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水滸梟雄

龍騰世紀 第六十一章 吐蕃命運 文 / 孤鴻夜飛

    環慶三路兵馬便各往任地而去,劉延統領辛興宗、楊惟忠帶兵進城休整。

    張揚看了看屋中幾將,道:「你們都說說對現下西北局勢的看法。」

    屋內眾將劉延慶職位最高,又是熙河統帥出身,對西北各國也十分瞭解,想了想,首先道:「這次入侵我邊界的四國中,以西夏實力最強,西州回鶻和黃頭回鶻最弱。因此西夏一退,回鶻便也跟著撤退了。吐蕃王朝滅亡後,其內各族也是紛爭不斷,多年來雖然不時襲擾邊境,但只是劫掠些百姓錢糧便會自行退去,並無力長期與我朝為敵。今番吐蕃佔著四州不去,定是以為我天朝中原未定,無力再啟邊事。只要我大軍西進,吐蕃必然有人心生退意,即使其敢引兵抵擋,有聖上天威,吐蕃必然也不堪一擊。」

    種師道聞言,也道:「吐蕃各族並無統一調度,擊退其並不難。只是西夏一把火把沿邊各州存糧燒了個精光,現下城內糧草已經不足,我們只有等朝廷糧草運到,才能出兵。」

    張揚可不想讓吐蕃得了便宜還能再安然撤回去,那樣他們還不時刻想著再來撈一筆啊,而且這次死在他們手中同胞也不少,自己若無法為他們報仇,這個皇帝便也白當了。想及此,問道:「若要攻滅吐蕃,你們看需要多少兵力?」

    種師道聞言,想了想道:「吐蕃各族雖然分裂,但若面臨滅國之際。一定會合力對外。那樣吐蕃也可聚的十數萬兵馬。加上吐蕃人常年居於深山僻野,生性剽悍,戰鬥力比我邊兵還要強上幾分。而且吐蕃境內山川險惡。其土兵又擅走山路,即使我軍可以順利推進,佔領各處要地。吐蕃兵也可隨時威脅我後路,我軍若要運送糧草便得派大隊兵馬護送。如此一來恐怕沒有三十萬兵馬無法攻滅吐蕃,而且還得有數十萬民夫運送糧草。」

    張揚自梁山起兵時手下尚不到二十萬兵馬,雖然後來收降了不少宋軍。但也多在各地駐紮,哪能調出三十萬兵馬來,況且南方還有大理和越李朝入侵,也不能置之不管。但又不甘讓吐蕃白撈一筆,想了想道:「若有大量火炮相助呢?」

    種師道見這年輕皇帝似乎有意攻打吐蕃,忙道:「吐蕃境內城池並不多,一旦我國揮兵進攻,恐怕吐蕃不會與我正面交戰。這樣火炮便也沒什麼用武之地了。假若吐蕃再效仿西夏當年堅壁清野,不斷襲擾我軍後路,即使我朝派出三十萬大軍恐怕也勝負難料。而且我軍若傾力攻打吐蕃,恐怕會使西夏jing醒。出兵襲我後路。不若先收復失地,整軍備武。等待時機。如今西夏國內無主,李謙順又無子嗣,黨項人生性凶殘,或許會發生一場內鬥也未可知,那樣我國便可坐收漁翁之利。若能攻滅西夏,我朝便有了養馬之地,只要休養生息數十年,當可恢復漢唐雄風。」

    說到最後,種師道也是兩眼放光。

    張揚聞言,也是暗自搖頭,看來現在要靠自己實力攻滅吐蕃有些難度啊,而且真的用三十萬大軍去打,還不定得死多少兵丁呢。看來還是得盡快從蒙古草原組建一支鐵騎啊。

    客觀地說,十二世紀最有戰力地兵源恐怕還是蒙古人,不單單是因為他們能騎善she,便是堅韌也絕對是各民族之首。各部落間不斷的攻伐,也培養了他們高超的戰爭適應能力。蒙古士兵可以在極少進食和休息地的情況下連續騎馬作戰幾天幾夜。原始氏族社會的傳統又使他們擁有十分嚴格的軍事紀律,軍隊對領導者絕對服從。

    張揚相信只要給自己點時間,憑著自己改造後的身手,絕對能讓他們相信自己是長生天的使者。那樣一來一隻鐵騎便可以很快組織起來,到時再攻滅各國便容易多了,也不用再折損自己同胞。而且蒙古騎兵也沒有什麼道德束縛,打到哪裡,都可以就地徵糧,即使對方堅壁清野,蒙古軍也可以用隨軍攜帶地母馬充飢,甚至可以生喝馬血。蒙古大軍需要的只是水草而已,似乎哪個民族也不敢把自己的國土變成焦土來抵抗侵略,那樣自己也不用再進攻了,等個一兩年的也就可以去給他們收屍了。

    這次回去就找人瞭解一下現在蒙古草原的局勢和風俗,然後抽個時間去統一他們,然後便可以解決各國了。

    雖然張揚已經想好攻滅吐蕃的方法,但這次也沒打算便宜吐蕃,聞言道:「那如果吐蕃來攻,你們能守住邊疆嗎?」

    種師道可不想讓皇帝以為自己無能,聞言忙道:「前次是西夏吐蕃聯軍,臣將才主動退守渭州,若只是吐蕃一國之力,臣將定可保城池不失。」

    張揚聞言,點頭道:「既是如此,朕這次會給吐蕃一個深刻教訓。眾將軍先在城外辦幾個粥棚,近日估計會有西邊各州災民湧來,一定要全力救濟百姓。」

    種師道聞言,道:「城內百姓也有不少斷糧了,城中糧草經過這許多日消耗,已只剩三千餘石,又添了熙河一萬多人馬,恐怕無力救濟百姓。」

    張揚聞言道:「先救濟百姓,朕已令附近各州調撥糧草。西川富庶,各州府庫錢糧充裕,朕已令人傳往渭州運糧,想來他們不敢怠慢。這樣,朕再給每州寫一份手催促,你派人快馬送去。」

    種師道聞言,忙令人呈上紙墨。

    張揚揮毫寫了數份催糧文,令種師道派人送去。

    果然,當天便有四鄉僥倖逃過西夏屠殺的百姓進城乞食。種師中趕忙在城中開設粥棚,救助百姓。

    不幾日,城中果然充滿了東來的難民,雖然附近各州也陸續運到錢糧,但醫藥卻是短缺,城中傷病之人一時間也無法得到救濟,城裡卻是哀鳴不斷。

    為了拯救更多地百姓,第一批糧草剛過運到,張揚便領兵往西而來。沿途儘是大火後的慘狀,不少百姓更是餓死在離渭州不遠的土地上。為了救濟四面八方而來的百姓,張揚不得不令人沿官道每十里便開設一個粥棚。

    察哥退兵時來了個分兵四掠,大火也幾乎燒遍了各地,好在察哥急於回去奪位,只有渭州方圓百餘里被燒成赤地,再往西各州則只有城池附近鄉村受害。

    西川各州府見天朝迅即擊退西夏和遼國,便紛紛獻表歸順,接地張揚手,便迅速組織人馬往渭州運糧。

    種師中便又組織人運往西線,二十餘日後,河州便又有了數千石軍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