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決戰1984

《》正文 第九章 :無人永生(二) 文 / 紅綠配

    在大規模的整體動員之中,民主德國第5集團軍的動作並不那麼引人側目。北約方面當然不會無視對手的集結。但是其的注意力更多的關注在部署在荷蘭和德國邊境的民主德國人民軍第第第1集團軍可以說民主德國人民軍中的小字輩,其前身不過是2o世紀6o年代晚期,由反越戰的學生運動展起來的「紅軍旅」。

    但是在那場長達5年的血腥內戰之中,大批滿懷著理性的德國青年在戰火中被錘煉成最為優秀的士兵。儘管得到了蘇聯和民主德國方面的秘密援助,但不可否認始終戰鬥在第一線,一次又一次戰勝科隆政府的聯邦警察部隊、國防軍乃至北約干涉部隊的始終是他們。而在戰爭後期整營、整旅倒戈的聯邦德國國防軍更令這支部隊迅完成了專業化和正規化。

    儘管在兩德合併之後,民主德國對「紅軍旅」和前聯邦德國國防軍的倒戈人員進行了嚴格的甄別和整肅。但是以其為基礎組建的民主德國陸軍第1軍區儘管編制上略小於民主德國的其他軍區—僅下轄1個近衛摩托化步兵師和1個獨立坦克旅。但是卻擁有著民主德國幾乎全部的特種作戰部隊。

    以「紅軍旅」昔日的腦命名的「巴德」、「恩斯林」、「拉斯珀」3個特種行動營幾乎全由曾經「紅軍旅」戰士組成,曾經在下薩克森州的北德低地將科隆政府號稱最為精銳的第1空降師和美、德混編的聯邦德國國防軍第2軍打的潰不成軍的那些被稱為「紅色黨衛軍」的年輕人已經成為了北約眼中惡魔一般的存在。因為直到今天駐歐美軍仍無法揮去那被稱之為「獵兵墳墓」的哈爾茨山,以及那遍佈著北約裝甲車殘骸的「魯爾廢墟」。

    而同樣擁有著第3軍區在轉入戰時編製成為民主德國人民軍第3集團軍之後同樣是一個危險的存在。根據五角大樓曾進行過多次的兵棋推演,蘇聯和華約方面對西歐的進攻很可能會延續二戰初期的「曼斯坦因計劃」,對於狹窄的荷蘭和德國邊境地區,華約方面將採取佯攻以牽制北約主力,而大批機械化部隊則將穿越法、德邊境,從側面迂迴攻擊北約的側背。

    如果戰局按預想中的展,那麼民主德國人民軍第3集團軍將可能是最先出現在英吉利海峽邊的華約部隊。因為根據五角大樓所掌握的情報,在民主德國人民軍第3集團軍的編制之內有多個裝備著從前聯邦德國、紅色奧地利和中東地區秘密獲得的m-113型裝甲運兵車、m—48、m—6o型主戰坦克的特別牽制營。

    這些裝甲車輛塗裝均為荷蘭或美軍制式,兵員也身著北約正規機械化部隊人員制服。這些在戰時將秘密穿越法、德邊境然後從弗拉芒特別區的方向滲透過北約防線,隨後在荷蘭境內展開特種進攻。儘管平坦是荷蘭地形最突出的特點,但是眾多的河流已經組成了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這些民主德國人民軍特別牽制營很可能會第一時間搶佔那些關鍵性的橋樑在北約的戰線後方製造混亂。

    因此當北約的注意力集中於民主德國西部地區繁忙的兵力調動和海量猛增的無線電通訊之時,很少有人會去關注遠在柏林的第5集團軍的戰備情況,因為等這個集團軍開進過來,戰爭初期最為關鍵的72小時恐怕早已過去了。而在濃郁的戰爭迷霧的掩護之下。華約聯盟武裝力量總司令部對民主德國人民軍第5集團軍的動員工作顯得有條不紊。

    在動員命令下達的當天,旅級規模的第4o「威利·桑格」空中突擊團便被調離了勒寧軍事訓練基地,這支部隊再次出現時已經是在位於波羅地海邊的蘇聯立陶宛加盟共和國的第二大城市—考納斯,儘管北約的情報系統明確了這一調動。但是這並沒有引起其高層的充分重視,畢竟考納斯是蘇聯第7近衛空降師的駐地,如果蘇聯方面有意用空降部隊入侵英倫三島的話,作為陸路交通樞紐的考納斯不失為一個理想的前進基地,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之下,華約的另幾支空降部隊隨後陸續抵達那裡也就不足為奇了。

    波蘭人民軍的第6「波美拉尼亞」空降師、捷克斯洛伐克的第第第第37空中突擊營先後出現在考納斯地區。在那裡他們開始與蘇聯第7近衛空降師協同訓練,並多次進行打亂編製的聯合軍事演習。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向北約方面證實,莫斯科正在集結其手中所有的空降兵力,而需要如此之多的傘兵的戰場似乎只有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倫,根據五角大樓的推算,蘇聯方面很可能將華約方面約第7近衛空降師組成一個空降集團軍,在歐洲大陸以地面部隊向北約施加持續壓力的同時,以「閃電戰」的模式空降英國本土。顯然華約部隊那種規模較小、但相對獨立的空降部隊更適合執行第一波次的行動中奪取英國南部那些分散的機場和港口的任務。

    而一旦第一波空降成功,蘇聯方面再將部署在莫斯科周邊的第第1o6近衛空降師投入戰場,那麼以英國本土的駐軍規模來看,倫敦方面很可能無法抵擋住最初但也是最為可怕的攻勢。希特勒一直魂牽夢縈的「海獅計劃」將可能在克里姆林宮的手中化為現實。

    而民主德國第5集團軍其他部隊的動員度卻顯得相對較慢,直到第9坦克師的一個補充摩托化步兵團才基本完成擴編和訓練正式加入戰鬥序列,第第8摩托化步兵師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這2個師直到5月中旬才擴充到1.5萬人的滿員狀態。

    而比起兵員來,第5集團軍的裝備情況似乎更為糟糕。根據北約方面截獲的民主德國人民軍的內部通訊來看,該集團軍3個主力師的坦克和裝甲運輸車缺編嚴重,以第第1「漢斯·拜姆勒」摩托化步兵團為例,該團所擁有的4o輛t-55型主戰坦克之中僅有15輛「可以使用」,而1o1輛btr-7o型裝甲輸送車中則有過2/3以上「情況不佳」。北約方面對此絲毫不感到奇怪,畢竟在他們眼中東方陣營之中由於大量使用的徵召來的義務兵,對於技術兵器的保養和使用均無法與西方國家的職業兵員相提並論。

    但事實上這一情況,除了是華約方面欺敵計劃的組成部分外,其背後來還有更為繁複的原因。根據華約聯盟武裝力量總司令部的計劃,民主德國人民軍第5集團軍將只抽調3個主力師前往中國戰場,而原先隸屬於該集團軍的第第2o預備役摩托化步兵師則將繼續留在德國本土,充當戰略預備隊。

    在這個大前提之下為了加強這兩個平時僅有3千餘人的動員部隊的戰鬥力、同時也為了減輕龐大地面部隊開進的運輸壓力,第5集團軍3個主力師將更保留三分之二以上的技術兵器在國內,並將其移交給動員起來的預備役部隊,而這些技術裝備的缺口將在東進的途中由蘇聯方面給予補足。而一作法事實上也是為了提升這些華約部隊的戰鬥力,畢竟與一線的蘇聯精銳部隊相比,華約組織的地面部隊所裝備的武器仍存在著一代左右的差距。

    除了民主德國人民軍的第第一批開進中國戰場的華約組織軍隊還有波蘭人民軍第第4集團軍,這3個集團軍分別於1984年的5月中旬到6月中旬抵達蘇聯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府—明斯克附近,在其該共和國西北部的丘陵和湖泊地帶與蘇聯軍隊展開了為期15天的聯合軍事演習,而北約方面得到的情報是蘇聯方面有意將這3個集團軍用於黑海和外高加索地區。當然這同樣只是用於欺騙的煙霧。因為幾個月之後這些部隊便出現在了遠東的戰場之上。

    但是華約組織參與中、蘇戰爭的時間並非如西方所描述的那樣遲緩,事實上華約組織先後組建了兩支聯合武裝力量。一支是聯合武裝部隊,由各成員國撥出一部分軍隊聯合組成,其中波蘭2個師,匈亞利4個師,捷克斯洛伐克8個師,民主德國6個師,保加利亞3個師,蘇聯若干個師。

    另一支是「一體化」部隊,是在7o年代蘇聯推行軍事「一體化」後,在聯合武裝部隊之外,由蘇聯與波、匈、捷、保、民主德國的一部分軍隊組成的,直接由華約武裝部隊司令部指揮。而這支部隊的主力已從陸軍展到海、空軍,包括蘇、保黑海聯合艦隊,蘇、波、東德波羅的海聯合艦隊,蘇、波、捷、匈、保、民主德國「一體化」空軍和波、捷、匈、東德「一體化」空軍。而在中、蘇戰爭爆之前,華約的一體化空軍便已經進入戰備狀態,其中華約組織的空中運輸能力更是為莫斯科所借用,投入到了對北京的戰略空降之中。

    作為被冠以德國**者、反納粹勇士「威利·桑格」之名的民主德國精銳空中突擊力量。民主德國人民軍第4o空中突擊團無論是規模和實際作戰能力都無法與鐵幕帝國的空中長臂相抗衡。莫斯科和柏林方面最初建立民主德國空降部隊無非是對於聯邦德國於1955年組建了空降部隊的本能反應而已。在196o年3月1日成立之初,這支部隊不過是一支接受了空降訓練的摩托化步兵營而已。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7o年代這支部隊已經被鍛造為了每明士兵每年都需完成十到十五次的跳傘訓練,還要接收無線電通訊、爆破、爬山和滑雪等訓練任務的特種作戰集群。

    儘管在1982年從民主德國北部波羅地海之濱的呂根島普羅拉陸軍基地移防到人民軍最好的軍事訓練基地—位於波茨坦的勒寧。這支部隊的規模已經擴充為團級,但是顯然對於莫斯科雄心勃勃的計劃而言,民主德國人民軍第4o空中突擊團依舊還不夠健壯。因此在勒寧軍事基地,民主德國人民軍第4o空中突擊團不僅補充了大量新鮮血液,還秘密兼併了民主德國人民軍陸軍序列下擁有空降能力的多支連級遠程偵察部隊。

    因此在投入戰場之時,民主德國人民軍第4o空中突擊團事實上已經是一支擁有55oo名官兵、下轄4個獨立傘兵突擊營、3個獨立特種突擊連、1個混成炮兵營及其他直屬部隊的旅級空中突擊力量。不過與擁有重型空降裝備的蘇聯近衛空降師相比,民主德國人民軍依舊有著不下的差距。除了在蘇聯立陶宛加盟共和國的考納斯接收了蘇聯第7近衛空降師的部分重型武器之外,這支部隊基本上還是以輕型武器為主。

    顯然蘇聯遠東特別空降集團軍對這支來自華約的空降部隊的定位很清楚,他們不是突擊的主力,但是將被作為重要的戰略預備隊以輕步兵戰鬥群的模式投入北京城區的巷戰之中。這一點事實上也符合民主德國空降兵和特種兵建立之初在華約體系內所承擔的任務設計。按照要求華約組織對外作戰時,民主德國空降兵應在敵方領土上打擊敵交通線,奪取或破壞敵補給物資和標誌性目標並在敵後牽制其兵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