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3章 風景獨好 文 / 裸奔在天堂

.    1920年夏天,經過近一年艱苦的談判,巴黎和會終於落下帷幕,各國在凡爾賽簽訂「永久」性和平協議。

    由於中國在1917年底直接介入這場戰爭,使得本來處於劣勢的同盟國逐漸得到了優勢;同樣,由於中國在1919秋年與協約國達成秘密協議,並在兩大陣營中斡旋,使得同盟國在國內崩潰的壓力下走向了談判桌。戰爭結束了,但是這是一個不分勝負的結局,歐洲各國多年來的恩怨並沒有解決。相反的,由於數千萬人的死傷加上兩大陣營內部出現的種種矛盾,宿怨之上又添新仇。英法兩國和美國正為輸掉這場戰爭的責任相互指責猜忌,同盟國內部則為分割新得到的殖民地而明爭暗鬥。世界依然無序,儘管等到了久違的和平,但卻更像是一場激烈比賽的中場休息,或更像是各國為了動下一次戰爭而積累力量的暫時蟄伏,而此刻人們的生活和這個世界已經滿目瘡痍。

    在過去六年中,戰爭奪去了1200萬軍人和800萬平民的生命,而西班牙流感與流感並症造成了4000萬平民和500萬軍人死亡。全世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消失,其中男性人口減少了5000多萬……除了要承擔失去親人的痛苦,人們還要面對被戰爭摧毀的家園、忍受物資貧乏的生活。據統計,這次大戰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萬億美元,全世界失去了35%的工業設施、40%的資源開採能力、24的熟練技術工人、33%地農村壯勞力,還有近一半的銀行家因為向各國提供戰爭貸款而破產,各國財富蒸了三分之一以上。各國為了支持戰爭而動地工業總動員,更是使得民用工業品減產65%以上——在歐洲,連切麵包地餐刀都要幾戶人家共用一把。

    全世界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的時候。全世界在艱難的進行戰後重建的時候,有一個地方的風景獨好。那就是中華帝國。

    由於中國參戰較晚。而且一直沒有介入歐洲主戰場,除了與俄國臨時政府指揮的那些毫無鬥志的軍隊打過幾場大戰役之外,中*隊參與的其他戰鬥基本都有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兵力優勢。加上先進的武器和戰略戰術理念,中國在戰爭中傷亡總人數僅有40多萬,其中陣亡人數不到10萬,而這十萬英靈卻為中國拓展了3000多萬平方公里地土地,更是為中國戰後的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

    其次,戰爭中積累下來的巨大財富,為中國戰後的展提供了足夠的資本。戰爭初期中國以「中立」身份、憑藉著「特許通商權」,與交戰雙方同時進行軍火和各種戰爭物資的交易。大戰爭財。儘管協約國開始的時候排斥中國的產品,但是潛艇、坦克、短步槍、迫擊炮、青黴素、五日片這些東西卻成為各國不得不買的東西,為中國賺回大量外匯。加上袁世凱要求在戰時貿易中用一定比例地黃金交易,到1919年,中國已經擁有總值62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占世界黃金儲備總額的一半以上。在這個時期,由於各國貨幣都採用黃金本位制的貨幣政策,因此黃金儲備量的激增使得中華幣價值暴漲。即便帝國央行多次增加貨幣行量,中華幣的價值依然扶搖直上。至191年1月,中華幣的匯率已經變成:1中華幣2.5英鎊8.8美元77德國馬克53法國法郎。同時。中國從一個負債國一躍變成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歐洲各國累計欠下中國近30億中華幣地貸款,而這些貸款基本是在中國花掉的,成為中國各大工廠的「應收賬款」。

    第三,這場戰爭讓中國真正完成了工業化建設,為戰後的展提供了雄厚的工業基礎。由於本土沒有受到戰火地波及,中國工業不僅沒有在戰爭中遭到破壞,反而在參戰前地戰爭訂單和參戰後的政府採購訂單刺激下得到了井噴式展。戰爭期間。中國地工業總產值從1914年的美元增加至1919年的中華幣,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6%左右,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

    中國工業在戰爭中得到的好處絕不僅僅是賺回大量外匯那麼簡單,產業結構、生產技術也得到了質的飛躍。在戰爭開始的前兩年,中國工業在規模上無法與美國相比。不過全國性的標準化生產揮了巨大威力。為了在國際競爭中佔據優勢。中華帝國科工部出台了兩項重要的舉措。

    第一項是在全國實行戰時多元化工業標準,與世界各國的需求接軌。戰前。中國一直實行全國工業產品標準化生產的展模式,即每個行業從原料加工到終端產品都有一些嚴格的常規標準,工業原料進入加工企業後不需再做二次加工,使得全國工業變成一個巨大的流水線,而那些標準之外的產品則屬於「特種標準產品」,需要報批才能生產。這種工業展模式一是可以提高整個體系的生產率,二是可以抵禦國外工業品對中國工業的衝擊。戰時,科工部在原有的標準之上,參照各國工業的水平和需求,增加了大量新的標準體系。例如鋼鐵工業,戰前的鋼鐵標準規格僅有50多個,至1919年增加至200餘個。這種標準規模的擴大化一是豐富了中國工業體系,其次是放寬了工業進入門檻,使得大量資本可以更輕鬆的進入工業領域。

    第二項措施是加大技術革新力度,提高工業生產率。從1914年方面的投入,超過了前20年的總和。例如鋼鐵工業廣泛採用連續軋鋼機,生產效率提高40至50倍;建築業採用了電動工具、水泥攪拌機、傳送帶等新式機械。同樣的建築施工時間縮短60%以上。六年中,中國製造業中每個工人每個工時的產量提高了32%。整個工業生產率提高了40%。流水線生產模式已經佔整個工業的70%。

    到1919年,中國鋼和生鐵產量分別達到6000萬噸和4300萬噸,比1914年增長了6倍和7.5倍;煤炭產量從戰前地2.5億噸增加到6.5億噸,增長了2.7倍;石油產量高達2.31億桶,比戰前增長了2.2倍;汽車保有量從120萬輛增加到1100萬輛,增長了9倍以上。

    戰時大起戰後大落是世界經濟展的普遍規律,而且無序地高速展往往容易埋下經濟危機地種子。為了應對戰後的經濟回落和避免產生過大的泡沫,中華帝國政府在戰時採取了一種被袁世凱稱為「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展模式。其主要手段就是通過對資本市場的調控和引導,讓國有資本佔據大部分重工業,而輕工業和商業主要由民營資本展。同時。適當的調節貸款利率,讓資本流向中國薄弱的工業領域,避免某些行業過剩投資的現象。

    同時,為了保證工業和的高速展,帝國政府在交通運輸業上加大了投入。戰爭結束的時候,中國地鐵路里程比戰前翻了一倍,達到30萬公里;公路里程也從45萬公里增加至67萬公里,其中標準公路40萬公里、簡易公路22萬公里,高速公路5萬公里;航空運輸業方面,中國政府依托戰前的基礎。將原來空軍直轄的民用運輸航線全部地方化,六年中全國有50個城市建立了擁有3000米跑道的一級機場,客流量超過150萬。在外貿額增加的刺激下,中國的港口建設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大連、天津、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湛江、香港、馬尼拉、東京、珍珠港等十一大港口的年吞吐量已經全部突破100萬噸的規模;內河港口如南京、武漢、重慶等也達到了年吞吐量30噸的規模。另外,為了滿足越來越多地遠洋運輸業務,中國的商船總噸位這些年也從1914年的300萬噸激增至1919年的1200萬噸,年造船能力也從每年30萬噸增加至90萬噸。由於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和英國的海上封鎖。參戰各國的商船都損失慘重,中國一下成為世界商船噸位最大的國家。

    第四,工業地展,並不單單是一種數據上的體現,而是在整個中國社會進行了一系列質的改變。先。工業展造成了人口向城市集中。1914年至1919年。戰爭訂單和政府採購累計為中國提供了近3000萬的直接就業機會,光是汽車、電器、軍工、製藥、紡織、食品加工幾大行業就多處近1500萬的從業人員。據統計。戰爭期間有近一億兩千萬中國百姓從農村流入城市,至1919年,中國人口超過百萬地城市超過40個,其中上海地人口總數已經突破400萬,貿易、工業、金融等行業蓬勃展,已經是一個世界之都的雛形。其次,工業地展,讓第三產業的需求急劇增大。農村人口大規模湧入城市以及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造成服務、建築、公共交通運輸等等行業需求膨脹,這些第三產業中國又提供了近7000萬的第三產業就業機會,或說是這場戰爭為中國提供了7000間接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工業的膨脹使得資本的需求也急速增加,中國銀行業也隨之蓬勃展。戰爭期間,中國國有銀行數量突破2家,私營、民營金融機構數量暴增至近千家,為工業的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資渠道。至1919年,中國的第三產業從戰前的不足10億美元增加至19億中華幣。再次,工業的展,人口向城市集中,使得提高農業生產率成為一種必須。到1919年,中國已經建成7000個集體合作制農莊,而且全部實現機械化耕種,而在平原地區的農村,40%的耕地實現了機械化耕種和收割。中國農用拖拉機總數突破了30萬台,農業年總產值從戰前的90億美元增加至中華幣,增加了2.5倍以上。

    第六,國民收入的增加,讓中國內需急劇膨脹,為戰後經濟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戰爭期間的高就業率、高生產率,讓中國的國民總收入在1919年達到中華幣。儘管平均國民收入只有中華幣,但是這樣的收入水平在全世界都已經具有相當高的購買力,而且中國人口總數已經接近5億。這樣的一個內需市場,其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展動力。

    第七,此刻全世界對民用工業品的需求極大,這為中國工業戰後展提供了充足的外部動力。由於歐美等國在戰爭中進行了工業動員,而且歐洲各國的工業體系都遭到了戰火的洗禮,因此出現了大量工業品出現了市場真空。對於目前一枝獨秀的中國來說,正是世界貿易份額重新洗牌的最佳時機。

    免費字數:這章內容數據基本參考史實中,美國戰後的經濟數據。由於戰爭進程和結果已經改變,因此數據略微有所上調。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