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戰前各國經濟實力設定 文 / 裸奔在天堂

    一、貨幣情況

    【說明】:

    1,英鎊:1914年前的黃金價格:1盎司(31.1克)=4英磅4先令11.5便士(1971年之前,1英鎊=20先令=240便士)--即1盎司黃金約合4.25英鎊,1英鎊=7.775克黃金。

    2,美元:1792年,美元採用了金銀復本位制,此後美元含金量約在1.6038克1.50466克之間浮動--即1美元=1.5克黃金左右

    3,中華幣:進入20世界後,白銀開始的大量貶值。為了穩定貨幣體系,中華帝國1900年採取金本位制,1中華幣含金量設定為3克左右。由於中國經濟發展和出口的需要,帝國中央銀行有意識的增加貨幣發行量,促使中華幣健康貶值,1913年,1中華幣含金量約為2.566克。

    【匯率】:1中華幣=0.33英鎊=1.71美元=3.76盧布=7.524馬克=8.55法郎=5.76瑞典克朗=2.376兩白銀(注,在1905年之前,法郎比德國馬克的價值要高不少,隨著法國工業的墮落以及德國出口的增加,德國馬克增值迅速。)

    二、工業

    【史實工業總產值】

    1914年世界工業總產值:655.8億美元

    美國--38%(249.2億美元)

    德國--16%(104.9億美元)

    英國--14%(91.8億美元)

    法國--6%(39.4億美元)

    其他國家(奧匈帝國、日本、意大利、俄國、拉美、非洲等)--26%(170.5億美元)

    【設定工業總產值】

    1、設定說明:

    第一,由於中國的崛起,總體工業總值略有升高;

    第二,由於中國吸引大量外資,因此在設定中,史實中依靠外資發展的國家,例如美國、和「其他」的工業生產總值的下降比例會比較大。

    第三,德國的工業產值低不是因為其沒有生產能力,而是受到自然能資源儲備的限制,例如鋼鐵、煤炭主要靠普法戰爭中法國割讓的地區生產,這也是其對海外殖民地如此飢渴的原因。菲律賓南部歸屬德國,加上德國投資國外的資金極少,設定德國比例略有上升;

    第四,英國殖民地和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趨於飽和,增加不易,減少也不易,因此這裡的產值數字與史實大體持平,只是比例下調。

    第四,法國失去印度支那的殖民地,加上國內政局不穩定,因此對其工業產值產值比例也有不小下調。

    第五,歷史上日本在1914年,工業產量超過意大利居世界第六,現在中國將其吞併,所以名次上要上升幾位。

    第六,這裡說的只是工業排名,不是國力排名,農業和第三產業不包括其中。

    2、設定排名:

    世界工業總產值:710億美元

    美國--30%(213億美元)

    德國--17%(120.7億美元)

    中國--15%(106.5億美元)

    英國--13%(92.3億美元)

    法國--4%(28.4億美元)

    其他國家(奧匈帝國、意大利、俄國、拉美、非洲等)--21%(149.1億美元)

    【各國幾項工業指標】(括號內為史實數據)

    說明:1900至1913是美國引進外資的高峰,而中國的發展造成影響最大的是美國,所以美國的數據比史實數據削弱比較多。德國由於一般不進行對外投資,而英國由於其國內工業的飽和,所以數據也與史實變化不大。

    1、美國:

    煤炭(億噸):4.5(5.7)

    鋼鐵(萬噸):2100(3000)

    石油(萬噸):2200(3400)

    汽車保有量(萬輛):30(51)

    商船(萬噸):640(715)

    鐵路(萬公里):32(42)

    造船能力(萬噸/年):50

    2、德國

    煤炭(億噸):2.8(2.77)

    鋼鐵(萬噸):1590(1570)

    石油(萬噸):12.1(12.1,德國一直是有強大的動力技術卻缺乏石油產量,造成其拿騷級戰列艦不得不使用單一的燃煤作為原料,而無法裝載油煤混合的蒸汽輪機。)

    汽車保有量(萬輛):20

    商船(萬噸):1550(1909是1300萬噸)

    鐵路(萬公里):8.5

    造船能力(萬噸/年):75

    3、英國

    煤炭(億噸):2.92(2.92)

    鋼鐵(萬噸):900(900)

    石油(萬噸):110(110,英國石油基本產自印度,產量穩定)

    汽車保有量(萬輛):3(英國沒有什麼像樣的汽車工業,而且貴族喜歡用豪華的馬車襯托他們的貴族氣質)

    商船(萬噸):1925,(1925)

    鐵路(萬公里):12.2(12.2,其中8.7萬公里鐵路建設在殖民地)

    造船能力(萬噸/年):120(120)

    4、中國

    煤炭(億噸):2.5

    鋼鐵(萬噸):1000

    石油(萬噸):1500

    汽車保有量(萬輛):120

    商船(萬噸):300(中國商船基本是新式商船,運載能力強而且下水時間短。)

    鐵路(萬公里):15

    公路(萬公里):45(標準公路25萬,簡易公路20萬,這個時期路上灑點沙子就被稱為公路,所以各國的公路里程沒有去統計。)

    造船能力(萬噸/年):30

    註:歷史上俄國1914年生產石油920萬噸,是第二大產油國,煤鐵產量也超過法國。不過俄國國內製造業水平低下,這些產品基本被賣到歐洲各國,或者交換成槍炮用於武裝士兵。到一戰的時候,俄國116萬部隊中,二線部隊甚至出現過15個士兵用一支步槍的情況。

    三、國土面積(萬平方公里)

    1、中華帝國:1100(本土面積)+110(殖民地)

    中國殖民地面積:夏威夷1.7,朝鮮22,日本37.8,越南33.2,一半菲律賓15

    2、美國:930(本土面積)+11(古巴)

    3、英國:24.5(本土面積)+3300(殖民地)

    4、德國:54(本土面積)+260(非洲有234,亞洲有26)

    5、法國:51(本土面積)+1060(約占非洲總面積的36%)

    註:一戰之前由於法國割讓三萬平方公里土地,德國土地面積成為歐洲第二,經歷一、二戰後,德國被割讓了近40%的國土面積,只剩下35.7萬平方公里。

    四、人口(單位:萬人;括號內為史實數據)

    全球人口227000(223880)

    1、中華帝國:41000

    2、美國:9500(9911)

    3、德國:6690(6690)

    4、英國:4586(4586)

    5、法國:3979(3979)

    美國人口特點--增長主要靠移民,城市人口劇增,有色人種比例大

    美國人口除了自然增長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量歐洲移民湧入。據統計至1932年,歐洲共向美國移民3420萬,其中猶太人與其後裔數量超過300萬。這裡猶太人遷徙日本,加上歐洲人到中國投資,因此增長數量不如史實數量。

    歷史上,1914年美國總人口已達到9911萬人,其中城市人口約為4757萬人,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由1860年的20%提高到1914年48%左右。美國人口的高增長是依靠當時美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且人口有所減少,工業的實力也不如歷史,美國的農業也會有所下降。

    1910年,美國全國有55萬多的黑人工人。歷史上1914年美國大約有2400萬有色人種,其中絕大部分為黑人,黑人大概有2300萬以上。

    德國人口特點--年輕男性比例大,成為軍國主義滋生的主要原因

    19世紀60年代末,德國20至34歲的青年男性比例只是稍稍超出法國。普法戰爭時期,德國人在青年男性的比率方面就已佔有優勢,1910年,德國人已經把這優勢增大到了1.6:1。到1914年,德國的人口增至6690萬,超過法國一半不止。到1939年,德國在年齡上適於從軍的人數已相當於法國的兩倍多。

    法國人口特點--寄生蟲成為主流。

    普法戰爭使得法國工業一蹶不振,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到一戰前,人口勉強增至4000萬(實際是3979)。另一方面,法國依然擁有1060萬平方公里面積和5550萬人口的殖民地。就殖民地面積來說僅次於英國和俄國,佔第三位,而在(殖民地)人口上則僅次於英國,佔第二位。隨著壟斷的形成和殖民地的擴大,法國剩餘資本開始進行海外投資。1869年,法國的資本輸出總額為100億法郎,1900年增至300億法郎,而到1913年激增到600億法郎,大大地超過了同一時期國內投資的總額,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

    與各國投資者不同的是,法國的國外投資多半是借貸資本(即公債),而不是對工業企業的投資。法國投資的60%以上集中在歐洲國家,最多的是俄國,其次是土耳其、奧匈帝國、西班牙和比利時。大量輸出借貸資本帶來的巨額利息收入,加強了法國的腐朽寄生性。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的食利者階層200萬人之多,如果算上他們的家屬,「食利者」竟佔全國人口的12.5%以上--法國也被稱為「高利貸帝國」。

    五、農業

    【史實數據】

    189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約為48億美元,佔全國生產總產值的82%,這個數字甚至超過當時的美國農業產值。中華帝國建立於1895,此後保持對美國農業的領先是可能的。

    1913年,朝鮮和日本的農業總產值約為9億美元;印度支那和菲律賓1913年的農業數據沒有查到,姑且按照朝日的1.5倍計算,即13.5億美元。

    【參照】:1914年,美國的農業生產總值約為78億美元,佔其當年工農業總產值的23.8%。這個時期,美國全國拖拉機數量不超過1000台,農業還主要依靠畜力耕作,地廣人稀的西部地區以牧場為主,農莊為輔。

    【設定】

    中國的大移民政策,擴張了人均耕地面積,加上國民的小農意識,土地大部分以種植農業作物為主。另外、引入機械化生產、充裕的勞動力,國內農業1913年產值按照90億計算,加上殖民地產值,一共為111.5億美元。

    【同期其他國家農業產值設定】:(單位:億美元,括號內為史實數據)

    這裡指的是國內農業生產總值,不包括殖民地

    美國--72(78,低於史實數據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放緩)

    德國--36(36,由於沒有英法那樣廣袤的殖民地,加上本土面積小,德國是最早引入機械化耕作的國家,國內耕地開發也是歐洲最充分的國家)

    英國--4.7(4.7,英國全部糧食、種植作物都依靠殖民地供給,國內基本沒有農業。)

    法國--9(情況與英國相似,加上食利現象普遍存在,法國人已經習慣了靠利息活著。務農者在法國非常少)

    六,【經濟綜合對比】

    美國德國中國英國法國

    【國家概況】

    國內人口(億人):---0.95----0.67---4.1---0.46----0.4

    本土面積(萬平方公里):930-----54---1100---24.5----51

    殖民地(萬平方公里):-11-----260---110---3300----1060

    【生產能力】

    工業產值(億美元):--213----120.7---106.5--92.3----28.4

    農業產值(億美元):--72-----36----90----4.7----9

    第三產業(億美元):--45-----15----10----29-----42

    gdp總量(億美元):-330-----171.7---206.5---165----79.4

    注1:殖民地產值不好計算,所以這裡的gdp沒有包括殖民地產值。

    注2:英法殖民地人口是7億,德國和奧匈殖民地人口是1.3億

    注3:這個時期的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銀行業和為貴族階級享樂而滋生的產業。英國是當時世界的金融中心、黃金交易中心和貴族中心,銀行和為貴族服務的產業發達;法國當時的社會充斥著迷醉、奢華的生活,特別是數百萬食利者的存在,使得法國到處是享樂的場所,到處是空談的咖啡館和沙龍,三產基本集中在貴族享樂上;德國經濟上奉行資金封閉式發展,對外投資少,銀行業並不發達,另外,德國的貴族一般都是容克貴族,並不注重享受。德國民間也沒有什麼奢華之風氣。所以綜合來看德國的第三產業不怎麼發達。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