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縱橫三國史

正文 第十九節 陳豐襄陽投劉表 黃忠武陵降劉度 文 / 貼拉所依朵

    卻說那日陳豐等箕谷突圍之後,直奔許昌,進城後清點兵馬,竟不足50人。陳豐安頓好將士,和徐晃小郭商量以後的事情。

    小郭建議道:「此地離冀州路途遙遠,怕有一個月的行程,今小公子在袁紹那裡應該沒什麼危險,我們不如先投曹操,再派人打探公子消息。」

    徐晃聽後立即反駁:「不妥,我們本隨林將軍前去討伐曹操,今將軍生死未僕,若投曹操,有累將軍名聲;且萬一林將軍僥倖回洛陽,如此一來,豈不害了將軍!」

    陳豐聽之有理,卻苦無計可施,且囊中羞澀,若找不到安身之所,只怕眾將士皆得餓死街頭。陳豐仔細分析了演義裡的三國形式,便知中原雖好,卻無一是曹操對手,不過數年,盡被殲滅,只有那劉表勢大,堅持到了最後。於是就下定決心投奔襄陽。

    笠ri,出穎陽,過襄陽,第六ri便到了襄陽。劉表向來好客,聽聞有人前來投靠,大喜。在家中設宴款待陳豐諸將。伊籍,蒯越,蔡瑁等人陪同喝酒,酒至中詢,忽報郡守鞏志,劉度,趙范作亂,劉表驚道:「自表任荊州刺史以來,荊州境內很不安寧,郡守作亂,寇賊相擾,強宗大族聚眾自保,今鞏志三賊又來生亂,為禍不小。」

    陳豐想自己寸功未立,難以在襄陽立足,就自薦道:「不須大人憂慮,但借某500兵馬,定除三賊。」

    劉表聞言大喜,叫蔡瑁挑500軍馬給陳豐,明日即前往討賊。陳豐忽然想到那黃忠可是出自劉表手下,忙道:「若得黃漢升相助,則事半功倍也。」

    蔡瑁即刻問麾下諸將:「漢升何在?」

    一將答曰:「乃吾帳下馬弓手。」

    原來蔡瑁知三賊勢大,不信陳豐能夠平定,此人心胸極為狹窄,更不喜陳豐立功,若這漢升是一良將,斷然不肯相於,見只是一馬弓手,遂取了漢升,點齊500兵馬交付陳豐。

    話說陳豐校場點兵,見那500兵馬皆是老弱病殘之流,比董卓給的那500垃圾有過之而無不及,心下大怒,問候了蔡瑁老母n遍,只是自己在劉表那裡誇下海口,無奈之下只有讓黃忠領兵準備先去零陵破劉度。

    徐晃見陳豐不用自己,卻讓一馬弓手帶兵,心下不爽,惱道:「兄長為什麼不讓我前去討賊,難道我不如區區一個馬弓手?」

    陳豐此時心裡想說的是:不管哪款三國誌遊戲裡,無論武力,智力,統帥,魅力,政治,黃忠老兒都比你徐晃要強,現在手下只有這500垃圾,用黃忠勝算明顯比你要大的多。

    只是不便明說,心生一計,對徐晃道:「公明此言差矣,如果是你去的話,還不一下子就滅了三賊,怕只怕到時候劉表手下嫉妒,往後的兒子不好過,所以派漢升前去,如果他勝不了,公明再去也不遲?」

    徐晃聽了很是受用,也不爭這領軍一職。陳豐雖然信任黃忠出馬,足夠平定三賊,但初次行軍,為防萬一,還是和徐晃,小郭,率殘餘步軍隨黃忠而出。

    卻說那零陵郡守劉度聽說陳豐只帶了500兵馬前來,心中不屑一顧,盡點三軍,約3000餘人,出城迎敵。

    黃忠領兵行至半路,見有老弱者走不動,思索若讓此等兵馬前往討賊,只怕還沒到,就有人累死了,動搖軍心,不如讓他們回去。遂將老弱體力不支者淨數解散回家,只帶了百餘人馬繼續行軍。

    陳豐心急,恐黃忠有失,忙叫小郭帶步兵上前相助黃忠,自己和徐晃在後面壓陣。行至湘東,已是晌午,黃忠安營造飯後,繼續前行。

    不一會到達祁陽,離零陵不足三里,黃忠令眾將士紮營休息,自己則堪察地形。徐晃見黃忠屢屢不前,還以位是黃忠膽怯,又要前往殺敵,陳豐知道黃忠勇猛,這麼做必有用意,忙攔住徐晃,徐晃心裡不快,跑到營後喝酒去了。

    那黃忠待到天黑,把兵士分做5隊,每隊20餘人,隱於營後50米的路邊草叢,囑咐他們但見營前火光一起,各隊皆留一人擊鼓,其餘人大喊殺敵。又叮囑小郭等數人放雜草等易燃物於營中,只待敵兵劫營,立刻she火箭燒營,指揮妥當後引十餘將士前往零陵。

    那劉度等了半天,沒來一個人影,遂笑道:「那陳豐小賊,牛皮吹的十足,早嚇的不敢來了。」

    於是引軍歸城,擺宴慶賀。宴席才開始不久,忽報黃忠在城外叫罵,忙迎軍出城,見黃忠只帶了10個兵馬,大笑:「這黃忠白癡,特來送死,今日一定要活捉了他,看那劉表還敢不敢派人前來。」言罷引軍來捉。黃忠見劉度上當,立刻撥馬逃跑。

    劉度不知是計,率眾死命追來,不一會,便到了營邊,黃忠馬上跑進路旁的雜草叢中。這劉度不見了黃忠,就來劫營,小郭早等的心急了,唰唰唰,火箭四起,軍營起火。

    這邊路上,五隊其出,一時鼓聲,喊聲如雷般響起,劉度軍大亂,不知有多少敵軍襲來,四散跑開。

    一時踐踏,燒死者無數,等那劉度聚攏殘兵回到城門口,那黃忠早趁劉度劫營之時,已帶起初的十個將士偷襲了零陵,劉度引殘軍不得歸,背後又殺聲如雷,一時膽怯,向黃忠下馬受降。徐晃見黃忠勝的如此漂亮,不由打心底佩服,對黃忠領兵取武陵,桂陽之事再無異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