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10卷 大國崛起第7章 洪憲基金 文 / 裸奔在天堂

    何十九世紀後三十年的世界局勢會如此風雲變幻?為義」這個詞彙要在這個時代誕生?為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第二次工業革命又如潮水般湧來?這一切發生的根本原因,都與一個現象有關——壟斷!

    壟斷一詞源於孟子「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指的是站在市場的高地,操縱貿易。在西方世界,早期奉行絕對的自由競爭經濟體系。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企業主開始採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在激烈的競爭中,大企業往往憑借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不斷排擠和吞併中小企業經過多年的競爭。而在美國,這種競爭往往伴隨著暴力,大企業主甚至利用流血手段,強行併購一些中小企業。這種無序競爭的結果,導致生產資料、勞動力、市場份額日益集中,最後在行業裡形成一個或者幾個寡頭,所有生產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壟斷確實有其不利於社會發展的一面,例如控制生產資源造成行業的進入障礙,而且在人們心目中(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民眾心目中),壟斷往往代表著操控價格、剝削、壓搾等等貶義詞,但是反觀幾次技術革命,壟斷可稱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的最大源動力。正因為壟斷者們為了在競爭中保持成本優勢,所以才不斷的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從而使得大量的新技術被應用於社會生產中,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這個階段也稱之為私人壟斷階段。

    當私人壟斷形成後,由於壟斷者在行業內已經沒有了對手。於是他們對於技術開發的熱情漸漸減弱。每一項新技術,在沒有證實它能夠創造更大地利潤之前,這些壟斷者都不會予以採用,而是要將老的技術利潤搾乾後才會考慮新的技術研發。就在壟斷開始阻礙技術發展的時候,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開始頻頻爆發經濟危機,歐美各國審視自由經濟的弱點後,提出了一系列政府干預經濟的政治手段。在這個時期,國家通過政府採購、發放補貼、直接投資、與民間資本合營等方式介入各個行業,一邊進行市場調控,一邊將國家政權與壟斷資本相結合。從而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壟斷形式——國家壟斷。

    由於私人壟斷將生產資源和社會資金都高度的集中,因此為技術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政府的干預和引導下,再次爆發了技術革新地浪潮,第二次工業革命來臨。據統計,如果將1913年的工業指數看做100,1870的工業指數就是20——也就是說,第二次工成果(1870—1913,足足比進行了百年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高出五倍!如果在貿易指數方面同樣將1913看做100,那麼1870的貿易指數就是24——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全球貿易是第一次工+四倍強!當第二次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進行時。急劇膨脹的生產能力迫切需要更多的資源。各國政府為了滿足國內生產地需求,開始頻頻進行海外掠奪。從而產生的爭奪霸權地各種戰爭,戰爭又進一步拉動了技術革新的步伐。這種情況下,帝國主義的政治術語也開始誕生……

    洪憲元年9月13,袁世凱成立了「中華帝國洪憲基金」。這個基金的主要任務是幫助袁世凱打理私人財產,其管理層主要有五個部門:總裁、投資部、商貿部、經濟信息部、資金管理部。在五個部門中,投資、商貿兩個部門是進行合法貿易和投資的機構,而經濟信息部除了收集全球的經濟信息之外,還組織一些地下「黑貨」交易,並有獨立的情報系統和走私渠道。

    基金會的總裁由袁世凱親自擔任,制定基金的經營戰略;馬麗任副總裁兼投資部部長。負責基金日常統籌管理和金融投資事務;蒂娜任商貿部部長,負責基金的商務貿易;沈月琴任經濟信息部長,負責管理經濟情報系統和「黑貨」交易系統;袁世凱地三哥袁世廉任資金管理部的部長,負責管理基金會的日常資金管理。

    由於袁世凱許下諾言。皇室絕不動用國家財政一分錢,所以洪憲基金是一個完全獨立運作的機構。在外人看來,這個機構無疑是幫助袁世凱「管家」地一個部門。類似於清廷的內務府,只不過資金獨立罷了。再加上裡面的成員基本都是袁世凱地老婆、兄弟,於是百姓們紛紛猜測這是袁世凱給安頓皇室成員的一個手段。不過瞭解內幕的人知道,這個基金所蘊藏的經濟潛力巨大無比,而它的第一部分資產,就是控制了中國大部分廠礦、鐵路的凱麗集團!

    當中國內戰開始時,凱麗集團由於以在中國的投資為主營業務,因此股價大跌。加上梅爾森為了打壓袁世凱,從六大財閥手中購買部分股票,並大肆拋售,幾乎引起凱麗集團的

    潰。按照梅爾森的計劃,他先拒絕接管袁世凱的帝江工商銀行),然後不給袁世凱事先承諾的戰爭貸款,這樣就會造成袁世凱的資金短缺。梅爾森認為一旦中國戰局陷入僵持,袁世凱不得不用手中的資金去穩定佔領區的經濟次序,而無暇顧忌凱麗集團的股票,他就可以趁股價最低的時候購回,這樣就能操控凱麗集團。不料袁世凱沒有理會佔領區的局勢,而是分出資金大舉搶購凱麗集團股票,從而擁有了60%的絕對控制股權。看著袁世凱購買股票,梅爾森並沒有做出反應,因為袁世凱不管擁有多少凱麗集團的股票,只要將來英**隊將他趕下台,這些股票都會以「抵債」的形式變成羅氏的。

    就在梅爾森等待著英軍和袁世凱的軍隊展開「鏖戰」地時候,一個個讓他大跌眼鏡的消息不斷傳來:袁世凱的軍隊不僅連戰連捷。而且通過徐世昌將英德法三**隊一網成擒。這些消息一下子讓整個兩江軍民的信心大漲,不僅解除了帝國銀行擠兌以及兩江股市崩盤的危局,同時也完全打破了梅爾森的如意算盤!其後,由於夏威夷爭端,中美兩國關係出現緊張,袁世凱並沒有急於與美國修好,而是通過希伯來協會將這種緊張局勢的時間拖長。在這段時間內,凱麗集團的股票不斷下挫,當股價不足原來10%的時候,袁世凱則趁機將所有股票購回。這些年凱麗集團的總投資額已經超過6億。但袁世凱只花了6000萬美金就得到了凱麗集團地所有權,從而名正言順的擁有了凱麗集團在中國、墨西哥建設的鐵路、廠礦等等產業!

    當得知上了袁世凱的當時,梅爾森迅速活動,希望通過美國政府凍結凱麗集團的資金賬戶,並企圖私自用武力扣壓馬麗。不過此時已經於事無補,因為這些年凱麗集團的大部分資金,都已經投入到中國的礦產和墨西哥的石油開採中。就在美國國會正準備通過對凱麗集團的封殺議案時,凱麗集團的總裁馬麗出現在夏威夷島上,並宣佈將集團總部轉移到夏威夷!此時美國政府除了凱麗集團賬戶中那幾十萬美金,什麼也沒得到。其實袁世凱也可以強行佔有凱麗集團在中國地產業。但是如果這麼做,無疑宣佈外國人在中國的投資隨時可能不保。今後哪個外資企業還敢來中國投資?於是為了「名正言順」,袁世凱花了6000美金!

    將凱麗集團控制手中後,等於控制了目前中國已經開發和建設地大部分鐵路、廠礦,加上袁世凱這些年在中國的私人投資以及剛剛開戰時回購的國內企業股票,洪憲基金基本可以完成國內工業的壟斷。而此時已經被袁世凱「私人衛隊」佔領的日本,其出口的紡織品占亞洲紡織品的70%,洪憲基金也可以順勢將整個日本紡織工業接收過來——先進的紡織技術,加上中國充足的原料供應,壟斷整個亞洲的紡織業也指日可待。剛剛完成擴建地中華捲煙廠如果能夠實現大規模生產銷售,那麼不久的將來。最賺錢的捲煙行業也將被洪憲基金會壟斷!

    袁世凱下如此功夫進行行業壟斷,第一個目的當然是為了錢。

    1890年後,清廷每年地財政收入總::)在80009000萬兩之間,其中田賦和釐金關稅各40%左右。而鹽課和其他雜項各佔10%左.旦控制了全國,不可能採取清廷那樣的苛政,因此正常稅賦肯定要減少;其次。清廷的關稅中,九成以上是鴉片進口稅,而且為了發展工商業,各地厘卡肯定要取消——這禁煙加上取消厘卡,等於每年3000萬兩白銀地釐金關稅收入將不復存在。加上今年內戰,中國各方面生產都要受到影響,袁世凱掌權的第一年,將是中華帝國最為困難的一年。如何賺錢、如何彌補禁煙和取消釐金後留下的財政收入空缺,成了擺在袁世凱面前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袁世凱採取的第一個舉措是截流。在晚清,因官員貪污而流失的地方收入和中央撥款,占中央財政的三成以上(2000兩左右),是財政收入損失最大的部分。袁世凱要求地方行政官員採取賬目、政務公開制,並要求廉政總署嚴查——只要把漏洞盡量堵住,就可以彌補很大一部分財政空缺。第二,在中日準備簽訂的《馬關新約》中,袁世凱要求日本政府向中華帝國賠款三億兩白銀,分二十年還清,因此帝國每年能有1500萬兩白銀的賠款進賬——這也是.的原因,目的就是讓日本政府去向別國貸款用以還債!除了這兩個政府手段外,洪憲基金通過壟斷獲取的高額利潤,也可以對財政空缺進行彌補!例如原來日本紡織業每年為日本政府創造的財政收入大概在10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強行霸佔日本;:

    行業壟斷的第二個目的,就是為了在經濟上提防猶太略和破壞。

    袁世凱與羅氏、赫茨爾家族達成地兩筆交易,雖然可以在短期內為中國帶來急需的發展資金。但同樣存在這相當大的隱患。首先,猶太人經營能力的可怕,就連二戰時期強悍的德國,都不得不通過屠殺來消除猶太人對其經濟的影響;其次猶太人漂泊千年不散,可見其民族的團結,要想同化、融合這個民族幾乎是不可能;最後,猶太人的政治領袖赫茨爾家族、經濟領袖羅氏家族都在中國紮下了根,在這兩個家族的號召下,天知道富有的猶太人會對剛剛起步地中華帝國經濟體系造成什麼樣的衝擊。

    現在中國的工業基礎相當薄弱,袁世凱既需要用猶太人的財富來帶動中國的發展。又不能讓猶太人阻礙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更不能讓猶太人控制中國的國民經濟體系。所以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先形成一個龐大的壟斷集團,形成一定的行業進入障礙,然後有效地組織中國的民間資本進行各種工業投資,以一國之力來預防猶太人地經濟投資變成經濟佔領。(當然預防猶太人不止這一個手段,後面會陸續展開。)

    第三個目的,是為了在中國進行技術革命奠定基礎。

    技術革命的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技術基礎,另外必須有高度集中的生產資源用以新技術的開發與創造。這些年,袁世凱在上海和夏威夷建設了民用和軍用兩個技術中心,而且此時夏威夷研究中心的大量人才和關鍵設備正在陸續回國——技術基礎已經具備。需要的就是更加集中的生產資源!

    第四個目的,防止壟斷形成地弊病在中國滋生。同時可以對民間資本進行必要引導和保護。

    壟斷滋生的第一個弊端就是「食利者」增多。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由於壟斷程度到了極致,因此民間出現了大批擁有資金卻不需要工作的富人。這些人靠進行放貸回收利息為生,西方世界稱這種人為「食利者」(中國俗稱高利貸)。14年法國的「食利者」超過人,佔其總人口數地12%,因此這個時期的法國也被人們稱為「高利貸帝國」。食利者掌握了大量的金錢,卻並不運用於國家地發展中,而是從急需資金用於生產的人那裡分配利潤,這大大影響了民間的投資積極性。如果由皇室基金來進行資金掌控。那麼可以免息向需要資金者進行借貸,鼓勵他們從事工業投資。

    壟斷滋生的第二個弊端是容易形成行業障礙,阻止新來資本進入。當一個行業的生產資源完全由某個集團控制,新來的資本因為無法得到必須的生產資源。也就無法進入這個行業進行生產。雖然這種行業障礙這不利於該行業發展的,不過對於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的現階段,卻有著一定的保護作用!

    由於中國的小農經濟已經持續數千年。民間資本家(說白了就是土財主)購買土地的熱情遠遠要比投資工廠的熱情大得多,而外國資本卻早就看上了中國各種豐富的生產資源!如果不採取保護措施,各個行業實行中外資本無差別開放,那麼在中國民間資本開始投資工業之前,這些資源就會被外國資本所瓜分!洪憲基金目前佔據中國生產資源的目的,就是防止外國資本對中國資源的過分佔有,而為中國資本進行工業投資留下需要的生產資源。

    為了鼓勵民間資本進行工業投資,中華帝國的《土地法案》和《工業法案》正在起草。在《中華帝國工業法案》中,對進行工業投資的民族資本家提出了大量的優惠政策,例如減、免營業稅,國家出口補貼,國家技術扶持,自然資源優惠開採等等,以此來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工業投資。

    在《中華帝國土地法案》中,規定了每個國民擁有的土地上限不得超過30畝。如果超過這個上限,那麼國家將對超出部分徵收相當於地價200%的土地「超占稅」。而且如果某個人擁有的土地已經超過他依然進行土地購買,國家將對這樣的土地交易徵收相當於地價「超額土地交易稅」。如此嚴苛的土地佔有限制政策,等於強制性的要求那些地主、財主將過多的土地賣掉,變成手裡的「閒錢」,從而為工業發展提供大量可用資金。另外可以預計,當這個規定出台後,將掀起一股土地出售狂潮,地價也肯定會大幅下降。對於一些渴望著土地的窮人而言,這將是重新分配土地的好機會!甚至袁世凱已經準備動用國家資金,將這些土地回購後分配給那些窮苦百姓!

    兩部法案一個讓有錢人攥著閒錢,一個鼓勵他們進行工業投資,其後果如何可想而知……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