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遙控大明

第一卷 有如神助 第十五章 結識郡王 文 / 短頭髮

    以李乙丑為首的鹽販子們敢於拚死闖進韃子營中,當然不是因為他們忠勇仁義血氣無雙,完全就是因為他們深信李乙丑就是那個被神仙眷顧的幸運兒,跟著他做事情肯定不會有錯。

    至於把東昌郡王從韃子的屠刀之下救出之事,純粹就是個不在計劃之內的意外。

    雖然如此,成為東昌郡王的救命恩人卻是事實。

    作為大明宗室,貴為郡王,正經的皇親國戚,礙於身份也不可能親口道謝。借路躬行之口幫李乙丑在郡王府中某個差遣,其實就是酬功謝恩之意。

    按照大明祖制,郡王府中大大小小的官職於地方官是兩套系統,本身並無真正意義上的實權,卻勝在油水豐厚。比如路躬行的詹事之職,雖然只是個區區的從八品,收入卻遠勝一般的地方官吏,而且方便結交達官顯貴,無論是人脈還是實惠,都讓很多地方官吏羨慕不已。

    路躬行說「在郡王府中謀個差遣也不甚難」,必然是東昌郡王本人的授意,只要李乙丑點頭答應,馬上就可以混個一官半職的出身。

    雖說家中的老爹不大贊同李乙丑入公門為官,但作為貧苦慣了的市井小民,對於「官職」二字還是有種天然的期待。

    看著李乙醜臉上的熱切表情,路躬行本以為他會滿口答應,想不到在猶豫了片刻之後,李乙丑反而拒絕了:「多承王爺青眼有加,蒙路詹事瞧得起,奈何我李乙丑本無才學本事,難承王爺和詹事大人的美意,只能心領了。」

    李乙丑居然拒絕了去郡王府做官的邀請,讓路躬行吃驚不小。

    所謂的「才疏學淺」不過是個好聽點的推托之詞罷了,本意還是不想去郡王府當差。

    「這……李兄弟你……難得王爺看得起你,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萬萬要想清楚了。」

    出仕為官是無數人的夢想,以李乙醜的本事和出身,想要通過科舉正途步入官場根本就是癡人說夢。難得有東昌郡王這位貴人的提點,想要拉他一把,這個鹽販子居然拒絕了。

    哪個不想去郡王府中過那種吃油穿綢的好日子?之所以拒絕並非是李乙丑不想當官,實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韃子只是入關大掠,搶了銀糧財物之後就會退回到關外去,而東昌郡王必然也會回到封地。據蘇子朋所說,那個抽屜是萬萬不能移動的,若是去到郡王府中,自然就不能再和他聯絡,這是李乙丑萬萬不能接受的事情。

    蘇子朋曾經說過,只要李乙丑和他合作,用不了三五年的時光,混個功成名就封妻蔭子也不過是尋常之事。東昌郡王的身份雖然尊崇無比,但是和那個來自三百多年以後的蘇子朋比起來,似乎還是差了些。

    不論路躬行如何苦口婆心的勸說,李乙丑只是反反覆覆的說著「才疏學淺難當大任」之類的客套話……

    因為帶著那一千餘從韃子營中解救出來的百姓,浩浩蕩蕩的隊伍在入城之時很是費了些周章,好在有東昌郡王在場,言明狀況之後很快就順利入城了。

    這麼多的百姓需要暫時安置,還有九死餘生的東昌郡王府諸人也得好生伺候著,讓鄒縣官吏好一通忙碌,根本就沒有注意到李乙丑等一眾鹽販子。

    在鄒縣休整一日,第二日起了個絕早,殘存的鹽販子和挑夫們趕著騾馬大車,再次踏上南歸的路程。

    剛出了鄒縣的城門,身後就傳來急促的馬蹄之聲,還伴隨著一聲聲呼喊:「李壯士留步……」

    回頭一看,卻是東昌郡王。

    東昌郡王只帶了五七個隨從,騎乘快馬趕了上來。

    「壯士南歸,本王特來踐行……」

    「小民何德何能,勞動郡王大駕。」

    一番應有的客套之後,東昌郡王很快就切入了正題:「李壯士即諸位義士皆為當世俊傑,本王實心結交諸位。前番許是路詹事沒有說清楚,故趕來一晤。若李壯士有所需,可隨時來找我……」

    昨天入城之前,路躬行就已經把招攬之意說的很明白了。現在東昌郡王又一次親自趕來勸說,雖不能和三顧茅廬的劉皇叔相提並論,也把禮賢下士的姿態擺了個十足。

    若李乙丑有心當郡王府去謀個一官半職,就應該趕緊做出感激涕零狀說出「甘效犬馬之勞」的話語。

    可惜的是,李乙丑實在不想離開揚州,只要還是不想離開那個抽屜,所以又一次婉拒了:「郡王垂愛,小民萬般感激,實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既然李乙丑已經很明白的表示不想去郡王府,東昌郡王也就不再堅持,笑呵呵的說道:「此次力戰建奴必然天下震動,用不了多少時日,李壯士的威名就會轟傳南北。到時候朝廷少不得要有恩旨褒獎。本王雖然愛才,奈何人各有志也勉強不得。你既不願離開揚州,那便回去揚州吧。臨別之際,本王尚有一事不明……」

    不用東昌郡王開口,李乙丑就已經知道他想要問什麼了。

    「郡王可是要問起那道直衝天際的光柱?」

    「那道光柱光華奪目,以本王之見識尚且不知為何物……」

    在逃離韃子大營之時,李乙丑曾用強光給眾人指路。那道強光到底是什麼東西,誰也說不清楚。東昌郡王也曾派人在私下裡問過幾個鹽販子,鹽販子們也是眾說紛紜,比較一致的意見就是李乙丑曾經得到過仙人的指點,那道光柱就是仙家的法寶放出的光輝。

    終究是大明朝的郡王,見識和閱歷比尋常的市井小民要廣博很多,所以東昌郡王並不怎麼相信虛無縹緲的鬼神之說。奈何那道光柱實在是太神奇也太古怪了,超出了正常的認知範疇,所以才專門問起。

    李乙丑當然不會說那是灶君大神給的「寶貝」,卻又想不出其他的說辭,馬上就支支吾吾起來:「這個……」

    東昌郡王是何等精明之人,一看李乙醜的神色就知道此事不方便在眾目睽睽之下提起。

    隨著一聲輕咳,那幾個隨從馬上退到十幾步之外,東昌郡王這才笑呵呵的說道:」左右已無亂耳之人,可以說說是怎麼回事了吧?」

    和家裡的那個抽屜以及和蘇子朋有關的一切,都是李乙丑最大的秘密,是萬萬不敢對人提起的,奈何東昌郡王揪住此事不放,又不能不說,也只好再次搬出夜夢仙人的那一套陳詞濫調來敷衍塞責一番:「在揚州之時,偶作一夢,夢中有位白袍白鬚的仙人,說是於我有緣……」

    夜夢仙人這種說法,糊弄一下尋常的市井小民還可以,卻未必能讓東昌郡王全然相信。奈何那道光柱實在太過於匪夷所思,而且遠遠超越了大明朝的科技水準,便是見多識廣的東昌郡王也完全不能理解。雖然未必全信,卻也只能朝著鬼神玄說那個層面去想了。

    神佛仙人終究太過於虛無縹緲,誰也沒有親眼見過,奈何類似的說法已經傳承了千年,在不能證實的情況也無法證偽。對於這種「怪力亂神」的說法,就算是聖人也只能採用「子不語」的態度來盡量少數。

    貫穿整個大明朝,尤其是在皇室當中,崇佛信道崇尚煉丹已經成為風潮,雖然大多是些蒙騙世人的神棍,也曾經出現過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在親眼目睹了那道強光之後,連素來不怎麼信奉鬼神的東昌郡王也開始動搖了。

    難道說世間真有鬼神?

    本著不可全信也不能不信的想法,暫時取信了李乙醜的說法,雖然百般不解,還是做出一副豁達的態度:「如李壯士這般忠勇仁義之世,便是有些奇遇也不算甚麼,你那個能發出強光的物件能不能取出給本王看看?」

    把強光電擊器從貼身處取出來給東昌郡王觀看,奇怪的是反覆按下那個按鈕卻再也發不出強烈的光芒。

    這當然是因為電擊器電量不足的緣故,但是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做「電量」的李乙丑卻恰到好處的給出了一個讓東昌郡王非常滿意的解釋:「想來是王爺洪福齊天,本不該有此劫難,所以仙人才會假借小民只名出手相助。既然王爺已經脫困,法寶也就失去了效力。仔細想來,冥冥之中早有天意。」

    沒有了電量儲存的電擊器,還不如燒火棍更加管用,而這個說法卻讓東昌郡王非常得意。

    無論李乙醜如何忠義無雙,終究只是個市井小民,不值得仙人垂青。也只有皇家宗室太祖子孫是有如此的福緣,才能享受被仙人暗中保護的「待遇」。想來天上的仙人早就窺破了天機,知道自己要有一劫,所以才專門假借李乙丑之手來拯救。自己脫險之後,法寶也就失去效力,分明就是天意。

    這是唯一能夠說的通的解釋了。

    既然一切都是天意,也就無需再深究下去,東昌郡王笑問道:」李壯士此去,有何打算?」

    「此次經歷實是驚險萬分,仰賴郡王洪福,從韃子處搶了些銀錢回來,回去之後準備買個店面,過安安穩穩的日子也就是了。」

    利用從韃子處搶來的銀錢過安安穩穩的日子,果然是一般市井小民的想法。

    東昌郡王微微一笑,從貼身的內兜中取出一方黑色的物件,塞到李乙丑手中:「此物乃是憲宗純皇帝御賜之物,今日便賞於你了。」

    這是一塊燕回頭的玉珮,只是色澤黝黑,看起來好似是用朽木雕琢而成,捏在手裡份量卻十分沉重,分明就是上等的墨玉。

    「這……憲宗純皇帝御用之物,小民怎敢……」

    聽著李乙醜的推脫之詞,東昌郡王哈哈一笑:「難得你也知道這是皇家御用之物,足見忠誠之心。本王賞賜於你的就好好拿著吧,有此物在手,當知道皇家威嚴,有些當說或者不當說的,也就不要四處宣揚了。」

    東昌郡王畢竟是皇親國戚,在韃子營中所受的那些屈辱若是被別人知道了,實在有損皇家顏面。之所以把這塊墨色的玉珮送給李乙丑,其實就是在提醒他不要亂說話,尤其是那些對東昌郡王不利的話語更是不能提起。

    李乙丑馬上就領會了這一層意思,趕緊把玉珮貼身收藏起來,面色鄭重的說道:「小民知道輕重,王爺且放寬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