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新中華再起

龍騰世紀 (176)大帥 文 / 淡墨青衫

    聽得楊英明如此一說,眾百姓都是歡聲雷動,各人臉上都是露出激越神情。張華軒以弱冠之年鹽商之子自出家財募集團練,在當時太平天國興起的前提下原本也算不得什麼。由北至南,團練武裝不知道多少,基本上當時的各府縣都有團練武裝,如安徽廬州這樣的南北雙方拉鋸的地界,三山五越的好漢豪傑都打著團練的名義出來抵抗太平軍的入侵,打出名的不知道有多少,如李鴻章這樣水準的團練武裝更是不知凡已。而張華軒卻是一出手就與眾不同,使得他奠定了如今之常人難敵的地位。

    第一就是家資富裕遠超普通官紳之家,如曾左李胡等人的發跡史不一相同,左宗棠做人幕僚,先是駱秉章然後曾國藩,慢慢一步一步的積攢自己的聲望與實力,奮鬥多年才有點兒根基。李鴻章早年浪戰,多有敗跡,一時間窮困潦倒,不得已遣散團練,去投老師曾國藩混跡多年後謀求自立,江南士紳一下子給他湊了不少本錢,老師曾國藩也慷慨大方,給了他幾營湘軍做立身的根本,使得李鴻章一下子就有了萬把兵,又任江蘇巡撫有了財權,這才漸漸長袖善舞,徹底在朝中立下根本。至於江忠源,手底的兵一直不超兩千,楚勇號稱能戰,可惜沒錢擴充,江忠源的聲望也不足以擴張實力,江又太過忠義,只能在廬州城裡殉國了事了。胡林翼算是一個異數,有手腕有人脈,還有充足的野心,這一點倒是與張華軒相同,可惜此人死的太早,而且是在湘軍集團內發家,一切舉措不能拋開眾人自己施行。頗多掣肘,早早兒就鬱鬱而終了。

    張華軒可就與眾人不同了,出身是兩淮鹽商中的頭等商人,兩淮鹽商之富向來就不在全國任何大富商之下,不論是徽商浙商還是晉商,又或是清末時興起的廣州十三行商人,論起手裡現銀之多家底之厚,怕是只有晉商能與兩淮鹽商比較一下。餘者皆不足道。張華軒出身在如此豪富之家,在太平軍剛至南京,江北面臨嚴重威脅之時,趁勢而起,一出手便是萬人規模的團練。在當時唯有湘軍可比,而淮軍的訓練待遇與裝備,在開始就已經超過了湘軍,在揚州與皖北諸多戰役中,淮軍一步一步擴大自己地盤,將戰鬥力越打越高,而淮安地工業開發也使得淮軍擴軍的步伐一直穩步前行。最終到得今天這種無敵天下的地步。

    若僅僅如此。也還罷了。張華軒在民眾心目中威望之高自然不止是打造淮軍一點。第二則是他善恤生民,治下百姓得仰張華軒仁政之處甚多。政改土改軍改,幾處下手,處處與百姓息息相關,這些年下來,張華軒仁德之名傳於天下,哪怕是極北極南偏遠地方,也知道兩淮之地有個張大帥分給貧苦百姓田地。不收賦稅不要田租釐金。極盡仁德,治下百姓交口稱讚。來往商人將美名傳播開來,這就使得張華軒名頭響亮之極,不少南北之地的貧苦百姓盼之如大旱盼急雨,極盡渴望。

    在這等壓力之下,清廷尚且沒有辦法,只是勸地主降租降息,諭令地方大員減收釐金,而太平天國的高層,在天京事變之前,也頗有將天朝田畝制付諸實施的打算。只可惜天國上層無此政治眼光與實際操作的手腕,此時懸而未絕,只能將聖庫維持下去罷了,待天京事變一出,就是這一點改變的可能性也不會有了。

    這樣,放眼天下,在土地改革上盡得農民之心,盡得軍隊擁戴以死相報地,唯有張華軒一人而已了。

    然後就是權術手腕,處處都顯的高出常人一籌。早期與洋人的交結,再之後便是與清廷的縱橫捭闔,處處高人一籌,眼光手腕都是教人佩服異常。領地之內,又是用淮軍內衛大殺大伐,把所有的異已分子都殺了個精光,手狠之時,大肅反下人頭滾滾落地,幾萬人就這麼丟掉了性命,說來也奇,自古屠夫般地領袖絕對不會有好名聲,黃巢殺人可謂得多,不過名聲極臭,該反他的人也一般反,並不因殺而心服。到是張華軒的治下,內衛部隊殺人殺的極其殘酷凶狠,偏生殺人越多,治下百姓對張華軒越是心服,殺到後來,淮軍治下無人再議論大帥半句不是,而歌功頌德者越發多了起來。旁人不知,張華軒自己卻是明白,殺人肅反是門學問,需有名義,有手續,有交待,這般有擔當有學問也似的去殺,殺的雖多,卻極有妙處。而內衛部隊也就成了他手中最兇惡的惡狗,到得一地,必建內衛行肅反一事,而淮軍每下一地後,對大帥地歌功俊德之聲,也便越發響視了。

    如此,大帥則英明睿智神武仁德愛民敬天法祖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乃是一等一地開國帝國天帝之子真龍化身,其人其身有法統,行事有章法,口蜜心黑手毒,正是中國百姓眼中必定會成功的開國帝王。如洪秀全,豬狗耳。

    在循循善誘地楊英明的照料下,百姓們自覺的把距離又拉遠了一些,淮軍給臉,大夥兒卻不能不要臉,這位總鎮大將軍都說了,大伙有眼福能見得大帥,不過並不代表自己就能蹬鼻子上臉,楞把自己這一百多斤往前頭湊,楊英明幾句話一說,很多打定主意要迎接淮軍大帥的百姓自覺自願的又後退了幾步,打算在風平浪靜官兵齊歡喜的前提下,一睹大帥天顏。

    很快,跟隨張華軒上徐州的文臣武將們簇擁著張華軒策馬而來。淮安距離徐州當然極遠,後世上在高速上也得開三四個小時,以現在地這種交通條件來說,每天行進三四十里絕對是在趕路了,而張華軒從淮軍主力出發後決定趕到徐州,前期佈置再加上趕路,五天功夫就到了徐州府城之外,這速已經算是極快了。

    閻敬銘要負責各州府地政務運作正常,他帶著沈葆楨等一幫人留在了淮安城內,並沒有跟隨左右,丁寶楨負責提調淮軍軍務,這一次北上正是為了打仗,他自然要一同前來。除了丁寶楨之外,文人幕客還有薛福成與薛福保兄弟二人,這兩人卻是等若張華軒的機要秘書,片刻也離不得身邊地。除此二人之外,當然還有軍統的總鎮張五常,自從被削奪內衛權力之後,張五常處事更加小心謹慎,再也不肯給張華軒忌憚他的機會,而他掌握的是秘密部門,隨時要備咨詢問,所以不論出行還是在淮安時,都得在張華軒身邊方可。再之後,便是內衛部隊的總鎮苗以德,徐州已經被內鎮接管,內衛的重心已經開始向北方轉移,現下的內衛雖不如當初那麼風光,與專責防禦的內鎮卻是不同,每個內衛軍人都等若憲兵,在淮軍的領地之內,仍然是軍民人等最為忌憚的存在。

    除了這些心腹將領和幕僚之外,便是大量的淮軍中高級軍官跟隨左右,在這一群大人物的身邊,又是大批的中軍鎮官兵保護護衛,不能說是水洩不通,卻也是極費周章。畢竟此時淮軍的精英人物幾乎齊集於此,萬一有所不妥,那樂子可就大了去了。

    這時候張華軒的威望地位已經無人能及,衣著上卻與身邊的幕僚和將軍們絕然不同。淮軍將校都穿著一般相同的軍服,只是料子稍有不同而已。不論將校,頭頂都是黑色方簷高帽,一身紅色暱制軍服,肩頭上自然是金光或銀光閃閃的將星,腰間毫無例外,人人都是佩帶一支淮安步槍廠出產的左輪手槍,然後就是人手一支馬鞭。

    武官如此打扮,自然都是精神百倍,十分威武。而文官服飾,卻是有些尷尬。原本淮軍初立時,文武俱是穿著大清官服,倒也無話可說。後來淮軍先行改制,一身行頭漂亮的緊,而易幟之後,文官再穿大清的官服自然是不倫不類,而新朝又未確定,現下千頭萬緒的事物又多,斷然沒有給文官去設計新官服的道理。沒奈何,大夥兒剪了辮子,身上的官服卻是千般百樣,隨意穿著。丁寶楨還穿著大清七品文官的官服,青金石頂子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薛福成等人少年風流名士,瀟灑不拘,索性便都是身著布衣,也不戴帽,一身長衫,卻又是一頭短髮,看起來頗是彆扭。

    唯有張華軒是好認的緊。以他身份,當然不能再穿著大清的官服,況且他對那身禽獸的衣衫也極為鄙薄,從不覺得其能代表千年的華章,而光頭皮穿長衫,這樣年青莽撞的穿著也不適合他的身份,穿著淮軍將軍服裝,無形中倒與普通將領拉的一般地位,也不適當。倒是他別出心裁,只穿一身不曾表明階級的普通軍士軍服,盡除階級標識,也無胸牌,一身黑色軍服極盡樸素,也不曾在腰間佩槍或是佩刀,亦無精緻馬鞭執在手中,唯有如此打扮行之年餘之後,不但淮軍將士盡知大帥平時做如此打扮,便是領地內許多百姓也是清清楚楚,原因無它,只因淮軍大帥如此做派之後,普通士兵與將校卻是再也不敢東施效顰,也與大帥一般相同的穿著打扮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