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10卷 大國崛起第5章 兩筆交易 文 / 裸奔在天堂

    都皇宮的會客廳。

    從唐紹儀手中接過那份《中德協定草案》,袁世凱翻看了一下內容後,滿意的對羅斯柴爾德笑道:「羅斯柴爾德先生,感謝您又幫助了我一次。對於講究誠信的合作者,我也會回報以誠信,所以請您不用擔心我對您許下的承諾!赫茨爾先生,只要北方的戰況穩定下來,我會把九州和四國兩個島交給你們,到時候你們就可以組建自己的自治政府和猶太軍隊!」

    赫茨爾微微鞠躬道:「非常感謝陛下的慷慨,我代表猶太人對您和您的帝國致以崇高的敬意!」

    袁世凱道:「哪裡,如果不是希伯來協會在美國的活動,美國的艦隊已經開始進攻夏威夷島了!」

    剛才袁世凱與梅爾森的對話羅斯柴爾德都聽在耳朵裡,他笑道:「尊敬的陛下,我很佩服您!說實話,這是羅氏家族成立以來栽的第一個觔斗!」

    袁世凱裝傻道:「栽觔斗?沒有吧?」

    羅斯柴爾德道:「陛下,您不用掩飾,我也沒有一點責怪您的意思,相反,我認為是羅氏家族內部的不團結造成了這一切!」

    袁世凱道:「我也很佩服你們羅氏家族,最起碼你們不從不粉飾自己的弱點!一個不粉飾弱點的民族才能深深記住自己的弱點,並且正視以及克服它,這樣的民族才能不斷強大!」

    羅斯柴爾德道:「不管怎麼說,我們都十分感激您對德國羅氏的幫助,同時給您的戰爭貸款很快就會匯到!」

    袁世凱道:「那就太感謝了!」

    羅斯柴爾德笑道:「好了,今天你我都有收穫,我想我們今後的合作會很愉快的!」

    袁世凱一邊握住羅斯柴爾德地手一邊道:「一定會的!」

    短短的會面與談話後。宣告袁世凱和猶太人達成了兩筆交易。第一筆交易是梅爾森插手中國時,袁世凱與德國羅氏達成的口頭協定。當時袁世凱曾經對薇莉許下諾言:如果自己能夠獨立控制中國,五年內讓德國羅氏銀行成為中國唯一的外資銀行,同時允許羅氏在中國進行投資。為了得到這個「五年特權」,羅氏家族將給袁世凱一筆五千萬馬克(940兩白銀)的無息戰爭貸款,同時幫助中華帝國與德國建立外交關係。另一筆交易則是袁世凱秘密與赫茨爾家族私下達成,至於為什麼會與赫茨爾家族進行交易,其原因就是赫茨爾家族是整個猶太復國運動的開路先鋒。

    如果說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猶太人擅長賺錢的代表,那赫茨爾家族就是猶太人善於政治鑽營的代表。赫茨爾家族一直是猶太復國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和組織者,後來由於內部對「猶太人復國地手段」出現嚴重分歧。而分化為美國和德國兩個分支:德國分支名為「聖城會」(又名「錫安會」),主張喚起猶太人的種族認同,讓猶太人團結在一起,通過使用非暴力手段共同創造猶太人獨立的生存空間;美國分支也就是希伯來協會,主張以武力和經濟佔領的手段尋求猶太人的生存空間,並把猶太青年送到各個國家的軍隊服役,積累戰爭經驗。赫茨爾家族的兩個分支內部一直存在著競爭,這種競爭並不像羅氏內部為權與利進行的爭奪,而是起源於政見的分歧。希伯來協會認為,聖城會主張的非暴力手段即便能夠讓猶太人回到聖城。猶太民族也將淪為別國地工具(貌似現在也差不多),因此必須讓猶太人擁有足以保證自己安全的武裝力量。

    在1895年之前。美國希伯來協會一直被猶太人視為復國運動地領者,因為他們為猶太人在美國爭取到了生存的空間。然而就在今年,德國赫茨爾家族的西奧多-赫茨爾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影響整個猶太復國運動方向的觀點:「散居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語言的猶太人屬於同一民族,不應與其他民族融合和同化。解決猶太人問題的主要途徑不是消除產生反猶太主義的階級根源非猶太人分離,單獨建立一個國家。只要取得宗主國與其他大國的支持,加上有錢的猶太人的資助,不斷向一確定地區移民,即可實現這一目標。而無須徵得殖民地區居民地同意。」——這也是以色列建國和外交上的政策——使用財富和依附大國!在希伯來協會眼中,這種觀點無疑是號召猶太人在沒有任何自保的能力下,進入遍佈異教徒的地區——等同於送死!可這種觀點偏偏得到了很多猶太人地認同,而且聖城會通過召開「猶太人代表大會」。將自己的聲望一下子推上高峰,並慫恿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找到了赫茨爾。並做了一筆交易!這筆交易的內容是,袁世凱劃出土地給猶太人建立自治區和自治政府,並承諾將來幫助猶太人返回聖城,而希伯來協會必須繞開羅氏與他直接合作,並利用在美國政府內部地根基拖延美國攻打夏威夷的時間,同時號召猶太人在中國進行投資。赫茨爾雖然倔強,但也有猶太人那種精明,在他心裡有個很簡單的比較:即便沒有羅氏,希伯來協會也可以從其他猶太人那裡得到資助,而地盤卻是限制猶太復**壯大的關鍵因素——所以對希伯來協會而言,地盤比資金更重要。另外,在「相對安全」的區域建立猶太自治區,能夠吸引更多的猶太人進入,從而化解聖城會的「愚蠢做法」,同時提升希伯來協會在猶太人心目中的地位!出幫助建立猶太自治區之

    茨爾很爽快的答應了與袁世凱的合作!(從1882到特別是《猶太國》出版後,猶太人向巴勒斯坦進行了六次大移民,其中前幾次移民因與阿拉伯人發生摩擦。生存狀況十分堪憂。後來在英美的保護下,巴勒斯坦1920年被「國際聯國擔心猶太人的潛力,因此不主張猶太人以武力建國。這種情況一直維持了27年,直到1947,:+國。)

    看著幾個猶太人的背影,唐紹儀欲言又止。袁世凱見狀說道:「少卿,有什麼話直說!」

    「是,陛下!臣覺得把日本交給猶太人有些……」唐紹儀話未出口,剛剛封為首相的文增瑞和第一副相馬格裡急匆匆的跑近道:「陛下、陛下……」

    袁世凱笑道:「文大人,你這是幹嘛?難道家裡又要添丁?」

    文增瑞躬身道:「陛下。臣想詢問,您是不是把號的技術資料給德國人了?」

    袁世凱道:「還沒有,不過已經簽了草案了!」

    文增瑞把氣喘勻道:「陛下,號耗費我們數百萬兩白銀研製,是帝國禦敵的利器,而且乃天下第一的鐵甲戰艦。若是交給德國人,今後我們何以禦敵?臣懇請陛下收回此議!」

    袁世凱笑道:「天下第一?不見得!文先生,如果得到德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我們就能夠生產出比號更強大的戰艦!而且只要四號工程完成,那麼這些戰列艦將成為活靶子!」

    在袁世凱的記憶中。不久後無畏艦就會出現在英國海軍地戰鬥序列裡。而且如今號的出現,一定會讓英國人加快無畏艦的設計與建造。如果以中國的國力去與英國人拼巨艦大炮。那無疑是找死,因此才從很早以前四號工程就開始上馬,它研製的是空中利器——飛機!不過飛機需要的小重量、大功率發動機這個時代還很難生產,四號工程也就在發動機的研製上進行了十幾年……

    聽完袁世凱的話,馬格裡道:「陛下,臣以為把日本九州、四國兩島交給猶太人也不妥,此舉恐有引狼入室的危險!」

    文增瑞躬身道:「臣復議!雖兩島原為倭國的土地,但如今已屬我中華帝國,若是交給洋人,恐百姓又認為我們在割地求和……」

    馬格裡道:「臣以為。猶太人精於商務,若是他們進入帝國領土,恐對我國民間商人產生巨大衝擊,不利於我國民間資本地發展!另外。羅氏家族的目地恐怕不僅僅是在中國投資那麼簡單,他們很有可能會組織猶太人進行集體經濟戰爭,控制我們的國民經濟!」

    唐紹儀躬身道:「陛下。臣方才想說的,也正是二位首相大人之言!」

    中華帝國的成立,無疑是阻止了英、法、俄擴大亞洲殖民地的步伐,而對在亞洲毫無地盤的德國而言,帝國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幫了它的忙。國與國之間,只有彼此對對方有利益才可能談及「友誼」,所以袁世凱選擇了德國作為外交突破口。對於德國的目的,袁世凱心裡也很清楚,他之所以心甘情願的受德國地「利用」,就是他更希望得到德國先進的生產技術與工藝!另外,更重要的一點,他能通過與德國、希伯來協會締結盟約,將歐洲富裕的猶太人吸引到中國來,因為德國地猶太人即富裕而又不受歡迎。如果德國和自己儲備的技術加上猶太人的資金,那麼中國完全可以趕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地末班車,步上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不過正如馬格裡所說,引進猶太人,很有可能在經濟上落得個「鵲巢鳩佔」的結局。德國羅氏雖然表面上失去了經濟強勢,而且羅斯柴爾德也口口聲聲說:只在中國只想賺點錢。但是,對於善於利用經濟手段控制政治的羅氏家族,他們會甘心在中國的土地上消停安分的當個商人嗎?

    聽完幾人的話,袁世凱笑道:「你們這是幹什麼?幾位跟隨我最短的也有十年之久,難道你們見我做過虧本的事情嗎?放心吧,不久後你們就會明白一切!」

    看看袁世凱的表情,馬格裡和文增瑞都微微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們彷彿又看到了曾經那個智計百出的袁尉亭,加上如今袁世凱地位已經不同以往,作為臣子他們只能服從命令:「是臣等多疑了……」

    袁世凱道:「馬格裡先生,與美國方面的談判如何了?」

    馬格裡道:「進展並不順利,我們派出的代表根本沒有得到美方的接見,另外美國駐華公使康格也不願意南下與我們會面。」

    袁世凱皺眉道:「看來梅爾森做了不少工作,美國人也是對奪回夏威夷鐵了心啊……少卿,與英法的談判如何了?」

    唐紹儀道:「陛下宣佈了禁毒令和收回法國租界後,兩國代表天天吵吵著要開戰,其中英國人鬧得最凶,不過臣已經按照您的吩咐,盡量拖延……」

    袁世凱點頭道:「繼續拖!等我們把法國人收拾了,看看歐格訥還能蹦躂到哪裡去!」

    唐紹儀道:「陛下,侯總司令發來電報,請示對日本的受降儀式在什麼地方進行。」

    袁世凱思索片刻後笑道:「馬關紅石山的春帆樓不錯,記得,到時候多請一些記者到場!」

    春帆樓就是當年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的地方。或者剛剛以戰勝國身份簽署了《馬關條約》的日本人自己也想不到,不到半年他們將在同一個地方向同樣的一個「民族」投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