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漂在平涼

龍騰世紀 第7篇 農大畢業生下鄉頂天立地 文 / 祁芸

    ——陳富國憶十七年農村打拼路

    第一次走進農大,是16年前的那個秋天。此後幾年,我們緊張學習,老師辛苦督導。那些最深厚最紮實的功底,為我這一路走來取得的些許成績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小有收穫時也曾把消息告訴過農大的老師和同學,他們說是因為我付出了努力了才得到,但是我知道,在農大的寒窗苦讀,才是我真正的底牌,而這些,又怎麼能離開當年老師的諄諄教導呢?

    曾記得,第一堂勞動課,像火熱的戰場,大家齊向土堆開仗;像激烈的賽場,校長、老師、同學們爭先恐後挺身而上,當時的勞動場面,至今依然難忘。

    此刻,在母校六十華誕之際,來自四面八方的校友,臥虎藏龍。我有幸站在這裡,只能是真實客觀地把我所經歷的說給大家聽,把我這些年在農村工作的所見所思,說給大家聽。切望能夠得到在座的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各位校友、各位同學們的金誠指點。

    離開母校,踏入社會,整整十七年。

    這十七年之於我,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三三三四四」——也就是三個「三」年,兩個「四」年。

    第一階段第一個「三」年

    第一個「三」年,是1989年7月-1992年10月。剛從學校畢業,分配到平涼市較偏遠的草峰鄉做一個普普通通的鄉鎮幹部。那三年是我熟悉農村環境,熟悉農村工作,打基本功安心實習的階段。

    身為熱血沸騰的新一代大學生,我滿懷信心,飽滿著熱情,投入了農村科技化的大潮中。

    八十年代未的農村生活,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已經是遙遠的歷史了。那時候,剛剛從溫飽線上渡過來,一部分村民吃飽但求苟安,不思求變求好,得過且過。另一部分苦於致富無門,發家無路。

    大環境使然,解決溫飽後,農村經濟發展出現了徘徊。草峰鄉也不例外。

    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大大刺激了農業的發展,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農民勞動積極性,也很快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了土地的生產潛力,但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步凸現,尤其是市場經濟的實施,以土地為主的農業似乎無論在其經營體制、增產潛力還是應對市場方面,都表現出了一種滯後。農業生產回報率低,農民的勞動無法享受社會的平均利潤,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我們這些代表著新鮮思想致富契機的大學生,壓力格外地大。一方面看不慣死水一潭,一方面又不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去幫助那些想要脫貧卻苦於無知識無技術的農民朋友。所有這一切,如烙印,刻在了我的心裡,也種下了我煎熬著苦苦思索農村增收之路的根。

    作為一個普通的鄉鎮幹部,能夠做的,就是深入農村,把自己徹頭徹尾地變成一個農民,吃著與他們一樣的飯,幹著與他們一樣的活,思他們所思,想他們所想。如果說在農大的刻苦學習與積累是老師們為我上的游泳理論課,那麼,撲下身子扎根農村就是游泳的實踐課。有人說過,「搞農業科研,必須一頭連著理論,一頭連著生產實踐,不斷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這三年,我學會了怎麼樣跟農民打交道,學會了怎麼樣從這片土地上汲取知識。我熟悉了農村,理解了農村,愛上了農村。因為有了這份深情,以後無數個歲月,我才願意ri也思夜也想怎麼樣才能夠幫他們致富,怎麼樣才能夠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這三年,我把它定為我事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培養對農村對農民的真情,換句話說,就是讓自己愛上農村愛上農民!

    第二階段第二個「三」年

    第二個「三」年,是1992年10月-1995年3月,從草峰鄉調任楊莊鄉任副鄉長。那三年是我擔任基層領導,以技術結合實際,苦苦思考並實踐怎麼樣走出農村解決溫飽之後再求發展突破瓶頸的階段,也是我思想發生重大變化的階段。

    有了對農村基本情況的充分掌握,1992年調任楊莊鄉副鄉長時,就具備了根據楊莊鄉的特點,為其量身定做一整套發展思路的能力。這個階段,身為農大科班出身的技術專長髮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這三年的實踐,為我發展平涼牛產業的構想日趨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個階段教給我的就是:服務於農村,服務於農民,僅僅憑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具有紮實的基本功與專業知識,面向生產搞科研,面向農民搞推廣,深入農村提供科技服務,乃是重中之重。

    第三階段第三個「三」年

    第三個「三」年,是1995年3月-1998年12月,從楊莊鄉調任白廟鄉副鄉長。這是我產業化養牛思路成型的階段,也是我的農村散戶養牛實踐取得成功的階段。

    產業化養牛的思路成型了,於是,最最需要做的,就是在白廟鄉的實踐中扎扎實實地小規模求證。

    白廟鄉位於平涼市北部乾旱塬區,屬省列「一帶兩片」重點扶貧攻堅地區。全鄉轄一萬多人口,回族占總人口的47%,總面積60平方公里,山地占36%。是一個以農為主,產業結構單一的滯後鄉,也是一個沒有優勢產業的滯後鄉。

    例一:細細調研了白廟鄉的整體狀況,我決定結合白廟具體情況,先從轉變思想做起,動員群眾嘗試暖棚養牛技術,徹底改變當地群眾的傳統養牛觀念。通過培育,溫棚養牛在白廟鄉得以實現。

    例二:更重要的是,我還發現白廟鄉由於回民的帶動,販牛的人特別多,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農村經紀人隊伍基本成熟。鑒於此,我們制定了「重實效,出實績,辦實事」的戰略定位,圍繞農產品轉化,增值和延伸產業鏈條,把發展畜牧業放在全鄉經濟的龍頭地位。基本形成了服務到村、效益到戶;小政府、大服務;公司加農戶,養殖加貿易一體化經營模式,使白廟鄉「西牛東豬」的計劃迅速發展。

    這個階段,白廟鄉初步形成了產業化發展的新格局,白廟鄉也成為全平涼市的養牛大鄉。產業化養牛的思路在白廟鄉種下了第一塊實驗田,而且種成功了。這個階段,我體會最深地就是:僅僅有個好思路,還不行,還不夠,得踏踏實實苦幹實事,把科技優勢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才有可能把你腦子裡的好思路變成農民口袋裡的新鈔票!

    第四階段第一個「四」年

    第一個「四」年,是1998年12月-2001年6月,從白廟鄉調任索羅鄉鄉長。這是我積極探索農村牛產業發展之路,產業化養牛實踐取得重大突破取得成功經驗,最有作為的階段。

    1998年,我受命調任索羅鄉鄉長、黨委書記。索羅鄉位於平涼北部乾旱塬區東端,人口一萬兩千多。我們先後走訪200多戶1萬多人,與群眾共謀索羅鄉經濟發展路子。

    這個四年,從行政角色分配也罷,從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也罷,都是我最有成就感的階段。實現了索羅鄉生產方式「由院到園」、養殖規模由「百到千」、經營方式由「散到整」、養殖戶收入由「千到萬」的歷史性轉變。使索羅鄉畜牧業完全擺脫長期以來在大農業中的附屬地位和在農民收入中的「配角」形象,由「副業」變「主業」,由「弱勢」變「強勢」,成為索羅鄉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農民增收的強勢產業。

    例一:通過廣泛調查,借鑒白廟養牛成功經驗,提出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溫棚養牛的思路。根據索羅鄉的具體情況,我決定首先從典型示範入手,培育發展養牛大戶,為了鼓勵全鄉發展溫棚養牛,特制定了扶持政策,給每個養牛大戶投資蓋溫棚,無償劃撥土地,優惠配套鍘草機。

    例二:同時舉辦養牛培訓班,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傳授灌輸給群眾,基本上保證了每個養殖戶有一個技術上的「明白人」。

    就這樣,我們一步步踏出「分戶養殖、規模經營、產為化發展」的溫棚養牛模式。使新培育的溫棚牛示範戶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中央、省、市電視台等媒體對這一成功經驗和做法多次進行報道。吸引了法國、澳大利亞等外國專家及běijing、南京、甘肅畜牧動物營養研究所的專家前來索羅鄉調研,為索羅鄉牛經濟把脈,索羅鄉的牛產業就這樣轟烈烈的發展起來了。群眾養牛的熱潮形成,養牛大戶典型示範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推動影響了全鄉養牛業的持續發展。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白廟鄉的第一塊小試驗田種下了,成功了;索羅鄉的第二塊更大的試驗田種下了,成功了。謀求更大發展的激情與熱望在胸中湧動。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最大的感受就是必須要把個人的發展個人的命運與全國農村大局的發展與需要緊密結合,這才是一方農村能夠富裕,能夠實現產業化的前提。

    第五階段第二個「四」年

    第二個「四」年,是2001年6月到今,調任平涼市農牧局任副局長,兼任平涼市牛產業開發辦公室主任。是帶動整個平涼牛產業發展的重要階段。

    創造一方新的產業和新的市場,推動財富的創造,實現新的社會經濟價值,創造高價值高收入行業,這對於平涼市具有極其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

    平涼市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黃河主要支流涇河、渭河上游。屬溫帶半乾旱大陸xing氣候,全市轄六縣一區。以煤電、草畜、果菜、旅遊四大支柱產業為主的區域經濟呈現蓬勃發展勢頭。

    目前,牛產業是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平涼市肉牛產業的市場化運作促進了加工出口,規模養殖孕育了基地形成,批發市場影響了周邊養殖,交易價格左右了陝、甘、寧、蒙的市場供應,「窪地經濟」驅使外省客商採購供市供港,「平涼紅牛」品牌效益漸趨顯現。平涼市牛產業已有很好的發展基礎,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條,牛產品在當前至今後較長一段時間都將會是買方市場。這些在全省均處於領先地位。

    例一:「一頭牛從生產線的這一頭進去,到另一頭出來就會變成兩頭牛。」景興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指著生產線說,一頭牛經過幾十道工序的加工後,它的附加值可以提高90%以上。同時還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成功引進了天津大紅碗、浙江李子園、陝西恆興等知名企業參與平涼市的產業化經營。依托工業小區新建了西開牧業、伊壯ru業等50多戶龍頭企業。制革廠、旭康食品公司等4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戶企業被推薦為國家級重點企業。通過項目的實施,在牛產業上形成了優質肉牛基地、集約化育肥、皮革、生化製藥、熟製品和年15萬頭的屠宰、分級、加工等產業化經營。至2005年底,全市包括異地育肥牛飼養量達到80多萬頭,出欄商品牛30多萬頭,牛肉產量近3萬噸,牛產業養、加、貿總產值達到13億元,以牛為主的畜牧業收入佔到農民收入的35%,牛肉已銷往國外市場。

    例二:近期計劃了六件大事,一是組建平涼市牛產業協會,二是召開平涼市首屆牛產業發展論壇,三是組建「平涼紅牛」集團,四是完成「平涼紅牛」證明商標註冊,五是成立金暉雄風合資公司,六是參加中國牛業發展大會。

    根據這些年的思考與實踐,我和我的同仁們為平涼的牛產業規劃了更宏偉的藍圖:利用平涼牛產品明顯的價格優勢、產地環境優勢和獨特的地方特色,引導幫助龍頭加工企業改進加工工藝、以國家及國際標準組織生產,擴大活牛、牛肉、革製品、骨製品出口。利用3—5年時間爭取培育出3—5個全國名牌。重點引進與推廣玉米整株青貯技術、飼料加工技術、肉牛直線育肥技術、肉牛強度育肥技術、南德溫肉牛凍配改良、牛胚胎移植技術、高檔肉牛生產技術、程序化免疫技術、高檔牛肉加工技術、皮革深加工技術、骨製品加工技術、生化製藥技術等技術,到2008年牛產業的科技貢獻率要達到60%以上。

    目前,農村政策越來越好,但是,多好的政策、措施、技術,沒有能給落實的人去實施也等於一紙空文。能夠推動農村發展的人才,不能只局限在種養加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手、鄉村科技人員人才上,更重要的還有管理人才,是能夠組織群眾領導群眾致富的專業技術型複合型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不但能夠帶領農民致富,還能夠領會中央的政策,典型引路,輻射一個方,帶動一片,激活一方經濟、切切實實推進新農村的經濟建設。調至平涼市這個四年來,最深切的認知就是:懂技術的行政領導才是必由之路!

    前幾天,聽親戚家一個學農的大學生感慨說:「農」字號大學畢業生也嚮往城市生活,也想脫離「農」字號,不想到農村去,不想到基層去。

    他這樣說,是因為沒有看到!

    沒有看到今天的農村對農業科技人才的渴求。因為時至今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不僅要靠政策、靠投入,更重要的還是要靠農業科技的研發與推廣。而在此過程中,高素質的農技推廣隊伍至關重要。

    作為農大畢業生,「三農」是一個無比廣闊的舞台,選擇農村、選擇基層,是大有可為的。無論是從今天農村的現實需要,還是眼下自身的就業與未來的發展來說,農大畢業生應該「行不改姓,坐不更名」,珍惜一個「農」字。因為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我們甘肅是農業省,我們這個省份未來的建設者、管理者都是需要懂得農業的,市長、縣長等專屬部門領導也罷,大企業大集團的老總也罷,新技術的推廣者、踐行者也罷,都將從農大生中產生。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我們農大人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新農村建設的行列中,用我們紮實的專業知識,熱切的求實創新之心,奮發進取。

    讓我用這樣一句話,與我的校友們共勉吧:

    「一個人不僅僅過著自己的生活,也在過著他的時代和他同代人的生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