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新中華再起

龍騰世紀 (28)夜談 文 / 淡墨青衫

    富明阿放下心事,恢復了滿洲軍漢本色,他久駐東北,自然酒量極大,也極愛飲,蘇北麴酒一杯接著一杯,很快就玉山傾頹。

    張華軒由著下人們將富明阿扶走,看著滿桌狼藉,向著沈葆楨笑道:「止剩下咱們兩人,不如換過席面,重新再飲如何?」

    適才三人飲酒時,張華軒拚命灌富明阿的酒沈葆楨如何不知?現在見他弄鬼,沈葆楨微微一笑,向著張華軒道:「這到不必,下官也委實不能再飲了。」

    張華軒哈哈一笑,向著沈葆楨道:「振岳兄翰林風流,哪似咱們這般粗魯,倒教振岳兄見笑了。既然振岳兄不耐此處狼藉,不如到府中後園,清風明月飲茶解酒,如何?」

    他語帶試探,一兜一轉之間,又與對方換過了稱呼,開始直稱表字。

    如是換了一般腐儒,勢必不能欣賞張華軒這樣的表現,在沈葆楨看來,對方卻是豁達直爽,不覺心生好感。

    當下答應下來,兩人一起出門,這天也是作怪,剛剛還是狂風突起,現在卻又是明月如洗,天空中無數清輝灑落下來,將諾大的張宅照映的通透分明。

    兩人一邊說些官場笑話兒,一邊把臂而行,向著張府花園而去。

    當時淮安鹽商巨富者多,經營宅院花園也極用心,張府花園雖然不似揚州何園那麼規模宏大,卻也是假山成片,峰巒疊嶂,小橋流水梅蘭竹菊齊齊列備,值此明月如洗,微風徐徐之際,兩個不是知已的知已把臂而行,原本的敷衍與防備卻也是漸漸都懈怠下來。

    「玄著兄,你不及弱冠便以《拾遺》一書名動公卿,而後出巨資,練淮軍,樣樣頂尖兒出色,我雖癡長你幾年,卻是愧不及也。」

    兩人在一處竹林前停頓下來,恰好又有一亭,於是幾個長隨掌燭,兩人安然就坐,沈葆楨一屁股坐定,卻是對張華軒大發艷羨之詞。

    張華軒滿臉安靜,卻是與剛剛的故作豪爽和粗俗時不同,沈葆楨一語既了,看向張華軒神情時,卻是發覺對方雙目炯炯,一雙眸子卻是看向遠方,不知道在看些什麼。

    良久之後,卻聽張華軒笑道:「振岳兄青年翰林,文采風流,見識不同凡俗,而特別是少年時有一問,卻是讓弟佩服之至!」

    他的話裡雖然有幾分客氣套話,其實哪裡敢小看眼前這瘦弱矮小的青年御史?少年中舉,青年翰林,自幼便聞名天下,而後京華翰林,風流儒雅,文才備而後行政治,先做江南道御史,爾後知府,按察,至福建船政,馬尾一戰的中國南洋海軍的根基,便是此人一手打造!李鴻章是他同年,曾國藩對他極其欣賞,左宗棠曾經為了他三顧茅廬,這樣的人,中西兼備,操守,學問,胸襟,哪一條不比他一個後世的小小官員強過百倍?在沈葆楨面前,張華軒說不上是自慚形穢,卻也絲毫沒有穿越客的那種優越感。

    張華軒一席話說完,沈葆楨便知其意,當下笑而擺手,道:「少年懵懂,不值得玄著一提啊。」

    原來沈葆楨少年時在林則徐身邊讀書,因林則徐與魏源等人的熏陶,所以自小便知西學洋務一事,因一日向林則徐發問:「當今舅舅和魏源先生都倡導西學,以圖國強民富。開礦、辦廠必能富民,鑄炮、造艦亦可強國。然而朝堂之上,因循守舊之人居多,有誰支持興辦洋務?何況開辦洋務花費巨大,如今白銀外流,官員中飽私囊,朝廷已是入不敷出,銀從何來?」

    這一番話,正是當時中國開創洋務運動的最大難處,所以林則徐也瞠目不能答,而後曾國藩與張之洞李鴻章等人的洋務亦是陷入泥淖,甚至沈葆楨自己的福州船廠,亦是不能真正振作,中法海戰,十數年心血一朝盡喪,也是擺脫不了財政緊張,官員因循守舊不思振作的既定怪圈,費盡心血最終卻一無所得!

    沈葆楨少年時便有此見識,而且為人多智圓融,又是正經的翰林出身,還有舅父林文忠公這一面大旗,難得的是對西學並不排斥,對洋務運動也不純以船堅炮利為成功的目標,而能看到辦廠開礦富民這一目標,確實是難得的人才,張華軒今日如此,確實有將此人收為幕府的意思。

    當今一方諸侯如此看重自己,沈葆楨卻是感慨道:「十餘年一晃而過,洋人越來越多,器械越來越精,卻偏有朱沅之輩腐儒遍及朝堂,因循守舊之輩不但未少反見增多,奈何,奈何!」

    張華軒這才明白,為什麼對方一見自己之初是那種做派,這個沈葆楨確實是中國士大夫階層裡最優秀的代表之一,他對張華軒的舉措極為贊同,而偏偏自己被賦予了監察張華軒的職責,為朱沅那樣的腐儒張目,而在朱沅身後,無疑有著一股更加強大的力量,最少現在的沈葆楨是無力抵抗,也不能公開抵抗的。這種壓抑的心理與官員的操守使得他不能公然支持張華軒,而對當今天下的局面,此人未必沒有一種絕望之感。

    「振岳兄,吾輩大丈夫豈能如婦人女子一般做無用之感慨?」

    張華軒已經拿捏到了這種翰林學士出身的青年官員的命門,他們有抱負有理想,卻因為出身

    及見識,很難有單身對抗整個階層的覺悟和勇氣,而且當他們出身的階層對自己持反對態時就會產生猶豫與彷徨的情緒,而唯一能激起他們勇氣的,便是更大的大義,更高尚的理想。

    當下張華軒又慨然道:「當下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振岳兄隨林文忠公多日,當知弟不是虛言妄談,若是讀書人都因循守舊,請問英法誰人能制,俄國窺伺我疆土多年,國勢越發強雄,誰去抵擋?若是不富國強兵,我怕連維持舊疆也不可能,難道振岳兄就忍看大好江山,任憑這些洋鬼子來瓜分欺凌?」

    這一番話擲地有聲,確實也是張華軒心中所思,而他提到俄國窺伺一事,更是令得沈葆楨動容。林則徐在世時,對英法威脅不以為意,畢竟兩國太遠而且是海路而至,倒是對近鄰俄國一向提防小心,多次提到中國最大的憂患便是俄國,沈葆楨在他身邊多年,這種影響是自少年時便有,當是人心中最根深蒂固之事。

    果然被他一說,沈葆楨悚然動容,再也沒有剛剛那種閒適從容的翰林學士味兒,站起身來在原地轉了幾個圈後,便向著張華軒一揖到地,愧道:「果然是百無一用是書生,大人在此興辦工廠,練習新軍,一切皆為富國強兵,我卻為了一些小事而心存猶疑,當真該死,該死。」

    他站直身體,向著張華軒斷然道:「一會回去我便上書,極力言明今日事不同往日,辦廠開礦一事,當不能盡如祖宗成例!」

    「這卻不必。」張華軒對他的所謂「小事」極有興趣,卻是先向著沈葆楨道:「咱們這邊悄悄兒做起來,比大張旗鼓要好,朝裡的事我有數,那些老夫子是道理說不通的……不如先只說咱們這規模小,只是為了淮軍軍服和火器而辦了一些小廠子,反正地方上的情形向來是報喜不報憂,朝中諸公,只怕也是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這一番話說的極有見地,對滿朝官場學問也是拿捏的極為到位,沈葆楨用佩服的眼神看一眼張華軒,點頭道:「也成,就這麼辦理便是。」

    不等張華軒問話,他便又低聲道:「朝廷已經派了吳棠為徐州知府,然後會有特旨,升任淮徐道,江北團練大臣,也會賞給此人按察使的銜頭,這樣一來,除了江北大營諸將外,大人北面還有一個徐州來掣肘!」

    「哦?」張華軒心中一緊,臉上卻仍然是從容,當下沉吟著道:「只怕是欽差琦善就要開缺,朝廷想著江北大營不穩,所以加派幹員,充實蘇北與山東。」

    沈葆楨搖頭苦笑,向著張華軒道:「上個月皖撫在廬州戰死,袁甲三掌雄兵過萬,原本是屢立戰功,因為援救廬州不利,已經被就地罷職,然後返京待罪,大人你手掌雄兵,坐視廬州不理,朝廷原本就是不歡喜,又開工廠,辦火器局,朝廷有心要罷斥你,卻是忌憚你手中淮軍,誰不知道,這淮軍是你一家所辦,拿銀子餵飽了的,驟然罷斥,唯恐兵變!朝廷敢罷袁甲三,敢殺敗逃的督撫,卻對你一個小小的捐道頗多忌憚,吳棠這江北團練大臣,豈是虛設?」

    張華軒到現在才是明白,這個從京師出來的從五品的監察御史,果然比富明阿這個邊遠的都統還要更明白京華風雲,對方一開始的態與距離感,自然也就有了更對頭的解釋。

    若是換了清廷的角,對自己這個突然冒出來的捐官自然也不會當真信任,當時團練極多,哪一個不是由原本的大臣興辦,就是李鴻章這樣的翰林出身,現下也不能出頭冒尖,而他一個鹽商家的後生,居然敢坐擁大兵擴充實力,清廷又如何不忌憚。現在是有太平軍在北方鬧著,清廷騰不開手,若是等李開芳與林鳳祥覆滅之後,安知清廷不會將張華軒一革到底,將淮軍全軍交給更加放心的大臣去統領?

    風雨欲來!

    這算是張華軒穿越後的一個大考驗,也是他自己不曾在京師當真有過的去的靠山,恭王有心拉攏,他卻對恭王虛與委蛇,對朝廷也不曾有表明忠心的舉措,廬州一事,終令得北京對他大為不滿,而這種不滿與那些守舊勢力勾結起來,就成了一把懸在他頭頂的利劍,隨時可能將他新興的事業一劍斬斷!

    不用多想,張華軒也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弟明日就召集兵馬,全師舉向皖北,捻軍將不再為朝廷所憂患!」

    「好!」沈葆楨擊掌而贊。

    張華軒狡猾一笑,向著沈葆楨笑道:「振岳兄雖然是江南道的御史,不過大兵將興,兄長又在我軍中,少不得要先跟隨效力,出謀劃策一二。」

    沈葆楨略一猶豫,張華軒如此要求雖然有些不合體例,不過也不算過分,當下慨然答應,笑道:「敢不應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