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戰列艦發展的幾個階段 文 / 裸奔在天堂

    戰列艦(battleship,或又稱為戰鬥艦、主力艦、戰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的攻擊力與厚重裝甲的防護力為主要訴求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由於這種軍艦自1860年代開始發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末期逐漸式微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種之一,因此在過去又曾經一度被稱為主力艦,但由於近代以來戰列艦的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潛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艦隊中的主力,因此這樣的稱呼方式也相對失去了意義。戰列艦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的最龐大、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列艦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

    【戰列艦發展簡史】

    戰列艦是19世紀6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軍的主力軍艦艦種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其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潛艇所取代。

    戰列艦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的最龐大、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具有噸位大、火力強、裝甲厚、航程遠等特點。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列艦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

    【風帆時代】

    「戰列艦」一詞的英文原文為battleship,直譯為「戰鬥艦」。這個名字起源於帆船時代的「戰列線戰鬥艦」lineofbattleships)。戰列艦名稱是隨著1655~1667年英國--荷蘭戰爭中海軍戰術的改變而出現的。當時海戰方式為交戰雙方的艦隊在海戰中各自排成單列縱隊的戰列線,進行同向異舷或異向同舷的舷側方向火炮對射。凡是其規模足夠大,可以參加此種戰鬥的艦船均被稱作戰列艦(shipsoftheline)。1638年建成的英艦「海上君王」號便是這種戰艦的第一艘,它有3層舷炮甲板,102門火炮。這時的戰列艦都是木製的帆船。

    17世紀70年代後,英國海軍按照以下標準對艦船進行分類:

    一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100門以上,定員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噸。代表性艦船為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海軍上將的旗艦「勝利」號。

    二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90~98門,定員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噸以上。

    三級艦--二至三層炮甲板,火炮64~80門,定員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噸。這是英國海軍中數量最多的主力艦隻。

    四級艦--兩層炮甲板,火炮50~56門,定員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噸以上。

    上述四級艦均被稱為戰列艦。規模在此之下的艦船被歸類為護衛艦(frigate)、巡航艦(corvette)和單桅縱帆船(sloop)。

    此時的戰列艦基本上全為木材建造,有時在水線以下包裹銅皮。動力為風帆,武器為前膛火炮,發射用於摧毀船體的圓形彈丸、殺傷人員的霰彈以及破壞帆具的鏈彈。

    【鐵甲艦】

    19世紀中葉之後,隨著科學技術和造船工業的發展,風帆動力戰列艦逐漸讓位給蒸汽動力戰列艦,戰列艦進入以蒸汽機為動力的鋼鐵軍艦時代。1849年,法國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機為輔助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侖」號,成為海軍蒸汽動力戰列艦的先驅。它裝有蒸汽機為主動力,但仍掛有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奠定了蒸汽裝甲戰列艦在近代海軍艦隊中舉足輕重的統治地位。1859年,法國建造了排水量5630噸的「光榮」號(gloire)戰列艦。1860年,英國建造了排水量9137噸的「勇士」號(hmswarrior)戰列艦。這兩艘軍艦外面包覆鐵質裝甲,被視作世界上最初的兩艘蒸汽裝甲艦。「勇士」號也掛有輔助的風帆,戰艦上的風帆直到20年後才逐漸消失。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北方海軍的小型裝甲炮艦「莫尼特」號(ussr)首次採用了封閉的迴旋式炮塔。它與南方邦聯海軍的「弗吉尼亞」號裝甲艦(cssvir之間發生了首次近代意義上的海上炮戰--1862年的漢普敦海戰。

    1862年,法國建造了第一艘裝有旋轉炮塔的戰列艦「阿爾貝王子」號,由於炮塔式艦炮可向任何方向,排成一線縱隊的戰列戰術似乎過時了,所以在一段時期裡裝甲艦的稱謂取代了戰列艦。

    1873年,法國建成「」號戰列艦,該艦已廢除使用風帆的傳統,成為世界海軍史上第一艘純蒸汽動力戰列艦。到19世紀70年代,世界各海軍強國的蒸汽裝甲戰列艦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蒸汽機不僅為軍艦提供了推進動力,而且蒸汽還被用於操縱舵系統、錨泊系統、轉動裝甲炮塔系統、裝填彈藥、抽水及升降艦載小艇等。大型蒸汽裝甲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8000至9000噸,推進功率達到6000至8000匹馬力。這時的戰列艦在主甲板的中央軸線上或者艦體兩側裝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轉的裝甲炮塔,艦炮也都普遍採用了螺旋膛線,攻擊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戰列艦大多被稱作「鐵甲艦」(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師的定遠號、鎮遠號鐵甲艦可以稱作是這一時期的戰列艦代表。

    【前無畏型戰列艦】

    1892年,英國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採用全鋼質艦體的戰列艦--「皇家君主」號(hmsroyalsovere權級戰列艦),該艦隨後成為各國戰列艦設計的樣板。它採用4門雙聯裝主炮,以前後各配置一個炮塔的方式安裝在艦身縱軸線上,加強了副炮群的數量及射角分配,能將所有火力集中於側舷,戰列艦的稱謂名稱又恢復了。此後,戰列艦普遍採用鋼質艦體,滿載排水量可達到12000噸,採用螺旋膛線的主炮口徑達到300至350毫米,艦體防護裝甲的厚度達到230至450毫米,航速為16至18節。此時,艦炮威力、裝甲防護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為各國公認的建造戰列艦的四大要素。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意大利、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國的海軍紛紛建造或進口大批戰列艦。戰列艦已經成為海軍強國實力的象徵。

    此時的戰列艦大多裝備兩種口徑的主炮,一級主炮佈置在艦體縱向中軸線上,用於對抗敵方主力艦,二級主炮佈置在艦體兩側,用於對抗巡洋艦及輕型軍艦。動力多採用往複式蒸汽機。

    【無畏艦】

    1906年,一種全新的戰列艦出現了。無畏艦(dreadnaught)的名字來源於英國海軍的無畏號戰列艦(hmsdreadnaught)。它採用了統一型號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輪機。其設計實現了意大利著名工程師庫尼貝迪上校的構想,排水量17,900噸,航速21節,裝備有安裝在五座炮塔內的10門305毫米主炮,24門76毫米副炮,水下魚雷發射器5座,這比當時其它最大的裝甲艦的火力還要強1倍以上;兩舷,炮塔和指揮塔的裝甲厚達280毫米。無畏號的下水,加快了各國海軍的競爭。德國的拿騷級戰列艦、美國的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及其後續艦紛紛採用無畏號的標準。此類戰列艦被統一命名為「無畏艦」。其特徵可以概括為:統一口徑的主炮(通常口徑為11至13.5英吋),主炮塔佈置於艦艏和艦艉,以及交錯佈置於艦身舯部。排水量大多為20,000噸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航速超過19節。這一時期,英國和德國展開了大規模的海軍軍備競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共有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73艘,德國則有52艘。

    【超無畏級戰列艦】

    隨著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增加到13.5~15英吋,火炮有效射程不斷增大,主炮炮塔都佈置在艦體水平縱向中軸線上,減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噸以上,這種無畏戰列艦通常被稱為「超級無畏艦」,日本稱為「超弩級戰艦」。英國的獵戶座級戰列艦、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德國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美國的內華達級戰列艦、日本的扶桑級戰列艦,及其後續艦都可以視為典型的超級無畏艦(post-dreadnaught)。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1916年,英德兩國海軍之間爆發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戰--日德蘭海戰。成為戰列艦主宰海洋的「大艦巨炮製勝主義」理論歷史頂點。根據這次海戰的教訓,主要的海軍國家改進了無畏艦的設計。主要改進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徑,改進炮塔、火藥庫等部位的防護;採取重點防護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裝甲,減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裝甲;重視水平防護、以及水線以下對魚雷的防護。這種無畏型戰列艦通常被稱為「後日德蘭型戰列艦」(poslandbattleship)。例如英國建造的納爾遜級戰列艦。

    【條約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及協約國的失敗告終。根據1918年的停戰協定,德國公海艦隊向同盟國投降,並集中在英國北部奧克尼群島的斯卡帕灣,等待作為戰爭賠償分配給戰勝國。但是其中的大部分軍艦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國水兵鑿沉。

    在戰爭期間,各海軍強國都設計了規模和火力更強大的戰列艦,主炮口徑上升到16至18英吋。由於戰列艦的建造和維護費用極其高昂,這種耗費高昂的軍備競賽在戰爭結束後顯然不再是必需的了。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意大利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噸位(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吋),並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噸位比例為10:10:6:3.5:3.5。

    1930年簽訂的《限制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倫敦海軍條約)對此進行了補充規定。從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時代(navyholiday),各國的大型戰列艦建造計劃都被終止或取消,代之以對已有的戰列艦的進行更新和改造。

    【超級戰列艦】

    1936年12月31日,《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作廢,各海軍強國重新開始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英國建造了五艘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美國海軍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德國海軍建造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日本海軍建造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即「大和」和「武藏」號戰列艦,是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滿載排水量為72,800噸,最高航速27節,艦上裝有三聯裝460毫米主炮9門,炮彈重達1460公斤,還有12門三聯裝155毫米副炮和12門雙聯裝127毫米平高兩用炮。「武藏」號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號在1945年4月7日,先後被美軍飛機擊沉。法國、意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戰列艦。這一時期的戰列艦大多採用15或16英吋甚至18英吋口徑主炮,航速達27節以上,甚至30節以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