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責

資料 《一寸》中篡改的歷史(一) 文 / hcxy2000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篡改的歷史[轉帖來自鐵血論壇]

    hcxy2000關於轉貼前的話:

    很遺憾,因為小說的原因,在書評裡已經有了關於國共兩黨在抗戰時期貢獻的爭論。作者的觀點很明確,在抗戰的人群裡,只有中國人,只有華夏兒女,沒有政黨之分!

    要抗戰,必然需要自身的壯大,以*主席為首的『共產』黨人抓住了機遇,也就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共產』黨人!

    請時刻記住,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共產』黨人!

    這篇文章是作者在鐵血論壇上看到的。裡面絕大部分觀點我是贊同的。這些觀點,可以全面回答目前為國民黨鳴冤的問題。

    基於以上理由,請準備再發關於這個爭論內容的讀者注意,如果你的觀點已經在這個帖子裡被反駁了,那麼我將毫不猶豫地刪除你的書評。

    再次說一遍,我是贊同的是這篇文章裡面的絕大部分觀點,而不是全部觀點。

    本文來自鐵血論壇,感謝轉貼者安倚天

    公允的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勝利。國共兩黨都為這場戰爭的勝利,為中華民族的興亡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對在那場戰爭中犧牲的先輩,無論他屬於何黨何派,我們都不可作出任何不敬的言詞。因他們的鮮血和生命奠定了今日中國復興的基礎。

    我開此欄只想糾正《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無視、扭曲、甚至篡改的歷史。

    這些集子的開篇語說:

    不能無視、扭曲、甚至篡改過去。要真誠面對歷史。

    此話說得很好,但卻沒有做到。

    片中凡是無視、扭曲、甚至篡改過去的地方,我將一一指正。

    請給我一定時間來完成它。

    第一集《盧溝橋的故事》

    開篇語:

    歷史,

    是人類集團生命的活動行程。

    沒有人能夠自外於這一條來自太古的滾滾長河。

    但對當下而言,

    歷史畢竟是屬於過去的。

    所以,

    我們盡可以去開創未來、締造未來,

    卻不能無視、扭曲、甚至篡改過去。

    因為歷史不論是對的、錯的;

    你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都已成為定局。

    真誠面對歷史,當有助我們敞開心胸,以更寬闊的視野去面對未來。

    第二集《中日戰爭的源頭》

    此集主要講述:1868年起,日本勵精圖治,而中國在腐朽的清政府統治下,日益衰落。巨大的差異,引起日本窺視中國的狼子野心。

    第三集《民初亂局》

    此集中指蘇俄指使海軍局代局長李之龍,陰謀誘押蔣介石赴俄。

    然而,陳公博在《苦笑錄》中記錄下此事的蹊蹺之處。

    此事件的兩位涉案人物:鄧芝龍、歐陽格都未經審訊,而被放出。

    陳公博問鄧芝龍怎麼回事,鄧說:是接到蔣介石秘書電話,將中山艦調進廣州,二天後又調出。他也不知怎麼回事。

    陳公博問歐陽格怎麼回事,歐陽格說:是20日凌晨,接到蔣介石副官的傳令,要立即逮捕鄧芝龍的。

    反而蔣介石在此事變中,從『共產』黨手中奪回海軍軍權,又從汪精衛那裡奪得廣州的政權。

    中山艦事件的兩位涉案人物因未經審訊而被放出。因此沒有任何可以確證的文件資料。

    然而在《民初亂局》中採納沒有任何實證的蔣系一說,顯然不是嚴肅地真誠面對歷史,而有篡改歷史之嫌。

    在此,我只想問一句:蔣介石既已將此案涉及的兩位人物抓獲,為何不作個審訊筆錄,判定鄧芝龍、歐陽格兩人之中誰真正有罪?還是都無罪,有罪的另有其人?

    (歐陽格在抗戰期間,任海軍江陰防區司令)

    此集還有隱瞞歷史之弊!

    只說:蔣介石下令清黨並逮捕『共產』黨人。

    然而,僅僅是逮捕而已嗎?為何不講出真實的歷史:數千『共產』黨人的人頭落地?!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走一個!

    片中談到北伐軍大破吳佩孚於汀泗橋,沒有提到此役是由葉挺率領的『共產』黨人組成的北伐先遣團所打。倒是在第四集提到葉挺的南昌暴亂。顯然沒有公正的展示歷史。

    片中談到蔣介石率軍北上,出兵濟南。遭日軍襲擊,國民政府派蔡公時交涉,卻被殺害的五三慘案。蔣介石含痛忍辱繞道北上。

    然而,1949年,共軍渡江進入南京時,同樣發生了帝國主義列強干涉中國內政的一幕。

    當時英艦「紫石英」號炮擊渡江共軍,共軍當時同樣開炮還擊,擊傷英艦,迫使英艦停靠南京碼頭。英艦挾持一艘客輪才逃出長江。

    兩黨兩軍在同樣遇到帝國主義列強武力干涉時,所採取的作法真有天壤之別。

    誰是中國新生的希望所在不是很清楚嗎?

    第四集《危機與生機》

    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日本侵華,吞併東北的野心逐漸膨脹。

    第二部分:中國內戰不已,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由來。

    第三部分:918事變,日本佔領東北的過程及中國依賴國際公理的困窘。

    「中國『共產』黨於民國十年成立於上海。當初由於黨員太少,必須借助國民黨的組織與力量才能發展。所以像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便向中山先生請求,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原以加強革命力量為念,於1921年正式通過容共。沒想到從此便埋下了內憂不斷的禍根,而沒有過過一天安寧的日子。**從頭便是以[靠行]的方式起家的。所以他們對借力使勁,製造矛盾,從中漁利的本事非常內行。」

    這段話足以證實國民黨不敢正視歷史,進而歪曲歷史。『共產』黨是由於黨員太少,必須借助國民黨的組織與力量才能發展嗎?

    顯然,歷史不能證實這句話。1927年,**由於國民黨的大屠殺,損失了大量的幹部,特別是那些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嶄露頭角的幹部。又經歷了從1927年起的多次圍剿,然而**卻仍然發展起來了,原因是什麼?簡單一句[靠行]起家就能掩蓋嗎?

    **不是[靠行],[靠行]者一旦失去依靠便要完蛋。**是因為所提出的綱領、政策符合廣大勞苦民眾的需要,獲得了佔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的支持,得以發展壯大的。

    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意味著仍然是『共產』黨人,『共產』黨保留是一個獨立的政黨。孫中山先生為什麼會同意這個特殊的條件呢?

    國民黨在組建之初,就是由多個團體組合而成,內部幫派林立。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各色人等湧入國民黨,大多數人並非是真正的革命者,國民黨有右傾化的趨勢。而『共產』黨則是組織嚴密的左翼政黨。孫中山先生將『共產』黨人引入國民黨,就是希望平衡國民黨內左、中、右的力量,同時也減輕中國兩個革命政黨可能的衝突。然而,1927年的屠共,使這兩個政黨徹底地喪失了互信,走向對立。也使孫中山先生的希望化為泡影。國民黨之所以有今天,全拜1927年的屠共所賜。

    「中央從1930年底開始到31年7月,對**進行了3次圍剿……1932年3月,蔣委員長復職,6月15日召開廬山會議,會中重申『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並制定了剿共的方針。」

    1931年918事變,日本已佔據了中國的東北三省。1932年6月不敢收復失地,執意要打剿共的內戰。當時**在瑞金已提出放棄前嫌共同抗日的主張,蔣先生充耳不聞,真有「寧予倭寇不失家奴」的精神啊!

    「這個時候,來到延安的**軍隊還不到一萬人,但是他們和張學良來自關外的東北軍產生了微妙的化學變化。此一變化改寫了中國人的歷史。」

    僅僅輕飄飄的一句「產生了微妙的化學變化」,就能掩蓋這個「改寫了中國人的歷史」重大事件的根本原因嗎?

    第五集《乾坤一變》

    1927——1937年,國家建設的黃金十年。

    「後來因為西安事變,而造成了整個局面[拖不下去]的窘境,於是一場不能打的仗,也就不得不打了。」

    在《劍橋中華民國史》中專門有關於這一時期成就的一章:國民黨政權的成就。現將若干段落抄錄如下:

    到1936年末,蔣介石已經鞏固對全國較大地區的政治控制——中國本土18個省中,僅有7個保持基本自治——從而為一個可行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然而,他為取得政治控制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他堅決依靠武裝力量,不僅使國家受到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而且把這個政權的注意力從迫切需要社會、經濟及政治的改革轉移開去。

    1934年稻米收穫量低於1931年收穫量的34%;大豆幾乎下降36%,小麥下降7%。棉花是當年唯一超過1931年水平的主要農作物。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產值從1931年的244.3億元下降至1934年的130.7億元(時價)。這些數據在細節上不完全可靠,但是,當時目擊者的報道證實了農村嚴重貧困,特別是在1934年和1935年。

    田弘茂在《國民黨中國的政府與政治,1927—1937年》的第168頁寫到:蔣介石在1935年的評估卻能反映一般狀況:

    「政府開支日見增高。每當計劃出籠,新稅又起。附加稅常隨需要加於正稅之上,又創各項雜稅。有時,[地方當局]隨意逐戶徵集不明之稅。稅目繁多。民眾稅負沉重大受其苦。」

    「首先讓我們看看當時國內的輿情。話說日軍自從佔領東北四省之後,又企圖染指華北。先是攏絡殷汝耕,成立冀東偽自治政府。1935年12月11日,中央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派宋哲元為委員長加以制衡,並受命與日方斡旋。但這件事被人誤解,以為華北真的要步東北的後塵[特殊化]了。於是便引發了12.9和12.26兩次大**帶動了全國澎湃洶湧的抗日浪潮這股浪潮,顯然已非警察所能應付得了的了。這只是1935年底的事,我們已經有[很難拖下去]的深刻感受了。事實上,這種狀況還拖了一年。到第二年的12.9,又爆發了一次*週年的街頭運動。那回相去西安事變只有三天。」

    這種拖不下去的感受,是來源於日寇的步步蠶食呢?還是來源於民眾的抗日情緒?

    「再看**,但和共軍正面對峙的正是他所率領的子弟兵東北軍。然而此刻的東北軍,已經被那種長時間背井離鄉的愁緒,磨光了他們的作戰意志。」

    東北軍並沒有磨光了作戰意志,而是只想戰死在回家的路上,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要與紅軍死拼,當然不願死在他們認為不值得拚命的地方而已。東北軍瓦解以後,有相當多的士兵加入了八路軍。

    1945年8月11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對以下部隊發出進軍東北的命令:

    「為了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並準備接受日滿偽軍的投降,我命令:

    一、原東北軍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

    二、原東北軍張學思所部,由河北、察哈爾現地,向熱河、遼寧進發。

    三、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

    四、現在河北、熱河、遼寧邊境之李運昌所部,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

    以上這四支部隊都是東北軍的底子,他們在敵後與日軍整整拚殺了八年,終於打到了回家的日子。東北軍的作戰意志磨光了嗎?

    「單看1935年11月紫羅鎮(應為直羅鎮)之役,(東北軍57軍兩個師與紅15軍團發生遭遇戰)論戰力紅軍遠不如**,但一曲[松花江上]和[團結抗日]、[自己人不打自己人]的兩句口號,卻徹底擊潰了東北軍。這種情景,和張子房當年在九里山上[悲歌散楚]如出一轍。」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政治攻勢的威力,也看到了人心所向、軍心所向。順其所向而立,逆其所向必敗。

    從畫面上看,明明寫的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一寸》篡改為[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須知[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政治打擊力度要比[自己人不打自己人]高得多,

    「紫羅鎮一役,師長牛元峰、何立中以及他的參謀長裴煥彩『自殺』,兩個師有八個團長,其中六個也『自殺』了,只逃回來一個,另一個名叫高福元的,被共軍俘虜。連同其他被俘官兵五千餘人,則受到了共軍的[禮遇]和洗腦。洗腦的內容既無馬列思想,也沒有階級鬥爭,只有一句話:[團結抗日,打回老家去!]。這些人後來被釋放回來的時候,便成了東北軍中,**統戰的尖兵。」

    說得真好哇!!!東北軍人心中最掛念的是自己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兒女,日夜期盼的是打回老家去!這是軍心所向,民心所向。凡符合國家、民族利益的政策,做法都是統戰的利器,想人民所想,做人民所願,就是被共黨所「統戰」。凡逆人民所想,拂人民所願,危害國家、民族利益的,即為*尖兵!

    只可惜了那些軍官們,服從命令的準則與復國仇家恨的願望發生了極大的衝突,在這沉重的精神壓力下,他們只好選擇『自殺』來解脫。

    關於西安事變能和平解決的原因,蔣永敬的分析是對的。

    當時**、張學良等人均無能號令全國團結抗戰的政治能量,而蔣先生的地位決定了他有這樣的政治能量。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必須放棄與蔣介石算清血賬的想法,而力主和平解決。這有點像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缺乏將領,起義士兵用槍逼著黎元洪當統領一樣。黎元洪當時並無反清的想法,卻當上了義軍統領。

    在西安事變之前,**已認識到當前最大的危機是「亡國」,國家民族的利益是抗日救亡。因而改變了對蔣介石的態度。以下見《國共兩黨談判通史》92頁。

    1936年4月9日,*、彭德懷在山西「東征」前線致電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張聞天.指出;「目前不應發佈討蔣令」,「我們的基本口號不是討蔣令.而是抗日令」。

    1936年8月10日,**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國共兩黨關係、統一戰線問題。會議決定:放棄抗日必反蔣的口號,實行逼蔣抗口的方針.以推動蔣介石聯共抗日.使國民黨政府走向抗日道路。

    9月11日,中央書記處向黨內發出《中央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指出:

    「目前中國人民的主要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所以把日本帝國主義與蔣介石同等看待是錯誤的,『抗日反蔣』的口號,也是不適當的。」「在日本帝國主義繼續進攻,全國民族革命運動繼續發展的條件下,國民黨中央軍或其大部有參加抗日的可能。我們的總方針應是逼蔣抗日。」

    1935年底,蔣介石與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談判後,便積極著手與**取得聯繫。就在這時,他的親信、南京政府駐蘇使館武官鄧文儀提交了一份有關**駐『共產』國際代表王明在『共產』國際「七大」的發言摘要,使他瞭解到了**關於建立反日統一戰線的政策。因此,他立即指令鄧文儀迅速返回莫斯科與王明進行接觸鄧文儀對王明說:蔣先生看到你在『共產』國際「七大」的發言及有關文章後,於是決定同**談判。接著,鄧文儀按照蔣介石提的旨意提出了國共再次合作的三項條件:(略)

    1936年1月,國民黨派出特使董健吾密赴延安,在西安受阻。張學良電詢南京,核實他的使命後,派騎兵護送到**所在地瓦窯堡。

    根據周恩來的建議、*、張聞天、彭德懷等經過研究後、於3月4日至電博古轉董健吾,表示**「願與南京當局開始具體實際之談判」.並提出談判條件如下:

    「(一)停止一切內戰,全國武裝不分紅白,一致抗日;

    (二)組織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

    (三)容許全國主力紅軍迅速集中河北、首先抵禦日寇邁進;

    (四)釋放政治犯.容許人民政治自由;

    (五)內政與經濟上實行初步與必要的改革」。

    這是**中央向南京政府當局第一次提出聯合抗日的具體談判條件。

    儘管董健吾的陝北之行極為機密,但仍為閻錫山所知曉。他致電責問宋子文.並認為這是南京聯合共軍打晉軍。

    受蔣之命.陳果夫、陳立夫也指派其親信曾養甫等尋找與**聯繫的渠道。1935年11月,曾養甫找到他早年在天津北洋大學的同學湛小岑,簡單明瞭地囑托他「打通『共產』黨關係」。

    1936年8月27日,張子華攜帶曾養甫的信及同國民黨武漢電台聯繫的密碼到達陝北。31日、周思來給曾養甫覆信表示:「亟願與貴方負責代表進行具體談判。」同時商議:「倘兄及立夫先生能惠臨敝土.則弟等願負全責保兄等安全。萬一有不便之處,則華陰之麓亦作為把晤之所。但弟身外出安全,須貴方代為策劃。」9月1日,又給陳果夫、陳立夫寫信,對他們聯共抗日之舉給予了讚許,信中寫道:「黃君從金陵來,知養甫先生所策劃者,正為賢者(指陳果夫、陳立夫)所主持。……敝黨數年呼籲.得兩先生為之振導,使兩黨重趨合作.困難轉機,實在此一舉」,希望他們向蔣介石「更進一言,立停軍事行動,實行聯俄聯共,一致抗日」。

    這就是片中周思來給陳立夫一信的來歷。

    9月20日,張子華帶著周恩來的兩封親筆信,風塵僕僕趕到廣州,一併交予曾養甫。27日,曾養甫約張子華商談,說南京方面代表北上恐惹人注意,希望周恩來飛往香港或廣州與之會談。第二天,張子華將這一情況電告**中央。10月8日,**中央復電表示:周恩來可以飛住廣州談判,但國民黨政府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1)須堅持民族立場,立即準備抗戰、萬不可再作喪失領土主權之讓步;

    (2)立即暫行停止進攻紅軍。

    曾養甫獲悉來電後,立即辦好了周恩來南來的護照,請張子華速送陝北、同時要他向**轉達國民黨的四點承諾:「(1)蘇維埃區域可以存在,(2)紅軍名義不要改聯軍,待遇與**同;(3)『共產』黨代表公開參加國民大會;(4)即派人具體談判。」

    10月14日,張子華急速趕到西安,向葉劍英作了匯報。第二天.葉劍英將這些情況電告**中央。**中央從這四點承諾中認為國民黨有些談判誠意,又獲悉蔣介石10月16日到西安的消息。於是要張子華與國民黨交涉,請蔣介石派飛機到延安接周恩來到西安與蔣直接談判。實際上.蔣介石此時不僅缺乏談判誠意.而且還想重走軍事」剿共」的老路,因而周蔣談判未能實現。

    9月底,**中央開始起草《國共兩黨抗日救國協定草案》。10月初、該草案正式形成。《草案》闡述了兩黨合作的必要性和合作的步驟、方法及組織形式等問題。實際上是**中央初步確定的國共談判方案。10月14日,潘漢年攜帶此文件及上述信件到達上海,就任「**上海辦事處」主任。10月22日、*致電潘漢年,告知南京已同意他會見陳立夫。11月7日,*致電潘漢年,通知他以**正式代表資格與陳立夫談判。

    1936年11月10日,潘漢年與陳立夫、張沖在上海滄州飯店正式舉行會談。國民黨方面的條件明顯的是「收編」,潘漢年指出**的立場是合作,決不是「收編」。談判僵持。

    同時,**中央對蔣介石國民黨並不抱任何幻想,一方面作出適度讓步,努力促成國共談判;另一方面則決定以軍事粉碎蔣軍的進攻,迫使蔣介石真正回到談判桌上來。1936年11月18日,紅軍一、二、四3個方面軍領導人發佈《關於粉碎蔣介石進攻的決戰動員會》。21日,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即取得山城堡戰役的重大勝利,殲滅胡宗南部一個整旅又兩個整團。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西北地區的狂妄計劃,對促成國共繼續談判和國內和平的實現起了重要作用。

    1936年11月16日,陳立夫邀請潘漢年到南京談判,談判仍無結果。11月22日,*、張聞天復電潘漢年通報了中央的策略:「從各方面造成停止進攻紅軍的運動,先醞釀,然後發動,一處發動,到處響應、以此迫蔣停止剿共,此是目前抗日統一戰線的中心關鍵。」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事變當日.張、楊聯名向全國發出通電,提出了抗日救國八項政治主張:

    (1)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

    (2)停止一切內戰;

    (3)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

    (4)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

    (5)開放民眾愛國運動;

    (6)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

    (7)確實遵行總理遺囑;

    (8)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充分表明張、楊完全是為了整個國家民族的前途,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才不得不發動此事變,「對介公為最後之諍諫,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為了進一步研究處理西安事變的方針。**中央於12月19日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在會上強調指出:「目前問題主要是抗日問題.不是對蔣個人的問題。」「我們主要是要消洱內戰與不使內戰延長。」張聞天在會上提出:「我們的方針應確定爭取成為全國性的抗日,堅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方針。」「我們應盡量爭取時間,進行和平調解。」根據會議精神,**中央在當天向黨內發出的指示中,表明了解決西安事變的基本方針,即「堅決停正一切內戰一致抗日的組織者與領導者的立場,反對新的內戰,主張南京與西安間在團結抗日的基礎上,和平解決。」

    12月22日,宋子文、宋美齡等飛抵西安。在宋氏兄妹的開導下、蔣介石權衡利害關係,開始採取合作態度。他委託宋氏兄妹作為他的全權代表與西安方面談判,並暗示願改組政府,三個月後召開救國會議,改組國民黨,同意聯俄聯共。同時他提出,對於商定的條件,以「領袖人格」保證執行而不作書面簽字。

    12月23日上午,南京方面與張學良、楊虎城、中國『共產』黨三方面舉行正式談判。南京蔣方代表是宋子文。在基本8條談妥後,周恩來於24日晚與蔣介石直接面談。在《周恩來選集》73頁中有以下記述:

    蔣介石向周恩來作了三點表示:

    (1)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

    (2)由宋子文、宋美齡、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與**解決一切;

    (3)他回南京後,周恩來可直接去談判。

    1936年12月28日,*代表**中央發表《關於蔣介石聲明的聲明》,針對蔣介石在12月26日發表的《對張楊的訓詞》,公佈了蔣介石所允諾的條件。要求蔣介石不打折扣地實踐諾言,真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1937年1月8日,**中央和蘇維埃中央政府發出《為號召和平停止內戰通電》、堅決要求南京當局立刻下令停止軍事行動,召開全國救國會議,使國內和平立即實現。通電指出:

    「蔣先生應挺身而出,制止禍國殃民之內戰重新爆發。……因為蔣先生曾經擔保中國內戰不再發生,這次事變對於蔣先生之政治人格與其『言必信,行必果』之格言,實為重大之試驗。」

    「1936年12月26日,當委員長安全回到南京的時候,舉國歡騰的熱忱是令人感動的。自從1926年北伐以來,蔣委員長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全國團結力量的震撼!但是[先安內後攘外]的既定政策卻因此而改變。」

    這個舉國歡騰的熱忱是因為蔣委員長安全回到南京呢?還是因為蔣接受了**的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呢?

    蔣委員長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全國團結力量的震撼,這個震撼所表達的意願是什麼?顯然不是[先安內後攘外],而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