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細數三國豪傑

龍騰世紀 第二節 文 / 項飛

    同年(建安元年),劉備也跑來投靠曹操了。因為曾經依附於他的呂布和他又打起來了,劉備戰敗,只好來投奔曹操。當時曹操的謀士程昱就勸曹操殺掉劉備,曹操卻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不但沒殺劉備還「厚遇之,以為豫州牧」。《三國演義》還杜撰出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其中「說破英雄驚煞人」的場面描寫得更是精彩、傳神。不過《三國誌先主傳》確實提到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cāo耳」,而劉備也「方食,失匕著」,卻沒提是不是在青梅煮酒之時。《三國演義》進行到這裡時,曹操有一段關於龍的精彩論述,項飛把它全文抄錄下來,與諸君共勉:「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芥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chun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這段論述既可以看作是古人對無所不能的龍的崇拜,也可以看作是曹操內心的獨白。曹操認定自己是英雄,他嘴上說的是龍,心裡想的是自己。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曹操能屈能伸,而且「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現在到了飛騰於宇宙之間的時候了。

    那麼,曹操為什麼不除掉劉備這個潛在的對手而使對方得以苟延殘喘,以至後來能夠坐大、坐強,成為心腹大患呢?項飛認為劉備的「韜晦之計」(該計僅見於演義,史書上無記載)可能是一方面,但是如果曹操打定主意殺掉他,劉備是否「韜晦」結果都是一樣。最主要的是,曹操根本沒認為劉備是潛在的對手,也就是說曹操根本沒看得起劉備。當時的劉備要人沒人,要地盤沒地盤,雖有仁義之名,可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動盪社會,這根本就不是資本。劉備最有號召力的是他的皇族身份,可他又是皇帝的遠親的遠親。說到行軍打仗,劉備比曹操可差得遠了(劉備自己也知道這一點)。這樣一個人曹操會把他放在眼裡嗎?當然,這是曹操的一大失誤——後果很嚴重。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領兵伐張繡。剛到淯河邊上的宛城,張繡就率眾投降。《三國誌魏武帝紀》只說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沒說復反的原因,讓人莫名其妙。可是細一翻書,發現了原因。在《張繡傳》中說,曹操「納濟妻,繡恨之」。濟是指張濟,他是張繡的叔叔,他死之前把隊伍交給了張繡,張秀才能成為老大。濟妻,就是張濟的妻子,也就是張繡的嬸娘。曹操這事辦得不地道,怪不得《武帝紀》裡沒寫,原來是為尊者諱。你說張繡能不「恨之」嗎?曹操知道張繡對自己不滿後就有了殺張繡之心,不料計劃洩露,張繡就先下手了,夜襲曹操大營。當時曹操紮營在淯河邊上,一點準備都沒有。這一仗打得很慘,曹操右臂中箭,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陣亡,《張繡傳》說曹操「二子沒」,《三國演義》說曹操長子和一個侄子陣亡。曹操的名馬絕影也被射死,還有曹操的心腹大將被他稱為古之惡來的典韋也陣亡了。曹操跑到舞yin重整人馬,回過頭殺敗張繡。張繡投奔劉表去了。《典韋傳》記載,曹操「聞韋死,為流涕」,「親自臨哭之」。然後「遣歸葬襄邑」,還封典韋之子典滿為郎中車架,「每過常祠以中牢」。雖說典韋死得有些不值,但曹操的做法確實打動了不少武將的心,活著的人看到曹操如此厚待典韋,誰能不甘心情願地為他賣命?然後,曹操總結經驗教訓。他說張繡復反是因為沒能「取其質」,就是說沒有及時的押個人質。雖然曹操沒說出張繡復反的直接原因,但他心裡比誰都清楚,縱觀曹操後半生,再沒犯過類似錯誤。雖說英雄難過美人關,但曹操吃一塹,長一智,絕不會在女色上犯錯誤了。最後曹操說了句豪氣干雲的話:「吾知所以敗。諸卿觀之,自今以後不覆敗矣!」在大敗之後能說出這樣話的,只有曹操!由此可見曹操的胸襟和氣魄,這樣的人想不當霸主都難!這番話不但安撫了眾心,更鼓舞了士氣。這可不是簡單的吹牛——有誰能在如此慘敗之後吹牛?這更是一個目標,而且曹操幾乎做到了。

    曹操領兵回到許都。按照漢制,他在朝見天子時應該「交戟」,大概就是交回兵權。曹操可不願意這樣,於是乾脆「自此不復朝見」。當然見還是要見的,只是不再朝見,所以也就不用交回兵權。關於曹操的不朝見還有一個說法,在《後漢書伏皇后紀》中記敘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曹操上朝,也不知為什麼和獻帝發生了爭執。獻帝大概早就看曹操不順眼,可是有無可奈何,這次終於忍不住說出了心裡話,他說:「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則垂恩相捨。」本來,作為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獻帝這話也就是發發牢騷而已,沒什麼大不了,可是當時的情況有些特殊。原來按漢朝的規矩,領兵的三公在朝見皇上的時候,應該有「虎賁持刃挾之」。虎賁是皇帝的衛隊,就是說三公一旦獲得兵權,在朝見的時候就要被皇帝的衛隊嚴密控制。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威嚇和震懾。三公本來就位高權重,現在又有了兵權,一旦作亂,還真難控制,所以就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醒他們:皇權,只有皇權才是至高無上的,千萬別有什麼非份之想,不然隨時會要你的腦袋。雖然獻帝身邊的虎賁都是曹操安排的,但是保不準會有誰受了指使或是頭腦發熱,想要忠君報國,真把曹操砍翻了,如果那樣還真不好辦。曹操立刻「求出」,出了大殿後「顧左右,汗流浹背」,於是「不敢復朝」。

    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反正曹操是不上朝了。公文直接送到曹操的府中,本來這些公文也是曹操處理,用不著請示漢獻帝。如果需要獻帝蓋章,派個人去辦就行了。總而言之,曹操就是不上朝了。

    這時的袁術不知怎麼想的,竟然想稱帝。他派人聯合呂布,卻被呂布連人帶信交給了朝廷,打了小報告,也就是舉報。袁術大怒,派兵打呂布,卻被殺得大敗。建安二年九月,曹操親征袁術。袁術聽說曹操親自來了,立刻「棄軍走」,一直過了淮河。曹操得勝回到許都,這時南陽、章陵等幾個縣又反了,支持張繡。曹洪領兵征討卻連吃敗仗,那邊的劉表張繡還不斷騷擾,曹操只好自往征之。途經淯河,親自臨河祭奠宛城之戰陣亡的將士,「歔欷流涕,眾皆感動」。仗打得還算順利,曹操收回了失地就回兵了。

    建安三年得前半年,曹操和劉表張繡又打了幾仗,還沒分勝負就撤回許都了。為什麼呢?因為曹操得到個消息,袁紹的謀士田豐給袁紹獻策,讓袁紹趁機出兵許都,搶回漢獻帝。這可是曹操的死穴,以袁紹實力之強,中招即死,所以曹操一得到消息立刻回兵。可是田豐的主意雖好,袁紹卻沒採納。不過袁紹雖然沒來,呂布卻來了。原來呂布不知怎麼搞得,又與袁術合作了。受袁術指使派大將高順攻劉備。這時的劉備是曹操的小弟,曹操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派夏侯惇救援。結果,兩人被高順殺得大敗。想想當時與高順齊名的張遼後來建功立業,威風八面,就知道高順不是等閒之輩。小弟吃了虧,當大哥的不能不管,於是曹操九月出兵東征。十月攻取彭城,隨即下令屠城。

    曹軍攻堅戰的一個特點就是屠城,其目的有兩個:一是殺雞給猴看,使其他敵人不敢抵抗;二是聚斂財物,以充軍實。曹軍有這樣一條規定:圍而後降,不赦。就是說在包圍圈形成之前投降,算是投誠,可以寬大優待。在包圍圈形成之後投降,哼哼,對不起,照殺!因為你是懾於我方強大的攻勢,而且無路可逃,這才投降的,不是發自內心的歸順,所以不赦。冷兵器時代的攻城戰非常困難,攻方要以血肉之軀,冒著雨點般的矢石,衝上高高的城頭或是撞開堅固的城門,必然要付出慘重代價,這樣就使攻防產生了強烈的仇恨心理,一旦城破,這種仇恨心理很容易轉化為報復,屠城很難避免;兵法上說「十則圍之」,因此一般來說攻方在人數上佔有絕對優勢,守方雖然有深溝高壘,但是往往人手不足,所以他們通常會調動城中居民參與防守,可能誘以重金,可能說以言辭,可能逼以刀劍,總之就是軍民齊動員。可是這樣一來軍民不分,就給了攻方屠城的借口。曹操屠城主要是威懾後來者,給其他守敵造成強烈的心理震撼,使之放棄抵抗,減少以後攻城的傷亡。可是這樣一來在客觀上也容易使守敵軍民一心,同仇敵愾,團結抵抗,所以後來就有來自一線的指戰員向曹操建議廢除「圍而後降,不赦」這一條款。比如曹洪,他就曾建議曹操在圍城之後曉諭城中軍民,城破之後不會屠城,以減少傷亡和避免可能遇到的抵抗。

    屠城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斂財。雖然殺人越貨說來不太像話,不是正規軍幹的事,但確實是解決軍費的一個好辦法。在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屠城的事時有發生,大家也不覺得怎樣。另外屠城還有個「妙用」,就是可以提高士氣,激發士兵的鬥志。士兵們在攻城時憋了一肚子的氣,現在可以殺人洩憤了,當主帥的也不願意阻止他們。而且他們最大的興趣在於屠城時可以發筆橫財,真正的殺人越貨。士兵搶百姓,將領搶宮室,主帥拿提成。所以常有統帥在攻城前對士兵許諾,「城破之後,屠城三日」,以此來調動部隊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將士們的主觀能動性。

    說到解決軍費,曹操還有個辦法就是盜墓。其實和屠城一樣,盜墓也不是曹操的發明,先人們早已實踐過,曹操只是照搬前人的經驗而已。很多人在剛起兵時,實力弱小,連生存都是問題,更別說去屠城了。可是為了革命力量的發展壯大,他們又急需錢,所以就把目標鎖定在相對容易的盜墓上。曹操的老爸雖然有錢,還有人贊助,可是這些不足以養活一支軍隊,所以才出此下策。袁紹討伐曹操時,命他手下的筆桿子陳琳寫了一篇檄文,其中就說到曹操派軍隊盜墓這件事。他說,「cāo率將校吏士親臨發掘」,而且「所過隳突,無骸不露」。當然,陳琳是在幫袁紹說話,可能有的地方出於宣傳的需要有誇大的成分,但是曹操派人盜墓是確有其事。據說他手下有一支專門盜墓的隊伍,還設有專門負責盜墓的官職,比如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這支隊伍戰功顯著,挖了很多漢朝的皇陵,就連漢武帝的茂陵也不放過。任你生前多偉大的人物,死後一樣任人擺佈,屍骨離散,歸根結底都是錢財惹的禍。曹操可能也是因為看了被盜後墓主人的慘狀才下令自己的喪事從簡(當然,曹操平時也很節儉),並設多處疑塚。後世每逢戰亂,必有盜墓賊四起,其中有官辦的,比如宋末就有專門盜墓的「淘沙官」,當然也有民辦的,但即使這樣,時至今日人們還是不知道曹操墓的確切位置。

    屠城之後,曹操進軍到下邳,呂布親自帶騎兵迎戰。雙方一場惡戰,最後曹操獲勝,並且「獲其驍將」成廉,呂布則退回下邳城中,隨即被圍。被圍的呂布恐懼之餘就有了投降的想法,卻被他的將領陳宮「阻其計」。於是呂布只好一面堅守,一面向袁術求援。而曹操方面因為連續作戰,士卒疲憊,也想撤兵。這時他的謀士程昱和郭嘉提出建議,決沂水、泗水灌城。曹操立刻採納,派人掘河,下邳城中水深數尺。呂布又堅守了月餘,最後他的部將宋憲、魏續不幹了,相約反叛,先活捉了陳宮,然後開城投降,呂布也隨即被擒。曹操入城之後立刻提審呂布、陳宮,「皆殺之」(詳見《呂布》),然後招降呂布領兵在外的的部將臧霸、孫觀等,不但「厚納待」,而且委以重任。至此,呂布這塊心病算是去了。

    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十一月,和曹操打了好幾年的張繡率眾來降。曹操大喜,封張繡列侯,這件事後文會有詳敘。這時的袁紹已經吞併了公孫瓚部,佔有冀、青、幽、並四州,十餘萬眾,勢力日益強大,多次傳出消息他要攻擊曹操。曹操雖然風頭正勁,但是與袁紹相比還差得遠,所以曹操的手下多數人都認為不可與其爭鋒。曹操則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se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劃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在這之前,曹操每次出征都擔心袁紹會襲擊他的許都,謀士們也多次提醒過他,但曹操總是能準確預言袁紹究竟會不會偷襲,這些判斷是在充分瞭解袁紹的為人的基礎上作出的。曹操之所以最後能戰勝袁紹不是因為運氣好,而是他知己知彼。短短幾句話,既總結了袁紹為人、治軍的弱點,又鼓舞了士氣。於是曹操進兵官渡(現在河南中牟的東北),以遏制袁紹。

    再說那位已經稱帝的袁術,先被呂布殺敗,又被曹操所破,到現在也沒緩過勁來,而且處境越來越艱難。他一想,乾脆把帝號讓給袁紹吧。兩人雖然一直不和,甚至兵戎相見,但畢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歸帝號於袁紹還可以換個養老的地方。於是帶人投奔袁紹,袁紹的兒子袁譚從青州出發來迎接他。袁術要到青州必須要經過下邳,此時的下邳已經落入曹操的手中,曹操當然不會放過袁術。可是曹操不知道怎麼回事,竟然派劉備、朱靈阻擊袁術。他們還沒進入狙擊位置,袁術就已經病發身亡。曹操的謀士程昱和郭嘉聽說劉備帶兵走了,立刻來見曹操,他們認為「劉備不可縱」。曹操也後悔了,馬上派人追,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劉備到了下邳,打發朱靈回許都了,然後立刻殺了曹操的大將、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屯沛」,說啥也不回去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