人要當官,就難得多了,他們要參加三次會試,如果實在沒出息,還是不能考過的話,就可以到吏部去註冊,過幾(從一到幾十不等)年,官員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會把這些舉人翻出來,選擇其中一些人去當官。這個叫「大挑」。那麼大挑的標準是什麼呢,說來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長相,選擇方式類似現在的警察局認人,舉人們如同嫌疑犯,幾十人一隊,站在吏部大臣們面前任人挑選。

    這個時候,長得醜的可就真是叫天不應了,肯定是沒有你的一份了,早點回家吧。

    其實長得醜不是你的錯啊。

    選中的舉人就可以當官了,這些舉人雖然沒有考上進士,但也算是上過榜的,所以他們叫做一榜出身,而進士就叫兩榜出身,大家畢竟都是考試出來的,所以進士們也把舉人看成自己的同類。也就是所謂清流。

    我們列舉出五個官員來說明這個問題,給他們分別命名為甲、乙、丙、丁、戊,這五個人的職務是這樣的,甲是兵部侍郎(三品),乙是禮部郎中(五品),丙是刑部員外郎(從五品),丁是翰林院侍講學士(從五品),戊是布政史參議(從四品)。

    這五個人中甲、乙、丙、丁都是進士,戊是舉人出身,他們在兵部大堂相遇,分清官位後,他們按照秩序坐下,大家開始談話,由於說的不是公事,自然要從出身講起,此時戊一定會先退出,為什麼呢。

    因為他夠聰明!雖然他的官位在五人中排第二,但人家談的是進士的事,你一個舉人連殿試都沒有參加過,湊什麼熱鬧。這就類似現在開口問學歷,他是北大,我是清華,您呢,總不能說是克萊登大學畢業的吧。這個時候上去無異於自討沒趣。而且這些進士出身的人十分喜歡講登科時候的事情,一開口就是想當年,老子如何在殿試中應對自如等等,就如同圍城裡的那句名言「兄弟我在英國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拋出一句。其實他很有可能是答非所問,慌不擇路爬出去的,誰知道呢。這是見面的第一步,擺出身。

    下面是第二步,大家既然都是進士,那就好談了,談下一個問題,何時中進士的。一談之下,甲是洪武十六年的,乙是十九年的,丁是二十二年的,丙資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這就類似今天見面問人:您的哪一屆畢業的啊,喔,是師兄啊,失敬失敬。當時可不是說兩句就能解決問題的,這個時候,那三位就要向丙行禮了,這是規矩,不管你官和年紀比對方大多少,遇到比你早登科的就要行禮。這是第二步,擺資歷。

    第三步就是比名次,哪怕都是進士,也有個優等名次的問題吧,甲說:我是三甲同進士出身,乙笑一下:我是二甲進士出身,丙也笑:我是二甲第十五名。

    這個時候丁說:我是庶吉士。

    那幾位馬上就不笑了,乖乖的站起來行禮,這是因為庶吉士實在來頭很大。

    在所有的進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選精英考試才可成為庶吉士,他們的職責是給皇帝講解經史書籍,並幫皇帝起草詔書,是皇帝的秘書,權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當大學士的慣例。

    你說庶吉士厲害不厲害?

    這三套擺下來,大家心裡都有了數,將來多多關照啊,科舉勢力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排定秩序,形成強大力量的。

    考上了進士對於當時的人太有誘惑力了,而考一個好的名次也有額外的吸引力,中國人講究衣錦還鄉,也就是穿著官服回家給當年的窮哥們、鄰居家大嬸大哥看看,這個時候,排場越大,面子就越大。

    大家在電視上看到過,古代官員出行都要帶一大堆人,前面有打鑼的,舉牌子的開道。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些舉牌子的,學問都在牌子上呢!

    如果你是狀元,那就威風了,牌子上可以寫上「狀元及第」「欽點翰林」這樣的大字,招搖過市,引得無數百姓感歎不已,抓住自己孩子的腦袋使勁晃,將來一定要學他!

    二甲和三甲怎麼寫牌子呢,他們的牌子上會列明「同進士出身」「兩榜出身」這樣的字,也是很多人傾慕的。

    進士的牌子好寫,人家畢竟見過大世面,那舉人怎麼辦,不能寫中進士,也不能寫兩榜,放心,辦法是人想出來的,舉人出門的時候,由於可寫的不多,他們充分發揮了創造力。

    比如他是丁寅年江西鄉試中舉的,就寫個牌子「丁寅舉人」,再想想,老子在縣衙是主簿(正九品),官位低是低了點,但也是官嘛,於是第二個牌子就寫「某縣主簿」,此外還有什麼何年何月被表彰過,有何政績,都可以寫上去,反正能騙騙老百姓就行了。

    英廉對和大人此次考試的期望是很大的,他知道自己這個孫女婿的底細,一個小小的鄉試對他來說難度並不是很大。不過為了圖個心裡安生,考前一個月,他再次找到了和大人,他要囑咐囑咐再囑咐,叮嚀叮嚀再叮嚀。

    「我看你這些日子讀書很勤奮,不知道你準備得怎麼樣了?!」英廉語重心長地問道。

    「祖父,我有些擔心………」

    「嗯?!」英廉有些糊塗了:一個小小的鄉試有什麼好擔心的?!

    「鄉試的內容不外乎兩種文體,八股文和試帖詩。我的八股文一直學得不是很好。」和大人慢慢地道。

    「為什麼?!」英廉皺起了眉頭。

    「八股文格式死板,首先的破題要說明題意,隨後的承題進一步說明題意和文章主旨,然後起講開始議論,由人手引入正題,然後還有起股、出題,在有中股與後股發揮題意,束谷要說完意猶未盡的話,再由收結收束全文。這格式內同應該如何進行我雖然瞭解得十分清楚,但對於做這樣的文章卻一直沒有興趣。這種格式約束了人的思維,讓人無法再框架裡真正寫出自己的想法,我無論怎樣練習,都沒有什麼進步。」和大人感慨道。

    和大人說得很對,八股文不但改變了歷史悠久的科舉制度,讓無數人陷入極端的痛苦中,在某種程度上,它還影響了中國未來幾百年的命運。而首創八股文的天才正是我們的朱元璋-朱八爺。

    八股文起源於明朝,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發展完善,影響了後來近五百年的知識分子,不可不說。

    學子們的考試科目分為三場,第一場考經義,也就是四書五經,第二場考試實用文體寫作,第三場靠時務策論,也就是給你個事情讓你分析,頗有點應用文的意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義,這是取士的關鍵。

    那時候的考生們不像現在的學生,考試前要複習很多內容,對他們而言,只要背好四書五經就行了,題目只能在這裡出,不可能有別的題目。範圍相當小,背起來容易,而且寫文章時有規定的字數,一般不超過五百字,不像現在的某些命題作文動不動就要千字以上,這麼看來,當年的考試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關鍵在於格式和個人發揮,八股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後股、束股、收結幾個部分,其中精華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四個部分你不能隨便寫的,必須用排比對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這種寫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寫一個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淺,很多人都是一邊寫一邊亂編,只為了湊字數,達到對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齊,細看下內容,廢話滿篇。

    痛苦的不僅是考生,還有出題的老師,四書五經只有那麼多字,各級考試都從裡面出題,而出過的題一般是不能再用的,於是老師們奇計百出,把四書五經上下句割裂開,單獨拿來出題,如把一句話斬頭去尾,只用中間的幾個字拿來考人,這種語句不通,張冠李戴的詞句,連老師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何況學生呢。

    結果就是糊塗考糊塗,出題的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考試的人也不知道,這樣考出來的是什麼人才?

    八股說到底是一種形式而已,就算古板,應該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別急,明朝統治者們還有殺手鑭,這一招才是最厲害的。

    明朝規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聖人的思想去寫文章,這個聖人是誰呢——朱熹。

    朱熹曾經給四書寫過注,也就是標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這些理解被統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學子必須按照朱聖人當年的思維來答題。

    天可憐見!朱聖人當年可能在上茅廁想出一句,寫下來,吃飯時又想出一句,寫下來,本來就作不得準,而過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確實是一種折磨。

    這可就苦了明朝學子們,叫天不應,誰知道這傢伙當年到底是什麼樣的思維,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謂搞不懂就問人,搞得懂就教人,實在沒有人懂就去問神,對這些學子而言並不只是玩笑而已。

    無數考生午夜夢迴,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並不俊朗的外貌和並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過來的人就開始問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這樣才能出口惡氣。問題在於罵完後還是要考啊,不考就沒有官做,這是實際的問題。

    在固定的思維,固定的模式下,明的學子們開始完成他們的文章,讓我們不得不驚歎的是,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下,考生們仍然寫出了很多錦繡文章,在下曾經看過兩篇八股狀元文,文辭優美,立意深刻,想到這些文章他們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寫出的,實在令我們這些後生晚輩佩服不已。

    這些優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規則,在有意無意間插入自己的觀點,並運用優美的詞句表現出來,他們無疑是這場規則競賽中真正的成功者。

    八股考試的弊端是很多的,選出的人才很多都是書獃子。著名的明朝學者宋濂形容過八股選出來的某些人才,「與之交談,兩目瞪然視,舌木強不能對」,活脫脫一副白癡面孔。

    但八股文還是有一定用處的,比如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經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可見,八股文是很多文體寫作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限制下,很多優秀人才更能脫穎而出,如後來的徐階、高拱、張居正,哪一個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總的看來,這一制度還是弊多利少,禁錮人們的思維,害人不淺啊,其影響深遠,直到近代,人們還以考過八股為榮,比如陳獨秀和當時的北大校長蔣夢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陳獨秀曾經問蔣夢麟考的是什麼秀才,蔣夢麟回答是策論秀才,陳獨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說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論秀才值錢。蔣夢麟連忙作揖。大家從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哎……」英廉歎了口氣,「那試帖詩呢?!」

    試帖詩是乾隆二十二年後的鄉試、會試才有的,是一種五言八韻詩,內容主要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內容。也就是說要充滿正能量,宣揚紅色精神。

    「試帖詩我倒不擔心,在官學的時候學了許多做詩的方法。」

    「那就好。你的底子不錯,這些年又讀了不少書,書法也不錯,這次考試應該問題不大。即便你文章寫得再好,任你文思泉湧,洋洋灑灑,倘若書法不行,仍會被扣分(現在也一樣)。這些年苦練的書法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了。」英廉這番話似乎是在安慰和大人,其實他更像是在安慰他自己。

    希望這次他真的可以順利過關。

    「祖父,我還有一事要問。」

    「你問吧!」

    「科舉考試中作弊現象嚴重,咱麼不會吃虧吧?!」和大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慮。他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的,之前在丑科殿試之後,乾隆爺就發現了其中的貓膩。

    事情是這樣的。乾隆爺複查考生的卷宗,打開第一名的一看,考生:嚴本。卷子中有這樣兩句:『人心本渾然也,而要必嚴辦於動靜之殊。』注意前半句的第三個字和後半句的第四個字,分明就是嚴本的名字。

    乾隆爺不淡定了,又拿起第二名的王世維的卷子,結果卷子中竟有『維皇降衷』的句子。第三名鮑之鐘的卷子,卷中有『包含上下』的句子,包即是鮑字的一半,又同音。到了第五名程阮那裡,試卷裡也說「成之者性也」,成與程同音。為什麼這前幾名的卷子裡都含有考生的名字?!難道是巧合?!這樣的巧合似乎也太巧了點吧?!

    這是什麼?!這是作弊!你們糊弄傻子呢?!

    乾隆爺雷霆震怒,覺得自己的智商被無下限地侮辱了。一道旨意下去:叫軍機大臣們連夜會審,我倒是要看看究竟誰這麼大膽子,敢在老子面前搞這套把戲?!

    結果不用多說,原來的第一、二、三、五名的卷子全都排在了末尾,乾隆爺頓感欣慰。

    跟老子玩腦筋急轉彎,你們還嫩點兒!

    這件事情轟動朝野,也不知雙規了多少高幹,最後才漸漸平息下來。

    其實乾隆爺這純屬大驚小怪,作弊這種事情在我們華夏可謂是屢見不鮮。像這種作弊的方法,早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是我們玩剩下的了。

    在明朝,作弊的招數由低到高,大致可分為四種。

    最初級的作弊方式,是夾帶,所以明朝規定,進入考場時,每人只能攜帶筆墨,進考場就把門一鎖,吃喝拉撒都在裡面,考完才給開門。

    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同學們開動腦筋,比如把毛筆鑿空,裡面塞上小抄,或是在硯台裡面夾藏,更牛一點的,就找人在考場外看準地方,把答案綁在石頭上扔進去,據說射箭進去的也有,面對新局面,朝廷規定,毛筆只能用空心筆桿,硯台不能太厚,考場內要派人巡邏等等。

    這是基本技術,更高級一點的,是第二種方法:槍手代考,明朝的同學們趁著照相技術尚未發明,四處找人代考,當然朝廷不是吃素的,在准考證上,還加上了體貌特徵描述,比如面白,無須,高個等等。

    以上兩項技術,都是常用技術,且好用,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所以流傳至今,且發揚光大,今日之大學,繼承前輩遺志者,大有人在。

    但真正有錢,有辦法的,用的是第三種方法——買考題。

    考試最重要的,就是考題,只要知道考題,不愁考不上,所以出題的考官,都是重點對象。

    但問題是,明代規定,知情人員如果賣題,基本是先下崗再處理,輕則坐牢,重責殺頭,風險太大,而且明朝為了防止作弊,還額外規定,所有獲知考題人員,必須住進考場,無論如何,不許外出。

    所以在明朝,賣考題的生意是不好做的。

    雖然買不到考題,但天無絕人之路,有權有勢的同學們還有最後一招殺手鑭,此招一出,必定上榜——買考官。

    不過,這些考官並不是出題的考官,而是改題的考官。

    是的,知不知道題目並不重要,就算你交白卷,只要能搞定改題的人,就能金榜題名。

    但問題是,給錢固然容易,那麼多卷子,怎麼對上號呢?

    最原始的方法,是認名字,畢竟跟高考不同,考試的人就那麼多,看到名字就錄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從此以後,試卷開始封名,實行匿名批改。

    但作弊的同學們是不會甘心失敗的,有的做記號,有的故意在考卷裡增大字體,只為對改卷的考官說一句話:我就是給錢的那個!

    這幾招相當地有效,且難以禁止,送進去不少人,面對新形勢朝廷不等不靠,經過仔細鑽研,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對策。

    具體方法是,所有的考卷收齊後,密封姓名,不直接交給考官,而是轉給一個特別的人。

    這個人並非官員,他收到考卷後,只幹一件事——抄。

    所有的考卷,都由他重新抄寫,然後送給考官批改,全程由人監督。

    這招實在太狠,因為所有的考卷,是統一筆跡,統一形式,考官根本無從判斷,且毫不影響考試成績,可謂萬無一失。

    不過,還是有人破解了這種統一抄寫制度。

    雖然筆跡相同,試卷相同,但這個方法,依然有漏洞,依然可以作弊。

    作弊的具體方法是,考生事前與考官預定密碼,比如一首唐詩,或是幾個字,故意寫在試卷的開頭,或是結尾,這樣即使格式與字跡改變,依然能夠辨別出考卷作者。

    夠牛了吧?!

    你錯了,這還不是作弊的最高境界。

    作弊中的最高技巧——買朝廷。

    買考題、買考官都太小兒科了,既然橫豎要買,還不如直接買通朝廷,讓組織考試的人,給自己定個狀元,直接到位,省得麻煩。

    這下服了吧!

    「哎,這種事情誰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畢竟是關係到一輩子的大事。有些人心甘情願冒上些風險,也要拚死搏上一搏!不過咱們不能做那種事情,投機取巧,終不是長久之計,到頭來只會害人害己!」對於這樣的事情,英廉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要知道,敢在乾隆爺面前玩貓膩,那可是要掉腦袋的。人都爹媽生的,哪一個也沒有兩個腦袋,誰不知道珍惜。敢這樣做的人,只有一種人。這種人的地位絕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英廉官職雖高,但還動不了這種恐怖的存在。更何況他本人非常正直,對於投機取巧的事情極其厭惡。和大人想要借他點光,是絕對不可能地。

    「好,那我就盡力而為吧!」和大人點頭答道。

    很快,鄉試的日子到了。

    第一場考的就是和大人最為頭痛的八股文。打開卷子一看,命題作文:針對《論語》中孟公綽一節寫篇文章。

    孟公綽這個人想必大家都知道,那丫是老夫子眼中的一個以清廉而著稱於世的完人。不過,老夫子認為他只適合做一些大國的世家大族,如晉國的趙氏(趙氏孤兒),魏氏的家臣,而不是適合做一些小國的如滕、薛這樣小國的棟樑之臣。(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對於孟公綽,和大人自然十分瞭解。他也十分贊同老夫子的話。孟公綽雖然不貪,但要做士大夫,並不是光靠廉潔就行的。官做得越大,膽子就得越大。前怕狼後怕虎,小事小非地計較個不停,永遠也做不成大事。

    總之,要猛。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自古皆然。

    想到這裡,和大人大筆一揮,洋洋灑灑寫了起來。他的想法雖然不錯,但真要是套進八股文的條條框框,和大人的智商明顯不夠用了。寫著寫著,馬上就要交卷了,他這才發現:擦,跑偏了!

    還沒等他出考場,和大人就已經知道,這次考試,砸了。

    註:此章大篇幅引用了一本名著上的橋段,有興趣的童鞋可以自己搜一下,蠻有意思的。;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觀看同步更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