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明朝那些事兒

龍騰世紀 九生死相搏一 文 / 當年明月

    朱高煦一直不服氣。

    這也很容易理解,他長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優秀的軍事才能,相比之下,自己的那個哥哥不但是個大胖子,還是個瘸子,連走路都要人扶,更別談騎馬了。

    簡直就是個廢人。

    可是,偏偏就是這樣的一個廢人,將來要做自己的主人!

    誰讓人家生得早呢?

    自己也不是沒有努力過,靖難的時候,拼老命為父親的江山搏殺,數次出生入死,卻總是被父親忽悠,雖得到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的空話,卻從此就沒有了下文。

    幹了那麼多的事,卻什麼回報都沒有,朱高煦很憤怒,後果很嚴重。

    他恨朱高熾,更恨說話不算數的父親朱棣。

    想做皇帝,只能靠自己了。

    不擇手段、不論方法,一定要把皇位搶過來!

    朱高煦不知道的是,他確實錯怪了自己的父親。

    朱棣是明代厚黑學的專家,水平很高,說謊抵賴如同吃飯喝水一樣正常,但在選擇太子這件事情上,他卻並沒有騙人,他確實是想立朱高煦的。

    父親總是喜歡像自己的兒子,朱高煦就很像自己,都很英武、都很擅長軍事、都很精明、也都很無賴。

    朱高熾卻大不相同,這個兒子胖得像頭豬,臃腫不堪,小時候得病成了瘸子,走路都要人扶,簡直就是半個廢人。朱棣實在想不通,如此英明神武的自己,怎麼會有個這樣的兒子。

    除了外貌,朱高熾在性格上也和朱棣截然相反,他是個老實人,品性溫和,雖然對父親十分尊重,但對其對待建文帝大臣的殘忍行為十分不滿,這樣的人自然也不會討朱棣的喜歡。

    於是朱棣開始徵求群臣的意見,為換人做準備,他先問自己手下的武將,得到的答案幾乎是一致的——立朱高煦。

    武將:戰友上台將來好辦事啊。

    之後他又去問文臣,得到的答覆也很統一——立朱高熾。

    文臣:自古君不立長,國家必有大亂。

    一向精明的朱棣也沒了主意,便找來解縉,於是就有了前面所說的那場著名的談話。從此朱棣開始傾向於立朱高熾。

    但在此之後,禁不住朱高煦一派大臣的遊說,朱棣又有些動搖,立太子一事也就擱置了下來,無數大臣反覆勸說,但朱棣就是不立太子,朱高熾派大臣十分明白,朱棣是想立朱高煦的。於是,朱高熾派第一干將解縉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心理戰。

    不久之後,有大臣畫了一幅畫,畫中一頭老虎帶著一群幼虎,作父子相親狀。朱棣也親來觀看,此時站在他身邊的解縉突然站了出來,拿起毛筆,不由分說地在畫上題了這樣一首詩:

    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高!實在是高!

    解縉的這首打油詩做得並不高明,卻很實用,所謂百獸尊不就是皇帝嗎,這首詩就是告訴朱棣,你是皇帝,天下歸你所有,但父子之情是無法替代也不應拋開的。朱高煦深受你的寵愛,但你也不應該忘記朱高熾和你的父子之情啊。

    解縉的判斷沒有錯,朱棣停下了腳步,他被深深地打動了。

    是啊,雖然朱高熾是半個廢人,雖然他不如朱高煦能幹,但他也是我的兒子,是我親自撫養長大的親生兒子啊!他沒有什麼顯赫的功績,但他一直都是一個忠厚老實的人,從沒有犯錯,不應該對他不公啊。

    就在那一刻,朱棣做出了決定。

    他命令,立刻召見朱高熾,並正式冊封他為太子。

    從此朱高熾成為了太子,他終於放心了,支持他的太子黨大臣們也終於放心了。

    這場奪位之爭似乎就要以朱高熾的勝利而告終,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這場爭鬥才剛開始。

    朱高煦的陰謀

    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後,自然風光無限,而朱高煦卻禍不單行,不但皇位無望,還被分封到雲南。

    當時的雲南十分落後,讓他去那裡無疑是一種發配,朱高煦自然不願意去,但這是皇帝的命令,總不能不執行吧,朱高煦經過仔細思考,終於想出了一個不去雲南的方法——耍賴。

    他找到父親朱棣,不斷訴苦,說自己又沒有犯錯,憑什麼要去雲南,反覆勸說,賴著就是不走。朱棣被他纏得沒有辦法,加上他也確實比較喜歡這個兒子,便收回了命令,讓他跟隨自己去北方巡視邊界。

    在跟隨朱棣巡邊時,朱高煦表現良好,深得朱棣歡心,高興之餘,朱棣便讓他自己決定去留之地。

    朱高煦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他告訴朱棣,自己哪裡也不去,就留在京城。

    朱棣同意了他的要求,從此,朱高煦便以京城為基地,開始謀劃針對朱高熾的陰謀。

    他廣收朝中大臣為爪牙,四處打探消息,企圖抓住機會給太子以致命打擊。

    朱高煦深通權術之道,他明白,要想打倒太子,必須先除去他身邊的人,而太子黨中最顯眼的解縉就成了他首要打擊的對象。在朱高煦的策劃下,外加解縉本人不知收斂,永樂五年,解縉被趕出京城,太子黨受到了沉重打擊。

    朱高煦的第一次攻擊獲得了全勝。

    但搞掉解縉不過是為下一次的進攻做準備,因為朱高煦的真正目標是被太子黨保護著的朱高熾。

    經過周密策劃後,永樂十年,朱高煦發動了第二次進攻。

    朱高煦深知朝中文臣支持太子的很多,要想把文官集團一網打盡絕無可能,於是他另出奇招,花重金收買了朱棣身邊的很多近臣侍衛,並讓這些人不斷地說太子的壞話,而自永樂七年後,由於朱棣要外出征討蒙古,便經常安排太子監國,在這種情況下,精於權術的朱高煦終於等到了一個最佳的進攻機會。

    朱高煦聰明過人,他跟隨朱棣多年,深知自己的這位父親大人雖然十分精明且長於權謀詭計,卻有一個弱點——多疑。

    而太子監國期間,正是他的這種弱點爆發的時刻,因為他多疑的根源就在於對權力的貪婪,雖然由於出征不得不將權力交給太子,但這是迫不得已的,朱高煦相信,所有關於太子急於登基,搶班奪權的傳聞都會在朱棣的心中引發一顆顆定時炸彈。

    朱高煦的策略是正確的,他準確地擊中了要害,在身邊人的蠱惑下,不容權力有失的朱棣果然開始懷疑一向老實的太子的用心。

    永樂十年九月,朱棣北巡迴京,對太子搞了一次突然襲擊,審查了其監國期間的各項工作,嚴厲訓斥了太子,並抓了一大批太子身邊的官員,更改了太子頒布的多項政令。

    朱棣的這種沒事找事的找茬行為讓大臣們十分不滿,他們紛紛上書,其中言辭最激烈的是大理寺丞耿通,他直言太子沒有錯,不應該更改。

    但直言的耿通卻絕不會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可正中朱棣下懷,

    耿通算是個做官沒開竅的人,他根本不懂得朱棣這些行為背後的政治意義,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人家本來就是來找茬踢場子的,不過隨意找個借口,是直接奔著人來的,多說何益!

    朱棣卻是一個借題發揮的老手,他由此得到了啟發,決定向耿通借一樣東西,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樣東西就是耿通的腦袋。

    隨後,朱棣便煞費苦心地演了一齣好戲。

    他把文武百官集合到午門,用陰沉的眼光掃視著他們,怒斥耿通的罪行,最後斬釘截鐵地說道:像耿通這樣的人,一定要殺!

    如此殺氣騰騰,群臣無不膽寒,但大臣們並不知道,這場戲的**還沒有到。

    耿通被處決後,朱棣集合大臣們開展思想教育,終於說出了他演這場戲最終的目的:

    「太子犯錯,不過是小問題,耿通為太子說話,實際上是離間我們父子,這樣的行為絕對不能寬恕,所以我一定要殺了他!

    至此終於原形畢露。

    耿通無非是說太子沒錯而已,怎麼扯得到離間父子關係上,這個帽子戴得實在不高明卻也說出了朱棣的真意:

    朱高熾,老子還沒死呢,你老實點!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太子黨被打下去一批,朱高熾本人經過這場打擊,也心灰意冷,既然讓自己監國,卻又不給幹事的權利,做事也不是,不做事也不是,這不是拿人開涮嗎?

    在這關鍵時刻,一個大臣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穩住了太子的地位。

    這個人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楊士奇。

    楊士奇雖然學問比不上解縉,他的腦袋可比解縉靈活得多,解縉雖然也參與政治鬥爭,卻實在太嫩,一點也不知道低調做官的原則。本來就是個書生,卻硬要轉行去幹政客,隔行如隔山,水平差的太遠。

    楊士奇就大不相同了,此人我們介紹過,他不是科舉出身,其履歷也很複雜,先後幹過老師、教育局小科員、逃犯等不同職業,社會背景複雜,特別是他在社會上混了二十多年,也算跑過江湖,黑道白道地痞混混估計也見過不少,按照今天的流動人口規定,他這個流動了二十年的人是絕對的盲流,估計還可以算是在道上混過的。

    朝廷就是一個小社會,皇帝大臣們和地痞混混也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是吃得好點,穿得好點,人品更卑劣,鬥爭更加激烈點而已,在這裡楊士奇如魚得水,靈活運用他在社會上學來的本領,而他學得最好,也用得最好的就是:做官時一定要低調。

    他雖然為太子繼位監國出了很多力,卻從不聲張,永樂七年七月,太子為感謝他一直以來的工作和努力,特別在京城鬧市區繁華地帶賜給他一座豪宅,換了別人,估計早就高高興興地去拿鑰匙準備入住,可楊士奇卻拒絕了。

    他推辭了太子的好意,表示自己房子夠住,不需要這麼大的豪宅。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嫌房子多,楊士奇也不例外,他拒絕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如果他拿了那棟房子,就會成為朱高煦的重點打擊目標,權衡利弊,他明智地拒絕了這筆橫財。

    楊士奇雖然沒有接受太子的禮物,但他對太子的忠誠卻是旁人比不上的,應該說他成為太子黨並不完全是為了投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對太子的感情。

    自永樂二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後,楊士奇就被任命為左中允,做了太子的部下,朱高熾雖然其貌不揚,卻是個真正仁厚老實的人,經常勸阻父親的殘暴行為,弟弟朱高煦屢次向他挑釁,陰謀對付他,朱高熾卻一次又一次的容忍了下來,甚至數次還幫這個無賴弟弟說情。

    這些事情給楊士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雖然歷經宦海,城府極深,兒時母親對他的教誨卻始終記在心頭,仗義執言已經成為了他性格中的一部分,雖然很多年過去了,他卻並沒有變,他還是當年的那個正氣在胸的楊士奇。

    眼前的朱高熾雖然形象不好,身體不便,卻是一個能夠仁懷天下的人,他將來一定能成為一個好皇帝的,我相信自己的判斷。

    秉持著這個信念,楊士奇與太子同甘共苦,攜手並肩,走過了二十年歷經坎坷的儲君歲月。

    說來也實在讓人有些啼笑皆非,可能是由於楊士奇過於低調,連朱棣也以為楊士奇不是太子黨,把他當成了中間派,經常向他詢問太子的情況,而在永樂十年的風波之後,朱棣對太子也產生了懷疑,便向楊士奇詢問太子監國時表現如何。

    這看上去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卻暗藏殺機。

    城府極深的楊士奇聽到這句問話後,敏銳地感覺到了這一點,他立刻意識到,決定太子命運的關鍵時刻來到了。

    他緊張地思索著問題的答案。

    趁著楊士奇先生還在思考的時間,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這個問題難以回答又十分關鍵。

    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積極,勤懇做事,和群眾們打成一片,能獨立處理政事,威望很高的話,那太子一定完蛋了。

    你爹還在呢,現在就拉攏大臣,獨立處事,想搶班奪權,讓老爹不得好死啊。

    既然這個答案不行,那麼我們換一個答案:

    太子平時積極參加娛樂活動,不理政事,疏遠大臣,有事情就交給下面去辦,沒有什麼威信。

    這樣回答的話,太子的結局估計也是——完蛋。

    這又是一個非常類似二十二條軍規的矛盾邏輯。

    太子的悲哀也就在此,無數太子就是這樣被自己的父親玩殘的,自古以來,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關係始終是處理不好的,在封建社會,皇帝就是一把手,太子就是二把手,自然逃脫不了這個規則的制約。

    你積極肯幹,說你有野心,你消極怠工,說你沒前途。

    干多了也不行,干少了也不行,其實只是要告訴你,不服我是不行的

    讓你幹,你就不得休息,不讓你幹,你就不得好死。

    這似乎是很難理解的,到底是什麼使得這一滑稽現象反覆發生呢?

    答案很簡單:權力。

    誰分我的權,我就要誰的命!

    朱棣很明白,他最終是要將權力交給太子的,而在此之前,太子必須有一定的辦事能力,為了帝國的未來,無能的廢物是不能成為繼承人的,所以必須給太子權力和鍛煉的機會,但他更明白,要想得一個善終,混個自然死亡,不至於七八十歲還被拉出去砍頭,就必須緊緊握住自己手中的權力,直到他死的那一天!

    兒子是不能相信的,老婆是不能相信的,天下人都是不能相信的

    這就是皇帝的悲哀。

    好了,現在楊士奇先生已經完成了他的思索,讓我們來看看他的答案:

    「太子監國期間努力處理政事,能夠聽取大臣的合理意見,但對於不對的意見,也絕不會隨便同意,對於近臣不恰當的要求,他會當面駁斥和批評。」

    這就是水平啊,在朱棣舉辦的現場提問回答活動中,楊士奇能夠在規定時間內想出這種兩全其美的外交辭令,實在不簡單。

    既勤懇幹活禮賢下士,又能夠群而不黨,與大臣保持距離,在楊士奇的描述下,朱高熾那肥頭大耳的形象一下子變得光輝照人。

    朱棣聽了這個答案也十分滿意,臉上立刻陰轉晴,變得十分安詳,當然最後他還不忘誇獎楊士奇,說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人。

    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中,朱棣和楊士奇各出絕招,朱棣施展的是武當長拳,外柔內剛,楊士奇則是太極高手,左推右擋,來往自如。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似乎可以算是武當派的同門師兄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