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33章 奔雷計劃 文 / 裸奔在天堂

.    早晨,朱爾典收到了格雷的電報:「同意中國要制通商特權之範圍,但一切以帝國亞洲領土安全為先。速辦!」這封電報看似給了朱爾典很大的權限,但細細琢磨,其真實含義是:能限制中國的通商特權最好,不行也不能勉強,一切以穩住中國為基礎。

    「沒想到,70年之後是我代表帝國向中國人低下了高傲顱……」看完電報,朱爾典搖頭苦笑。這幾日他因為苦苦等待國內的指示而徹夜難眠,沒料到會得到這樣的命令。不過大使先生知道現在刻不容緩,他顧不得自己的兩隻熊貓眼,匆匆洗漱後趕到了中國外交部,並與唐紹儀進行了一場氣氛愉快的會面。幾個小時後,兩人帶著一份名為《中英南京新約》的文件同進午餐……

    《南京新約》核心內容一共有三條:第一,英國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並且從今後不再是軍事緩衝區;第二,經過雙方「友好協商」,英國結束對香港的租借,並將該地區歸還中國;第三,在這次英德戰爭期間,即從1914年84開始至戰爭結束,英國承認中國享有「自由通商權」,包括將貨物出口至英國的敵對國。其中第三條只在中英兩國處於「友好」的情況下有效。

    在這場談判中,朱爾典很爽快的答應了中國要回西藏和香港的要求,但是對於自由通商特權提出了一些異議。他要求按照《倫敦宣言》的規定對中國出口商品進行限制,並且提出英國戰時應該有對中國商船的登船檢查權。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爭論半天,最後各讓一步,簽訂一個補充協議:第一。中國不得向敵對國家出口軍火以及直接用於軍事用途的貨物,例如步槍、火炮、炮彈、子彈、炸藥等,但是戰前各國在中國購買的物資不在其列——即84日前各國向中國訂購地物資:+。第二,英*艦對中國商船有檢查權,但沒有沒收中國商品的權力,若現違禁品可讓商船返回或改運其他中立國……

    810夜,皇宮御書房。

    看完唐紹儀遞上的《南京新約》,袁世凱問道:「俄國人那邊怎麼樣了?」

    唐紹儀口吻裡帶著幾分自信的道:「回陛下,庫達攝夫雖然還沒有表態,不過相信他很快就會妥協……」

    一旁的沈月琴拿出一份電報道:「陛下。情報處剛剛截獲了聖彼得堡來的電報,指示庫達攝夫同意我們的要求。」

    軍事動員令布之後,中國也對俄國提出了條件:承認中國對外蒙的主權,同時歸還蔥嶺以及阿拉山口、霍爾果斯以東的地區。蔥嶺位於新疆境內,是中國極西之地,而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則是新疆通往哈薩克斯坦地重要關隘,這三個地區都是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間,由於俄國欲指染中國新疆、英國對西藏有野心,因此兩國簽訂所謂的《英俄協定》,將這幾個地區瓜分。

    袁世凱將電文交給唐紹儀道:「少川。這次外交部做得不錯,不過還須再接再厲。務必將西部這幾個地區要回來。」

    此時書房裡除了唐紹儀和沈月琴,帝國統帥部四總的負責人全部到齊,另外還有袁世凱的兩個貼身參謀以及剛剛奉召回到帝都的袁韜和韓興華。

    袁韜是個急性子,他拱手問道:「陛下,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袁世凱笑道:「文博,你什麼時候也學會客氣了?說吧……」

    袁韜道:「此刻歐洲烽火連天,英國人無暇顧他。臣以為帝國應當趁此機會出兵印度,或是動用海軍以及海軍陸戰隊直取東南亞地區,進一步擴大帝國在亞洲地區的勢力……」

    「我記得你在圍棋上還有幾分造詣吧?」見袁韜點頭,袁世凱繼續說道:「此時印度猶如中英對弈的一個『劫』。對於英國人而言。印度是個生死劫,失去就會要他的命。而對於中國而言,雖然得到它可以獲得不小的實空,但是沒有亦影響不大。所以我們要利用這個劫在其他地方撈取更多地利益……呵呵。等到實地撈夠,我們再回頭『提劫』……」

    袁世凱一番話讓眾人露出思索的表情,而有一人卻例外:「陛下。臣覺得印度可暫時不取,但俄國不可不取……」此人年約四旬,一臉英氣,正是東北軍區司令韓興華。

    袁世凱笑問道:「說說你地理由……」

    「是!看我國的地圖可知,帝國北部、西部與俄國相鄰,而南部處於英國人的包圍中。帝國欲向外擴張,必定要打破兩國封鎖,或選其一而攻之。英國乃海上強國,不僅擁有強大的海軍還控制著全世界的海上交通樞紐。鑒於我國海上力量的現狀,以及經濟展和通商所需,目前還不是與英國開戰的時候。不過,此刻俄國為歐洲戰事所牽絆,正是帝國向北擴張的最佳時機……」韓興華清清嗓子,繼續侃侃而談道:「另一方面,俄羅斯多年來一直在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目前除了環貝加爾湖路段尚未建成外,

    段皆以竣工,並計劃於16年全線通車。若是這條鐵路彼得堡至海參崴僅需六至七天行程,俄國人對遠東地區的控制將大大加強,我國想要收回遠東亦困難許多。所以臣覺得,此刻當為向俄開戰之最佳時機,亦是最後時機……」

    韓興華是帝*隊中極右翼思想軍官的代表,一直主張帝國通過對外戰爭擴張領土。聽到他地話,在場幾個軍官頻頻點頭,就連唐紹儀也表示贊同道:「陛下,從外交角度考慮,臣也覺得此次對俄國的條件過低。據前幾次與庫達攝夫接觸的情況看。即便帝國要回遠東俄國人也會答應……」

    聽到眾人的話,袁世凱與侯晉對視一眼道:「侯參謀長,看來你該給他們一個答案了……」

    侯晉從身邊地文件包裡拿出幾個信封交給眾人道:「現在在你們手上地是一份作戰計劃,代號『奔雷』,保密級別為『甲一級』。請各位現在就開始認真閱讀,然後按照自己的職責,對計劃內相應部分提出建議並做出適當地調整……」

    這是一份封裝在信封裡的文件,雖然只有十幾頁的厚度,但是封口處「絕密」二字卻讓人感覺入手沉甸甸……

    就在中國的驚雷計劃還處於襁褓中時,德法兩國醞釀20年的計劃。被積蓄40年的仇恨瞬間引爆,一不可收拾。

    自從普法戰爭之後,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已經成為法蘭西民族堅定的信念,或說是一種怨念更為恰當。正是在這種從強烈渴望演變而來的變態情節驅使下,法國人一直將他地所有兵力都集中到南部的德法邊境,以待有一天能夠收復失地,甚至攻入柏林。在1890年之前,德國只想守住這兩個來之不易的資源產地,並沒有什麼進取的野心,因此也將大部分兵力部署在法軍對面。然而。自從施禮芬就任總參謀長之後,德國人他改變了這種消極防守的戰略。

    在施禮芬那份著名的戰略計劃中。正是利用法國人急於奪回失地的心理,故意在阿爾薩斯-洛林一線部署較弱兵力,吸引在北方也就是德軍的右翼部署重兵。改用右翼重兵一側包抄的方式,從馬斯河兩岸鋪天蓋地越過整個比利時,像一把可怕地大草耙那樣橫耙全境,而後沿整個比法交界線進入法國,再循瓦茲河流域直下巴黎。德國大軍將**都與調回應戰的法軍之間。這些法軍離開它們地工事地帶,就會在決定性的殲滅戰中給吃掉。

    對於德國人實行右翼包圍的戰略,法國人從來沒有置之度外。甚至還有情報人員得到過施禮芬計劃的一部分副本,並報告給法軍總參謀部,但是那種怨念已經讓法國人在戰略上變得比德國人還固執。法國總參謀部認為,德國人在他們的右翼投入的兵力越大。他們在左翼和中路的兵力就要相應地減弱,法軍就可以計劃在這一帶突破。法國的戰略是背靠比利時邊界面對萊茵河。只要德國人遠道迂迴包抄法軍翼側,法國就計劃動鉗形攻勢。在德軍設防的梅斯地區的兩側突破德軍中路和左翼,並乘勝切斷德軍右翼和它地基地的聯繫,使其無法出擊。

    基於這種的戰略構想,法國人制定了17號計劃:法國5集團軍全部集中在南部的德法邊境上,而北部時地防務則由比利時6個師負責。雖然後來將英國人也拉入了這個計劃,並讓英國陸軍協助防守比利時,但是英國陸軍的戰鬥力是「有目共睹」的。英國人不實行義務兵役制,陸軍完全由自願兵組成,而且大多是貴族兵,甚至一個上尉地親戚可能都是某某親王或伯爵,指揮上存在很大問題。另外,英國本土諸島的正規軍僅有六個步兵師師和一個騎兵師,後備役雖有約三十萬人,但非常缺乏訓練,僅僅能夠充當國民後備役。連基欽納都稱他們為「無用的業餘軍人,他們的作用等於零!」但是即便如此,法國人依然不願意將一兵一卒調到北方戰線防守,而是執著的向阿爾薩斯挺進。

    德國方面,其部署也很好的體現了施禮芬計劃。開戰之初,德軍只在東線部署了一個集團軍——第八集團軍——以防範俄國人可能的進攻,另外七個集團軍則在西線從北向南一字排開:部署在比利時列日城以東的是德軍陣線右翼頂端的第一集團軍,部署在阿爾薩斯的左翼末端的第七集團軍。第六、七兩集團軍組成德軍左翼,計十六個師,他們將擔負起阻擋法軍進攻的重任;第四、五兩集團軍組成中路,計二十個師,負責盧森堡的突破;而第一、二、三集團軍組成右翼,計三十四個師,按計劃將穿越比利時,直接攻入巴黎郊區。

    就這樣德國人來到了比利時,而法國人開始向阿爾薩斯進攻。如果將雙方的行軍路線同時繪製在地圖上,宛若一個大大的中國太極圖:德國人在北方從東向西迂迴,而法國人則在南方從西向東挺進。然而關鍵問題是,此時的「陰陽雙魚」並不是勻速運動,哪一方主力先突破對方的防線,哪一方將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