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一戰主要戰役--1914年 文 / 裸奔在天堂

    1、【邊境交戰】

    1914年8月21-2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與英法聯軍在法國東北部發生的邊境交戰。

    德國戰爭計劃規定,德軍進攻軍隊經過比利時和巴黎西部地區對法軍主力實施迂迴,以達成圍殲法軍主力的目的。德軍的主要集團(第1、第2、第3、第4、第5集團軍,共22個步兵軍和後備軍,7個騎兵師)根據這一計劃,沿比利時領土推進,8月21日前出到布魯塞爾和隆維地區。德軍統帥部(最高統帥德皇威廉二世)要求按既定的戰爭計劃繼續進攻。英法聯軍的主力(法第3、第4、第5集團軍,英遠征軍,共22個半軍,7個半騎兵師)在盟國最高統帥部修改了作戰計劃之後,於8月21日前推進到埃坦、蒙梅迪、梅濟耶爾、迪南、那墓爾、沙勒羅瓦、朗德勒西一線。按照法軍總司令霞飛將軍的命令,英法聯軍按離心方向轉入進攻。第3集團軍向隆維、阿爾隆方向,第4集團軍向訥夫沙托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任務是殲滅德軍第4、第5集團軍。向北進攻的法國第5集團軍和在蒙斯、蘇瓦尼方向作戰的英軍應牽制敵北方集團(德國第1、第2、第3集團軍),並保障從北面實施的主要突擊。法國第1、第2集團軍的任務是在梅斯以南作戰,牽制可能威脅法第3、第4集團軍翼側的德軍。

    雙方力圖通過進攻完成任務,這就導致在阿登地區和桑布爾河與馬斯河之間地區的大規模的遭遇交戰(沙勒羅瓦交戰)。8月22-25日阿登交戰過程中,法國第3、第4集團軍被德國第5、第4集團軍擊敗,被迫向凡爾登和馬斯河退卻。8月21-25日沙勒羅瓦交戰中,德軍第2集團軍強渡桑布爾河並先於法國第5集團軍展開,並將其擊退至出發地位。德軍第3集團軍從東面逼近馬斯河,對法國第5集團軍構成了合圍的威脅,迫使它於8月25日前撤退到菲利普維爾以南地區。8月23-24日德軍第1集團軍在蒙斯地區把英國遠征軍擊退到勒卡托、康佈雷一線。右翼法軍兩個集團軍(第1、第2集團軍)企圖從8月14日起在洛林地區發起進攻。8月17-19日,他們到達薩爾布爾(薩爾堡)、韋爾加維爾、歐龍地區,於8月20日同轉入進攻的德軍第6、第7集團軍遭遇,8月27日被擊退至默爾特河。

    點評:在寬230餘公里的正面展開邊境交戰的結果,使德國掌握了法德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英法聯軍在凡爾登以北全線失利,被迫南撤。但是德軍最高統帥部過高估計既得戰果,錯誤地認為法軍已被擊潰。鑒於德軍第8集團軍在東普魯土與俄軍作戰(參見東普魯士戰役)中遭到嚴重失敗,德軍統帥部於8月26日開始從西線的右翼抽調2個軍和1個騎兵師派往東普魯士,從而削弱了德軍在法國主要進攻方向上的突擊集團。這時,聯軍統帥部先後重新部署了撤到埃納河和馬恩河的各集團軍,大大加強左翼,從而為聯軍轉入反攻並取得馬恩河戰役勝利創造了條件。

    交戰中雙方在軍隊指揮,組織警戒、偵察和通信聯絡等方面都犯了嚴重錯誤。由於這些錯誤,結果在崎嶇不平的阿登地區雙方突然遭遇,一些部隊擅自放棄陣地,暴露了友鄰翼側,使友鄰被迫撤退。法軍後衛作戰成功:保障了部隊撤退,並巧妙進行防禦戰鬥。德軍進攻時同樣缺乏必要的偵察,因此有時遲疑不決,也末組織對法軍的迅猛追擊。

    2、【東普魯士戰役】

    1914年8月17日-9月1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期,俄軍西北方面軍(司令官為日林斯基將軍)在東普魯士對德軍第8集團軍實施的一次進攻戰役,又稱馬祖裡湖戰役。

    1914年8月上旬,應英法軍指揮部的再三請求,俄軍沒有完成動員和集結就開始了進攻,以粉碎德軍主力對法國的進攻。戰役的直接目的是殲滅德國第8集團軍(14.5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近1000門火炮;司令官為普裡特維茨將軍,自8月23日起為興登堡將軍)和攻佔東普魯士,為爾後進攻西裡西亞創造條件,以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根據方面軍指揮部的企圖,連年坎普夫將軍的俄國第1集團軍(6.5個步兵師、5.5個騎兵師、火炮492門)應當從北面向馬祖裡湖地區實施迂迴突擊,以吸引德軍主力;薩姆索諾夫將軍指揮的第2集團軍(1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火炮720門)應當從西面對該區實施迂迴突擊。切斷其向維斯瓦河的退路並殲滅之。,當面德軍企圖依托堅固工事並利用鐵路運輸系統,實施機動防禦,遲滯俄軍進攻。

    8月17日,第1集團軍的3個步兵軍襲擊東普魯士,揭開了進攻的序幕。8月19日德國第1軍在施塔盧珀嫩的戰鬥中被擊退。次日,在貢賓嫩-戈烏達普一線俄國第1集團軍遭德第8集團軍主力反擊,俄軍右翼一度被擊退,但中路粉碎德第17軍的正面攻擊,德軍遭到失敗,開始向西撤退。這就造成了追擊和徹底殲滅德國第8集團軍的有利條件,但是8月21-22日第1集團軍按兵不動,坐失戰機。該集團軍後來的進攻又相當緩慢,而且沒有與第2集團軍會師,而是向柯尼斯堡方向推進,致使德軍擺脫了打擊,第2集團軍開始孤軍作戰。

    德軍指揮部利用了俄軍兩個集團軍之間的缺口,並從截獲的俄軍明碼電報中得知他們的行動計劃,於是在8月21日命令部隊停止退卻,24-26日,新任德第8集團軍司令興登堡和參謀長魯登道夫利用發達的鐵路網,重新部署部隊,留下由2個師組成的屏護隊牽制俄第1集團軍,調遣第8集團軍的幾乎全部兵力去攻打8月20日越過邊界的俄國第2集團軍。其具體計劃是:以第20軍另2個師正面牽制俄軍中路第13、第15、第23軍,而以主力實施兩翼夾擊,由第1軍對烏茲達烏實施主要突擊,攻殲俄軍左翼第1軍後,向俄軍中央3個軍的後方發展進攻;由第17軍、第1預備軍對俄軍右翼第6軍實施輔助突擊,得手後向俄中央3個軍側後發展進攻。26-27日,德第17、第1預備軍在比紹夫斯堡以南地區與俄第6軍遭遇並將其擊退;第1軍遭俄軍頑強抵抗,遂假借俄第1軍軍長名義命令俄軍撤退;第20軍誘敵深入,且戰且退,撤至坦嫩貝格設防固守。第2集團軍喪失了第1集團軍的支援和配合,經兩天激戰,德軍擊退俄第2集團軍兩翼部隊,而對其中路3個軍形成包圍態勢。28-29日,俄第13、第15軍和第23軍第2師在坦嫩貝格以東科穆辛森林地區被圍殲,被俘9.5萬人,傷亡3萬人,損失火炮500門,薩姆索諾夫『自殺』。

    此後,德第8集團軍迅速北調,得到來自西線的近衛預備軍、第11軍和第8騎兵師的加強後,企圖以第1預備軍、第11、第20和第17軍發動正面進攻,以第1軍和近衛預備軍分別從兩翼實施迂迴突擊,圍殲俄第1集團軍。俄軍大本營決定在第1和第2集團軍之間的中間地帶組建第10集團軍,用於保障第1集團軍左翼,並命令第1集團軍堅守馬祖裡湖以北地區,以牽制德第8集團軍,使其無力支援奧軍。9月6日,德軍發起進攻,遭俄軍抵抗,正面進攻受挫;9∼10日,右翼第1軍頑強作戰,突破俄軍左翼防線,迫使俄第2軍撤退,打開通向貢賓嫩的道路。連年坎普夫擔心退路被切斷,命令所部撤退,同時以2個師的兵力從正面實施反突擊,掩護主力撤退。德軍包圍俄國第1集團軍的企圖未能得逞。至15日,俄軍全部撤至涅曼河東岸。德軍擔心俄軍有詐,未迅速實施追擊。俄第1集團軍被俘4.5萬人,傷亡約10萬人,損失火炮150門。

    點評:此戰,俄軍西北方面軍在東普魯士的進攻戰役以失敗而告終。俄國人損失了近25萬士兵和大量武器裝備。失敗的原因是日林斯基的無能指揮和連年坎卡普夫實際上的背叛行為。加上對敵情不明並嚴重洩密,兩個集團軍未能協同作戰。德軍則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以損失2.5萬人的代價取得以少勝多的重大勝利。儘管如此,此役仍具有重要戰略成果:迫使德軍指揮部將2個軍和1個騎兵師從法國戰場調到東普魯士。此外,在梅斯地區的1個軍也準備調離。這就削弱了在西部的德軍突擊集團的力量,並且成了1914年9月初在馬恩河戰役中德軍失敗的原因之一,戰爭初期俄軍的積極行動粉碎了德軍指揮部各個擊破同盟國的計劃。

    3、【加裡西亞戰役】

    1914年8月18日至9月2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西南方面軍各集團軍對奧匈軍隊進行的戰略性戰役。

    該戰役是在維斯瓦河與德涅斯特河之間在320-400公里的正面上層開的。雙方參戰的軍隊有100多個步兵師和騎兵師,總計約200萬人,近5000門火炮。加裡西亞會戰開始前,兵力對比為:俄軍-36.5個步兵師和12.5個騎兵師;奧匈軍隊-39個步兵師和10個騎兵師。後來,俄軍增至50個步兵師和20個半騎兵師,而奧匈軍隊增至48個步兵師和11個騎兵師。

    俄軍西南方面軍(總司令為伊萬諾夫將軍)受命圍殲奧匈軍隊在加裡西亞的基本兵力,阻止敵軍南撤過德涅斯特河和向西撤往克拉科夫一帶。為此目的,方面軍以第3、第8集團軍在杜布諾、利沃夫方向,在普羅斯庫羅夫、加利奇等方向實施主要突擊,而以第4、第5集團軍從北面向普熱梅希爾實施主要突擊。由於盟軍請求加速進攻,俄國各集團軍尚未全部集結和展開完畢,即於8月18日至23日期間先後發起進攻。奧匈軍隊指揮部(總司令弗裡德裡希大公,總參謀長f.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元帥)計劃以第1、第4集團軍的兵力,在庫默爾將軍的集團軍級集群和沃伊爾施將軍的德國後備兵軍的支援下,向盧布林、海鳥姆實施主要突擊,粉碎西南方面軍的右翼(第4、第5集團軍)。它們的右翼應由第3集團軍和克韋斯將軍的集團軍級集群保障;而從8月3日起,由第2集團軍保障。在奧匈軍隊的主要突擊方向上,指揮部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其餘三分之一的兵力用以對付俄國第3、第8集團軍。8月18日至19日,雙方軍隊開始接敵運動,8月23日,在寬320公里的正面上展開了一場遭遇交戰。交戰過程中,向盧布林和海鳥姆進攻的奧匈軍隊第1集團軍(司令為丹克爾將軍)和第4集團軍(司令為奧芬貝格)8月23-24日在克拉希尼克附近,8月26-31日在托馬舒夫附近,分別重創俄軍第4集團軍(司令為扎爾茨將軍8月22日起改為埃韋爾特將軍)和第5集團軍(司令為普列韋將軍),迫其退向盧布林、海烏姆和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隨後,奧匈軍隊各集團軍因遭到俄軍的頑強抵抗,損失慘重,進攻速度隨之減慢,8月18日和19日俄國西南方面軍第8集團軍(布魯西洛夫將軍指揮)和第3集團軍(魯茲斯基將軍指揮)分別發起進攻,8月26-28日,在佐洛塔亞利帕河地區打敗奧匈第3集團軍(布魯德曼將軍指揮)。

    8月29-31日,在格尼拉亞利帕河地區的交戰中,俄軍第3集團軍於利沃夫東南突破奧匈軍隊正面,而第8集團軍則擊退了從塞爾維亞戰場調來的、並得到克韋斯集群加強的奧匈第2集團軍(伯姆-埃利莫利將軍指揮)的反突擊。奧匈軍隊的右翼開始向戈羅多克陣地(利沃夫以西30公里)退卻。9月3日俄軍佔領利沃夫,9月2日佔領加利奇。

    奧匈軍隊指揮部留下一支力量不大的掩護隊抵禦俄軍第5集團軍,而把第4集團軍南調對付俄軍第3集團軍。在9月5-12日的哥羅多克交戰中,奧匈第4、第3、第2集團軍企圖粉碎俄軍第3、第8集團軍。他們取得了一些戰果,但此時奧匈戰線左翼的形勢急劇惡化。擔任防禦的俄國第4、第5集團軍得到了增援,9月3日,第9集團軍(列奇茨基將軍指揮)被調往第4集團軍的右側。9月4日,俄軍3個集團軍(第9、第4、第5集團軍)全部轉入反攻,迫使奧匈軍隊開始退卻。第5集團軍向俄羅斯拉瓦的進攻,開始威脅到奧匈第4集團軍向後方的退路。奧匈軍隊指揮部被迫中斷戈羅多克交戰,並於9月11日夜間開始向桑河對岸撤退。由於對奧匈軍隊的追擊遲緩和組織不善,致使其得以擺脫俄軍,免遭全殲。9月21日,俄軍包圍了普熱梅希爾要塞。

    點評:戰役期間,俄軍各集團軍前進了280-300公里。進攻的平均速度為每晝夜8-9公里。雙方均遭重大損失,但都未能達成預定目的。奧匈軍隊損失約40萬人(其中10萬餘人被俘)和400門火炮。俄軍損失約23萬人(其中4萬人被俘)和94門火炮。實施加裡西亞會戰的結果,加裡西亞和奧地利佔領的波蘭部分領土,獲得解放,匈牙利和西裡西亞已面臨入侵的威脅,德國最強大的盟國--奧匈帝國的軍事實力則受到嚴重削弱。奧匈軍隊如無德軍支援已不能單獨作戰。德國被迫從西線調大量兵力轉到俄國戰場,這就緩和了英法軍隊的困境。俄軍進行加裡西亞會戰,就有力地援助了塞爾維亞軍隊。德意志同盟的戰略戰役能力受到削弱,他們迅速結束戰爭的打算也就此落空。加裡西亞會戰的作戰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這次戰役的特點是:戰役規模大,大量兵力參加遭遇交戰,雙方部隊都一再向對方翼側和後方實施突擊,力圖先敵展開和奪取主動權。加裡西亞會戰是俄軍突破敵人堅固築壘陣地的典範。在戈羅多克交戰中,俄軍各兵團相互配合默契,巧妙地結合運用各種不同的戰鬥樣式顯示了在複雜地形條件下作戰的能力。各師進攻地帶的寬度不超過8公里。火炮密度為每公里正面5-8門,在第4集團軍達到22門。炮兵連配屬給步兵團或營,從暴露陣地對其進行火力支援。步兵營在炮火準備(包括直接瞄準射擊)之後,發起衝擊。火力和運動的巧妙結合,保障了各步兵分隊進攻的勝利。騎兵一般是大量集中地使用,但有時也分散配屬給各師。在加裡西亞會戰過程中,傑出的俄軍飛行員涅斯捷羅夫於1914年9月8日在世界上首次運用了空中撞擊方法。各集團軍一般都把所屬各軍配置在第一梯隊,只留出近一個步兵師的兵力作為預備隊。這就使司令官無法對戰役的進程施加影響。指揮和協同動作組織不善,又加害怕脫離主力單獨作戰,致使俄軍指揮部未能實施合圍加裡西亞奧匈軍隊的戰役。俄軍進攻往往導致擊潰敵人和帶來重大損失的正面突擊。儘管俄軍官兵作戰勇敢,但因統帥部因循守舊,軍隊物質保障條件太差,而未能充分利用西南方面軍的戰果。

    4、【黑爾戈蘭灣海戰】

    1914年8月28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英海軍在黑爾戈蘭灣(北海東南部水域,靠近德國海岸,因該灣中央有一黑爾戈蘭島而得名,海戰發生在黑爾戈蘭島以西)進行的一次海戰。

    參戰的兵力:英國方面有蒂裡特梅軍准將指揮的艦艇支隊(31艘驅逐艦和2艘輕巡洋艦),比蒂海軍中將指揮的戰列巡洋艦群(5艘戰列巡洋艦)和古迪納夫海軍准將指揮的艦艇中隊(4艘輕巡洋艦),另有1個潛艇縱隊(6艘潛艇);德國方面有第1和第5驅逐艦縱隊(19艘驅逐艦)以及7艘輕巡洋艦。按照英國指揮部的企圖,英國海軍應當突然襲擊警戒黑爾戈蘭灣的德國艦艇,切斷其返回基地的退路,並將其消滅。為了引誘德國第5驅逐艦縱隊和「斯德丁」號、「弗勞恩洛布」號輕巡洋艦出海,英國海軍派出潛艇在黑爾戈蘭島附近進行佯動。5時,1艘英國潛艇攻擊了德國的1艘巡邏艦。為了搜索和消滅這艘潛艇,德國出動了第5驅逐艦縱隊。6時50分,德**艦同蒂裡特支隊發生戰鬥接觸,並開始向黑爾戈蘭島退卻。在黑爾戈蘭島附近,德國的「斯德丁」號和「弗勞恩洛布」號輕巡洋艦投入戰鬥,後來又有5艘輕巡洋艦投入戰鬥;而英國方面,古迪納夫中隊也投入了戰鬥。由於有霧,戰鬥變成艦對艦、艦群對艦群盲目的火力衝突。中午,英國比蒂中將艦群的幾艘戰列巡洋艦駛抵作戰地點,從而使英國海軍在戰鬥中穩操勝卷。到14時,海戰結束。德國海軍的損失是:3艘輕巡洋艦,1艘驅逐艦和1艘掃雷艦被擊沉。英國海軍有2艘輕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受重傷。

    點評:此戰,英軍指揮部未能完全實現戰鬥計劃,其原因是違反了蔭蔽行動的規定(德軍指揮部根據英艦之間無線電通信突然增多這一情況而發覺英國海軍已經出海),各艦群之間的協同組織得不好(支援兵力投入戰鬥太晚)以及各隊之間的通信組織不佳(支援隊的巡洋艦未能與輕兵力支隊相遇)。

    5、【馬恩河戰役】

    1914年9月5-12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聯軍同德軍在馬恩河地區進行的大規模遭遇交戰。

    英法聯軍邊境交戰(1914)失利後,為擺脫德軍,英**隊、法第4和第5集團軍於9月4日前撤過馬恩河(巴黎以東)。德第1集團軍(司令為克盧克將軍)和第2集團軍(司令為比洛將軍)因追擊退卻之敵而偏離了原定進攻方向,沒有前出到巴黎以西,而是進至已集結有法軍新建莫努裡將軍第6集團軍的巴黎以東地區。聯軍中部(聖貢沼澤以北)得到法第9集團軍加強。9月4日,法軍總司令霞飛將軍下達了進攻訓令。據此,聯軍左翼(法第5集團軍,英軍和法第6集團軍)應對德軍右翼(德第1和第2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法第3集團軍在凡爾登以西實施輔助突擊。法新編第9集團軍和第4集團軍奉命牽制中部德軍。

    德軍統帥部(參謀總長毛奇將軍)對巴黎東北出現法國新銳兵力深感不安,遂決定:第1和第2集團軍在巴黎之前正面展開後,轉入防禦,而第3、第4和第5集團軍則向南和東南方向繼續進攻,以便會同從東面進攻的第6集團軍合圍凡爾登以南法軍。

    此時的作戰形勢對聯軍較為有利,因聯軍在凡爾登一巴黎地帶內的兵力佔有優勢:聯軍為56個步兵師和10個騎兵師(108.2萬人,輕型火炮2816門,重型火炮184門),敵軍為44個步兵師和7個騎兵師(90萬人,輕型火炮2928門,重型火炮436門)。英法聯軍在主要突擊方向的有生力量幾乎超過德軍1倍。加之,法第6集團軍直接威脅德軍戰線右翼的安全,而德第2和第3集團軍則因抽調2個軍和1個騎兵師(8月26日起)開赴東普魯土抗擊俄軍為援助盟國而組織的進攻(見東普魯士戰役1914),兵力相應減弱。

    9月5日,法第6集團軍先遣部隊和德第1集團軍的右翼在烏爾克河地區觸發戰鬥。法軍首次使用汽車(共1200輛)把第6集團軍一部由巴黎運往前線。克盧克將軍察覺第1集團軍右翼和後方受到威脅,遂由馬恩河陣地抽調2個軍加強烏爾克河防務。9月6日,英法聯軍全線轉入反攻。克盧克未發覺來自正面的威脅,於9月6-8日調僅有的2個軍去同法第6集團軍作戰。因此,在德第1和第2集團軍相鄰翼側之間出現了一個寬達50公里的缺口。法第5集團軍和英軍向缺口運動,這就造成德第2集團軍業已暴露的右翼有被包圍和德第1集團軍有被合圍的危險局勢。德第2集團軍司令面對此種情況,於9月9日將右翼各軍由蒙米賴北撤。德第1、第3和第4集團軍停止進攻,隨後撤過馬恩河。毛奇對軍隊指揮失靈,不得不批准他們撤過埃納河,退至蘭斯以東地區。

    點評:馬恩河交戰以德軍失敗而告終。聯軍在寬達200公里的地帶內,8晝夜推進60公里,傷亡25萬人,德軍損失30萬人。這次進攻是一次高度機動的戰役,它成為西戰場1914年戰局中聯軍反敗為勝的轉折點,意味著德軍企圖在西戰場迅速殲敵的戰略計劃徹底破產,並暴露出在軍隊指揮方面存在嚴重錯誤,毛奇遠離戰場,對前線戰況不明、指揮不當,各集團軍缺乏協同,導致速勝計劃破產。法軍統帥部巧妙利用敵軍錯誤,在軍隊指揮方面比較靈活,不僅利用鐵路,而且使用汽車(把第6集團軍由巴黎運往前線)成功地實施戰區機動,從而開創了在戰鬥進程中大量使用汽車運送軍隊的先例。但聯軍也有失誤,行動遲緩,坐失戰機,使德軍保存了實力。

    6、【華沙--伊萬哥羅德戰役】

    1914年9月28日-11月8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軍西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同德奧軍隊進行的戰役。

    俄軍在加裡西亞會戰中擊潰奧匈軍隊之後,實際上已具備進襲德國東南部的條件。俄軍指揮部在擬訂進攻西裡西亞作戰計劃時,於9月23日、開始變更部署,把西北方面軍的第2集團軍從納雷夫河和涅曼河一線調到華沙地域,而把西南方面軍的第4、第5、第9集團軍從桑河調往華沙至桑多梅日地段。上述集團軍再加上華沙築壘地域的部隊,共計有42個步兵師(47萬人)、11個騎兵師(5萬騎兵)和2400門火炮(要塞火炮不計在內)。為了消除這一威脅,德軍指揮部決定從克拉科夫和琴斯托霍瓦兩地域對伊萬哥羅德和華沙實施突擊,殲滅俄軍西南方面軍的北翼,進至俄軍後方。這次進攻預定由奧匈第1集團軍和德軍新編第9集團軍(共計24個步兵師、6個騎兵師,步兵29萬餘人、騎兵2萬餘人、火炮1600餘門)負責實施。

    在俄軍完成變更部署之前(10月14日前),奧德軍隊利用其在數量上的優勢,於10月8日進至維斯瓦河和桑河河口,在此遇到俄軍第4、第9集團軍所屬兵團的頑強抵抗。奧德軍隊多次企圖強渡維斯瓦河和桑河均未成功。德軍指揮部遂改變原定計劃,用第17、第20軍和弗羅梅爾將軍率領的混成軍在凱爾采和拉多姆地域建立一個由馬肯森將軍指揮的軍隊集群以奪取華沙。10月9日,該軍隊集群發起進攻。翌日,俄軍第4、第5集團軍開始強渡維斯瓦河,第2集團軍進抵華沙以西一帶。10月11日,在華沙和伊萬哥羅德附近發生激烈的遭遇戰鬥。戰鬥中,德軍對華沙的攻擊被擊退,而俄軍在伊萬哥羅德地域維斯瓦河左岸(科傑尼采附近)成功地建立了一個登陸場。德軍的攻擊逐漸減弱。從10月18日-23日,西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的各集團軍由新格奧爾吉耶夫斯克、華沙、伊萬哥羅德和桑多梅日一線地區相繼轉入進攻。德軍第9集團軍司令官興登堡元帥深恐陷入重圍,於10月19日將馬肯津所率軍隊集群從華沙附近撤走。10月21-26日,奧匈第1集團軍企圖增援德軍,向伊萬哥羅德發動進攻,但在遭遇戰中被擊潰。10月27日,德奧軍隊開始向原出發陣地全面撤退。俄軍各集團軍則繼續向西和西南進攻,以便佔領爾後向德國內地進軍的有利出發地位。但由於軍隊指揮上的失誤及後勤工作缺乏準備(後勤部隊落後150多公里),各集團軍進展緩慢。德奧軍隊雖損失慘重(近50%),但終免於全軍覆沒。至11月8日,俄軍各集團軍推進到烏涅尤夫、瓦斯克、普熱德布日、梅胡夫和塔爾努夫以西地區,但在此受阻。

    點評:此戰,就其規模來說(正面300餘公里,縱深近140公里,雙方參戰兵力約90萬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兩個方面軍兵力實施的一次最大戰役。這一戰役迫使德國將部分兵力投入東線,從而緩和了俄國盟軍的在西線的處境,打破了德國企圖將巴爾幹國家拉到德國一邊參戰的計劃。俄軍巧部重兵重創德奧軍隊。但是由於沙皇俄國在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都落後,對戰爭準備不足,加之在軍隊戰役指揮與物資保障方面存在嚴重缺點,以致俄軍未能取得決定性的成果和實現進襲德國的計劃。

    7、【科羅內爾角海戰】

    1914年11月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和德國海軍巡洋艦分艦隊在科羅內爾角海域(智利沿岸附近)進行的一次海戰。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施佩海軍上將指揮的德國分艦隊(2艘裝甲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就已駛入太平洋,以便戰爭爆發後破襲英國重要海上交通線,牽制英國在大西洋活動的部分艦隻,以此減輕德國海軍主力作戰的負擔。10月末,施佩海軍上將根據無線電偵察情報,查明了英國艦隊的位置和編成。11月1日,德國分艦隊在科羅內爾角海域與英國克拉多克海軍少將率領的分艦隊(2艘裝甲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1艘輔助巡洋艦)遭遇,並擊敗了英國分艦隊。戰鬥中,英國「好望角」號和「蒙默思」號裝甲巡洋艦被擊沉,克拉多克海軍少將以下約1200名官兵陣亡。另外2艘英國巡洋艦趁能見度不佳逃走。

    英國艦隊失利的原因是,德軍在艦艇數量、質量(航速和火炮射速)和官兵訓練素質方面佔有優勢;英軍違反無線電靜默原則,致使對方發現其艦位,並在有利條件下對其實施攻擊。科羅內爾角海戰後,英國海軍參謀部不得不削弱艦隊主力以加強太平洋艦隊,並採取措施殲滅德國分艦隊(參見福克蘭群島海戰)。

    8、【羅茲戰役】

    1914年11月29日至11月24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在俄德戰場羅茲方向實施的進攻戰役。

    俄軍結束華沙-伊萬哥羅德戰役後,俄軍大本營制定了以西北方面軍第2、第5集團軍及西南方面軍第4、第9集團軍繼續進攻的計劃,目的在於深入德國境內。進攻開始日期定為11月14日,德軍指揮部從截獲的無線電報中獲悉這一計劃,遂決定先機制敵,奪取俄軍戰略主動權。德軍指揮部將第9集團軍(司令官馬肯森將軍)從琴斯托霍瓦、卡利什地域北調托倫地域,以便從該地對俄軍第2、第5集團軍側後實施突然襲擊,並將其圍殲於羅茲地域。德軍騎兵第3軍、「佈雷斯勞」軍、「波森」軍、r.沃伊爾施將軍的軍隊集群(一個近衛後備軍和兩個步兵師),以及奧匈第2集團軍的任務是,頂住俄軍正面進攻和牽制俄軍。戰役開始時德第9集團軍擁有步、騎兵15.5萬人,機槍450挺和火炮960門;輔助軍隊集群(不含沃伊爾施將軍的軍隊集群和奧匈第2集團軍)有步、騎兵12.4萬人,機槍250挺和火炮480門。當面俄軍第1、第2和第5集團軍共有步、騎兵36.7萬人,機槍740挺和火炮1305門。德軍指揮部在主要突擊方向上,在有生力量和炮兵方面佔有很大優勢。11月11日,德第9集團軍突擊集群轉入進攻,由托倫地域向庫特諾--俄第1集團軍(連年坎普夫將軍)和第2集團軍(捨伊傑曼將軍)的接合部實施突擊。該接合部是由俄軍兩個軍負責掩護的。11月1日,俄第2、第5和第4集團軍轉入進攻。11月12-15日的戰鬥過程中,德軍在弗沃茨瓦韋克和庫特諾地域未能殲滅俄軍。俄軍且戰且退,撤向東方。俄軍第2集團軍司令依據當前情況將部分兵力北調,並在羅茲以北地域設防,而西北方面軍司令魯茲斯基將軍令第2和第5集團軍向北方變更部署。德軍為從東、南兩面包圍羅茲,馬肯森派出謝費爾將軍的突擊集群(3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師)。該集群於1118-19日不顧重大傷亡迂迴了俄第2集團軍右翼,進至該集團軍後方的羅茲至彼得羅庫夫路段。德軍突擊集群在比被由南方趕來的普列韋將軍的第5集團軍所阻。沃伊爾施將軍的軍隊集群和奧匈第2集團軍的正面進攻被擊退。11月18-21日的戰鬥中,德「波森」和「佈雷斯勞」兩軍從西南方和南方迂迴羅茲以便與謝費爾突擊集群會合的企圖,也被粉碎。俄軍第1集團軍在沃維奇地域組建的突擊集群(約2個步兵軍和2個騎兵師)由北方實施進攻,協同第2集團軍封閉了羅茲以東布列茲納城附近的一段戰線。結果,使迂迴到俄第2集團軍後方的德軍謝費爾突擊集群自己陷入重圍。11月23-24日的戰鬥中,謝費爾突擊集群被擊斃和被俘的達4萬餘人。但因連年坎普夫錯誤地把沃維奇突擊集群大部兵力調往其他方向,僅留西伯利亞第6師扼守被圍德軍的退路,而該師又無力完成阻擊任務,致使謝費爾突擊集群的殘部(6000人)於11月24日突圍成功。

    點評:此戰,德軍合圍俄軍第2和第5集團軍的計劃被打破。德第9集團軍採取楔入俄軍第1和第2集團軍接合部的行動,是企圖冒險行事,僥倖取勝,但在進行合圍機動時,自己卻鑽進口袋,僅因俄軍第1集團軍司令連年坎普夫的錯誤才得以逃脫。俄軍統帥部預定向德國腹地推進的企圖也未實現。羅茲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運動戰階段規模最大和最複雜的戰役之一,是一次縱深迂迴與合圍的戰役。遭遇交戰屢見不鮮。雙方積極展開戰鬥行動的戰役地幅,正面寬達200餘公里,縱深近150公里。

    9、【福克蘭群島海戰】

    1914年12月8,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英兩國分艦隊在福克蘭(馬爾維納斯)群島(大西洋西南部的一個群島)附近進行的一場海戰。

    德國分艦隊(裝甲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3艘,輔助船數艘,共有210毫米艦炮16門,150毫米艦炮12門,軍艦航速23-24節,司令為馮·施佩海軍中將)在返航德國途中,於1914年12月8日晨駛近福克蘭群島的斯坦利港,企圖突擊英國這一海軍基地,但出乎意外,發現有一支英國分艦隊(戰列巡洋艦2艘,裝甲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2艘,共有305毫米艦炮16門,190毫米艦炮4門,152毫米艦炮36門,艦速22-26節,司令為斯特迪海軍中將)停泊港內。由於遇到英國的優勢兵力,德國分艦隊當即返回大洋,英國分艦隊出港追擊。英國分艦隊利用軍艦航速優勢,迫使德國分艦隊於12月8日與之交戰。英國2艘戰列巡洋艦和1艘裝甲巡洋艦對德國2艘裝甲巡洋艦作戰,其餘艦隻(2艘裝甲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對德國的3艘輕巡洋艦作戰。福克蘭群島海戰的特點是在6.8海里(11.6公里)距離上進行炮戰。戰鬥持續4小時50分鐘。戰鬥結果,德國除1艘輕巡洋艦和1艘醫院船外,其餘軍艦全部擊沉,英**艦無一損失。福克蘭群島海戰的勝利,英國海軍才得以把全部力量集中到主要戰區--歐洲戰區。

    10、【薩雷卡梅什戰役】

    1914年12月22日至1915年1月18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俄土軍隊在薩雷卡梅什地區(今土耳其卡爾斯省)進行的作戰。

    截至1914年12月初,俄國高加索集團軍(高加索第1軍和土耳其斯坦第2軍)主力組成薩雷卡梅什支隊,在馬斯拉哈特、尤茲韋蘭、阿爾迪一線設防。土耳其第3集團軍(司令陸軍大臣思維爾巴夏,參謀長布龍扎爾特·馮·捨倫道夫將軍)指揮部決定在薩雷卡梅什地區殲滅俄軍並奪取卡爾斯。土耳其第11軍受命從正面牽制薩雷卡梅什支隊(支隊長別爾赫曼將軍),而土耳其第9、第10軍奉命從北,經奧爾特(奧爾圖)、巴爾德茲(巴爾杜斯)對該支隊實施深遠迂迴,以切斷其與卡爾斯要塞和供給基地的聯繫,並實施側後突擊,殲滅該支隊。土軍部分兵力開往阿爾達漢城,以保障迂迴集團的翼側和後方。土軍共調用87個步兵營、22個騎兵連和226門火炮實施進攻。高加索集團軍(總司令為沃龍佐夫-達什科夫將軍,實際指揮該集團軍的是總司令助理梅什拉耶夫斯基將軍)以72個步兵營、43個騎兵連和172門火炮對抗土軍。為了實施進攻,土軍指揮部在薩雷卡梅什方向上集中了1.5倍於俄軍的步兵和1.3倍於俄軍的炮兵,在奧爾特方向土耳其第10軍的步兵和炮兵分別為俄軍的6倍和3倍。12月22日,土耳其第9、10軍轉入進攻。土軍擊退伊斯托明將軍的奧爾特支隊並於12月25日攻佔巴爾德茲後,轉向薩雷卡梅什。但因軍隊指揮不力和缺乏冬季作戰準備,因而不能協調行動,損失慘重。薩雷卡梅什支隊在土耳其第11軍的突擊下,退向邊境,設防固守。這就使梅什拉耶夫斯基將軍能從兩翼抽出部分兵力匯同集團軍預備隊開往由布克列托夫上校(後為普爾熱瓦利斯基將軍)的支隊堅守的薩雷卡梅什。到12月29日,俄軍擊退敵衝擊後轉入反攻,1月2日佔領巴爾德茲。至1月4日,土耳其第9軍及其司令部和軍長遭合圍後被俘。1月17-19日,土軍殘部被擊退至原出發地位。

    點評:此戰,土軍損失約9萬人,其中凍死3萬人。俄軍傷亡、凍傷約2.6萬人。這次戰役為高加索集團軍向土耳其腹地發展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