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漢鼎

第2卷 第593章 (2) 文 / 南海十四郎

    第593章(2)

    楊晟鶴不是劉鼎的本家,而是楊若蘭的本家,是楊若蘭的叔父。楊若蘭原來是劉鼎的妻子,是大齊國秦王殿下的王妃,楊晟鶴自然成了秦王殿下的叔父。後來黃巢兵敗,多人被殺,只有楊晟鶴逃到福建,勉強存活下來。後來劉鼎搜尋楊若蘭的家人,才將他找到。

    這當然不是好人選,連楊晟鶴自己都覺得不是好人選。

    可是在目前,就親戚關係來說,只有楊晟鶴是最接近的,也是最合適的,除了他,實在是沒有別人了。

    劉鼎說道:「好吧!就請他到洛陽來吧!」

    慕容初丹說道:「那我就派人通知他準備了。」

    劉鼎點點頭。

    納徵之後,婚事便正式進入籌備階段。於是兩家便商量何時嫁娶,即所謂「請期」。由男方選擇吉日良辰,便將此日期通知女家,讓女方做好準備。可見,婚期決定權在男方,「請期」不過是謙辭。

    就新帝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所謂的請期,應該就在劉鼎登基典禮那一天,白天舉行登基儀式,晚上洞房花燭夜,也算是雙喜臨門。當然,也有人建議分開來舉辦,這樣就可以慶祝兩次,提升國民的喜氣。

    現在這件事情還沒有最後決斷下來。

    舉行兩次固然熱鬧,吃吃喝喝,很多人都樂意,卻不符合新帝國奉行節儉的宗旨。

    劉鼎本身沒有什麼親人,李思妍的親人也不多,這就意味著,無論是開國大典,還是皇帝娶親,參加婚禮的都是同一撥人,都是鷹揚軍的各個階層,還有來自各個地方的士紳百姓代表,實在是沒有必要搞兩次。

    張全義的觀點是最鮮明的,他上書明確指出,與其舉行兩次大典,不如將其合併到一起,然後省下費用來興建尚未竣工的白金漢宮。按照他的計算,若是兩個典禮集中到一起籌辦,至少可以節省十萬兩白銀。財政大臣唐嫣倒是沒有什麼意見,她已經提前準備好相關的資金了,不過本著能省則省的原則,她還是附議張全義的表狀。

    部分鷹揚軍的高級將領,考慮到戰事還沒有完全結束,也建議一起辦,這樣他們就不用兩次離開前線。在劉鼎登基的時候,鷹揚軍在南詔國、西域的戰事,都還沒有完全結束。尤其是西域的戰事,正在緊張的籌備階段,好像王彥章、葛從周等高級將領,連續兩次離開前線,的確會延誤戰機。

    況且,劉鼎舉行登基儀式,還要召回那些遠在萬里海外的大臣,好像秦邁、柳隨風等人,由於路途遙遠,要他們來回跑兩趟,實在是太辛苦了。此外,好像薛檀雅等商會會長,經營的都是海上貿易,一旦船入大海,就很難收到消息,她們只能在岸上等。典禮分開兩次,就會耽誤她們的生意。

    因此,總體上的意見,是傾向於一起辦。

    當然,這個需要劉鼎拍板決定。

    劉鼎想了想,說道:「你和蕭遘等人溝通過沒有?」

    慕容初丹說道:「初步的日子,選在明年的三月初三,但是尚未最後決定。」

    劉鼎說道:「若是三月初三登基,你這邊忙得過來嗎?」

    慕容初丹說道:「可以。」

    劉鼎點點頭,說道:「那好,婚禮和登基典禮一起辦!」

    於是,此事就被決定下來了。

    喜上加喜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大江南北,大洋兩岸。

    最後是「親迎」。

    即成婚之日,由新郎率人去女方家迎娶。

    由於帝王至高無上,所以往往由大臣作代表至皇后家「親迎」。

    慕容初丹說道:「屆時,竇浣將代表殿下前往迎親。」

    劉鼎說道:「好。」

    竇浣是三朝元老,名望很高,他代表自己前往迎接李思妍,自然不會存在規格上的問題。

    事實上,竇浣和垂王爺,也有些交情,兩人的合作,想必不會有什麼意外。

    慕容初丹又解釋了一些其他的關鍵要點。

    隋唐時期,皇帝納皇后,臨軒冊立皇后,皆有嚴格制度,並且作為王朝法典,載入史冊。

    漢帝國建立,在這個重要的典禮上,當然不能落後於人。

    一旦確立皇后人選,皇帝即降旨:「納某官或某民女為皇后。」並任命太尉為正使,以宗正為副使,至皇后家行六禮,即前面提到的六個步驟,禮部則負責籌備婚事。

    劉鼎說道:「我決定立李思妍為後,你按照這個起草聖旨吧!」

    慕容初丹恭敬的回答:「是!」

    皇后的光環,最終落在了李思妍的頭頂上,不知道林詩梓會有何感想?

    不過,無論她有何感想,都必須愉快的表示接受,否則,劉鼎當然會繼續寵愛她,但是來自文武百官的指責,很有可能讓她吃不消。有唐一代,文武百官對後宮的爭風吃醋,都是非常忌諱的,御史們甚至會干涉後宮的爭鬥,當初武則天就恨死了那些御史,這一點,和後來的宋、明、清等朝有很大的區別。

    迎後之日,文武九品以上官員、各少數民族首領、外邦貴賓,皆集於太極殿,由門下省侍中主持婚典儀式。太保、太尉受皇帝委派,代表天子前往女家迎親。皇后之父早已穿上公服,在家門口迎候,太保等隊伍一到,即上前行禮。使者說:「某謹奉制,以今吉辰,率職奉迎。」後父則說:「臣謹奉典制,叩謝聖恩。」

    使者隊伍走進女家,從賓階而入,朝東而坐。主人則由阼階入屋,朝西而坐。皇帝所贈之禮則要在庭院中陳列展示。女家在正廳的兩楹間設一席,由一位少年男童將皇帝的璽書版文交給後父,後父跪接收下。接著太保一行告辭,主人要拜送於大門之外。

    在同一時刻,皇宮中的昭陽殿已經擺設了同牢之具和一切婚儀陳設。屆時,皇后身穿大內繡衣,戴著綬珮,加上遮頭和繡衣的幜(罩衣),由女官導引,登上前來迎親的畫輪四望車。女侍中懷抱著璽冊陪同乘車。車隊儀仗與皇帝大駕鹵簿幾乎相等,向皇宮進發。

    這時,皇帝穿戴著莊嚴氣派的袞冕衣冠,已來到大殿,在御座上坐,等候皇后的到來。皇后乘輿入皇宮,大型儀仗隊停留在殿門之外,小型儀仗隊拱衛著皇后乘輿一直進入殿內。到了東上閣,宮女們已鋪上地毯。尚儀至輿前,跪請皇后下輿。皇后在女官的引導扶攜下,順著毯道走進昭陽殿。

    皇后進殿後,走近同牢席前,女官給她卸去幜衣。皇后先向皇帝行朝拜禮,等皇帝回禮後,方能抬起頭來。然後皇帝走上西階,命皇后在同牢席前就座,帝后相互敬酒,然後舉行合巹之禮。合巹禮畢,皇后起身,朝南站立。接著帝后皆至太極殿,共受王公大臣的慶賀。

    帝后的新婚洞房內,鋪有地席重茵,周圍設了多重屏障。皇帝和皇后的洗手處分別設於東部和北部的房間,在東房西窗下設餐桌,桌前列有象徵夫妻同席宴餐的豆、籩、簠、俎。又有供飲交杯酒的合巹酒和酒具。帝后進來後,各自洗手畢,先入席相對而坐,尚食官送上各種菜餚和食品,交給帝后,兩人同祭於席間。祭畢,兩人同食。食畢,入洞房,再同用酒祭天地祖宗,然後喝下同心交杯酒。最後,皇帝入東房,脫下冕服,換上便衣;皇后被引入幄內,宮人為她卸去禮服,並將皇帝引入幄內,帝后同寢。

    至此,婚禮基本上算完成了。

    本來,還有個程序,那就是,第二天,皇后以新婦的身份到昭陽殿向皇帝拜表謝恩。第三天,皇后要帶上榛子、栗子和大棗,去昭陽殿拜見皇太后。再擇一吉日,帝后去太廟謁告祖宗。其他宗廟,則由太尉代替帝后祭告。至此皇帝與皇后的婚禮才算全部結束。但是劉鼎沒有皇太后,宗廟裡面也沒有黃巢的靈位,為了避免尷尬,這些程序就省略了。

    洛陽的白金漢宮,由於尚未全部竣工,沒有長安繁盛時期的大明宮宏偉,這意味著,在婚禮的某些步驟,肯定要靈活變通了。不過,由於劉鼎是開國皇帝,鷹揚軍勢力如日中天,大漢國的勢力範圍,更是達到遙遠的美洲和澳洲,這個婚禮的規模,肯定要超過歷朝歷代。慕容初丹如此積極,就是抱著創紀錄的心態操作的。

    慕容初丹又開始解釋婚慶當日的歌舞安排。

    以前的婚禮,在大吃大喝之外,自然少不了歌舞表演,所謂鶯歌燕舞,美女如雲。為了製造賞心悅目的觀賞效果,營造歌舞昇平的氣氛,所有的婚禮操辦者都是絞盡腦汁,搜索枯腸,慕容初丹當然也不例外。這場婚禮到了她的手上,肯定要別開生面,一鳴驚人。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那些來自美洲的各個土著,還有來自澳洲的原居民,都會應邀出場。所有的這些,都是以前的婚慶典禮,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而且,當天出場的女子,很多都是來自美洲和澳洲的土著美女,她們的出現,肯定會令所有的賓客,都感覺眼前一亮,又有土著傳統的雜技表演、祭祀表演什麼的,絕對能吸引賓客的眼球。

    劉鼎笑著說道:「很好,很好,你盡量安排。」

    慕容初丹說道:「姐姐也準備了一些節目,到時候會一起帶過來的。」

    慕容初彤是吐谷渾的女王,也是劉鼎的后妃,這個婚禮當然要參加,她可能還要在洛陽陪劉鼎小住一段時間,等成功懷孕以後,再回去草原。現在劉鼎有個基本的意向,就是準備將自己的兒子,都分封到某些偏遠的地區,由他們做當地的王。哪怕以後他們鬧獨立,那塊地區好歹也是帝國的親戚。

    劉鼎忽然說道:「要不要預先演習一下?」

    慕容初丹抿嘴笑著說道:「殿下迫不及待了麼?」

    劉鼎說道:「你才是迫不及待。」

    慕容初丹微笑著告辭。

    劉鼎轉身來找林詩梓。

    皇后的桂冠落在了李思妍的頭上,他總得來安慰一下失落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