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新宋 大結局

正文卷 第一百二十三章 文 / 阿越

    兩天後。

    遼國,西京道,飛狐北口。

    山峰林立之間的峽谷中,到處都是斷旗、屍體,還有被鮮血浸泡的土地,失去主人的戰馬,在戰場上刨著前蹄,茫然無助的尋找著。

    折克行策馬駐立在這片慘烈的戰場上,臉上沒有一絲的表情,身邊諸將、牙兵,無人能看出這位老帥心中的悲喜。過了許久,眾人才聽到他冷冰冰的問道:"折損了多少人馬?"

    一個參軍嚅嚅回道:"尚在統計,大約戰死了兩千餘人,戰馬一千餘匹"

    "好,好!"折克行話中的譏諷之意,讓每個人都背心發寒,"若非是高永年力戰,打通副道,繞到遼人身後,河東折家軍的威名,大約要葬送於此地了!"

    誰也不敢接折克行的話。蔚州的遼軍雖然是倉促徵召,但參戰的本地宮分軍也有三千餘騎,還有數千家丁,漢軍兩萬餘人,遼軍又是據險而守,他們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衝鋒、血戰。若非是折克行親自按劍督戰,無人膽敢退後,這場戰鬥的勝負還真的很難說。儘管最終因為重傷難治,死在飛狐口的將士也許會超過三千騎,但他們到底還是打贏了這一仗。

    不過,飛騎軍與河東蕃騎加在一起,大約有一萬五千餘騎,一場戰鬥下來,戰死重傷了幾乎五分之一的人馬,還有無數的將士負輕傷,這已讓每個人都膽寒。而且還是靠著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營副都指揮使,率領一千餘騎飛騎軍力戰,打通了由一千騎宮分軍扼守的副道,從背後給苦戰中的遼軍致命一擊,才取得這場勝利。對於一向自負精銳的折家軍來說,這的確也有些難以接受。

    遼軍雖眾,但嚴格來說,其實也只是烏合之眾。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完全是因為這該死的飛狐峪。

    折家軍在大宋朝,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們雖然對宋廷忠心耿耿,但實際上卻是沒有諸侯名號的諸侯。河東蕃騎其實是朝廷默認的折家的私兵,飛騎軍雖然納入禁軍的編制,都校有時候也不一定姓折,各級將領仍由樞密、兵部來任命,但實際上也是由折家控制的——此軍將士,有四五成是麟府地區的居民,其餘的也主要來自苛嵐、火山地區。這都是折家勢力根深蒂固的地區。在這一方面,大宋的兩大將門,種家與折家其實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而這一戰,為保必勝,折克行更是動用了河東蕃騎做為先鋒!

    這戰死的兩三千將士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折氏的親族。

    但折克行彷彿馬上就已經將這件事拋諸腦後,沉聲說道:"遼人雖然有一些人馬逃回了蔚州,但經此一役,亦足以令其膽寒。范丘的神衛營跟上來了沒有?"

    "正在倍道兼程,大約明晨能至。"

    "派人去告訴范丘,明日午時前,我要在蔚州城下,看見他的火炮!"折克行鐵著臉說道,"速速清理戰場,權且將死去的兒郎們葬了。一個時辰後,整軍出發,兵圍蔚州!"

    "得令!"眾將轟然領令,忙不迭的各自散去,忙碌起來。

    遠處,一個年輕的宋軍將領正在跪在戰場之上,給一個傷兵包紮著傷口。他身旁一名武官一面給他打著下手,一面笑道:"高將軍,這次你可是立下頭功了。"

    "說什麼頭功。"那名將領正是在此戰中大放異彩的高永年,他熟練的幫著傷兵紮好傷口,一面罵道:"都是吳鎮卿介紹的好買賣!害咱們死了這麼多人。"

    提到這此事,旁邊的武官也跟著痛罵起來:"我早知道這姓吳的不是好人,放著取蔚州這麼大功勞不要,實是沒安好心。我們拚死打下蔚州,朝廷敘起功勞來,卻少不了他的份。"

    "如今不急著說這個。"高永年搖了搖頭,抬頭看了看北方,憂心忡忡的說道:"這一場大戰,遼軍雖說死了四五千人,投降的也有五六千之眾,估摸著還有不少人跑散了,但逃回蔚州的,總有上萬人馬。雖然蔚州已經門戶洞開,可要在耶律沖哥的援軍趕到前攻下蔚州,也沒那麼容易。"

    一時間,旁邊的武官也沉默了。此戰之前,看到吳安國勢如破竹,他們每個人都以為取蔚州將是易如反掌的事。但現在,每個人心頭沒有說出來的話卻是相同的——遼人不好對付。

    付出了如此慘重的代價,若是最後連蔚州都沒能打下來

    想到此處,兩人的心裡都變得沉重起來。

    1都校:軍都指揮使的簡稱。

    2註:使君,知州之別稱。這裡指段子介。

    3註:指宋夏好水川之戰,夏主元昊在好水川一舉殲滅宋朝苦心經營的精銳野戰軍,從而宣佈了整個宋仁宗時代宋朝對夏戰爭的徹底失敗。此後,直到趙頊登基後,因為西夏不斷內耗,宋朝才再度開始了西夏的攻勢作戰。

    4註:此據《元豐九域志》。《讀史方輿紀要》謂二十五里,亦不取。《中國歷史地圖冊》相關圖頁束鹿之標注方位亦疑有誤,請讀者仍以本書描敘為準。

    5註:真實歷史上,趙孝錫生於元豐八年,即小說中的熙寧十八年,三歲即已夭折。

    6按:注意此處所言,指"內降指揮"或"內批指揮"。"指揮"本是宋代詔令的一種,只不過可以不由翰林學士擬旨,改由宰執代擬,但仍需經兩府討論,給事中、中書舍人封駁,台諫論列,自然也具有合法性,甚至許多指揮本身就是司法解釋。因此,其與"內降指揮"有著本質的區別。請讀者注意區分。

    7阿越註:真實歷史上,北宋中期士大夫們已有自覺限制皇權擴張的意識,但是,在經歷激烈殘酷的黨爭之後,整個士大夫階層完全被分裂,並且在內耗中被削弱,因此喪失了抵制皇權的能力。儘管如此,便到北宋晚期,即使是被視為奸相的蔡京,同樣也表現出了這樣的自覺意識,只不過為時已晚。

    8註:歷史上著名的白癡皇帝。

    9按:近代以來,地雷被廣泛使用,主要是源於工業化時代以後,地雷生產成本大幅降低,成為十分便宜的武器。這與小說所處於的手工業時代之情況完全不同。小說中所敘之炸炮,實則最晚於明末中國便已發明,然未被廣泛應用於戰爭,竊以為原因即在於性價比太差。

    10註:大遼官制,在爵位之上,大體是繼承大唐的九等爵制,另有創新改變。遼國在衛王蕭佑丹主政期間,吸納宋朝對勳爵制度的改革,與遼國傳統制度相結合,將爵位改成十二等爵,依次為:二字王、一字王、二字國王、一字國王、郡王、國公、郡公、侯、縣公、伯、子、男。學漢制,重視侯爵,侯爵以下,皆是榮銜,並無實利,然至侯爵,不僅有不菲之薪俸,更有更高之政治待遇,在朝堂之上,位序排在各州牧守之前。大遼更重軍功,故自太平中興起來,非有大軍功,絕不可能封侯。故而侯爵在此時之遼國,尤為珍貴難得。蓋蕭佑丹特以此激勵將士也。

    11註:真實歷史上,雖然滹沱河在北宋朝改道頻繁,但應當是在北宋後期之政和年間方大舉改道,走鼓城(今晉縣)之南,注入苦河。故此時之河道,至少鼓城一段,仍當與《元和郡縣志》所載無異。

    12註:指冀州知州。

    13阿越按:對於某洗腦影片所描敘之藝術戰果,智者請一笑可也。

    14註:這裡指宋初第二次幽州之戰,宋軍主將曹彬因為糧草接應不上,進退失據,被視為宋軍最後戰敗的主因。

    15註:宋時都部署、副都部署、部署的別稱。此處指弘義宮都部署。

    16註:都護,本漢代軍職,宋時常以此古稱代指都部署。

    17註:此處包括家丁。

    18按:熙寧軍制改革時,宋廷建神衛營共八營,每營十指揮,每指揮200人。神衛營為直隸殿前司之器械部隊,平時分駐四方要塞,兼受各府州長吏轄制,戰時則隸各行營主官直接調遣指揮。此詳見《新宋·權柄》之相關章節。至宋遼之戰前,宋廷已增建神衛營至十八營。至戰爭開始後,宋廷又增建兩神衛營,第十九營即往河東援吳安國者。加上此處援東光者,神衛營已有二十營矣。然各營所配署器械不盡相同,有火炮者不過十之三四,兵員亦未必皆有滿額十指揮,此亦古來軍隊發展中之常事,故讀者不必以為宋之神衛營兵員已達四萬之眾。如前所敘,新建神衛營或只有火炮數門者,其兵員自亦不過數百而已。又,戰前宋朝神衛營之部署大體如下:京師4、西京1、陝西4、益州1、河東2、河北5、京東西1。然宋時交通不便,神衛營器械皆笨重難運,不僅如駐守陝西之神衛營,現實上斷難支援河北之作戰,便是京師、河北、河東之諸營,亦以協助守城為主,若非事先準備籌劃數月,倉促之間,亦難以機動。如河北雖有5營,然其中兩營固守大名府防線,乃大名府防線之重要構成;又有兩營分守河間、真定二府,非可輕動;余一營散佈河北沿邊諸城寨之中,更難聲援。如此部署,宋廷非不知其弊,然河北門戶洞開,又兼平原廣闊,無必經之道,無可守之險,與陝西情勢大不相同,其勢不得不然,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者。故宋廷可用於機動之神衛營者,若非新建,便只能是京師諸營。

    19註:韓維字持國。

    20註:外府即太府寺的別稱,因唐代舊稱而得名。沈外府即指沈括。

    21註:白麻為宋代詔令之一種,所書之字極大,每行只寫四字,規格極高。承唐制而來,專用於任免三公、宰相、大將、立皇后、立太子以及征伐之事。按歷史上,宋制白麻本不經中書或三省行出,只送至中書宣讀,宰執副署之後便生效。小說中,熙寧改制之後,白麻亦要經給事中書讀,故程序與歷史上略有不同。

    22註:實當為"東上閤門使",熙寧改官制後,改隸門下後省。改制前,品位視同少監。改制後,為正六品上武銜,即昭武校尉。東、西上閣門使,各有三人。二司皆負責與朝廷重大典禮有關之事務,東上閣門司掌與吉禮有關之事;西上閣門司則掌與凶禮有關之事。

    23註:天官,《周禮》官名,吏部尚書的古稱。後的"冬卿",是擬古官稱。因《周禮》中,冬官即相當於後世的工部尚書。

    24按:小說中宋軍編制,指揮使一般為御武校尉。然天武軍為禁軍"上軍",故其軍中武官,階級視其餘諸軍要高。

    25按:宋制禁軍中本有"橫塞軍"番號,熙寧整編禁軍時裁撤,至此恢復。

    26按,宋朝傳統募兵的條件之一,以木梃為"兵樣",應募者,身高大約177厘米以上方有資格成為上禁兵,約172厘米以上有資格成為中禁兵,約161厘米以上有資格成為下禁兵或廂兵。不過此法只是條件之一,亦常有變通。後所說之五尺七八,則約合177~180弱厘米。

    27按,官職改革之後,宋朝之官員懲處制度亦與此前略有變化,識者請毋駭怪。又,某州安置,是宋代主要用來處罰宰執以及侍從以上高級官員的一種流刑,庶官一般稱"某州居住"。是諸流刑中最輕的一種,犯事官員在該州城之內,仍享有人身之自由。前中亦有提及此刑,皆是針對高級官員與宗室、外戚等而言。偶有例外,是與"編置"一詞混用,指代針對官員之流刑。

    28按,過嶺,指嶺南,其實雖然當時宋朝封建海外不過六七年,但國內也漸漸已經不再將海外之地僅僅視為"瘴癘畏途",更何況是嶺南。不過當時及此前,前往嶺南地區的北方人,多是犯官罪人,大多數人生活不免困苦,更常受凌侮,故此染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劉延慶生長於北方,成見難除,故有此感。

    29註:姚兕之生年無考。然《宋史》之《姚兕傳》稱其"幼失父"、又謂其父"戰死定川",考其年月,宋軍定川寨之敗,在西曆1042年,至此整五十年。以此推算,則其當六十歲許,姑取其中。

    30註:即所謂"驚堂木"。軍中稱"虎威"。

    31註:其時定窯尚是民窯。

    32按,此宋人尋常見解。

    33即子莊關,後世之紫荊關。

    34按,本節描敘之太行地理,主要參考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五卷。又,據嚴氏同書考證,太行諸道,古今地形地貌有相差極大者,許多道路,中古時期只能單騎通行,而近世已可通汽車;甚至有唐宋時與明清時大異者。其中原由,非作者所知,若有好奇,請詢之於歷史地理方家。但諸陘詳情,仍請諸君以小說描敘為主。

    35按:瓶形寨(即平型關)至靈丘道路至宋朝已經不通,此據沈括《夢溪筆談》二四之記載。

    36按:即唐河上游。

    37註:即五京鄉丁。

    38註:對縣丞的尊稱。

    39按,檀迦或雜有鮮卑、沙陀血統,然在遼國,亦被視為漢人,其本人亦以漢人自居。讀者不必駭怪。

    40註:歸明,指投奔宋朝。棄暗歸明之意。

    41即狼牙山。

    42註:此容城為遼國之容城。非宋境之容城。

    43註:荊軻山距易州城不過約五六里,山上有荊軻衣冠塚,故得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