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一戰主要戰役--1916年 文 / 裸奔在天堂

    1、【埃爾祖魯姆戰役】

    1916年1月10日至2月16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高加索集團軍為殲滅土耳其第3集團軍並攻佔其補給基地、重要交通樞紐埃爾祖魯姆要塞而實施的進攻戰役。

    馬哈茂德-卡米勒巴夏土耳其第3集團軍(6.6萬多人,火炮122門,機槍77挺)在亞美尼亞高原難以通行的帕蘭德肯、薩布裡、卡爾加帕扎勒等山脈設防,企圖在得到援軍後轉入進攻並粉碎高加索集團軍(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土軍預定在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之後向高加索戰線調派騰出的軍隊來實施這一行動。高加索集團軍(10.3萬人,火炮338門,飛機10架,載重汽車150輛)指揮部計劃在土耳其援軍到來之前以向心突擊殲滅土耳其集團軍。突擊群(24個營、14個哥薩克連,68門火炮)向馬斯拉哈特、克普呂柯伊方向,高加索第1軍向埃爾祖魯姆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土耳其斯坦第2軍向奧爾特方向,高加索第4軍向比特利斯方向實施輔助突擊。由於在戰役偽裝和虛擬情報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了進攻的突然性。1月10日,土耳其斯坦第2軍首先發起進攻,兩天後,突擊群和高加索第1軍轉入進攻。儘管進攻是在寒風凜冽和遍地積雪的零下30度嚴寒條件下進行的,但是突擊群部分兵力仍在1月14日日終前突破土軍防禦,前出至克普呂柯伊東北的土軍後方。突擊群的勝利和土耳其軍隊集團在克普呂柯伊、哈桑卡萊地區面臨被合圍的威脅,迫使土軍指揮部下令撤退。俄軍乘勝追擊退卻土軍,於1月20日進抵代韋博因山(埃爾祖魯姆以東12-13公里),這裡是埃爾祖魯姆工事的外廓(11座堡壘並加強有土築工事)。為防守埃爾祖魯姆,土軍投入約3萬人,265門要塞炮、112門野炮、39挺機槍。俄軍為攻打要塞調集了16門汽車牽引的攻堅炮和大量野炮(共180門火炮)。2月12日,高加索集團軍在埃爾祖魯姆以北的接近地攻下了兩座堡壘。2月16日,俄軍從北、東、南三面實施突擊,攻克了要塞。俘土軍8000餘人,繳獲火炮315門。經兩周追擊,土軍被迫從埃爾祖魯姆西退70-100公里。土軍指揮部計劃的破產和俄國在高加索戰區態勢的改善是埃爾祖魯姆戰役的重要結果。英軍在蘇伊士和美索波達尼亞(伊拉克)的態勢也得到改善。土軍在此放棄進攻、轉入防禦。

    點評:此戰,土耳其第3集團軍損失約6.6萬人(其中被俘1.3萬人)和幾乎全部火炮;俄國高加索集團軍損失1.7萬人,其中陣亡2300人,被俘、凍傷14700人。埃爾祖魯姆戰役的勝利取決於主要突擊方向的正確選擇、戰役的周密準備、在最重要方向上兵力兵器的廣泛機動,以及能在冬季艱難條件下通過高山峻嶺的英雄氣概和忘我精神。

    2、【凡爾登戰役】

    1916年2月21日-12月18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法兩**隊為爭奪凡爾登築壘地域進行的各次戰鬥行動的總稱。

    在1916年戰局中,德軍指揮部計劃在東線進行防禦,而在西線則打算對法軍戰線右翼部隊所依托的「凡爾登突出部」實施突擊,以牽制和消耗法軍主力,迫使法國投降。凡爾登距法德邊境50公里左右,是法國首都巴黎的東北門戶,為雙方必爭之地。法軍凡爾登築壘地域橫跨默茲河兩岸,正面寬112公里,全縱深15∼18公里,築壘地域由四道防禦陣地組成,前三道為野戰防禦陣地,第4道是由凡爾登要塞永備工事和兩個築壘地帶構成的堅固陣地,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由法軍第3集團軍(由埃爾將軍指揮,轄11個師,火炮632門,其中重型火炮244門,後增至69個師,約占法軍總兵力的2/3)防守。5個師防守凡爾登以北地區,3個師防守凡爾登以東和東南地區,另3個師作為預備隊配置在凡爾登以南默茲河西岸地區。德軍指揮部計劃以第5集團軍(由威廉皇太子指揮,17個師,火炮1204門,其中重型火炮683門,迫擊炮202門和飛機168架,後增至50個師,約占西線德軍總兵力的1/2)攻佔凡爾登地域。按計劃,突破將在正面狹窄地段(寬15公里)實施。在主要突擊方向上,德軍在兩個法國師當面展開了第7、第18、第3軍共6個半師,火炮879門(其中重型火炮522門)和追擊炮202門,這就使德軍處於優勢:步兵比敵軍多2倍,炮兵則多3.5倍。炮兵數量如此之多,以致火炮和追擊炮的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50-110門。為了隱蔽主突方向,德軍決定在寬達40公里的正面,以集團軍的全部炮兵進行8.5小時的衝擊的炮火準備。航空兵用於轟炸敵後方目標和掃射防禦陣地上的法軍。第5軍掩護其左翼;第15軍在奧恩河以南6公里處實施輔助突擊,第6軍在默茲河西岸採取牽制行動。

    德軍於2月21日7時15分發起進攻,為隱蔽主突方向,德軍炮兵在寬40公里的正面上同時實施炮擊,航空兵首次對法軍陣地實施轟炸,摧毀部分防禦陣地,並殺傷大量有生力量。16時45分,德軍步兵發起衝擊,當天就佔領了第一陣地,在爾後的4天(2月22-25日)又攻佔了兩道陣地和杜奧蒙堡壘,向前推進5公里,但未能突破法軍的防線。步兵進攻時採用縱深戰鬥隊形以散兵線分波次推進,前面為強擊群。法軍指揮部(霞飛將軍)於2月25日令第2集團軍(貝當將軍,5月1日起尼韋勒將軍)投入交戰,並通過巴勒迪克--凡爾登公路(又稱「神聖之路」)調運軍隊和物資。並調集一切可以動用的部隊,決心在凡爾登地區與德軍決戰。26日,貝當下令奪回杜奧蒙堡。法軍經四天激戰,損失慘重,未果。從2月27日-3月6日,沿這條公路用汽車(3900輛)運送了19萬名士兵和2.5萬多噸軍用物資。這是大規模汽車輸送的第一個範例。法軍大批援軍及時投入戰鬥,加強了縱深防禦,對戰役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從3月5日起,進攻正面擴展到30公里,德軍將主要突擊轉向默茲河(馬斯河)左岸,並由急促攻擊改為穩步進攻,但是仍未奏效。至月底,德軍彈藥消耗很大,且戰略預備隊未及時趕到,攻擊力銳減,從而喪失了突破法軍防線的時機。

    3月5日起,德軍擴大進攻正面並將主突方向轉移到默茲河西岸,企圖攻佔304高地和295高地,解除西岸法軍炮兵的威脅,並從西面包圍凡爾登;同時繼續加強東岸的攻勢,由急促攻擊改為穩步進攻,但遭法軍頑強抵抗,付出巨大傷亡後僅攻佔幾個小據點。經過70個晝夜(2-4月),德軍總共才推進6-7公里。凡爾登戰役成了一場捎耗戰。雙方都不斷投入新的兵力。4∼5月間,德軍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噴火器、窒息性毒氣和轟炸機,對西岸法軍實施重點突擊,但步兵進抵304高地和295高地一線後,遭法軍炮火猛烈反擊,5月底停止進攻。在東岸,法軍頻繁輪換作戰部隊,不斷實施反擊,與德軍反覆爭奪,遲滯德軍進攻。6月初,德軍再次發動大規模攻勢,經七天激戰切斷沃堡與法軍其他陣地的聯繫,迫使沃堡守軍於7日投降。6月下旬,德軍首次使用光氣窒息毒氣彈和催淚彈猛攻蘇維耶堡,在4公里寬的正面上發射11萬發毒氣彈,給法軍造成重大傷亡,一度進抵距凡爾登不足3公里處,但終被擊退。

    1916年6月份俄軍在西南戰線突破成功(參見西南方面軍的進攻)。7月,盟軍在索姆河發起進攻(參見索姆河戰役)。8月,法軍發起反突擊。這一切迫使德軍指揮部不得不在凡爾登一帶轉入防禦(9月2日)。德軍作戰6個半月,僅楔人防禦縱深7-10公里,未能達成戰役突破。8月29日,法爾肯海恩被免職,興登堡元帥接任德軍總參謀長。9月2日,德皇批准停止進攻。10月24日,法軍轉入反攻。截至12月18日前,法軍收復杜奧蒙堡壘和沃堡壘,12月21日前,法軍前進到他們原在2月25日所防守的地區。德國預定在1916年戰局中迫使法國退出戰爭的戰略計劃,在凡爾登附近一戰遭到破產。

    點評: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凡爾登戰役說明,企圖在一個狹窄地段上先使用急促攻擊,後轉入穩步進攻,並採用「炮兵摧毀,步兵佔領」的原則去突破堅固的防禦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法軍指揮部可以從正面未受攻擊的地段以及從後方把部隊調往受威脅的方向。為了變更作戰部署而大量使用汽車,這在歷史上是首次。在凡爾登戰役進程中,還廣泛地使用了迫擊炮、輕機槍、槍榴彈筒以及噴火器。凡爾登戰役的特點是,雙方投入的部隊人數眾多,損失慘重;因此,該戰役又有「凡爾登絞肉機」之稱。德國投入交戰的兵力為50今師,損失近60萬人。法國投入交戰的兵力為69個師,損失35.8萬人。這次戰役採用野戰工事與永備工事相結合的辦法組織防禦的經驗,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多數國家在邊境地帶修建築壘地域的一個根據。

    3、【納羅奇湖戰役】

    1916年3月18-30日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軍西方面軍和北方面軍在德文斯克和納羅奇湖地域實施的進攻戰役。這次戰役是因盟軍在凡爾登處境艱難(參見凡爾登戰役),俄軍應盟軍請求而進行的,目的在於殲滅德第8和第10集團軍,並盡可能將西戰場更多德軍吸引過來。戰役企圖是向2個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北方面軍第5集團軍由德文斯克以北地域向波涅韋日突擊,西方面軍第2集團軍由納羅奇湖以南、以北向希文恰內、維利科米爾突擊。另由北方面軍第12集團軍向包斯克、申別爾格,西方面軍第1、第10集團軍分別向維濟,杜克什特和維爾諾實施輔助突擊。戰役如能順利發展,預計把德軍趕出俄國國境。北方面軍近4個軍和西方面軍8個軍(共約60萬人)參加納羅奇湖戰役。當面德軍逾6個軍(50萬人)。3月18日西方面軍發起進攻,3月19日,北方面軍相繼展開進攻,但因炮彈和重型火炮不足,炮火準備未能壓制德軍防禦陣地。俄軍不待軍隊集結完畢,即在雅各佈施塔特和包斯克兩方向發起進攻,故未奏效。僅在維濟和納羅奇湖兩方向某些地段將德軍擊退2、3公里。俄軍第2集團軍戰果最大,在納羅奇湖以南楔入德第10集團軍防禦2-9公里。德軍全力以赴,抗擊俄軍猛烈衝擊。俄軍進攻是在春季泥濘季節,狹窄地段分散進行的;軍隊各部逐個投入戰鬥,預備隊未能及時趕到,軍隊指揮不靈,故戰役進展不大。納羅奇湖戰役被迫終止。戰役中,俄軍損失巨大(僅第2集團軍就傷亡78500人)。德第10集團軍傷亡3-4萬人。點評:納羅奇湖戰役儘管戰果甚微,但從戰略上卻有力策應了盟軍在法國的戰鬥行動。此次戰役不僅在東戰場牽制德軍約50萬,而且迫使德軍統帥部中斷對凡爾登的攻擊達2周之久,並將部分預備隊(4個師)調東戰場。

    4、【特倫蒂諾戰役】

    1916年5月15日至6月2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前線特倫蒂諾區奧匈軍的進攻戰役和意軍的反攻。

    奧匈第11和第3集團軍(18個師,約40萬人,火炮2000門)參加了戰役,其目的是殲滅意大利第1集團軍(18個師,約25萬人,火炮623門)並迫使意大利退出戰爭。5月15日,在猛烈的炮火準備之後,奧匈軍向意軍陣地發起攻擊,並多處攻佔第一線散兵壕。奧匈軍擴大戰果,到5月30日前推進了12-20公里,佔領了阿爾謝羅和阿夏戈兩城,但因要調攏重炮兵便停止進攻。意軍統率部向被突破地域增派了援軍(整個戰役期間共調去93個營,74個山地炮兵連和野戰炮兵連,700門火炮)。俄國根據其盟國的要求,不是於6月15日而是於6月4日在加裡西亞展開大規模進攻(參見西南方面軍的進攻)。這就迫使奧匈軍指揮部開始將其軍隊從意大利調往加裡西亞,意軍指揮部則得以於6月16日開始反攻。奧匈軍企圖在個別方向上實施突擊以挽回已喪失的主動權,但未能得逞。

    點評:通過特倫蒂諾戰役,奧匈軍不僅未達到預定目的和未能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而且還被迫放棄了佔領的部分地區。雙方損失慘重:意軍死1.5萬人,傷7.6萬人,被俘5.6萬人和損失火炮294門,奧匈軍死1萬人,傷4.5萬人,被俘2.6萬人。意大利政府的更迭是特倫蒂諾戰役的政治結果。

    5、【日德蘭海戰】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大艦隊和德國公海艦隊於在日德蘭半島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峽附近海域海戰,又稱斯卡格拉克海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遭到英國的海上封鎖。為打破封鎖,1916年5月,德國艦隊司令謝爾根據海上戰爭計劃,確定如下企圖:戰列巡洋艦在斯卡格拉克海峽進行佯動,誘使英國艦隊中的某一支大型編隊出海,然後以主力截擊,將其消滅。為了避免在英國基地附近與英國的整個艦隊遭遇,德國事先在各陣地上層開了22艘潛艇。潛艇的任務是偵察和削弱駛出基地的敵艦,但是德國潛艇未能完成任務。5月30日,英國指揮部從截獲的無線電報中得知德國艦隊準備出海。因此英國「主力艦隊」司令傑利科海軍上將及時採取了必要的對策。他的企圖是:英國艦隊的主力進入斯卡格拉克海峽迎戰敵人,並通過總決戰將其消滅。

    英國艦隊共有151艘,戰列艦28艘,戰列巡洋艦9艘,裝甲巡洋艦8艘,輕巡洋艦26艘,水上飛機母艦1艘、驅逐艦78艘、佈雷艦1艘;德國艦隊共有110艘,戰列艦22艘,戰列巡洋艦5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72艘。英軍在兵力上佔有絕對優勢,各艦舷炮齊射的炮彈重量也比德軍大1.5倍。英國戰列艦的航速比德國戰列艦高,但裝甲和生命力則不如德國戰列艦。5月30日22時許,英前衛艦隊(戰列巡洋艦6艘、戰列艦4艘,由貝蒂指揮)和主力艦隊分別從羅賽斯、斯卡帕灣和因弗戈登出航東駛。31日2時許,德前衛艦隊(戰列巡洋艦5艘,由希珀指揮)由亞德灣出航北上,主力艦隊隨後跟進。當日14時許,雙方前衛艦隊在斯卡格拉克海峽附近海域遭遇。英前衛艦隊向東南方向疾進,企圖切斷德艦退路;德前衛艦隊轉向回駛,企圖將英艦引向德艦隊主力。15時48分,雙方成同向異舷機動態勢開始交戰。英戰列巡洋艦「不倦」號和「瑪麗王后」號被擊沉,旗艦「獅」號受傷,德艦損失輕微。一小時後,謝爾率公海艦隊主力趕到,英前衛艦隊北撤,以與大艦隊主力會合。

    由於缺乏偵察,雙方艦隊司令都弄不清確實情況。英國艦隊前衛發現對面有德國艦隊主力後,開始撤退,而德國艦隊也未料到整個英國艦隊都在海上,於是很快便與英國艦隊主力遭遇。謝爾在不明英大艦隊主力出海的情況下,率德艦隊追擊英前衛艦隊。18時許,英前衛艦隊擺脫德艦追擊,與艦隊主力會合。傑利科判明德艦準確位置後,命令艦隊主力成單縱隊向東南方向航行,以迂迴向東北方向航行的德艦。在隊形變換尚未完成時,英艦即同德艦交火。經激烈炮戰,英艦「防禦」號、「無敵」號和德艦「呂佐夫」號先後沉沒,並各有數艘艦隻受損。謝爾判明英大艦隊主力投入戰鬥後,決定撤出戰鬥。18時36分,德艦隊「同時轉向」,向西南方向撤退。傑利科因擔心受到潛艇和魚雷攻擊,沒有下令追擊,而是改向南駛,企圖切斷德艦向基地返航的退路。19時許,德艦隊再次「同時轉向」,企圖從英艦隊尾向東突圍,結果進入英主力艦隊中央,遭到對方火力猛烈攻擊,數艘艦隻受創。19時13分,德艦隊第三次「同時轉向」,向西而後向南撤退,並以驅逐艦向英艦實施魚雷攻擊。英艦隊為免遭德艦魚雷攻擊,於19時21分由南改向東南航行,從而喪失殲滅德艦的良機。14分鐘後,英艦隊轉向西南航行。20時17-26分,雙方再次進行炮戰,隨後德艦隊向西撤退。5月31日日終前,德國艦隊成功地脫離了敵人。

    兩支艦隊間的夜間戰鬥只是單艘軍艦之間偶爾發生的一些無組織的小衝突。21時許,英艦隊以輕巡洋艦分艦隊為前衛,驅逐艦為後衛向南航行。謝爾為突破英艦攔截,以主力艦為前衛,改向東南衝向英艦。22時至次日凌晨2時,雙方多次交戰,英艦損失5艘,德艦損失2艘。傑利科在夜間一直未判明德艦的位置和航向,直到5時40分才獲悉德艦已從英艦隊尾擺脫攔截,因擔心遭德潛艇襲擊和觸雷,最終放棄追擊德艦的計劃而返航。中午,德艦隊駛回亞德灣。

    日德蘭海戰中,英國損失戰列巡洋艦3艘,裝甲巡洋艦3艘,驅逐艦8艘,傷亡和被俘約6800人,德國損失戰列巡洋艦1艘,老式戰列艦1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5艘,傷亡約3100人。

    點評:日德蘭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海戰,也是世界海戰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大編隊交戰。日德蘭海戰中,雙方未組織周密偵察,情況不明,指揮不力,雙方艦隊都沒有完成任務,英國和德國的艦隊主力並未進行決戰,戰後雙方在北海的力量對比和軍事態勢未發生重大變化,但英國保住了自己在海上的統治地位。敵對雙方都死守陳舊的線式戰術不放。龐大的單縱隊根本不便於進行戰鬥,也難於集中使用火器,並且限制了各中隊司令官的主動精神。這次海戰表明,輕兵力在戰鬥中的作用增大,但還缺乏適當的協同組織。晝間魚雷攻擊首次得到了廣泛運用,但還限於用單個魚雷從遠距離進行攻擊,並且沒有其他兵力支援進行攻擊的艦艇,因而效果不高。德軍射擊技術和艦艇操作水平較高,「同時轉向」戰術運用嫻熟。日德蘭海戰表明,艦隊戰鬥行動的進程和結局與偵察的好壞、艦隊主力指揮是否靈活和果斷關係很大。這次海戰標誌著作為達到海上武裝鬥爭目的的主要方法「海上總決戰」思想已徹底破產。

    6、【西南方面軍的進攻】

    1916年6月4日至8月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南方面軍(司令為布魯西洛夫騎兵上將,參謀長克列姆博夫斯基中將)實施的進攻戰役。又稱俄軍1916年夏季進攻戰役或布魯西洛夫突破。

    根據協約國尚蒂伊軍事會議(1916年3月)關於1916年夏季盟軍舉行總攻的決定,俄軍統帥部預定在6月中旬開始大規模進攻。按照4月14日大本營(在莫吉廖夫市)召開的方面軍司令會議批准的1916年戰局計劃,西方面軍(第1,第2、第4、第10、第3集團軍)應在維爾諾方向實施主要突擊。西南方面軍(第8、第11,第7、第9集團軍)和北方面軍(第12、第5,第6集團軍)擔任助攻。根據大本營4月24日訓令,西南方面軍應從羅夫諾地區向盧茨克進攻以配合西方面軍作戰。第8集團軍因距西方面軍最近,擔負對盧茨克實施主要突擊的任務。

    戰役圖是:第8集團軍在21公里寬正面上向盧茨克方向實施主攻,其他各集團軍分別選擇數個突破地段採取行動,以便在450公里寬的戰線上多點突破,使敵軍難以判斷主攻方向,無法向主攻方向輸送兵力。

    西南方面軍指揮部進行了全面的進攻準備,重點放在:對敵防禦的周密偵察(包括空中偵察)、進攻基地的工程構築(每一基地有6-8道平行塹壕)、軍隊突破奧德陣地地段(2-3道築壘地帶)的模擬訓練、步兵與炮兵協同動作的演練。進攻準備極為秘密。按新方式解決了突破奧德陣地防禦正面的問題。布魯西洛夫摒棄了英法軍隊採用的在一個地段(方向)上突破防禦的作法,準備在方面軍所有集團軍地帶內,即在四個方向上同時實施突破。這樣就達到了主要突擊的戰役偽裝,使敵預備隊不能向主要進攻方向實施機動。

    西南方面軍在有生力量(步兵57.3萬人對44.8萬人)和輕炮兵(1770門對1301門)方面比奧德各集團軍(第4、第12集團軍,南集團軍和第7集團軍)略佔優勢,但在重炮兵方面尚不足敵人的三分之一(168門對545門)。俄軍各集團軍突破地段上形成的兵力兵器優勢為:步兵2-2.5倍,炮兵1.5-1.7倍。以5個多步兵師(包括大本營進攻前轉隸的西伯利亞第5軍)組成方面軍預備隊。這些兵力對於擴大戰果顯然是不夠的。

    鑒於意軍在特倫蒂諾受到重創(1916年5月)和盟國請求俄國提前開始進攻以把敵軍從意大利戰線引開,大本營決定比預定日期提前兩個星期開始西南方面軍的進攻。

    6月4日,俄軍西南方面軍的進攻以猛烈而有效的炮火準備而開始。在盧茨克方向上進攻的第8集團軍(司令為卡列金將軍)地帶內戰果最佳。該集團軍在諾索維奇、科雷托這一16公里的地段上突破敵軍防(史稱盧茨克突破)。到6月7日將突破正面擴至70-80公里,縱深達25-35公里,並攻佔了盧茨克。到6月15日,第8集團軍擊潰了林辛根將軍的集團軍級集群所屬約瑟夫·費迪南德大公奧匈第,4集團軍,並向縱深推進65-67公里。由於預備隊用盡和在基謝林地域遇到從法國及戰線其他地段調來的德軍的頑強抵抗,該集團軍的進攻受阻。這也是因為該集團軍的進攻未得到友鄰西方面軍第3集團軍支援的緣故。6月16日至7月5日,第8集團軍擊退了馬爾維茨將軍、凡克爾海恩將軍和貝恩哈迪將軍所率領的各個集群的反突擊。6月24日,第3集團軍轉隸西南方面軍。第8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司令為列什)企圖強渡斯托霍德河並攻佔科韋利,但未獲成功,因為德國調集重兵,在此建立了強大的防禦樞紐部。

    第11集團軍(司令為薩哈羅夫將軍)在薩帕諾夫突破敵人防線,但由於缺少預備隊未能發展突破。第7集團軍(司令為謝爾巴喬夫)在亞茲洛韋茨地域7公里地段上突破防禦,但是,敵伯姆-埃莫利將軍的集團軍級集群和博特梅爾將軍南集團軍以重兵實施反突擊,阻止了進攻的發展。第9集團軍(司令為列奇茨基將軍)進展順利。該集團軍在奧努特、多布羅諾烏茨11公里地段上突破了防線,擊潰了奧匈第7集團軍,並於6月18日攻克切爾諾夫策。西南方面軍的成功突破未得到其他方面軍的及時支援。大本營不善於組織各方面軍的協同動作。西方面軍預定6月10-11日開始的進攻一開始就延期,後又於6月15日和7月3-9日先後兩次發起,但進攻不堅決,終以徹底失敗而告終。形勢迫切要求將主要突擊從西部方向轉到西南方向,但大本營直到7月9日當德國已在此集結重兵才定這一決心。7月,俄軍向堅固設防的科韋利發動了兩次進攻。大本營戰略預備隊別佐布拉佐夫將軍的特別集團軍(3個軍)也參加了進攻。這兩次進攻釀成斯托霍德河上的持久血戰,從而使戰線趨於穩定。第11集團軍攻佔了布羅德。第9集團軍的進展最為順利。該集團軍於7月肅清了整個布科維納和南加裡西亞的敵軍。到8月初,在斯托霍德河、基謝林、佐洛切夫、別列扎內、加利奇、斯坦尼斯拉夫、傑利亞京一線的戰線穩定下來。

    點評:西南方面軍的進攻是一次大規模方面軍戰役。儘管方面軍的戰役勝利(突破防禦正面550公里、縱深60-150公里)並不是決定性的戰略勝利,但在整個戰爭進程中卻具有重要意義。奧德軍5-6月間死傷、被俘近150萬人,損失火炮581門、機槍1795挺、擲彈炮和追擊炮448門。俄軍損失約100萬人。奧匈帝國的兵力損失慘重。為遲滯俄軍推進,德軍不得不從西線和意大利戰線抽調30多個步兵師和3個多騎兵師。這就減輕了法國在凡爾登的壓力並迫使德軍停止在特倫蒂諾的進攻。奧匈君主制度的迅速解體和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羅馬尼亞戰線)是西南方面軍進攻的主要政治結果。西南方面軍的進攻同索姆河會戰一樣,使第一次世界大戰進程開始發生轉折。從軍事學術上看,西南方面軍的進攻標誌著出現了一種突破戰線的新樣式(同時在幾個地段上實施突破),這一新樣式是布魯西洛夫提出的,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尤其是在西歐戰區的1918年戰局中得到了發展。

    7、【索姆河戰役】

    1916年7月1日-11月18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突破德軍防禦並將敵擊退到法德邊境,英法聯軍於在索姆河(法國北方的一條河流)地域實施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索姆河戰役是協約國1916年總戰略進攻計劃的一部分。計劃擬定:法約勒將軍的法國第6集團軍和羅林森將軍的英國第4集團軍在福煦將軍的統一指揮下,突破富科庫爾、埃比泰訥(40公里)地段馮·貝洛將軍之德第2集團軍的防禦;將騎兵兵團調向佩羅訥、莫伯日(法軍)和巴波姆、康佈雷(英軍)發展突破口。聯軍共有32個步兵師和6個騎兵師,2189門火炮,1160門追擊炮,約300架飛機;德第2集團軍共有8個步兵師,672門火炮,300門追擊炮和114架飛機。德軍防禦由3道陣地組成,全縱深為7-8公里。

    戰役準備了5個多月。經過7天(6月24日-7月1日)的炮火準備,幾乎全部摧毀德軍第一陣地,部分摧毀第二陣地,但失去了進攻的戰術突然性。7月1日,英第4集團軍(由羅林森將軍指揮)從馬裡庫爾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由英第3集團軍第7軍在其左翼採取保障行動;法第6集團軍(由法約勒將軍指揮)從羅西耶爾以北索姆河兩岸向佩羅訥方向實施輔助突擊。當日,法軍和英軍右翼突破德軍第一道陣地,但英軍左翼為德軍坑道工事所阻。英軍採用密集隊形衝擊,遭敵槍炮火力殺傷,損失近6萬人。2-3日,英軍右翼和法軍攻佔德軍第二道陣地,法軍一度佔領巴爾勒、比阿什等德軍防禦要地。以後幾天,因德軍投入預備隊以及本身在突破方法和組織指揮方面存在著嚴重缺點(對各地區的衝擊規定繁瑣,限制了軍隊的主動性等),英法聯軍推進緩慢。到7月19日,德軍指揮部又投入新的預備隊,為便於指揮,將第2集團軍分編為由貝洛將軍指揮的第1集團軍和加爾維茨將軍指揮的第2集團軍。在防禦縱深構築了補充防禦地區。至7月中旬,聯軍僅向前推進數公里,未達成戰役突破。

    7月底至8月中旬,聯軍將其軍隊集團增至51個師、飛機增至500架;而德軍增加到31個師、飛機增到300架。戰鬥打得更加難解難分,逐漸變成了一場消耗戰。9月3日起,法軍將米捨萊將軍的第10集團軍,英軍將加夫將軍的第5集團軍分別投入交戰。戰場正面擴大到50公里。德軍將集團增至40個師,又特別加強了陣地的工程防禦。因此,英法軍隊的進攻速度平均每晝夜僅150-200米。9月15日,英軍第一次使用新式兵器--坦克(共49輛坦克,實際參戰僅18輛),配合步兵進攻,推進了4-5公里。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坦克對德軍步兵產生了巨大心理作用。他們放棄陣地不戰自退。但是,由於坦克的技術裝備不完善以及使用的正面寬大(10公里18輛坦克),突破任務沒有完成。戰術勝利未能發展為戰役勝利。後來英軍又使用了兩次坦克,同樣收效不大。德國人學會了打坦克。秋季,由於陰雨連綿、道路泥濘,戰鬥漸漸平息,11月完全停止。

    點評:索姆河進攻是戰爭中典型的、雙方傷亡慘重的陣地戰役。就兵力、兵器而言,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戰役。英軍投入交戰的有54個師,法軍32個師,德軍67個師。英法聯軍傷亡79.4萬人,僅推進5-12公里,仍未能突破敵防禦。德軍損失53.8萬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陣地,但打破了英法聯軍的計劃。索姆河戰役證明:在正面一個狹窄地段上,以遞進衝擊突破陣地防禦的理論和實踐是行不通的。但這次戰役以及西南方面軍的進攻的勝利保障了戰略主動權從德國轉到協約國一方。索姆河進攻促使其他國家裝備坦克並發展反坦克兵器。後來,英法軍隊在1917年康佈雷戰役中吸取了索姆河的教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